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都市电子书 > 九龙章 >

第203章

九龙章-第203章

小说: 九龙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崔缙并不在意自己的成败得失,可眼看着贺枚成了姜壖的标靶,必除之而后快,他哪里还忍得住,明知不当言,也一定要开口。

    “贺枚入礼部十三年,从一任主事做到侍郎,一向勤勉恭谨,刚正不阿,他与臣虽也曾言语不合,臣却敢以项上人头为他的人品作保,他迁至林州之后,能犯下的最大的罪过,便是未能如皇上期许的,及早整治一州的吏治民生,可是无论如何,他也绝不会犯下收受贿赂的大罪,更遑论结党营私,谋害钦差。”

250|5。14独发() 
♂!

    何泽料到崔缙会为贺枚辩解; 他自然是不能放过借机打压他的机会的; “朝野内外谁人不知,尚书大人是贺枚恩师; 皇上登基之前,他一直对你仰仗尊敬,要说你二人不和,也只是近两年才有的事。”

    崔缙一皱眉头,正色道; “何大人说这话是什么意思?”

    何泽呵呵笑道; “如今想来,崔公与贺枚的种种不和; 似乎也有蹊跷。”

    他一边说这话,一边拿眼瞟着毓秀。

    毓秀若无其事地回看何泽,之后又故作不经意地瞥了一眼姜壖,见姜壖正对着她冷笑。

    岳伦与南宫秋在殿下也是一副幸灾乐祸的模样。

    这些人恐怕已经怀疑贺枚的身份; 他在之前的一年之间得罪礼部上下的□□; 以及她把他调到外省的动机。

    至于这个早有多早,细细思量实在让人惊惧; 莫非在她以为瞒天过海的最初; 姜壖就已经开始着手布这个局。

    单以时间推算; 刘家那一桩冤案事出绝不只发生在一朝一夕。

    在她做监国的那两年以及在她登基之后的一段时间; 姜壖并没有拿出十成的戒心防备她; 这不仅仅是她的感觉; 而是确凿的事实。

    毓秀韬光养晦; 事事低调,姜壖与舒娴都曾认定她软弱可欺,并无大志。

    可既然他们撒下争夺礼部与来年科举清流的大网,就证明姜壖的布局人并没有小看她。

    何止没有小看,分明是用了十二分的力气要让她万劫不复。

    至于那个躲在暗处的人是在什么时候变了态度,开始提防她的一举一动,毓秀并不能确定。

    毓秀心里是有懊恼的,她懊恼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原来不是对手小看了她,让她有机可乘,而是她小看了对手,让对手占尽先机。

    不破不立,置之死地而后生,是她留存的最后一个杀招,除非不得已,她也不想用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方式。

    高手对弈,要么一子不伤,若下定了决心拼尽所有,战场上注定要满目疮痍。

    崔缙见毓秀要开口为他解围,就抢先说一句,“我西琳的的士子都是天子门生,就算我曾与贺枚有过几日同僚情分,也万万不敢妄称是他的恩师。崔缙为官三十年,从未有一刻妄图网罗结党,何大人说话要注意分寸。”

    何泽冷笑道,“崔公与我一朝为官,同为一部尚书,你该知道我一向谨守分寸,从不曾逾矩。指责贺枚为保大人犯下滔天罪行的是林州的九位钦差,我一个在京的官员怎么会知道实情如何,才刚的几句话不过是就事论事罢了。”

    林州那九位监察御史联名上的奏章虽没有点名贺枚在京中的靠山和他要保护的对象就是崔缙,可但凡在朝为官,谁都猜得到那封弹劾书真正针对的人是谁。

    崔缙坦然望着何泽,失声冷笑道,“若论含沙射影的功夫,何大人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我出面替贺枚作保,是为他的学识人品,并无半点私心,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真正在这朝上结党营私的人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把他当成我的党羽,用尽卑鄙的手段也必除之而后快。”

    何泽万万没料到崔缙会把话说明到这种地步,难道他已预料到此一番脱身不得,干脆破釜沉舟,不求瓦全。

    “崔公口口声声说这朝上有人结党营私,是你手里握着真凭实据,还是自己遭受了御史弹劾,狗急跳墙,急着想把旁人也拉下水,以洗脱自己的罪名?”

    崔缙淡然笑道,“我说这朝上有人结党,当然不是信口开河,洗脱自己。献帝登基之后,户部的岳伦大人是仰仗谁才一步一步做到尚书之位的,兵部的南宫秋大人又是仰仗谁谁才一步登天坐到尚书之位的,都察院的关凛大人又是仰仗谁才消除异己坐到都御史之位的,当然也包括何泽大人你,又是如何成为呼风唤雨,连皇上都要称呼天官的吏部尚书?”

    底下被点了名的几位众臣都变了脸色,姜壖一双眼眯紧了,他虽然没有看向崔缙,可他心里却已为他备下了棺材。

    一朝文武百官,若有一人是姜壖真心敬佩,非崔缙莫属。谦谦君子,洁身自好,循轨守礼,谦恭谨慎,入仕之后便谨遵圣人教诲,不结党,不偏私,两袖清风,一腔热血,他为官不是为了争权夺利,只是为天下谋福祉。

    姜壖羡慕崔缙的家世,也嫉妒崔缙的才华与德行,他曾几度试探,想将他招致麾下,收为己用,崔缙却油盐不进,对他敬而远之。

    他们两个人,一个立志要做君子,也做了一辈子的君子,一个被迫做小人,也做了半辈子的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至死也难以相交。

    可姜壖想要礼部,礼部关乎科举选士,关乎西琳邦交,对于他的权臣天下,必不可少。可他知道,只要崔缙在位一天,他就别想染指礼部一分毫。

    为了将崔缙拉下一部之长的位置,姜壖曾几次三番用计,献帝在位之时极力维护崔缙,他不敢太过明目张胆地布局陷害,再加上崔缙这些年一直洁身自好,不曾有一步踏错,让人抓住把柄,他想取礼部却不得其法。

    礼部的权属一直是姜壖的心头之痛,为了今天,他已经等待了太久,现下好不容易扼住了小皇帝与老对手的喉咙,他怎会让他们轻易逃脱。

    崔缙一番慷慨陈词,殿上无半人回应,他便无所顾忌,如数家珍一般陈说姜党中几位忠臣的上位史。

    故事中间当然少不了姜壖的运作周旋,他是如何一步步消除其党羽在六部与各司衙中的阻力,扶其等稳稳高升,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人控制了一国的税收财政,兵马调遣与官员任免。一桩桩一件件事,听起来实在让人心惊。

    姜壖早就知道崔缙是明眼人,他看了这些年,在心里骂了他这些年,与他暗暗抗衡了这些年,却一直隐忍本心,不曾在面上与他撕破脸皮。

    所谓的政斗党争,只在暗里,若有一日,暗斗变成名争,就是两边要分出胜负,败者倾尽所有,决心鱼死网破的时候了。

    崔缙的话戳了姜壖的心,也揭了他的脸皮,其实那些事别人未必不知道,桌下的摆到了台面上,不过是掀了伪君子的面具,让他在人前颜面尽失,装不了忠臣罢了,于他们这一局棋的输赢,并没有半点干系。

    姜壖心里知晓利弊轻重,面上掩饰不住恼怒之极的神情,多年不曾泛出一丝红晕的白面皮,也因为崔缙的口诛参奏,染上了颜色。

    至于这颜色是因怒还是因惭,抑或是二者参半,恐怕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毓秀在上位听崔缙有条不紊地细数姜壖党羽这些年的龌龊升迁史,心中百味杂陈,她只有半颗心半个脑觉得痛快,余下的半颗心,为老臣抱着必死的心说出实情而悲戚,另半个脑是为这一番狂砍砍杀之后如何收场在盘算。

    言语就只是言语,即便它出自一部尚书之口,即便说话的人有条有理,尽得人心。言语就只是言语,没有证据,没有支撑证据的权利,大家最后记住的,也只是崔尚书曾慷慨执言,拼死进谏而已。

    毓秀中途有几度都想出声打断崔缙,毕竟有一些话说出口,损伤了姜壖的颜面,他恐怕连诬陷都懒得诬陷,索性一劳永逸,派暗卫杀人灭口。

    可她几番犹豫之后,终究还是未能将劝阻的话说出口。

    她想让这殿上的人都听到崔缙的话,让那些已归顺了姜壖,为升官发财出卖良心,蝇营狗苟之辈,骑在忠与利之间摇摆,为保全自己随波逐流,装聋作哑之辈,还有那些心怀正义,却不得不明哲保身,不得发声的官员,都听一听崔缙的话。

    礼仪廉耻,是规范君君臣臣的笼,即便是像姜壖这般追逐权利不知尽头的权臣,也会被一个“耻”字牢牢锁在其中。他从前从未觉得这个耻字像此刻这般鲜明的原因,不过是从没有人敢当面指责他罢了。

    崔缙在说话的时候,毓秀在细细观察殿上每一个人的表情,被点了名说了故事的,没有被点名心存侥幸的,不知会不会被点名战战兢兢的,即便那些从她登基的时候就只把她当成一个无用的傀儡,从未有一日真心把她当君上效忠尊敬的,在这一刻都没法昂起那一颗颗骄傲的头,直视她的眼睛。

    崔缙把该讲的故事讲完,人已累的虚脱,汗水浸湿衣衫,不得不抬袖去擦汗。他款款走到姜壖面前,轻声冷笑,“忠于君上,心系社稷,坐到姜相的位置便是位极人臣,无限荣耀,反言之,若为官做宰的权倾朝野,一手遮天,人人也只当你是乱臣贼子罢了。”

251|5。15独发() 
♂!

    姜壖权倾朝野这些年; 从没人敢当面指责他是乱臣贼子; 且不管崔缙有没有真凭实据,朝臣却在心里认定了他说的话。

    从头到尾; 毓秀都没有劝阻崔缙,众人不想背上做贼心虚的罪名,也都不敢出声。

    直到崔缙走到面前,姜壖才不得不开口道,“亏得崔大人是一部尚书; 竟为了一己私心污蔑当朝宰相。贺枚在林州的种种罪过; 自有刑部、大理寺与都察院去彻查,至于崔大人是否也参与其中; 恐怕还要看刑部查到的证据。孰是孰非,不是光凭一张巧嘴,否则不管你言词如何激烈,也只会显得你已走投无路罢了。”

    毓秀见姜壖话中隐喻杀意; 就出声阻止了崔缙的回话; 抬头在上位道,“孰是孰非; 天理国法自有公论。监察御史弹劾书中的种种; 宰相府已派人前往林州彻查; 崔公才刚所说的话; 朕也会派人去查; 务必给崔相与几位尚书一个公道。”

    关凛听毓秀只提到了姜壖与几位尚书; 心中隐隐不安; 崔缙才义愤填膺地指责他尸位素餐,都察院十年无作为,她却连一句场面上的安抚都懒得说,难不成是想第一个就拿都察院做靶。

    姜壖等人又何尝听不出毓秀所谓的还公道只是为解围必须要说的场面话,看似是给他们颜面,不如说是为了保全崔缙。若不依不饶地纠结下去,只会更难堪,当庭反驳抗辩,便中了崔缙的诡计,无端陷入泥潭。

    崔缙扶着胸口,一双眉头紧紧皱着,归位的时候脚步也有些踉跄,毓秀才要叫人下去扶他,侍从们还没冲到下面,他人就已倒在地上,口中喷出一口鲜血。

    殿中众臣大惊失色,毓秀也吓得从龙椅上站起身,亲自走到促进面前。

    一时间,众人乱成一团,纷纷议论,杂音四起。

    才刚义愤填膺,恨不得将崔缙杀之而后快的何泽等人,无一不幸灾乐祸,暗自眉目示意;风声鹤唳,生怕被波及的官员都长舒一口气;只有尚存良知,其身为正,迫于姜壖的权势不得已才噤声的哑官,才在心里唏嘘感叹,为忠臣不值。

    毓秀屈身跪在殿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