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武则天大全集 >

第200章

武则天大全集-第200章

小说: 武则天大全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T副菹铝碓窭嫁ィ耘涫サ隆⒁愿е谏兼涫辖魃稀!

    含元殿上顿时哗然——皇后自请废后!这怎么可能呢?

    范云仙读罢奏疏,连递交皇帝都忘了,耷拉着手愣在那里,眼泪都快下来了。他追随武媚半辈子,攀附这个女人不惜杀人下毒、阴谋陷害,终于混到四品内侍,宦官里的头把交椅,倘若媚娘被废,他能不跟着倒霉吗?他怎么也想不明白,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为何这时媚娘会傻到自己放弃呢?

    奴才毕竟是奴才,范云仙确实有些手段,但终究是个不懂政治的宦官。他心急如焚,殊不知满朝文武和皇帝更是惶恐至极!

    李治和文武百官不可能接受这个提议,且不论具体原因,就单凭这份奏疏论述的言辞,他们就无法接受——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自董仲舒创儒家天人感应之说,但凡发生大灾异,或是皇帝罪己,或是宰臣辞职,没有皇后承担责任的道理。若是她武皇后负这个责任,岂不表示这几年来一切国家政事都是她做主吗?皇后确实干政了,但远远没达到这个程度,甚至近两年她的权势还有所削弱;就算真达到这个程度,这话也不能明说。一旦皇后承担责任,那就证明在这堂堂含元殿上,上至天子,下到数不清的文武官员都是被女人摆布的傀儡!都是畏惧妇人的懦夫!都是该被儒家史笔钉在耻辱柱上的人!

    片刻躁动后是死一般的宁静,郝处俊、裴行俭死死注视着媚娘的背影,虽气恼却也不得不佩服——以退为进,好厉害的女人!

    李治更是方寸大乱,他有病在身,也急不得恼不得,唯有瘫坐在龙床上,以求饶一般的眼神苦苦望着她——别这样!朕受不了的。国事纷纷四境不宁,你这时候放弃后位,抛下我这个病恹恹的皇帝,外加一个病怏怏的太子,我可怎么办?你说让我换皇后,可后宫所有嫔妃哪个不叫你管得服服帖帖的?谁敢接你的位子?再说她们谁有你的勇气和智慧?谁似你这般晓得苍生之苦、社稷之重?我要她们何用?就算我昏了头无药可救,肯把你废掉,孩子们能答应吗?我的晚节还要不要啦?媚娘啊媚娘,你这是把我放在火上烤啊!

    既然皇后这样得理不让人,把国事全权委托给宰相不就成了?别开玩笑了,自先朝以来经历过无数权力之争的李治怎么可能真心信赖臣下?把权力交给宰相群臣,是叫他们当专权擅政、僭越跋扈的长孙无忌,还是叫他们学媚上欺下、以公肥私的李义府?即便质朴如李,到最后还要提携几个故旧亲信呢!若没有郭待封,何至于大非川之祸?天底下哪有一个纯臣?

    李治可怜巴巴,媚娘却不为所动,甚至可说一动不动,就硬生生跪在那里,如一座庄严的塑像——雉奴,对不起!不是我不疼爱你,也不是我非要难为你,实在是不得已。作为丈夫的雉奴温柔体贴、宽宏大度,我喜欢;可作为皇帝的雉奴猜忌成性、反复无常,我憎恶!你的委托和承诺我不敢再相信了,你第一次染病时,我受你之托参理朝政,尽心尽力任劳任怨,不过是做事蛮横一些,错用一个李义府,竟惹出一场废后风波;我逃过一劫与你共同临朝,已不再意气用事,我对每个人都慈眉善目、笑脸相迎,好心好意给大家谋封赏,自认为已足够宽宏,可你又借我怀孕之时重整朝局,弄来这么一帮冤家对头。当初只一个上官仪就差点儿要我命,现在郝处俊、裴行俭这帮人哪个不比那个书呆子厉害?而且你又再度起用刘仁轨,现在除了那个不知好歹的武敏之,哪个算是我的人?我可以帮你,我也乐得再掌权力,但就凭你在后宫随便说句话不行,凭我现在的实力恐怕也不够,今天你必须当着满朝文武表态,我参政的权力是不容置疑的、是永远的、是能决断一切的。我绝不是用完了就赶回后宫当黄脸婆的!

    李治满心无奈,他不是不懂媚娘的难处,却更了解媚娘的能力,只要给一汪清水,她便能兴风作浪,把一切权力都揽到手里。这不仅关乎天子的尊严、王朝的体统,更涉及权力递延,如果这样任之发展下去,等他病愈也收不回权力了,只能永远做一个垂拱天子……可是国难当头,不答应媚娘又能怎样?

    正在他纠结之时,忽听一声呐喊:“不可!”

    众目睽睽之下,同东西台三品李敬玄冲出朝班大声疾呼:“皇后贤淑恭谨,德光兰掖,誉重朝堂,泽及黎庶;且身为东宫之母,身系社稷,素为内外所仰,焉能轻弃椒闱?”真不愧是李治的潜邸心腹,皇帝的心事他最清楚,皇帝的“犹豫病”他也最了解。到这会儿了,形势强过人,无论如何得让李治下这个决心,若不然眼下这关怎么过?天下安危谁负责?

    惊雷响过,李治无路可退,终于彻底认命了。他深吸一口气,缓缓道:“不错,中宫之主不能轻易。朕和太子需要皇后,天下社稷也需要皇后。”这句话他说过一遍,这次只是重复,而这次重复是向满朝文武乃至全天下人。君无戏言!

    既然皇帝发话,百官也不能不表态了,阎立本、姜恪为首,乃至郝处俊、裴行俭等重臣,无论愿不愿意皇后干政的都出班跪倒:“恳请娘娘以社稷为重,不可轻弃中宫之位。”继而“哗啦啦”一阵响,京畿以上九品职事官全部跪倒附和,那声音响彻含元殿,响彻蓬莱宫,响彻整个天地:

    “请娘娘以社稷为重,不可轻弃中宫之位……”

    媚娘微微回眸,傲然瞟了一眼满朝文武——很好!这话是你们说的,出于肺腑天人共鉴,我可没逼任何人!

    不过弓拉得这么满,她不好轻易作罢,于是又“委委屈屈”道:“非是本宫不念家国黎庶,只因母亲薨逝,心内怆然。圣人曰:‘孝者,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妾自忖平生有亏孝道,何敢罔论社稷之事?愿出家修道为母追福。”这话不仅是托辞,更有揶揄之意——你们不是成天讲儒家礼法吗?好啊,我谨守儒家礼数,去守孝如何?你们李氏不是自诩太上老君后裔吗?好啊,我出家修道行吗?

    李治已经彻底泄气了,但觉两眼昏花,头疼得快要炸开了,现在只要皇后肯帮他渡过难关,什么条件都答应。他挣扎着把手一挥道:“出家可以寻替身,孝有大小之分。朕宣布,追赠皇后之父为太尉、太原王,杨氏为太原王妃。此荣誉足以夺情,朕病体堪忧无力主政,即日起三台要务、臣下奏疏劳皇后分忧……”

    开唐以来本无异姓封王之事,唯当年逐鹿之际曾封朱粲、罗艺、高开道、杜伏威为王。但那些人都是坐拥一方的枭雄,投降大唐不过是权宜之计,李渊封他们为王也只是虚与委蛇,后来尽皆铲除;再者还有归义的突厥首领,如阿史那思摩等曾封王,但还需赐姓李。至于一般臣下绝无封王之理,就算是功高如李靖、李,亲厚如高士廉、长孙无忌,到死也只是国公。武士彟虽是死后追赠为郡王,却也开了未有之例!而且瞧瞧这封号,固然是为了匹配武氏籍贯,但太原王也不是随便封的,太原是李唐的龙兴之地,宗室近亲都没有封那里的。追封武氏为太原王就等于向天下人公示,武家与李唐皇室荣辱与共,他这个皇帝的一切权力也与皇后共享,这比先前的“二圣临朝”更进一步——至此,李治重整朝政、遏制皇后的努力完全失败!

    媚娘重重叩首,无比诚挚道:“圣意如此,妾岂敢违命?”趴倒在地那一刻,她已忍不住露出微笑。

    咸亨元年闰九月,武媚以退为进,愈加巩固了自己参政的权力。但与此同时她也肩负了更大的责任,此时的大唐灾情严重、百姓疾苦,西有吐蕃之犯、东有高丽之叛、南有蛮人作乱,迎接她的不仅有掌权的快意,更有巨大的挑战……

第52章 清除异己自曝家丑,媚娘除掉贺兰敏之() 
一、一鸣惊人

    自媚娘以避位相胁再掌权力之后,朝局宛如回到了显庆五年李治刚染病的时候,除了举行大朝时皇帝由宦官搀扶着出来应个卯,其他时间都退居深宫养病,群臣奏疏和日常奏对都由媚娘负责。这次理政可说是临危受命,她连续几天挑灯夜战,总算把积压的奏疏看完了,也大致清楚了眼下的种种困难,于是将三台宰相、六部常伯都召集到宣政殿。

    御座之上空空如也,一旁珠帘内坐个女人,一时间几位重臣还不习惯,这样的奏对与朝会不同,也没有那么严格的礼仪,大家都不免有些尴尬。除了年逾七旬白发苍苍的阎立本,其他人索性都站着听皇后训话。姜恪、张文瓘、戴至德还算沉着,郝处俊、裴行俭却心事重重,唯独李敬玄笑呵呵的,似是游刃有余。

    媚娘没半句寒暄之辞,开口便道:“朝廷正值战败,西有吐蕃之患,东有高丽之叛,南有蛮人之乱,关中又值大荒,百姓嗷嗷待哺,难道列位就眼巴巴瞅着这局面,无所作为吗?”

    一句话落定,阎立本也坐不住了,颤巍巍站起来。郝处俊的脸色由白转红——他早年进入仕途是受高士廉提拔,又是许圉师的外甥,对媚娘的印象自然不佳。莫看他是地地道道的文官,胆色却也不差。前番他以司戎少常伯之身随李征高丽,担任副总管,其实只是代表兵部协调众将,麾下没多少兵,哪知他这支小队伍却在包围新城之际突遭敌人袭击。当时寡众悬殊、士卒惶恐,郝处俊临危不惧,一边故作悠闲状,坐在胡床上吃东西,一边潜选精锐绕至敌侧出击。士兵们见统帅如此镇定,情绪渐渐稳定下来;而高丽人远远窥见他这副模样,也不禁生疑,加之侧翼遭袭,还以为中了唐军之计,吓得掉头就跑。似这样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岂是可以随便羞辱的?

    不过生气归生气,郝处俊心里还算明白,国事纷纷,不宜为了面子跟皇后争执,若自己失掉人臣礼数被罢去相位,岂不更称皇后心愿?他强压恚气,恭恭敬敬回奏:“臣等不敢尸位素餐,只因将领已派、兵马已出,唯坐待露布而已。至于蝗旱缺粮,臣等已调诸道粟米,是否准许百姓迁徙,则非人臣所能自专,还望陛下谅解……”

    这番话有理有据,是谁的权责分析得明明白白,料想皇后也挑不出错。哪知他话音未落,身后一人突然高声道:“臣等实在愚钝,大事临头不知所措,然未知皇后陛下有何真知灼见?”饶是郝处俊胆大过人,也不免一惊——这不是故意跟她逗火吗?回头一看,说话之人身材高大、相貌伟岸,乃是东台侍郎李义琰。

    这李义琰更是个奇人,他本是陇西李氏之裔,却家道中落,凭借苦读考中进士,贞观中期担任太原尉。当时李坐镇并州,属僚都很惧怕,唯独李义琰遇事敢跟李叫板,但论曲直不惧虎威。久而久之李竟对他十分欣赏,视之为亲信,一再提携升官,直至今日之位。还不仅如此,他弟弟李义琎,从弟李义琛、李上德也都靠科举起家,现都在朝中任要职;而他的儿子便是当年导致长孙无忌、韩瑗、柳姡У热松硎滓齑Φ氖逃防畛玻彩侵凭俑咧兄恕U饷锤霰疽阉ヂ涞募易澹窘杩凭倥ぷ耍窬乖诔杏涤胁恍〉氖屏Γ蛑笨俺破婕!=袢彰哪镆簧侠淳椭冈鹑撼际е埃钜彗翟谄还又曰屎蟾烧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