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

第23章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第23章

小说: 大明崇祯第一权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芳远连忙解释道:“这轮班制是太祖洪武十九年颁布的匠户管理制度,就是将大明各地的匠籍工匠分为若干班,轮流到京城服役,成祖以前,京城在南直隶,浙江出逃的匠户倒不是很多,但是,成祖以后,京城搬到了北直隶,这浙江的匠户出逃的就多了,每县都跑了一半还不止。”

    张斌闻言,不由大惊道:“到京城轮班!”

    刘芳远点头道:“是啊,到京城轮班,各省轮流组织所有匠籍工匠前往京城轮班,每班三个月,开始是每三年一轮,后面因匠户出逃太严重了,改成了每四年一轮,不过,也没多大用,该逃的还是要逃。”

    张斌不由奇怪了,官府组织他们去京城,貌似是好事啊,为什么要逃?

    他不解的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出逃,难道轮班的时候干活很累吗?”

    刘芳远摇头道:“累倒是其次,主要这盘缠得自己出啊,浙江到北直隶,何止千里,一般匠户都没钱雇马车,只能走路过去,一走就是三四个月,而轮班又没工钱,回来的时候,没钱吃饭,饿死途中的都有。所以,很多匠户赴京轮班之时,都要典卖田地子女,揭借钱物,不然就要饿死在路上了。这样轮几次班,很多匠户都还不起银两,田地子女又典卖光了,及至下次轮班,唯有出逃了,不逃,唯有饿死!”

    张斌闻言,不由目瞪口呆,卧槽,这也太他吗狠了吧,叫人免费干活也就算了,偏偏还要跑京城去干活,而且还不给路费,这不要人命吗,难怪人家要逃。

    不过,貌似有点不对啊,这轮班是官府组织的,他印象中自从上任之后还没组织过匠户去京城轮班啊,就算他来上任之前就轮过一班了,这会儿也得组织轮班了啊,他不由担忧道:“今年又要组织本县匠户去轮班吗?”

    刘芳远再次摇头道:“这倒不用,轮班制在万历初年实行一条鞭法的时候就取消了,匠户可以通过缴纳轮班银来免于轮班之苦,不过,就算一年只缴纳几钱银子的轮班银,很多匠户也有点不堪重负了。”

    张斌下意识的认为,匠户应该是比较赚钱的,因为他们都有手艺在身,做出来的东西都能赚钱,一年几钱银子怎么会缴不起呢?

    他有点难以置信的问道:“不会吧,他们随便做点什么都能赚钱啊,几钱银子都拿不出来吗?”

    刘芳远不由叹息道:“匠户苦啊,士农工商,匠户和商户都相当于贱籍,一般都没什么田地,一家人就靠那点手艺吃饭了,原本百姓富足的时候倒还好点,一年赚个几两银子并不是很难,但是,现在百姓都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不买的他们都不会买,这匠户就没什么钱赚了,一年到头,不饿肚子就算不错了。”

    这个倒是可以理解,比如,有钱的时候,一年买几套衣服那都是正常的,没钱的时候,可能几年都不会买一套衣服,这中间差距就不是一星半点了。

    不过,平民百姓没钱,乡绅却是富的流油啊,他不由好奇道:“乡绅呢,难道他们也不买东西吗?”

    刘芳远闻言,犹豫了一下,随即鼓起勇气道:“乡绅倒是用的东西多,但是,他们都是有身份的人,匠户去给他们干活,他们都是不给钱的,能给口饭吃就不错了!”

    这刘芳远倒是蛮耿直一个人,什么都敢说。

    但是,越了解的多,张斌的眉头就皱的越深。

    这匠户可是生产各类商品的主力,这么把匠户往死里逼,大明的生产力怎么提升,不提升生产力,又怎么去赚更多的钱?

    张斌感觉,自己肩上的压力又加重几分,这简直是了解到哪里哪里烂,要拯救大明,真不容易啊!

第一卷 第三十七章 匠户惨() 
匠户制度并非明朝所创,在元朝,匠户受奴役的程度更加严重,元朝工匠服役时间在法律上没有任何规定,其时间之长短,完全控制在封建主手中,最多的一年十二个月甚至有十个月是在服役。

    相比于元朝匠户完全没有人身自由,明朝的匠户还算好点,至少他们不轮班的时候可以自己干活赚钱,这也是明朝手工业比较发达的原因。

    据史料记载,元朝长期被羁绊与大都附近的工匠就达到二十万左右左右,而到了明朝,洪武初年纳入匠籍的工匠就达到了二十三万,后面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所有熟练的手工业者几乎都纳入了匠籍。

    明朝,在工部、内府各监局和都司卫所控制下的工匠大约在三十万左右,这些工匠因其所属系统、服役时间、服役地点和待遇的不同,可分为轮班工匠、住坐工匠和军匠三大类。

    住坐工匠和军匠一般都在内府各监局和都司卫所控制之下,基本没有人身自由,但待遇还比较好,有月粮和直米等收入,不过这两类工匠数量并不是很多,大概也就两三万户左右,匠户的主体还是轮班工匠。

    不管是元朝还是明朝,匠户都是被奴役和剥削的对象,作为统治核心的皇族统治集团,他们的豪华生活和行政统治都需要大量的手工业制造品以及各种建筑工程,而这些都是被束缚于匠籍的手工业者创造出来的。

    辛辛苦苦学门技术,最后却被成为被奴役的对象,地位甚至连普通的农户都不如,张斌知道,这样下去不行,这会严重阻碍社会发展。

    但是,他现在只是个县令,还无力改变大局,更无法建立新的匠户制度,那些,只能在他掌权之后再去考虑,而现在,他只能想办法帮治下的匠户增加点收入,让他们日子过得好一点。

    第二天一早,还是辰时,琴治堂中多出八个身着补丁装的汉子,这些,正是平阳县仅余的几个铁匠和木匠。

    张斌此时的心情,怎么说呢,心酸,相当的心酸,可以说心酸到不行了。

    他们可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个个都有上百年甚至是数百年的传承,业务娴熟,技艺高超,在后世,那都相当于高工的存在,这会儿活的却跟奴隶一样。

    他们真的有点像奴隶,衣着倒是其次的,主要是他们进来之后的表现。

    他们进来之后竟然直接跪到地上就不敢起来了,张斌苦口婆心劝了半天,他们才战战兢兢的爬起来,这会儿他们腿肚子还在打颤呢。

    张斌看着他们满脸惶恐的样子,简直不能理解,匠户的地位,竟然卑贱如斯!

    他不知道,这会儿在强制劳役下的工匠们社会地位都特别低,因为他们世代不得转业,永受奴役,所以极受歧视。

    他们甚至比乐户还惨,乐户籍的女子,只要嫁给其他户籍为妻为妾,便可随之脱离乐户籍,而他们除非获得最高统治者皇帝的特许,否则,永世都不能脱籍。

    说到这里,估计有人忍不住要破口大骂了,你这个煞笔,木匠皇帝朱由校不就是当今皇上吗,你竟然说匠户社会地位低!

    好吧,天启帝也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的确是历史上最有名的木匠,但是,他是最尊贵的宗室籍,并不是低贱的匠籍,所以,他不能算是个工匠,只能算是个皇帝。

    明朝的工匠中倒是有几个名人,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永乐时的五墨匠陈宗渊。

    这陈宗渊可不得了,他字写的特别好,画画的更好,被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黄淮看中,举荐他去了中书科,专门给皇上书写诰敕、诏书,编制图书,册宝。

    但是,他是匠籍,就算他字写的是最好的,画画的也是最好的,但是和其他中书科的二十八个人去翰林院学习书法和绘画时,其他人都可以坐里面,他却只能跪在台阶下面临拓。

    后来明成祖知道了,觉得他很可怜,才下特旨削去他的匠籍,升作中书舍人,他这才能跟中书科其他人平起平坐。

    这些都是闲话,这里就不赘述了,言归正传,总之,这会儿的普通工匠相当的惨,惨到张斌都觉着心酸。

    他看着眼前战战兢兢,可怜兮兮的铁匠和木匠,尽量压低嗓门,亲切道:“诸位,这次本官招大家来,主要是想让大家做两样东西。”

    几个工匠闻言,眼中顿时露出肉疼之色,给乡绅干活都没得工钱,给县令大人干活恐怕连材料都得自己出,希望县令大人不要做太多的东西,不然就要命了。

    张斌紧接着道:“这两样东西,一个是烘烤用的炉子,另一个就是稍微改进一下的平板车。”

    众人闻言,不由嘘了口气,一个炉子,一个平板车,光算成本的话,倒也花不了几个钱,只是做起来有点麻烦而已。

    但是,县令大人接下来一句话,却差点把他们打进万丈深渊。

    张斌紧接着兴奋的道:“这两样东西,最少要做上千套!”

    “啪”,一个铁匠瘫软在地上,其他人也面露绝望之色,随时有瘫倒的趋势。

    张斌见状,知道他们是误会了,连忙安慰道:“大家不要紧张,这两样东西的材料本官去张罗。”

    就算不出材料也要命啊,那可是上千套,就算所有人不眠不休,甚至将全部家人都算上,做一千套,最少也得几年,这几年,光做着两样东西,他们吃什么,喝西北风啊!

    不过,紧接着,县令大人一句话,却让他们差点幸福的晕过去。

    只见张斌微笑着道:“本官也知道大家不容易,所以特地给大家找了点活计,这两样东西的造价,你们可以按市价算,是多少就是多少,不用给本官面子。”

    这两样东西竟然还给工钱,而且一点都不用打折扣,那这几年他们岂不是有好日子过了!

    他们现在的确过的很惨,因为平民百姓家里都没什么余钱,别说是做家具,就连菜刀和锄头这些常用的东西都很少有人做。

    从陈盈盈一家的情况就能看出来,她家里基本就没什么家具,就算有,那也是用了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破旧货,做新的,不存在的,就算是菜刀,哪怕用成了锯齿状,他们也不会做新的,反正也没什么菜要切,割个青菜,锯子照样用!

    大家都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能省则省,这些匠户的收入可想而知,没饿死,已经算不错了。

    现在,听说县令大人给他们找了这么多活计,而且还按市价算,所有人眼中都露处了炙热的光芒,甚至连刚瘫地上那个铁匠都蹭的从地上爬起来,一脸热切的看着张斌!

第一卷 第三十八章 咸菜() 
阳春三月,碧草如丝,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田野里到处都是绿油油的禾苗,东门山上,移栽的土豆和红薯苗也在茁壮成长。

    这天,平阳县几乎所有乡绅都接到县令大人张斌的请帖,请他们去县衙膳馆共进午膳。

    县衙膳馆,那是给县衙中的衙役、捕快、狱卒等杂役做饭的地方,能有什么好吃的,平时这些乡绅看都不会去看一眼。

    但是,这次是县令大人请客,哪怕是吃咸菜,那也得去啊。

    县令可是一县的父母官,一般乡绅都惹不起,再加上这位张斌张大人背景彪悍的一劈,比一般县令牛逼多了,在平阳,还真没人敢不给他面子。

    还未到午时,十几个乡绅便陆陆续续赶到县衙膳馆。

    这膳馆倒也不光是一个大堂,东边靠近中间甬道的地方还有个比较大的单间,主要是给对面迎宾馆中的客人用膳的,而张斌正是在这里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