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俄国教父 >

第381章

俄国教父-第381章

小说: 俄国教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例是1:100。

    很多波兰人一大早就从报纸,电视和电台中得知政府颁布了废钞令,一时之间,波兰国内的各大银行门口都挤满了前来兑换钞票的居民。他们拿着成捆成捆的钞票涌向银行,去兑换新版的波兰兹罗提。

    废钞令的颁布仅仅只是一个开始。虽然1:100的兑换比例只是一个数字游戏,但是因为有了新的货币体系,市场上商品的物价开始重新和新版的兹罗提挂钩。

    几乎一夜之间,市场上大部分商品的价格都下降了一百倍。就在波兰中央银行宣布废钞令的第二天,波兰政府再次对外宣布提高银行利率和取消食品以及燃油补贴的消息。从这时候开始,大量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开始重新回到了波兰中央银行的手中。

    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米哈伊尔果然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波兰的通货膨胀终于得到了控制。

    以高尔基财团的实力,随心所欲的控制波兰的物价基本上毫无压力,毕竟波兰的人口也就是苏联的十分之一,而嘉能可公司可是控制了加拿大,美国,以及澳大利亚市场上最大的粮食收购商。

    米哈伊尔希望把波兰市场当作哥伦比亚银行在东欧的一面旗帜,而谢廖沙则在背后鼎力支持他的计划。就在波兰的恶性通货膨胀得到了控制之后,尤里也抵达了华沙,开始游说波兰政府进行私有化改革。

    米哈伊尔很快就向波兰政府提交了私有化改革方案,因为哥伦比亚银行接手了波兰几乎全部的债务,所以现在哥伦比亚银行就是波兰最大的债主。这套私有化改革方案本质上就是波兰偿还哥伦比亚银行的一套计划。

    按照米哈伊尔的计划,波兰政府手中庞大的国有资产将会成为哥伦比亚银行的囊中之物,不过这些事情波兰政府并不清楚,他们只知道原本属于国家的那些矿山,钢铁及冶金企业,还有波兰国内的一些银行,造船厂等几乎所有的资产都被标上了价格摆上了供人挑选的货架。

    波罗乃兹汽车已经被高尔基大众收归旗下,而作为配套工厂的一些下游企业现在也开始了大甩卖。波兰的国有牧场被甩卖给了西方石油公司旗下的畜牧分公司,格但斯克的造船厂,波兰国有的航运公司,甚至格但斯克港都被地中海航运公司整体买下,除此之外,波兰国内的机场,铁路,运河等运输公司都被高尔基集团瓜分殆尽。

    这一系列眼花缭乱的甩卖和整合让波兰的经济开始出现好转的迹象,波兰政府自然对哥伦比亚银行感恩戴德。不过他们不知道的事,其实吃下波兰的这些国有资产根本就没有花费高尔基集团多少资金,因为在现在的波兰,就连钞票都是哥伦比亚银行印的。而嘉能可公司借助这次的机会清理了一大批储备了多年的物资。表面上参与了波兰私有化的企业来自世界各地,多达上百家,其实最优质的资产早就落入了高尔基集团的口袋。

    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就让波兰成为了高尔基财团所控制的国家,不过波兰政府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反倒是因为物价开始下跌,经济开始恢复,让波兰人民又重新恢复了对政府的信任。最起码瓦文萨不用担心自己的****了。

    波兰改革的出见成效,让哥伦比亚银行和杰弗里萨克斯在次名声大噪,而脱胎于杰弗里萨克斯的休克疗法的外债和经济转型一揽子解决方案则成为了东欧各国新兴政权眼中的救命稻草。随着波兰的经济开始步入正轨,米哈伊尔和杰弗里萨克斯又陆续收到了来自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邀请,邀请哥伦比亚在匈牙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继续波兰式的改革。

    米哈伊尔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此时此刻一个更加庞大的设想开始出现在了他和谢廖沙的脑海中,可不可以建立一家包含了整个东欧国家的跨国央行,帮助整个东欧地区进行一体化的改革。谢廖沙心里清楚的知道,如果这个设想能够成立,东欧将提前十几年建立欧元区,到时候,一个统一而又庞大的市场将大大加强这一地区的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哥伦比亚将会成为整个东欧的中央银行。这个设想简直是太诱人了。

    谢廖沙心里清楚,如果米哈伊尔能够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匈牙利再次取得成功,那么到时候再提出东欧统一市场的理论就会水到渠成了。

第二百五十三章 电力双雄() 
“还我空气”

    “还我空气!”

    “还我水源”

    “还我水源!”

    底特律市一家大型电厂的门口,一群环保人士正聚集在此进行着抗议活动。虽然参加这次抗议活动的人数不多,仅仅只有几千人,但是他们却封锁了电厂出入的大门。在电厂外通往外界的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运送煤炭的汽车被堵在了路上。司机们时不时的望着前方抗议的人群,祈祷这伙人能够早点把路让开,让他们把煤送到电厂里去。

    作为全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电力事关美国工业的命脉,可是因为美国的电力系统多年来已经习惯了把煤炭作为主要的能源,所以在美国,使用煤炭发电的成本要远远大于天然气的发电成本。对于美国的电厂来说,煤炭依旧是电厂最主要的燃料。虽然电厂的利润普遍都很高,而且天然气的成本更加的低廉,可是如果要把燃煤发电机组改造成天然气驱动的发电机组,那就要花费一大笔的改造费用。不仅如此,在改造期间电厂停工所造成的损失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所以,大部分的发电厂并没有采用天然气的计划。

    谢廖沙现在手上拥有大量的天然气资源,对于高尔基集团来说,像美国和西欧这些工业发达的地区,越是使用天然气作为主要能源,高尔基集团就会赚取越多的利润。可是如何才能够让这些发电厂自发地投入大笔的资金将燃煤机组改造成天然气机组呢?从电厂的角度来说,他们肯定不会有这种动力的。所以谢廖沙才会资助那些环保团体,到发电厂的门口去进行抗议示威。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环保主义逐渐在发达的西欧和北美地区开始兴起,逐渐成为一股可以左右政治和选票的势力。特别是在1985年英国的南极科考队在南纬六十度地区观测发现了臭氧层空洞之后,更是引发了全世界的关注。也使得人们开始关注大气的污染情况。

    谢廖沙并不是什么环保主义者,操纵那些环保团体为自己牟取利益才是谢廖沙最终的目的。在美国唯一能够让政客们被牵着鼻子走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选票。自从谢廖沙盯上了美国庞大的电力市场之后,一方面谢廖沙在德克萨斯不断的收购天然气田,并且大规模的建设天然气管道,另一方面,卡莉姆则开始向那些环保团体,尤其是关注空气污染的环保团体提供大笔的资金。

    在卡莉姆的可以安排下,几十个环保团体都开始关注起了美国发电厂的污染情况。尤其是现在作为主力的火力发电厂,更是成为了环保团体们争相攻击的猎物。

    火电厂所造成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气,废水,以及废渣三种。而这三种污染物都是天然气发电所不具备的,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说,天然气发电有着先天的优势。

    在卡莉姆的推波助澜之下,全美主要的媒体都开始突然关注起了发电厂三废污染问题,虽然美国的媒体还没有被高尔基集团涉足,可是只要有钱,想要在短时间之内造成对某一社会热点的持续关注一点都不困难。

    正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安排之下,美国媒体开始向电视机前的观众潜移默化的传达了一个讯息,那就是火力发电在危害我们的健康,破坏我们的环境。那些高耸的烟囱中冒出滚滚黑烟的镜头简直让人不寒而栗,虽然那些镜头大部分拍摄于五六十年代。

    因为媒体的介入,环保团体怒对燃煤发电厂的呼声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在美国汽车工业最发达的底特律等地区,那些大型的发电厂门前开始聚集起了愤怒的环保主义者,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封锁发电厂门前的道路,阻拦运煤车辆的运输。很多燃煤发电厂的正常工作都被打乱了。

    全美电网主要由美国东部电力系统,美国西部电力系统,以及得克萨斯电力系统三个部分组成。这三大电力系统相互之间是独立的,相互之间互不干扰,而在这三大电力系统之下,则是180多家发电企业提供上网电力。也就是说虽然电网系统已经获得了整合,但是发电企业依旧是一盘散沙,如果谢廖沙打算出手,这180多家发电企业,没有一家是谢廖沙的对手。

    为了避免因为过度垄断而造成美国能源部的怀疑,谢廖沙对于此次的收购电网行动安排了旗下的两家公司参与其中,一是在天然气发电领域已经深耕多年,并且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天然气矿藏和输气管道的天然气集团,另一家则是谢廖沙多年前已经纳入囊中的英国电力公司。

    为了获取来自成本上的优势,避免因为千里迢迢从列宁格勒运送天然气到美国而造成的大量费用,谢廖沙利用旗下的西方石油公司同世界第一的石油公司英国石油公司达成了一项以气换气的协议,即利用西方石油公司从苏联获取的天然气份额交换英国石油公司在北美地区的天然气份额,这样既补充了英国石油公司在欧洲的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又充实了高尔基财团在北美市场上的天然气储备。

    万事俱备的谢廖沙很快就在美国的电力市场发起了一轮收购狂潮,对于那些愿意出售的燃煤发电厂,谢廖沙可以不计成本的满足卖家的出价,随后安然集团的天然气管道将会直接接入这家电厂,而对于那些不愿意出售的电厂,自然是由环保团体出面扰乱他们的正常发电活动,靠着这种卑鄙的手段,安然集团从德克萨斯州一路北上,而英国电力公司则沿着美国的东海岸一路向西,大肆地倾吞美国的电力生产企业。

    由于安然集团的电力价格极其低廉,很多美国的大型制造业企业,例如福特汽车,通用汽车,以及克莱斯勒汽车都开始和安然集团,以及英国电力公司签署了电力合作协议,美国电力市场上安然与英国电力公司双强的局面正在形成。

第二百五十四章 欧亚天然气集团() 
立陶宛的独立在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之中开启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先例,紧随其后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最高苏维埃会议也宣布开启了独立进程。所以,对于戈尔巴乔夫和苏联中央政府来说,苏共二十八大已经是苏联最后一次凝聚国家的机会了。

    虽然立陶宛已经宣布了独立,但是立陶宛共产党已经产生了分裂,而且从苏联的宪法程序来说,单方面宣布独立是无效的,还要得到最高苏维埃正式承认。所以立陶宛依旧派出了代表参加苏共二十八大。

    谢廖沙的选区并不在列宁格勒,他是以外经贸系统的选举获得人民代表身份的,因此列宁格勒地区的人民代表选举恰巧为谢廖沙一派的人马留下了大量的空缺,索布恰克,耶利钦,纳斯佳,高曼,普加乔夫纷纷当选了列宁格勒地区的人民代表,从而进入了列宁格勒苏维埃会议。

    这一次选举的本意就是为了让苏联的各个政治派别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将矛盾放到最高苏维埃会议的桌面上公开讨论。因此很多从未担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