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394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394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惫之师。不过他的算计落空了,固然周军经历半年多的战争已有些疲乏,但攻不足而守有余。不直接应战,坚壁清野严防死守,默啜可汗都没办法突破防线,他器弩悉弄就能办到吗?这场仗又打了两个月,吐蕃大军非但没攻下一座城池反而损兵折将粮草将尽,器弩悉弄仍不死心,又拣选精锐骑兵万人,由他亲自率领,绕道向南企图奇袭蜀地。但这招更不高明,长途跋涉兵力又少,器弩悉弄纵有搏虎之能,也太迷信他个人的武力了吧?悉州(今四川茂县)都督陈大慈闻讯阻击,与之连斗四阵,四战四胜,斩首千余级。仗打到这个地步器弩悉弄一点儿脾气都没有了,下令南北两路全线撤军。

    吐蕃撤军又该武周反击了,武曌接到军报来了精神,任命武三思为大谷道行军大总管,敬晖为副总管;相王武轮为并州道大元帅,魏元忠为副帅,皆由副职代行其事,率领大军全线追击扩大战果。但这次追击并没有成行,因为武周大军尚未出关吐蕃使者先至——器弩悉弄派使者论弥萨前来求和。

    这几场败仗打下来器弩悉弄算是明心见性了,自己固然是力大无穷的勇士,但指挥十万大军靠的不是蛮力。他能铲除噶尔氏主要是因为论钦陵长期专权矛盾激化,加之他母亲没庐氏运筹帷幄,真跟武周这种大国交手,他确实没有噶尔兄弟的本事,不服不行啊!既然吐蕃与中原的优劣形势已经逆转,再打下去也是自取其辱,干脆承认失败遣使求和,安心搞内政吧。

    论弥萨来到长安,见女皇行三跪九叩大礼,以奴仆自居,称武周为“圣朝”。武曌不能怠慢,在麟德殿设宴,奏百戏于庭前。论弥萨称:“臣生于边荒,由来不识中原音乐,乞放臣亲观。”于是走到殿下近距离观看汉人的舞蹈,后来竟跟着忙手忙脚地跳起来,逗得女皇和满朝文武哈哈大笑。论弥萨要的就是女皇欢喜,便趁此机会赶紧禀奏:“臣自投圣朝,礼数优渥,得亲观奇乐,一生所未见。自顾猥琐,何以仰答天恩?唯有结好两国。臣之国主愿献良马千匹、黄金二千两,求娶圣朝公主为妻。愿陛下垂恩准允,自今后圣朝之臣民皆我吐蕃之兄弟,吐蕃之草原亦皆圣朝之马场,互不侵犯永结同心。”

    吐蕃主动释放善意,女皇君臣连连点头——诚然此时中原已占绝对优势,难道还能灭了人家?莫说吐蕃尚有实力,就是背后突厥也是甚大隐患,互不侵犯和平相处是最好的选择。况且世界大势不能昧于一隅,西域商贾往来不绝,也带来许多遥远之地的消息。吐蕃更往西的大食国已十分壮大,不断向西扩展,将大秦国(东罗马帝国,伊拉克略王朝)打得几近崩溃,大食国既然能在西方取得胜利,也不无可能回过头来侵犯东方。那么和吐蕃搞好关系,让其成为大周与大食之间的战略屏障有何不好?只要吐蕃不再谋夺西域就可以了。

    武曌立刻答应结亲,但又说现在没有适于婚配的公主,和平是理所当然的,此刻起两国便是友善之邦,至于和番过几年再说——这其实是托辞,现在正处于过渡之时,与吐蕃和亲该以李氏之女还是武氏之女呢?弄不好又白忙一场。武延秀至今被困突厥,这教训怎能忘?

    无论如何中原与吐蕃之间的和平总算到来了,今后武周王朝再不必两面御敌,这也是大好事。随着西北战事的结束,魏元忠凯旋,刚进长安城就被袁恕己、张柬之、宋璟、桓彦范等一大群官员围住——您可回来啦!千万别走了,女皇纵容二张横行不法,太子、梁王都不敢惹,狄公已然仙逝,现在就指望您啦!

    恰逢那位病病殃殃的宰相顾琮去世,魏元忠趁势再入政事堂,当仁不让成为首席宰相,检校太子左庶子,开始重申纲纪、整肃朝政。而在这时冬官尚书姚令璋突然上书,称自己年已七十应该致仕了,女皇乃至群僚竭力挽留,可他连上三道表章,铁了心一定要走。女皇也没办法,晋其为伯爵以彰功劳,放其卸职还乡。

    姚令璋是女皇较为信赖的大臣,也是老资格的东宫属臣,但更重要的是他极会审时度势,这从昔日他献瑞草谋求起复之举便能窥见一斑。如今他作为修缮大明宫的有功之臣,再度拜相大有希望,无病无灾竟然非告老不可,该不会是嗅到危险的气味了吧?

第98章 张氏兄弟陷害忠良,魏元忠虎口脱险() 
一、针锋相对

    长安三年(公元703年),大周女皇武曌正式跨入八十岁,人生七十古来稀,何况耄耋之人?这等年纪尚居于皇位者,在她之前只有南朝时的梁武帝萧衍做到了。相较偏安半壁江山的萧衍,武曌的处境好了许多,至少她没有强大的外敌,但是《尚云》有云“耄期倦于勤”,这是没办法的事,谁也敌不过衰老。

    此时女皇对朝政是何态度?一言以蔽之,全看她老人家心情,若是高兴百依百顺,若是无趣不闻不问,这年发生的一件邦交之事便是绝好的例子。新春之际倭国使者粟田真人来到长安——倭国自从白江口之战败于刘仁轨后,便对中原颇为仰慕,连年遣使来朝,学习中原的文化制度,甚至连他们的国王也效仿李治以“天皇”为号(日本天皇之称最早见于公元681年《飞鸟净御原令》),可在李治晚年倭国政局动荡(壬申之乱,天武天皇起兵推翻侄子弘文天皇),两国中断来往二十余年。粟田真人在倭国的官职相当于中原的天官尚书,可见他们对此次出访的重视。

    倭国船队在楚州盐城县登陆,向当地人一打听,惊得目瞪口呆——二十多年未通音讯,大唐变成大周啦!国书上写的是大唐,这如何是好?粟田真人没敢轻易上京,先在民间探听情况,得知女皇当国他又笑了。原来事有凑巧,倭国前任国主天武天皇去世后其妻鸬野赞良临朝称制,号为持统天皇,这位女天皇与武曌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同样性格坚毅手腕强硬,也曾迁都推行改革,也崇尚佛教、酷爱诗歌,甚至也曾杀死皇子,正由于女天皇深知中原强大,不甘心屈于人下才断绝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此番来访乃是因她退位,新任天皇欲修复邦交。粟田真人侍奉持统天皇十余年,有和女主打交道的经验,信心满满来到长安。他本就精通汉语,又效仿中原服饰,头戴进德冠,身穿紫袍,腰系锦带,竭力表现出恭敬之态,受到朝廷上下欢迎,被誉为“君子国”人。

    女皇本已不大过问这类事,但听说来了位特别温雅知礼的使节很感兴趣,遂亲自召见。粟田见驾大赞女皇圣德,还说三年前便欲来访,却因九州风浪巨大无法行船故而推迟,又把他们国中女天皇之事述说一遍。武曌听后眉开眼笑,没想到遥远的海外还有一位“知己”,于是在麟德殿设宴款待,赏赐粟田真人从三品司膳卿之职,并送给倭国一份大礼——更改国号!

    中原与倭国交往始于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钦赐其国主“汉倭奴国王”的金印(至今尚存,藏于日本九州国立博物馆),国名由此而来。《诗经》有云“四牡騑騑,周道倭迟”,“倭”乃遥远曲折之意,“倭奴”便是遥远之地的奴仆,可见对他们的轻视。但当时彼国各部未统一,受封国王者也仅是其中一部首领,此后倭国逐渐强大,时断时续与中原交往,却很厌恶中原人对自己的蔑称;至隋朝时圣德太子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不再承认自己是倭奴,因其国近于东方日出处,自称“日本”,但是隋唐朝廷置之不理,仍延用旧称。至此次粟田真人来访总算彻底改变,女皇下诏今后诏敕文书一律使用“日本”。

    这次更改国号很大程度上是女皇兴致使然,粟田真人满足了女皇的虚荣,她心中喜悦自然很好说话。对于官员的提拔,只要女皇高兴偶尔也有灵光乍现之时。

    鉴于去年突厥、吐蕃轮番征战,朝廷升任郭元振为凉州都督,修缮城池开垦屯田,又派侍御史张循宪为河东采访使,巡察州县探访民情。张循宪自地方吏员起家,也是很能办事之人,惜乎肚子里墨水不多,他在河东诸州仔细巡察一番,回程之际却犯了难——干公务自己没得说,但采访使回朝要提交报告,而今台阁诸臣是些什么人?个个文采斐然,女皇就喜欢会写文章之人,自己这水平怎拿得出手?眼瞅着快到长安,他在蒲州猗氏县(今山西临猗)驻马,询问驿卒此处有没有会写文章的名士,驿卒还真推荐了一位,原任平乡县尉张嘉贞。

    张嘉贞现年三十八岁,其实早在他二十岁时就科举中第,担任平乡县尉,却因酷吏告密糊里糊涂卷入一桩案子罢官回乡,既而父母又双双染病,在家侍奉汤药,直至几年前双亲先后亡故。按理说酷吏政治已经结束,过去之案不再追究,他大可再入仕途,可张嘉贞心有余悸,生怕再卷入风波,又知女皇极老,于是打算等到女皇宾天、李唐复辟再入京谋官。张循宪折节来请,张嘉贞倒也乐于助人,立刻代写了一篇奏章。

    也是事有凑巧,女皇这日心血来潮,难得亲自观览两篇奏疏,偏就拿到这份,看罢甚是喜悦——不仅分析实务条理清晰,章句辞藻更是没得挑,遂召见张循宪,要升他为著作郎。张循宪叫苦不迭,这一写文章不就露馅了吗?只得承认赖人捉刀,并夸赞张嘉贞才德俱佳,干脆自己这官别当了,让给张嘉贞吧。女皇听罢大笑:“卿肯实言,朕心甚慰,朝廷之大岂无一官授予荐贤之人?”于是改升张循宪为司勋郎中;又召张嘉贞入朝,立授监察御史之职。

    还有一次大朝之日,水部员外郎郑惟忠上奏宁州水灾,溺死两千余人,请朝廷赈济并修缮河堤。女皇盯着这位员外郎瞧了半晌,突然打断道:“朕记得在神都时有一年制举,朕提了个忠臣的问题,有一人应答如流,便是爱卿你吧?”郑惟忠一怔,此事已过去十年,当时自己还是八品官,女皇竟还记得!于是他承认其事。女皇十分欢喜,不但批准他的赈灾方案,还将其晋升为凤阁舍人……

    这些事固然是美谈,却也暴露了严重的问题——武曌对朝廷的控制力在逐渐减弱!任何人的威望都是在事务中积累起来的,皇帝也一样。平定契丹以来武曌虽得以清闲,却也疏远了百官。现今朝中四五品高官她还比较熟悉,而中下级官员她都不认识啦!倦于政务的她难得与外臣接触,那些朝廷新锐也与她年龄差距巨大,想法颇有隔阂。这种情形下她只能凭往昔的记忆和一时碰巧提拔人才。类乎郑惟忠、张嘉贞之事可遇不可求,能被提拔的能力几个人?

    自古明君无不选贤任能,这样做一者是为国泰民安,再者也是降恩贤良、俘获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此时武曌疏懒政务,也不了解臣下,那她提拔官员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第一途径是通过狄仁杰。狄公虽逝,留给武曌的记忆却很深刻,所以凡是狄公生前推荐过、提到过的人必是好的,可以继续重用。如崔玄暐由天官郎中升文昌左丞、元行冲由陕州刺史晋升司礼少卿;还有侍御史桓彦范,他受狄公赏识是天授年间狄公第一次拜相时的事,武曌年纪越来越大,昨天的事未必记得,十多年前的事却一清二楚,故而也将桓彦范迅速拔擢,两年内先提拔为凤阁舍人,又晋升御史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