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291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291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官吏若有敢违令阻拦告密者,一律以该告密者所告之罪惩处。

    此令一出朝野骚然,告密的风气从洛阳绵延至全天下,对于那些希图幸进之人而言,这简直是为他们专门打造的仕途捷径,只要卸去温和恭顺的伪装,撕破脸皮放胆一告,高官富贵招之即来。甚至对于穷乡僻壤的农夫俚民,告密同样有极大魅力。兽恶其网,民怨其上,谁不想把平常大模大样压在自己头上的人掀翻在地?再说告什么都无所谓,只要随便寻点儿什么事,就可以乘驿马、住驿站,享受五品官待遇,不花一文钱到神都开开眼,兴许还能侥幸登上武成殿,一览武太后真容呢!倘真如此,回家可有的吹了,今后连县吏、里正也得礼让三分,反正告错了不治罪,这种便宜事怎能不试试?霎时间大唐天下仿佛感染了一场告密的瘟疫,所有人都为之癫狂……

    时至六月,夏日炎炎,而告密者的热情比天气更炽烈。从洛堤直至天街铜匦,排满形形色色的人,既有青袍、绿袍的小官,也有连鞋都没有的穷汉,摩肩接踵挤挤插插,宛如一条蠕动的长龙。当值的知匦使根本忙不过来,又加派一群小宦官,几乎每隔半个时辰通玄匦就要打开一次,将塞得满满的状书取出,延恩、伸冤、招谏三匦却形同虚设。

    政事堂会议结束,苏良嗣、魏玄同、刘祎之并肩而出,目睹天街上的这一幕,不禁摇头叹息——事情越闹越过分,他们岂能不谏?即便身为太后心腹的刘祎之,对此也不以为然,可太后置若罔闻。再者何尝没人憋着告他们?只是太后觉得他们执政得当,对他们有所回护罢了。可最近几个月官职频繁调动,苏良嗣由纳言转任左相、岑长倩由同三品改任内史、裴居道由内史改任纳言,其实调来调去还是他们几个宰相。显然太后不想让他们久居一职养成势力,故而反复调动,足见也非充分信任。在这混沌不明的局势下,能保得平安就不易了,还能多求什么?

    三相嗟叹一阵折而向北,穿过乾化门、武成门,至武成殿向太后汇报政务。此刻殿内也甚炎热,太后身穿纱衣,斜倚在龙床上,身后有四五个婢女摇着宫扇,高延福在左边捧着茶饮,上官婉儿在右边抱着文书,而御案前方正有一绿袍小官伏倒在地,似在禀告些什么。

    媚娘见他们到来,连忙抬手示意那名小官住口,挥退一旁,整整衣衫坐直身子,才道:“宰相可有要事?”最起码的礼节她还是严守的,对宰相甚是尊重。

    魏玄同当先启奏:“奉太后之命,新的浑天、地动等仪已铸成,请示太后当置于何处?”经过轮番调动,魏玄同由分管天官改成了分管冬官,头一件差事就是依太后之意铸造大仪——浑天、地动等仪不仅是天文仪器,也是皇家权威的象征,与儒家天人感应学说息息相关,自东汉张衡发明以来历朝历代都会铸造。大唐的这两件仪器安置在长安太极宫,媚娘却执意要在神都也铸造两件,而且要比太极宫的大,这自然又是为了显示洛阳的地位高于长安。

    听了汇报媚娘笑道:“这点儿事宰相也来问朕?大仪乃皇家御用之物,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当然是要置于北面玄武门。”

    “是。”魏玄同不是不明白经义道理,只是太后别出心裁的举动太多,索性事先问一声,省得白忙活。

    苏良嗣又奏道:“今岁时气不佳,多地良田荒芜,就连京畿之地的陕州也闹起粮荒,而且近洛诸州驿马也不甚充足,以致朝廷使者外差无所使用,请太后设法处置。”时气不佳仅是原因之一,百姓们都一门心思投机告密,谁还顾得上好好种田?驿马不足也是因为告密的人太多了。苏良嗣所谓“设法处置”自然是希望太后适可而止——对于一向性格刚强、直言不讳的他来说,能想出这样不伤太后颜面的委婉之辞也算破天荒了。

    媚娘却一笑置之:“粮食收成不好可减少赋税,驿马不足可以从军中淘汰些羸弱之马补充驿站,还可从民间多买一些。如今边庭已无大患,趁着国库丰盈让百姓轻松一下也是善举嘛!”说着她眼中闪过一丝狡黠,“爱卿之意朕明白,朕心里也有数,不必为此多费唇舌。”

    苏良嗣哑口无言,太后已把话点透,还能再说什么?她口口声声说心里有数,只不知究竟是何等限度,还要闹到几时?一旁的刘祎之接过话茬:“雷霆雨露俱是天恩,太后深究叛党固然无过,然则现今人心躁动,百姓不事生产,仅因为田间地头的小事就告到洛阳,地方官吏如坐针毡,惶惶不可终日,长此以往臣恐再无官员能安心效力朝廷,更不要谈政绩了。”

    苏魏二相没想到,刘祎之竟也犯颜直谏,暗自为他捏了把冷汗,却见太后并无愠色,只道:“言重了吧?谁说没有得民心、树政绩的好官?前日朕分遣右台御史巡视诸州,一入宁州(今甘肃庆阳)地界,耆老乡民争言刺史狄仁杰之德政。你说百姓动不动就告状,地方官怕得要死,怎么偏偏没人告狄仁杰的状?足见身正不怕影歪,到底还是那些害怕的人心里有鬼。”

    狄仁杰从度支郎中升任刺史仅仅两年便受到百姓爱戴,他的政绩毋庸置疑,可这样的循吏环顾当世有几人?不可一概而论啊!刘祎之心里这么想,却不敢再多说。太后的脾气他最清楚,今日未纳己言而没有生气,这已经很难得了。

    媚娘今日确有一桩满意之事,故而容许他们多说了几句,这会儿见三相再无进言,扬手把那个退在一旁的小官又召唤过来,郑重道:“此人掷书铜匦,举报了一名叛臣,功劳不小啊!”

    刘祎之心道,不知又有哪个倒霉鬼要毁于小人之口,却只能小心翼翼问:“未知叛者是谁?”

    “左史、弘文馆学士江融。”

    三相面面相觑——江融乃一翩翩文士,多年来一直在鸾台记史,还曾为朝廷修编《江山设险图》,与他有交往的官员并不多,怎么也被归为徐敬业一党?

    那名告密的小官自有他的一番道理,伏在地上解释道:“徐敬业举兵仓促,何以尽知淮南诸州兵要,旬月之间连下四州?皆因昔日他曾借阅《江山设险图》,江融把天下兵要地志告知叛逆,岂不该同以谋反之罪论处?”

    三相闻听这番谬论焉能不气恼?兵要之书是为朝廷编的,又不是专为叛臣写的,若徐敬业借阅过便是有罪,那他读过的所有书的作者岂不都是叛党?

    “此事甚是冤屈,恳求太后慎重处置……”

    那告密小官早料到宰相们要啰唣,一旁插口道:“此有何冤屈?凡有其才为徐敬业所用者皆属叛臣,江融之事与鱼保家之事不是同一道理吗?”

    他牙尖嘴利,一句话噎得三相顿时无言——当初有人状告鱼保家是痛恨他们构陷裴炎,现在此事反倒被告密者利用,成了处置“叛臣”的统一标准。

    媚娘见宰相们理屈词穷,越发得意,手指这名小官向他们夸赞:“此人见识颇高,不但举报江融,还提醒朕叛者不止一人。想来江融在鸾台多年,会不会与刘景先有勾结?他又是弘文馆学士,常至国子学研究经义,是否跟郭正一也有密谋?”

    三相毛骨悚然,皆以异样的目光注视这小官——此人料到郭正一反对太后临朝、刘景先为裴炎辩护,皆被太后怀恨,因而以江融为引线,要把他们全都网入叛党以邀圣宠。好歹毒的用心!

    顷刻间,当初胡元范被打出大殿时呼喊的话回荡在三相脑海——今强加之罪临于炎,公等皆不争;来日强加之罪临于公等,又当奈何?事态发展到这个地步,连曾经的宰相都有可能牵连进去,苏良嗣等人就算为了自己也要据理力争啊!

    苏良嗣拍着胸口担保郭正一绝无叛意,刘祎之也一个劲儿地作揖为刘景先求情。君臣争辩一番,媚娘最后道:“江融罪刑确凿断无可赦,至于两位故相朕不深究了,方才爱卿不是说陕州灾害么?就将郭正一贬为陕州刺史,让他将功补过;刘景先已贬为普州刺史,再追贬为吉州长史。就这么办吧。”她这般处置还是留有后招,郭正一、刘景先虽未论死,但把江融的谋反罪落实了,只要她愿意,以后随时都可以再翻出此案加以追究,那时郭刘二人还是难免遭殃。

    三相无可奈何,既然无力阻止诬告的小人,索性眼不见心为净,一并施礼而退。苏良嗣、刘祎之转身即去,魏玄同却不住回头,张望那个告密的小官,他感觉此人甚是眼熟,似乎曾经打过交道,却又想不起是谁——这也不奇怪,他曾主持吏部多年,接见乃至任命的官吏何止千人,怎么可能全记得名姓?可魏玄同一见此人便有一种浑身不自在的感觉,隐隐觉得将有不利于自己的事发生……

    待宰相辞出,媚娘再次满意地打量这位告密之人:“你年岁也不轻了吧?”

    那人谄笑道:“臣不才,苟活五十七载,一直官职卑微,未能为太后多尽心力,甚感惭愧。”他这番话说得格外谦卑,却又透着邀取求官之意。

    媚娘听他如此巧舌擅言,也不禁笑了,又低头扫了眼他的状书:“你如今的官职是尚书都事,不过以你的年岁应该当过地方官吧?”

    那人听媚娘问及履历,眉飞色舞道:“启禀太后,非是微臣自夸,当初臣曾在河阳任县令,开耀年间政绩河南第一!太后不信,一察天官记录便知。”

    “哦?!”媚娘没想到他还有这等往事,不禁另眼相看,“既有显赫政绩,为何至今仍是七品?”

    “皆因臣是流外小吏出身,遭当权之臣排挤,故而未得升迁。”按理说提起往事他应愤愤不平,但他却越发满面堆笑,那一脸浓密的皱纹层层叠叠,再加上胡须稀少,活像个老妪——此人正是当年得了李治一句嘉奖,兴冲冲跑到京城等着升官,结果却落场空的周兴。

    那时周兴怀恨而去,虽然未得到越级提升,但任满之际因他政绩斐然还是调入京城,担任尚书都事。这是个从七品的官职,负责收发文书、核对印鉴等杂务,但是对于流外小吏而言这个位置差不多已是他们所能达到的最高官职。换成别人或许已满足,但周兴一直对错失良机耿耿于怀,还憋着升官的念头,无奈一直没有进取之途;直至宫门立匦,他才觅到机会,凭着过人的机敏和钻营之心,很快他就摸到江融这条大鱼,又勾连出两位曾经得罪太后的宰相,一纸状书便使上人见喜。

    媚娘无意中撞见这么个人才,自然要重用,于是想了想道:“依照惯例,爱卿所告之事属实,朕现在便可授予你五品游击将军。不过卿有吏干之才,又精通地方政务,继续在文昌台任职未免可惜。朕已决定晋升狄仁杰为冬官侍郎,留下的宁州刺史之职爱卿可愿接掌?”尚书都事官秩从七品上,宁州刺史却是正四品下,一举跃升十余阶,这真是天大的造化。

    媚娘如此安排意在补偿他当初未能晋升的委屈,顺便再培养一名循吏。哪知周兴另有算计——辛苦半辈子,干出那么多政绩,到头来尚不及一纸刁状带来的好处大,那还当什么地方官?再说告密盛行,自己若做不到狄仁杰那份儿上,弄不好反被属下所告,何必冒那个险?与其提心吊胆做待宰羔羊,不如在肃政台手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