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4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4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驳难凵裨俨凰埔还负跏窃谇笕摹K闹谐渎だ南苍茫谌撼济媲盎挂弊埃挥谑且韵ゴ狡说礁富驶持校派纯蕖

    但他的泪不是悔恨,而是大功告成的兴奋和对多年艰辛的追溯。哭过之后计划照旧,斩草必要除根,既然建成、元吉谋反已成铁案,理当株连家小。建成与元吉各有五个儿子,长者未及弱冠,幼者尚在襁褓,十个孩子一日之间都死在屠刀之下;两府女眷尽数没入掖庭。三天后他如愿以偿当了太子;两个月后父皇禅位,他成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时年二十八岁,为体现人子之道他住在东宫;两年后天下稳固,于是他正位太极宫,太上皇则搬到他原先的住处,弘义更名大安,老人家就在这座遍布儿子心腹的宫殿“安度晚年”。此后李世民没在这座宫殿住过,直至太上皇病笃,时时有驾崩之危才过来侍奉,尽最后的人子之道……

    任何人都不愿背负恶名,可世事逼人,李世民还是无可避免地走到这一步。每当他浏览史书,看到屠戮兄弟的秦二世胡亥、宋孝武帝刘骏都被斥为桀纣暴君,便觉脸上炽热胸口狂跳,千载之下悠悠之口又会如何评价他呢?

    有的人一错再错,沿着不归之路一直走下去;有的人洗心革竭力挽回。李世民恰是后者,往事不可追,来日不可待。正因为犯下罪孽,他越发兢兢业业,要给天下人一个交待;正因为从杀戮中走来,他才了解生命的宝贵——从坐上龙位那天起,一个崭新的李二郎诞生了。

    他宣布天下和解,赦免魏徵、王珪、薛万彻、谢叔方等昔日敌人引为己用;取消对佛道两教的限令;将禁中大量宫女放归民间;减轻赋税刑罚,宽带百姓;倡导文治,推行科举制;虚心纳谏,鼓励群臣上书献策;甚至将权力分给中书门下的宰相,让臣下监督他的诏令,防止过失。他卧薪尝胆厉兵秣马,在贞观二年消灭了北方最后一个割据梁师都;又于贞观四年派李靖率师西征,消灭东突厥汗国、生擒颉利可汗,不但报了当初兵临渭水之仇,也扭转了中原汉地屡遭侵扰的被动局面,被四夷族长尊为“天可汗”。

    如今他的功业已超过隋唐前三位君主,但对他而言还远远不够,他要让大唐的光芒普照世间每一寸角落。就在此时此刻,大唐的一群杰出将帅,李靖、侯君集、李道宗等正率大军征讨吐谷浑(tǔyùhún,鲜卑族,东晋十六国时控制了青海、甘肃等地),而充任此次作战先锋的正是昔日建成的爱将薛万彻……李世民的成功源于克制,他无时无刻不在克制暴戾的本性,以微笑面对世人;同时他的成功也得益于好胜心,他要向父亲证明——你错了,我不但比建成强,也比你强!

    李世民早已毫无睡意,在床榻边踱来踱去。他不愿回忆过去,但往事总是化作难以遏制的洪流,冲破现实的堤坝涌入心田。他用力捏着眉头,想让自己更清醒,一瞥眼间见床边放着前几日西征的战报,虽然早已看过,还是在孤灯下翻阅起来,想以此驱赶脑海里那些萦绕不去陈年旧事。

    只看了两行,忽听殿外有人低声交谈,李世民悄悄踱至门前,亲手推开观看;夜幕下有个朦胧的黑影正与他的亲信宦官低语,虽看不清面孔,听声音也知是他的嫡长子、已被册立为太子的李承乾。

    “父皇……”李承乾似有急事禀告,又犹犹豫豫不敢惊动圣驾,正与宦官商量该不该将他唤醒。

    “你有何事?太上皇不好么?”

    李承乾未及答复,后面又赶来一位王子,年纪轻轻却身材魁梧,离着甚远已放声道:“这时候太子还磨蹭什么?父皇,祖父快不行了,您快过去吧!”来者乃是四皇子李泰。

    “走。”李世民已猜到八九分,闻听此言顾不得更衣,抛下一脸尴尬的太子,随李泰大步往太上皇所居的垂拱殿奔去——太医已禀报过,李渊大限就在这一两日,他早有准备。

    太子和卫兵紧随其后,宦官来不及取龙衣玉带,只抓了件黄袍给李世民披上。众人未转出偏院,已见垂拱殿前灯火辉煌——宦官打着灯笼列于两厢,诸皇弟、皇子都跪在殿外。李世民庶弟中年纪较大的元景、元昌、元嘉等都外任刺史,留京的元裕、灵夔、元婴等皆总角之童,得知父王将去已哭得不成样子;皇子李恪、李佑、李愔、李恽、李贞、李治近日也在大安宫,等候给祖父送终,此刻正在廊下陪几个小叔叔;殿阶下站定一妇人,身材高挑细眉凤目,正是皇后长孙氏。

    见到皇后,李世民心中稍感慰藉。二十年来无论悲喜祸福,妻子总是坚定地站在他身旁;尤其当他愤怒时,长孙后总能以机智化解他的戾气,而当他烦恼忧愁时,长孙后又能用温柔爱抚使他鼓起勇气。无论兴兵举义、征战四方、夺取皇位、为政治国,长孙后都有功劳,但她的功劳不是运筹帷幄,更非奋命沙场,而是妻子对丈夫的爱。

    不过此时此刻,长孙后却有些提不起精神,不仅是悲痛,还因为疲劳。李世民没有理睬左右的请安声,大步走到皇后身前,略带愧疚道:“你辛苦了。”这绝非空话,皇后的辛劳他最清楚。前年李世民得了场大病,气血不畅头晕目眩,移居九成宫养病,皇后衣不解带日夜伺候,调养半年他的病大体痊愈,皇后却积劳成疾;其时她已身怀有孕,转年生下个公主,分娩后身子更弱;经太医调治刚见起色,不想太上皇又病入膏肓。

    这几日李世民移于大安宫,皇后也跟来了,他政务繁忙每天早晚探望两次,皇后身为儿媳挂心更多,又是事事都追求圆满的性格,强打精神与太上皇嫔妃一起侍奉汤药,几天下来熬得面色惨白。

    听到皇帝的感激之言,长孙后倦怠的眼中闪过一丝幸福的光芒。她从不抱怨什么,也不奢求,只要这个站在帝国顶峰上的男人能理解,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她轻轻凑到李世民耳畔:“快不行了,刚才呼唤陛下,似是有话要说,陛下快去见老人家最后一面吧。”

    “嗯。”李世民的脸色变得异常阴郁,踏着侵满夜露的石阶,向灯火阑珊的正殿走去——渐渐地他看见垂拱殿内一片狼藉,针石汤药零乱地撒在几案上,十几盏宫灯都点着,照如白昼,仿佛想驱赶死神的降临;卧榻帷帐掀起,松松垮垮绑在柱上,以薛婕妤为首的太上皇嫔妃围在病榻前,那些女人在低声抽泣,恰好挡住他视线,只能看见父亲的右手莫名其妙地向空比划。

    那曾是掌托天下的一只大手,如今却苍老干瘪,腕上生满褐斑,时而颤巍巍抬起,时而蜷缩垂下,宛若风中摇曳的枯枝,那是最后的挣扎吗?他能听见父亲嘶哑的声音,低低的、沉沉的,不知是呻吟还是说着什么,濒死的倾诉与女人的抽噎混在一起,令他听得心慌。

    李世民倏然觉得自己身子发僵,双腿仿佛被扯住了,他死死盯着父亲那只手,就是无法再迈一步。

    “太上皇唤您,快去啊……”长孙后抚着他背柔声劝道。

    李世民依旧呆立在那里,众嫔妃听到皇后说话才知大驾已临,忙转身跪倒,七嘴八舌地啼哭着:“太上皇呼至尊久矣……陛下终于来了……”说话间已跪爬着闪开道路。可李世民兀自僵立,就是不肯迈过门槛;甚至连病榻都不忍直视,默默低下头——他不敢想象父亲要说什么,鸟之将死的哀诉?国家大事的嘱托?抑或是最后的发泄,对他残害手足、篡夺皇权的咒骂?甚至什么也不说,扬起那干枯的手用最后的力气给他一记耳光!

    “陛下,快去啊……”长孙后再次软绵绵催促。

    李世民却充耳不闻,手扶殿门愣在那里。这位正值壮年、天不怕地不怕的帝王有生以来第一次陷入踌躇,虎牢关下的骁勇、玄武门前的果断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此刻他无法面对父亲死灰的面庞,无法承受父亲说的任何一句话,毕竟父亲才是大唐王朝的缔造者,而他阴谋篡权将其软禁十年,这是良心的亏欠啊!

    “紧急军报……”宫门传来一声呐喊——征讨吐谷浑期间凡重要军情勿论昼夜火速上报。

    李世民仿佛抓到一根救命稻草,倏然转身:“传上来!”众嫔妃见军情紧急,也不敢再催他。

    宦官一声接一声传谕,有个军吏手捧军报风尘仆仆跑进宫苑,直至殿阶前双膝跪倒,以响亮的声音奏道:“启禀圣上。四月二十八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率师抵达赤水原,先锋薛万彻、薛万钧遭吐谷浑大军伏击,陷入包围。薛氏兄弟以寡敌众,身中数创战马倒毙,犹自奋勇拼杀拖住敌军;我大军赶到反败为胜,生擒敌帅南昌王,获牛羊牲畜数万头。李将军亲笔,向陛下报捷!”

    不待宦官转递,李世民快步下阶亲手接过捷报:“好个薛万彻,朕没看错人!”

    可激昂的夸赞声未落,殿内便传出号哭——太上皇咽气了。

    李世民背对大殿,望着远处冰冷的宫墙,发出一声细不可闻的叹息;既觉遗憾,又有一丝轻松——终于结束了,父子君臣十年尴尬,现在他和父亲都解脱了,沉默或许是最好的结果,让所有恩怨都随风而逝吧……

    “皇后娘娘!”

    又一声呼喊惊破李世民的思绪,猛然回头,长孙皇后晃悠悠晕倒在宫女怀中。在他心中爱妻比父亲重要得多,见此情形连捷报都扔了,奔上去抱住皇后双肩:“怎么了?”诸皇子全慌了,连滚带爬过来,尤其长孙后亲生的太子、李泰、李治更是焦急。李承乾与李泰一左一右搀住母亲,李治年方八岁,抱住皇后的腰,眼泪都出来了:“娘亲,你醒醒!别吓孩儿!”宫女乱作一团,端水的端水,传太医的传太医。

    长孙后悠悠醒转,缓了口气,先摸李治的小脸:“雉奴,娘亲没事,就是有点儿累……”为儿子擦去眼泪,这才抬眼看丈夫,“妾身小疾不足挂齿,太上皇丧仪要紧。”

    李世民立刻吩咐宦官:“上皇晏驾,大安宫疠气太重,速备乘舆,朕要送皇后回宫……”

    “别!”长孙后微抬素手,轻轻摁在丈夫唇上,“妾身不过后宫一妇人,上皇丧礼乃国之大事,陛下当在此尽孝,岂可因妇人小疾而废礼法?臣妾并无大碍,就在偏殿小憩,天明再过来陪陛下。家翁之丧不可无媳,国之大丧更不可无后啊。”

    李世民见她眼窝深陷、唇色如纸,情知绝非小疾这么简单,却只得无奈点头——皇后之言有理。大丧关乎皇家颜面,外间对他父子的议论够多了,这会儿他就是装也要装得像个孝顺儿子!

    承乾、李泰欲送母亲去偏殿,长孙后严词拒绝:“你们留下,好好侍奉你父皇。”只唤了两个宫女搀她走。

    李世民父子眼望她单薄的身躯晃悠悠走远,心下甚是牵挂,却也无可奈何。太子愣了片刻,才想起该安排丧事,却见弟弟李泰早抢先一步分发孝袍、抚慰群妃。李恪、李佑、李贞等也老老实实跪下,陪几个小叔叔哭,其实连他们父皇都没掉泪,他们对祖父的感情更淡,哪哭得出来?唯独李治拉着母亲裙角死活不松开,长孙后也拿这孩子没办法,只好带他一起离开。

    二、传奇人生

    贞观九年五月,李渊驾崩于大安宫,终年七十一岁,谥号大武,庙号高祖,葬于献陵。他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