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500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500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好,官道上来的几十骑明显不是建奴打扮,领头的和押后的都是明军将士装扮,中间貌似还有几个身着大红官袍的官老爷,此处的里正张老汉见状连忙跑到村口吆喝了几嗓子,让附近的乡亲们都沿进村的大路两侧排好,随即便跑到最前面,恭敬的候着。

    很快,那一行数十骑便来到村口,战马刚刚停住,打头的十余个明军将士便飞速下马,将战马聚集到一处,随后整整齐齐的排在大路两侧。

    紧接着,通州知州徐孚远率先下从战马上翻下来,恭敬的候了一会,随即便领着两老一少三个官员微笑着向张老汉走来。

    这通州是直隶州,没什么县府,所有地方都归知州统管,知州徐孚远又经常到地方上来嘘寒问暖,张老汉自然认识,不但他认识,两旁的老百姓也认识,徐孚远刚一走过来,那张老汉便迎上去热情的拱手作揖道:“原来是知州大人驾到,有失远迎,恕罪恕罪。”

    两旁的老百姓也纷纷学着他的样子拱手作揖道:“参见知州大人。”

    徐孚远扶着他的胳膊微笑道:“老张头,都老熟人了,跟我这么客气干嘛,大家都别这么见外,免礼,免礼。”

    张老汉憨笑一声,生硬的拍马屁道:“我们都知道徐大人平易近人,但您好歹是五品朝廷大员,我们也不能失了礼数不是。”

    徐孚远闻言,尴尬的笑道:“从五品,从五品,不是什么朝廷大员,老张头,你别胡说啊。”

    随即,他脸一板,严肃的道:“这几位大人才是真正的朝廷大员,来,本官给你介绍一下。”

    张老汉见他脸一板,还以为他生气了呢,搞半天是要介绍其他官员啊,他也不认识这些官员袍服上的图案,也不知道这些人是几品,他想着,能这么亲切的跟知州大人走一起的,撑死也就个正五品,所以并不是很在意,只是假假意思供着手,准备随意问候一下,毕竟知州大人都说了不要客气了不是。

    徐孚远微笑着把着他的胳膊,将他引到那位最年长的官员面前介绍道:“这位户部尚书曹大人。”

    “啊!”,户部尚书,这是多大的官啊,张老头腿一软,差点没趴地上。

    他正准备跪地上行礼呢,曹珖一把扶住他,亲切的道:“不必多礼,我们是来做客的,你这么客气,我们会不好意思进门的。”

    “哎哎哎。”,张老汉颤声应了下,又被徐孚远拉到另一位年长的官员跟前介绍道:“这位是内阁大学士,文大人。”

    “哎呦!”,内阁大学士,那可是宰辅啊!

    张老汉吓的一哆嗦,膝盖都直不起来了,要不是徐孚远扶着,他估计早跪地上了。

    文震孟见状,扶着他的胳膊打趣道:“怎么了,本官长的很吓人吗?”

    “不,不,不是啊!”

    张老汉慌忙摇了摇头,又被徐孚远拉到那年轻的官员跟前,这下他总算回过一点神来,前面两位官着实大的吓人,这位这么年轻,应该跟徐大人官差不多大吧。

    结果,徐孚远一开口,吓的他差点没瘫地上。

    只见徐孚远郑重的介绍道:“这位是内阁次辅,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张大人!”

    

第八卷 第九十章 嘘寒问暖() 
这村里一下来了三个朝廷大官可是了不得的大事,一时之间,整个村子都传遍了,很多老百姓饭都不吃了,拖家带口疯狂的涌向里正张老头家的院子。

    当然,他们只敢站在院子外面张望,根本就不敢进院子里面,虽然这院子四周就二十多个兵丁把守也没人敢进去,开玩笑呢,听说里面可有两个当朝宰辅,那可是仅次于皇上的大官,远远看看饱饱眼福就行了,谁敢到他们跟前去现眼。

    张斌这一路走过来还是比较满意的,沿途的民居都已经修葺一新,什么杂草脏物都已经清理干净了,整个村子看上去相当的整洁,要知道,这里可是荒废了好几年的鬼村,过年之前这里还一个住户都没有呢,能在几个月时间内整理成这个样子已经相当不错了。

    张斌在屋里转了一圈,检查了一下张老汉家的米缸,又看了看灶上正准备炒的几个家常菜,又问了问张老汉的老伴吃的怎么样,住的怎么样,这才招呼张老汉背了几把凳子来到院子里坐了下来。

    张老汉这个紧张啊,一个劲的搓手赔笑,站在那里就跟抽风一样,浑身乱颤,说话都有点不利索了。

    张斌一看他这紧张的样子,温声问道:“老张头,你是哪里人啊?”

    张老汉颤声道:“小的河南彰德府汤阴县人仕。”

    张斌回忆了一下,随即微笑道:“汤阴啊,我去过,我还率军在汤河边上扎过营呢。”

    一说到自己的家乡,张老汉这抽风病一下就好了,他手也不搓了,腿也不颤了,满脸兴奋道:“太师大人还去过我们汤阴啊!”

    张斌是太子太师,可不是太师,不过这个也没什么要紧的,他也懒得去纠正了,而是点头道:“是啊,崇祯五年围剿反贼的时候去过,对了,汤河里还有水吗,我去的时候里面水好像就不多了。“

    张老汉摇头叹息道:“唉,水是有点,不过就跟山里的溪水一样,光够人喝,种地是不可能了。”

    张斌抬手示意他坐下来,随即又关切道:“不能种粮食你们日子又是怎么过的呢?”

    张老汉下意识坐下来双眼怔怔的往着前方回忆道:“我们饿的没办法了就去山里刨食,什么野果、野菜、毒蛇、耗子,只要能吃的都吃,有时候实在找不到了东西了,甜草根,厚树皮也煮着吃,熬了十多年了,我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张斌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过去的事情就别想了,这里旱情还不算严重,地也够你们种的,以后日子会慢慢好起来了。”

    张老汉闻言,好像突然清醒过来了一般,他蹭的一下站起来,又嗖的一下跪到张斌跟前,激动的磕头道:“感谢大人给了我们地,给了我们粮食,让我们有了活路。”

    张斌连忙起身将他扶起来,温声道:“别客气,别客气,这地不是我给的,是户部划给你们的,你要感谢也应该感谢曹大人啊。”

    张老汉闻言,连忙转向一旁的曹珖,那架势,分明是想给曹珖下跪磕头。

    曹珖见状,连忙起身扶住张老汉,苦笑道:“老张头,张大人这是在谦虚呢,修筑铁路的事是张大人牵头办的,迁移饥民的事也是张大人上奏皇上提出来的,连东盛堂捐赠的粮食都是张大人去游说的,我就动了动嘴皮子让下面人重新将地划分了一下而已,这天大的功劳我可不敢抢。”

    张老汉闻言一愣,随即又迅速的转向张斌,那膝盖又有向下弯的趋势,张斌摇了摇头,半拉半摁的把他压回凳子上,这才微笑道:“好了,我这次过来可不是让人下跪磕头的,我主要是想看看你们过的怎么样,还有没有什么需要。”

    张老汉连忙摇头道:“没了,没了,我们这十几年就一个愿望,那就是吃顿饱饭,现在我们天天都能吃的饱,这就足够了,不敢再奢求什么了。”

    张斌紧接着便追问道:“真的没有其他需求了?”

    张老汉坚定的摇头道:“真的没有了。”

    张斌微笑着拉过旁边一个便衣汉子,神神秘秘的道:“这位你们肯定需要。”

    张老汉闻言,惊奇的看了看这汉子,脸上不由露出疑惑之色,这汉子,长的那叫一个烧啊,要唱戏的话,估计是个名角,问题,他们现在就想着能吃饱饭,哪有什么心思看戏啊?

    他不解的问道:“这位是?”

    张斌并未开口介绍,而是抬头看向那汉子,示意他自己介绍一下自己。

    那汉子见状,大大方方的拱手道:“不才东盛堂建宁制药大掌柜李树本。”

    张老汉闻言一愣,东盛堂,那是大恩人啊,他们的粮食,他们的衣物,甚至是他们过来的时候坐的火车听说都是东盛堂提供的,这可是活命的大恩啊,但是,这后面加个建宁制药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建宁制药怎么听着这么耳熟呢?

    他想了一会儿,终于想起来了,这建宁制药是专门做药丸和药散的,乡里的铃医一般都带着他们生产的药丸和药散,听说这建宁制药的掌柜还是药圣李时珍之后呢。

    这位是东盛堂建宁制药的大掌柜,而且还姓李,那肯定是药圣李时珍之后了,他连忙站起来郑重的拱手作揖道:“原来是恩人是东盛堂的大掌柜,还是药圣之后,失敬,失敬,我们深受东盛堂之恩,一直没机会感谢,我代表乡亲们多谢东盛堂活命之恩。”

    说罢,他又要跪下来磕头,李树本一把扶住他,劝阻道:“别,千万别这么客气,我们东盛堂可不止我一个大掌柜,以前那些东西都是其他大掌柜捐赠的,我可不敢居功。张大人年前也吩咐我们建宁制药了,让我们多准备些药丸药散和粮食衣物一起送过来,可惜,我们存货不够,所以耽搁了一点时间,这次,我可是带着药来赔罪的。”

    说罢,他一挥手,两个特战营精锐立马将一个大木箱子抬过来,摆在他面前。

    他弯腰打开箱子,取出里面的药瓶一一介绍道:“这个是风寒散,一般的风寒感冒都可以治;这个是解毒丸,解热毒的;这个是消炎散,消除外伤炎症的;这个是消食丸,吃多了腹胀服几粒就好了。”

    听着他的介绍,张老汉眼眶里满是感动的泪水,这东盛堂,这张大人,考虑的可真周详啊,不但送吃的,送穿的,还给送药,都是好人啊!

    

第八卷 第九十一章 安置试点() 
张斌可不是无聊跑出来赚取名望的,他是来考察的,这次北直隶迁徙饥民只是试点,他这是在为后面的迁移做准备。

    这旱灾貌似还得持续十多年,受灾严重的地方肯定要向外迁移饥民,不然他们饿极了就会造反,他早就在考虑饥民迁移的问题了,这次他也是趁机试一试,他掌权以后还会有更大规模的迁移。

    这次试点还不止一种,有给饥民分配可耕种的田地让他们种田为生的,有修筑铁路招聘和培训铁路系统熟练工的,还有各种工厂征召专业匠户的。

    这张家湾是属于专门种田的那种,迁移过来的饥民都是世世代代务农的农户,这北直隶的雨水其实还不是很充沛,以后要迁移,肯定是向南方,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甚至是南洋等雨水充沛的地区迁移,他之所以到这里来考察主要是想看看迁移的效果。

    现在看来,迁移的效果很不错,至少老百姓满意了,他们眼中不再是痛苦、麻木甚至是绝望,而是充满了生机。

    这就证明,这次迁移很成功,至少目前来看相当成功,成功了就要总结经验,为以后更大的迁移做准备。

    那么,这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呢?

    首先,当然是用对了人,事在人为,用一个毫不关心老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和用一个勤政爱民、清正廉洁的干吏效果自然会不一样。

    这通州知州正是他的学生徐孚远,勤政爱民、清正廉洁正是他对自己学生的基本要求,这点,徐孚远做的很出色。

    当然,迁移这么大的事肯定不是他一个人努力就能成功的,比如,这个张老汉貌似就很不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