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逆臣 >

第116章

逆臣-第116章

小说: 逆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到这名男子一面威胁着将他擒住的那些御前侍卫,一面向着宣政殿内哭喊,大殿内所有人皆是一脸怪异。

    在这种气氛场合之下,这种中年男子的举动却也太过滑稽。

    而那些朝中大臣,更是一个个面容古怪,或摇头失笑,或面带不屑,或轻声叹息。

    见到萧漠看着那名中年男子面带疑惑,站在萧漠旁边的张衍圣,却是向萧漠低声说道:“那位就是我们的十二王爷。”

    说话时,嘴角挂着一丝笑意。也不知是觉得此时的场景好笑,还是对那十二王爷的讥讽。

    说起来,此次科举张衍圣虽然只能屈居榜眼,但不仅没有沮丧,依旧如往日般淡定儒雅,而且与萧漠的交往还更加密切了许多,却是让萧漠不由对他的心性城府钦佩异常。

    而听到张衍圣的介绍后,萧漠不由一愣,愕然看着那名哭喊不断的中年男子。

    这个人就是那个名满京城的哭殿王爷?

    楚灵帝共有十一个兄弟,其中,楚灵帝虽然年纪最长,并在二十五年前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但实际上,登基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在楚灵帝登基之前,还有另外两名皇子也很有希望继承皇位。

    这两名皇子,分别就是八贤王田徵,和十二王爷田梁。

    当时,与文采斐然但却表现平庸的楚灵帝相比,他的亲生弟弟八贤王可谓是光芒万丈,耀眼逼人。先皇在位时,就以八皇子的身份负责礼部、吏部、刑部,在他管理下不仅三部井井有条,更是成效诸多,使诸多大臣都为之所折服,拥护者极多。

    直到现在,八贤王虽然在成为王爷后已无固定的职责和权力,但在朝中依然影响力极大。

    与此同时,十二王爷田梁因为是幼子,又生性玲珑,却是最受先皇的宠爱,而他的生母更是出自于楚朝第一世家的李家,与李家相比,即使枢密使王翰所在的王家,势力底蕴也都要逊色不少。有娘家相助,并得先帝喜爱,继承皇位的可能性自然也是极大。

    然而,楚灵帝无为的性格,以及其超群的文采,却是得到了天下文人的支持和好感。此外,八贤王更是在尚有希望继承大统的情况下,转而全力支持楚灵帝。最终却还是楚灵帝继承了大统,无惊无险的登上了皇位。

    ~~~~~~~~~~~~~~~~~~~~~~~~~~~~~~~~~~~~~

    二十余年来,与英明神武的八贤王相比,这位十二王爷的名气却是要更大一些。

    倒并非是因为十二王爷比之八贤王还要更加能干,而是因为他的一个别号——“哭殿王爷”!!

    楚灵帝登基之后,却只将八贤王和十二王爷留在京城,八贤王被留在京中,自是因为楚灵帝对他的喜爱。不忍分离,但将十二王爷留在京中,却是因为楚灵帝对十二王爷田梁的不放心。

    京城中有一句俗语,即“十二王爷谋反,天下皆知。”

    对于当年最终由楚灵帝登基为帝的事情,这十二王爷田梁十分不满,虽然楚灵帝在登基后对他不薄,但他依旧是毫不安稳,幻想着某一天他可以将楚灵帝赶下龙座,自己登基为帝。

    然而,这个十二王爷却实在算不上英明之人,手段更是拙劣,无论是结交文臣武官,还是收买宦官宫女,又或者是聚敛钱财,均是没过多久就会被人发觉,然后奏报于楚灵帝。

    按理来说,像十二王爷这般罪责,即使不被赐死,也早该被贬为平民收押宗人府了。

    但这个十二王爷从某方面来说却又聪明无比,虽然小错不断,且谁都知道他的心思,但却从未让人抓到过他真正要谋反的证据。而且每次一旦被人抓住罪责。他总会第一时间赶到楚灵帝面前哭诉,高声喊冤。

    而“哭殿王爷”的名号,也就此而得。

    而楚灵帝一方面由于性格宽厚,另一方面也是曾答应过先皇要保十二王爷一身富贵,最重要的是,以十二王爷之拙笨,根本对他产生不了威胁,所以每次十二王爷犯错,楚灵帝皆是惩戒一番后,将他聚敛的钱财收入国库,将他结交的文臣武官贬逐。将他收买的宦官宫女赐死,使之前功尽弃之后,所有的事情就不了了之。

    ~~~~~~~~~~~~~~~~~~~~~~~~~~~~~~~~~~~~~

    此刻,见到十二王爷又来殿前哭诉,而且还不分场合不分时间,即使以楚灵帝为人之宽厚,此刻也是颇为气恼。

    良久之后,怒色褪去,楚灵帝长长叹息一声,满是无奈,低头看着文武百官,问道:“这次又是谁要参奏毅王?”

    站在文官前列的张谦,却是向前一步,也是满脸苦笑,从袖中拿出一份奏折,说道:“陛下,这次是臣要参奏十二王爷,据臣所查,十二王爷在京城外的别院中私蓄大量死士,图谋不轨,臣为了以防万一,已是派人将那处别院团团包围,本想待陛下封赏了一众新科进士之后再行奏报,却没想到十二王爷竟是提前得到了消息。”

    说着,张谦无奈的摇了摇头,将手中奏折递给了接引太监,退回到群臣之中。

    楚灵帝翻看了一遍奏折后,苦笑的摇了摇头,对旁边说道:“让他进来吧。”

    随着命令传下,那些御前侍卫将十二王爷松开,就见十二王爷跌跌撞撞的跑入宣政殿内,撞开挡路的一众新科进士,跪在殿前,高声哭喊道:“皇兄,臣弟冤枉啊。那处别院只是臣弟用来训练家中护院的地方,却没想到竟是被小人诬陷,说臣弟私蓄死士。意图不轨!!臣弟对皇兄你忠心耿耿,天地可鉴,又哪里会做这种事?皇兄啊,先皇在世时,你可是保证过,不会让臣弟受丁点委屈啊,臣弟今日受人诬陷,您可一定要为臣弟做主啊……”

    萧漠因为是新科状元的缘故,位置靠前,却是正好站在这位十二王爷的旁边,转头看去,却见这十二王爷虽然在殿前哭诉着,脸上却是一滴泪水也没有,但倒是表情丰富,声音高昂,显然是训练有素,经验丰富。

    听到十二王爷称自己为小人,张谦却是面色不变,只是出列向十二王爷问道:“毅王爷,奏你私蓄死士的正是老臣,王爷您既然说那处别院并非是用来私蓄死士,而是用来训练护院,那么老臣想问,训练护院需要训练他们暗杀潜行之术吗?”

    十二王爷转头瞪着张谦,振振有词道:“当然要训练暗杀潜行之术,否则当他人以此术谋害本王时,本王家中的护院却丝毫不懂,又如何能保本王周全?!”

    接着,十二王爷又继续向楚灵帝叩首哭喊道:“皇兄,你听到了吧?这都是那张谦在无理取闹,陷害臣弟,您一定要为臣弟做主啊。”

    看着眼前这场闹剧,楚灵帝无奈的摇了摇头,知道像这般事情根本不足以向十二王爷问罪,但又不能任由十二王爷如此胡闹下去,一时间也是左右为难。

    微微思索片刻后,楚灵帝叹息道:“朕知道十二王弟你对朕忠心耿耿,不必如此,快起身吧,莫要丢了我皇家的脸面。”

    听到楚灵帝的话,十二王爷一脸惊喜,连忙站起身来。

    刚准备向楚灵帝谢恩,却见楚灵帝又说道:“不过,既然十二王弟你对朕如此忠心,那么你将那些护院送于朕,想来十二王弟你也必然不会吝啬了。”

    说着,楚灵帝转头向张谦吩咐道:“张爱卿,散朝后你把十二王弟所养的那些护院全部充入军中,现在战事吃紧,多一些兵士,也可多一分把握。”

    “臣遵旨。”

    张谦躬身道。

    “臣弟……领旨。”

    这一次,那十二王爷却真的是语带哭音了。

    楚灵帝再次叹息一声,对那十二王爷说道:“今日新科进士们觐见,朕正要封赏他们。既然你已经来了,就留在这里旁观吧。”

    于是,经过了一场闹剧之后,早朝终于回到了正轨。

    。。。

第一百三十三章。接封受赏(上)。() 
随着十二王爷哭丧着脸站到一旁之后,早朝终于再次恢复正常。

    只是,经过了他这么一闹,原本庄严的气氛却是被破坏殆尽,虽然新科进士们依旧在期待着楚灵帝对他们的封赏,但文武百官却是已有些意兴阑珊。

    当然,真正身居高位者,如张谦,如王翰,对接下来的封赏还是很关注的。

    萧漠受楚灵帝之宠信世人皆知,张衍圣则是承相张谦的嫡孙,皆是前途无量。这两人将要身居何职,官职几品,又是否掌握实权,参与朝政,皆是对今后朝堂势力走势有着深远影响。

    在楚灵帝的示意下,一名大学士走到黄案之前,拿出一份由楚灵帝所挑选的考生答卷,当众朗读了起来。

    “格,来也口物、犹事也。古人言,其知于善深,则来善物。其知于恶深,则来恶物。言事缘人所好来也。此致或为至。致知在格物者,言若能学习,招致所知。格,来也。已有所知则能在于来物;若知善深则来善物,知恶深则来恶物。言善事随人行善而来应之,恶事随人行恶亦来应之。言善恶之来。缘人所好也。物格而俊知至者。物既来则知其善恶所至。善事来则知其至于善,若恶事来则知其至于恶。既能知至,则行善不行恶也””“

    “人恃莫不好善而恶恶,慕是而羞非。然善且是者盖雾,恶且非者实多。何哉?皆物诱之,物迫之。而旋至于莫之知;富贵洒其智,贫贱翳其心故也。格,犹扦也、御也。能抨御外物,然后能知至道矣D郑氏以格为来,或者犹未尽古人之意乎……”

    “……格,至也。物,犹事也口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未尽也。是以尺大学覆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贯通,则众物之表襄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妒”,

    所读的,正是萧漠所写的三份答卷中的“格物论!!

    殿试之后,按照灿巨,在封赏之前,将由大学士朗读皇帝所选的新科进士的答卷文章,一来以文章服众,显示殿试以才取仕之根本,二来则更是为了展示楚朝文化之兴盛。以示楚朝对文人的重视。

    而当大学士将文章朗读之后,按照惯例,接下来就应该是群臣歌颂。先是赞扬该文章之优美华丽。本届殿试的人才兴盛,接着在赞扬楚朝人才辈出,文化繁荣,最终则将所有的功劳全部归于皇帝身上,赞扬皇帝教化有方,实乃千古明君云云……

    这些虽然并没有明文规定,但自唐以来,却早已形成了定例,少有改变。群臣入朝为官之初,礼部官员也会将类似的种种惯例规矩向他们一一讲明。

    蒸而,这一次的恃况,却是有所不同。

    随着那位翰林学士摇头晃脑一脸陶醉的将萧漠的这篇答卷大声朗读了一遍后,朝堂之上却是一片安静。竟是无人发言称赞。

    转头看去,却见文武百官,此刻皆是埋头苦思,细细思索着刚才翰林大学士所朗诵之言。

    萧漠的文章,最初引用汉唐诸大家所言时,中规中矩,群臣虽然注意倾听,但却也不以为然,然而,萧漠接下来却是突然笔锋一转,引申到了善恶之论,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