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43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43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入朝中授以官职,一路高升直至今日,堪称士林美谈。但是关陇四朝一向重用名门权贵,普天之下几人似马周这般幸运?

    “多承令公训教。”李义府仍不罢休,“臣愿献诗以颂圣德。”

    众将想必已经到了,李世民实不愿多耽搁,马周却道:“陛下,此举子既有忠心,不便却之而沮天下读书人之望。”也不知他是出于对寒门子弟的同情,还是真心觉得这个李义府有才干,竟一再帮腔。

    “好吧。”李世民犹豫片刻,决定卖宰相个面子,“不过李义府,你不要对朕歌功颂德,随便作一首吧。”

    李义府却越发恭敬微笑:“臣不敢乱言,请陛下出个题目。”

    “哦?你有这等才学?”李世民也来了兴趣,“出个什么题目好呢……”正思忖间忽听一阵鸟鸣,抬头望去,见一道黑影闪过,原来是只乌鹊;顿时有了题目,“你便作一首《咏乌诗》吧。”

    “是。”李义府领命,手捻胡须仅略思片刻,便吟出两句,“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可吟罢这两句他却顿住了,仰起头左右张望;继而又来回踱步,满脸急切地扫视着宫苑中那一棵棵参天大树。

    在场众人都莫名其妙,也跟着左看右看,却没发现什么异样,难道是找刚才飞过的那只鸟?正在大伙有点儿不耐烦之际,李义府又倏然站定,身子一转,面向李世民父子深施一礼,整首诗脱口而出:

    日里扬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多许树,不借一枝栖?

    众人听罢无不欢笑,连侍立远处的徐惠也不禁莞尔,对身边正在发愣的媚娘道:“此人狡猾!你听他诗中之意,小小乌鹊劳碌奔忙,皇家这么多树,可否借一枝栖息?这哪是咏乌,分明是毛遂自荐。亏他怎么想出来的?不过才思敏捷倒也难得。”

    李世民笑得前仰后合,大袖一挥:“朕将全树借汝,岂唯一枝?”到这会儿他当真欣赏这个聪明机智的小伙子了,忙对马周道,“给他安排个要紧的差事,再试试他办事的才干,东宫方立尚缺僚属,如果此人确有其才便调入东宫辅佐我儿!”

    “叩谢天恩!”李义府跪倒,连连磕头。其他登科之人无不投以异样的目光——为求富贵巧言幸进,但毕竟身负真才学,其人可鄙,其才可羡!

    李世民拍拍李治肩膀,训谕道:“你看到没有,这李义府有随机应变之才,你所不足正在于此,以后要多多历练。”

    “父皇教训的是。”李治诺诺连声。

    宫女宦官都在说着笑着,唯独媚娘暗自出神儿,在确知妹夫没考中之后她又把目光投向李治。这个大男孩静静侍立在父亲身边,仿佛是无声无息的影子,又像是大山之畔的一块小石头……不,不是普通石头,是一块玉璧。他晶莹洁白、温润静谧,如此若人怜爱,甚至是同情。他好不容易有一次机会展现自己风采,却又被父亲横插一杠。他是太子,未来的一国之君,难道逆来顺受的表象下真的就没有丝毫怨愤吗?媚娘似乎从那双清澈的眼睛里隐约看到了什么……

    “姐姐,”徐惠拉了拉她衣襟,“你发什么呆啊?就算他今年没考中,以后还有的机会。该回两仪殿了,圣上都走远了,咱快跟上!”徐惠的眼睛里只有皇帝。

    “唔,走吧。”媚娘牵着徐惠的手,快步追赶皇帝,却还是忍不住再三回头,留恋地张望那个大男孩……

    二、芳心谁属

    两仪殿的宴会比弘文馆那边热闹许多,在座之人皆是为大唐立下汗马功勋的大将。李靖、李道宗、李世、尉迟恭、程知节、张士贵、张亮、薛万彻、牛进达、契苾何力、执失思力、程名振、李君羡、王文度……或是禁军诸卫的将领,或是镇守一方的都督,他们与皇帝不但有君臣之义,更多几分同袍战友的情愫。

    一曲《秦王破阵乐》尚未演完,他们已迫不及待地纵情高歌、举杯豪饮,皇宫大殿简直变成了军帐,李世民也不介意,反而与他们称兄道弟、大声说笑。

    殿角珠帘的后面,伺候宫宴的才人有不少都惊呆了,她们还从没在皇宫中见到这等放浪之态,唯有资历最老的崔才人侃侃自夸,如数家珍般为妹妹们指出这帮人的名字。

    武媚哈欠连连,她对此没兴趣,这些人对她而言不过是陌生武夫,唯独一人她儿时见过——为她父亲安排丧礼的“土匪都督”李世,这大胡子虽是草莽出身,却是众将中少数斯文的,坐在那里不言不语。

    还有一人多多少少也勾起媚娘一点儿好奇,那便是尉迟恭。关于此人的传言太多了,连文水家乡的人都在私下议论,说他是帮助皇帝夺位的首功者,甚至说他险些杀了太上皇!可是百闻不如一见,当崔才人指出他的时候,媚娘简直不敢相信,那竟是一个低眉顺目、满脸萎顿的老者,手中还攥着串数珠。

    其他姐妹也不相信,崔才人却道:“千真万确,他便是尉迟敬德。莫看他一副老实相,昔日威风得紧,满朝文武无不畏惧,连圣上都让他三分。十年前一次大宴,也似今日这般来的皆是将军,尉迟恭见有人坐在他上位,心里不服吵闹起来,李道宗出面解劝,尉迟恭非但不听,反而抡拳便打,险些打瞎江夏王一只眼睛。圣上龙颜大怒,斥责尉迟恭:‘朕览汉史,见汉高祖屠戮功臣,大不以为然,及居大位常欲保全功臣,今日见汝猖狂至此,才知韩信、彭越之死非刘邦之过也!’尉迟恭吓得连连请罪,从此就成了这副样子。”众才人见她说得绘声绘色,不禁咯咯直笑。

    媚娘也在笑,却是冷笑——世上糊涂人多、聪明的少,皇帝教训尉迟恭这些话,难道只是说给他一人听的?这帮武夫不长心眼,唯独李世才是明白人……想到这里,她又凝神望着御座上仰天大笑的李世民,总觉得有些矫情,他对这帮武夫又有几分是真情呢?期盼一个帝王以真情待人,可能吗?

    酒过三巡李世民点手唤陈玄运:“快把赏赐众将的东西拿来。”陈公公领命而去,不多时便有十几个小宦官手捧托盘走上殿来,盘上放的尽是白豹皮;众将莫不惊叹,白色之豹少之又少,积攒这么多要花多少年心血?

    李世民慷慨道:“这些豹皮是朕半生狩猎所得,命能工巧匠制成大氅。尔等皆朕股肱,每人赏赐一件,以助虎威!”

    “谢陛下。”众将一起离席,下跪接过,全都爱不释手,有几个心急的竟立刻披在身上。

    左卫将军薛万彻也接过托盘,却见他这一份却是两件,以为宦官弄错了,忙将多出的一件退回。李世民在御座上瞧得清清楚楚,阻拦道:“万彻,朕没弄错,那件是给你兄长万均的。”

    薛万彻闻听此言黯然神伤——众将中就他身份最特殊。薛万彻与其兄薛万均原本是罗艺麾下,降唐后又追随李建成,玄武门之日他兄弟与秦府兵将激战,杀伤甚多;李世民继位后爱其勇武,不念昔日之仇收于麾下。

    此后他兄弟征突厥、征吐谷浑,广有功劳,却与其他将领总有点儿隔阂;几年前随侯君集平灭高昌国,因军纪不严下狱,他虽蒙赦出狱,可兄长薛万均病死在狱中,加之侯君集又串通李承乾谋反,更令他心内不安。今日李世民以白豹大氅相赠,还不忘他死去的兄长,薛万彻焉能不感动?

    李世民也很激动,离开御座踱至他身前:“万均虽死,他的功劳朕不会忘记。”说罢将多出的那领大氅交与陈玄运,“将其焚化,祭奠薛万均在天之灵。”

    大氅掷入火盆中,又浇上一杯祭酒,顿时腾起熊熊火焰,薛万彻望着那红红赤焰,眼泪潸然而落:“谢陛下洪恩。”

    李世民抚着他肩头,宽慰道:“往者已矣,朕还要多多倚重你。听说你妻子前两年过世了,堂堂将军岂为鳏夫?朕有一小妹丹阳公主至今未嫁,愿许将军以操箕帚,你以为如何?”

    薛万彻心头一颤——这可不是普通的联姻,他原是隐太子麾下,又曾与侯君集过从甚深,皇帝召他为妹婿其实有回护之意。虽是一桩美事,却不得不推辞:“末将粗鄙,只怕委屈公主。”

    李世民却道:“尔乃国之功臣,爵封郡公,何言委屈?这是一桩美姻缘,朕做主,就这么定了!”说罢大笑而去。

    薛万彻连连叩首:“天子待我如此之厚,唯肝脑涂地效死以报!”

    大家纷纷向薛万彻道贺,场面一阵热闹,李世民回归御座与大家共饮一杯,这才话归正题:“实不相瞒,召你们来还有一件大事——朕决意征讨高丽!”

    闻听此语众将立刻安静,不少人面有忧虑之色。年逾七旬的李靖老将军开言道:“高丽偏僻路远,且立国已久,若要征讨其地,兵少恐不能定,倘发大军耗费甚重,虽得其土贫而无用。还望陛下三思。”

    李世民却道:“老将军有所不知,高丽权臣盖苏文与百济结盟,两国合兵南侵,夺新罗国四十余城。前日已有新罗国使臣前来求援,朕若不救,恐新罗覆亡。”

    李靖手捻银髯,缓缓道:“辽东三国皆我藩属,彼相争斗已久,今以酋首之争而劳中国,士卒因其劳,百姓因其疲,国用资财因其费,恐非所宜。”李靖平萧铣、灭突厥,无论功勋还是名望都堪称魁首,许多将领也曾向他请教兵法;他这番剖析鞭辟入里,引来不少附和声。

    李世民有他自己的道理:“高丽虽处蛮夷秉性好战,盖苏文也是一国奸雄。今若不取,待其侵并新罗之地,其势更强,有朝一日必为中国之患。”更重要的是他深知李治非用兵之才,要替儿子剪除此患,但不便明说,又转而激励众将道,“辽东本中国之地,杨氏父子四度出师而不能得,反丧数十万健儿,蕞尔张狂上国蒙羞,此世仇也!朕今东征,欲为中国报子弟之仇、雪君父之恨!”

    这番极有煽动力的话深深触动了这帮武夫,不少人摩拳擦掌,有愤愤然之色。刚刚蒙受天恩的薛万彻更是率先响应:“纵赴汤蹈火,誓报此仇!”李君羡、王文度等也叫嚣请战,大有同仇敌忾之势。

    李世民却双目炯然直视着李靖:“老将军南平吴越,北清沙漠,西定慕容,唯东有高丽未服,公意如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他看来远征高丽若非李靖这样的军神出马,难收全功,故而语带恳切,希望李靖答应统兵。

    李靖微微一笑:“臣往者凭借天威,略效军戎,如今残年朽骨,恐不能再建奇功。但陛下乃苍生之主,若有差遣臣不能辞,何敢念此残生?”老将军虽未拒绝,但还是明确告诉李世民——我一把年纪,有命去没命回啦!

    李世民闻听此言亦觉凄惨,又见李靖须发如雪、皱纹堆累,英雄老矣无可奈何,叹息道:“将军所言甚是,朕所虑不周。”

    “臣乃过气之老朽,该当现今名将建功立业。”

    李世民点点头,扫视在场众人,森然道:“以朕观之,当今名将者,唯李世、李道宗、薛万彻三人而已。世镇并州十六载,数败突厥,堪称国之长城;道宗乃我李氏雄杰,沉毅果敢,此二人皆统帅之才,纵不能大胜,亦无大败。万彻勇冠三军,剽悍难挡敢于冒险,非大胜则大败。”

    李世民本身便是一代名将,得其赞为名将,实是莫大荣光。三人皆在座,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