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玄幻电子书 > 我当猎妖师那些年 >

第201章

我当猎妖师那些年-第201章

小说: 我当猎妖师那些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又想起个事来,便问苗苗知不知道这竹楼的事,毕竟目前这我来贵州后,遇到的第一件怪事,所以想搞搞清楚。

    苗苗简单跟我说了下这竹楼的事,基本和船老大说的一样,但对于在这开店的那对夫妻,苗苗倒是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

    当年这个村子出了人命,没有人再敢来这里,而那对夫妻可不是一般人,不仅修缮了村子,还开了酒家。

    那时刚解放还没到十年,虽然外面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可在交通闭塞的深山里,红光还是有,没能照到的阴暗角落。

    见有人在荒村里开店,不少胆大的人也去凑热闹,也相安无事了一阵子,然后这里变成一处混…混、痞…子们,吃喝嫖赌的集会之所。

    后来人是越聚越多,那两口子说存货太多,要挖个大菜窖存货,在我们南方,是很少有人会挖菜窖的,但他们并没有在里面储藏物品,在挖好菜窖后,便又给封上了,说是南方地潮不适合做菜窖。

    这一挖一封的,就出了奇事!但不是出了鬼怪,而是出发现了宝贝,但据当时的房客说,从封了菜窖之后,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还能听到‘鬼蟀’的叫声。

    这‘鬼蟀’其实就是蟋蟀,北方叫蛐蛐,而斗蛐蛐可是赌徒们,喜闻乐见的赌…博项目,不仅有趣味性,还有很强的竞技性。

    所以当听到‘鬼蟀’的叫声时,一众赌徒都是求“贤”若渴,这‘鬼蟀’可是蟋蟀中的战斗机啊!但出去找的人,都是一无所获空手而归。

    后来有个叫赵老三的人,一天喝得满脸通红,对众人说知道了‘鬼蟀’在哪!他要发大财啦!可别人都当他是说酒话,都没当一回事。

    可就在第二天,便有人发现这赵老三淹死在了河里,死时手里还拿着个空的蛐蛐罐,有人便说是抓‘鬼蟀’时失足落水死的。

    说来也怪,自从赵老三死后,酒家里便开始出怪事,先是没有人的客房,里面的油灯无缘无故的亮起,接着便是有人相继暴毙,接着就没有人再来这里,没多久这酒家便又荒废了。

    很多人都说,是原来的村民回来找替身了,这种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还真有人见过,房客在死前的头一晚,在独自喃喃自语,又像是和什么人在聊天,第二天便莫名其妙的死了。

    

第0228章 隐藏信息() 
苗苗说的故事中,同样也没提到那对开店夫妻的结局,这就有点不正常,身为这件事的主要当事人之一,这对夫妻的来历去向,竟然没有过多的叙述。

    对于刚从台湾赞誉归来的,神探秦阳来说,多少从中闻出点味来,这件事表面就很蹊跷,内里的事一定也不简单。

    事发距今将近有四十年的时间,但要查起来也是有线索可寻的,就是那对夫妻所挖的那个菜窖,我相信从那里面,就能挖出一些秘密来。

    苗苗见我听得专注,又不时的打听其中的一些细枝末节,猜出我可能要留下破解当中的奥妙,便不再往下说。

    她说不说的,已经不重要了,现在只要找出菜窖,就成功了一大半,这次出来时,我也带上了工兵铲,挖地的问题不大。

    这次带来的东西,还都在竹楼里,等我看向竹楼时,脸上的表情却僵住了,问道:“在这竹林里,有多少我们的人?”

    苗苗瞪大了眼睛道:“就我一个,领导怎么啦?”

    我指向竹楼道:“竹楼里有灯光,刚才还没有!”

    苗苗也看到了这个变化,警觉道:“我在这里待了大半个月,从没有生人敢来这里,难道是·····”

    那个“鬼”字苗苗没有说出口,不是因为她怕,而是因为她也不相信,鬼会在这个时候出来。

    现在也管不了这是人是鬼,去看看是一定的!让苗苗在竹楼下守着,我上去把这个“鬼”揪出来。

    那灯火并不明亮,要不是我打开窗户,可能还看不到这微弱的火光,等我们靠近时,便发现这火光的颜色很不正常。

    窗户里一共有三团,拳头大小的淡绿色,而且还在不停的来回跳动,这竹楼里全是易燃物品,但那火却一样也没燎起来!

    这绿色的火应该是低温火,迷信的人就把这种火叫‘鬼火’,其实这种“鬼火”在山野间很常见,是动物或是人的骨骸里,残留的磷发散到空气中形成的。

    既然知道是鬼火,那就表示这里附近有死人,或是有大型的动物的枯骨。这飘忽的鬼火在我靠近时便消失了。

    而鬼火消失的地方,就在竹楼的西南角,房屋的四角就属东南,和西南这两个位置,是不干净的东西最多发的地方。

    我来到西南角处,发现这里的地板,刚才被从顶上塌下来的一根粗竹,给砸穿了一个破口来。

    这破口的下面,露出一个碗大竹筒口,应该就是竹楼的承重柱,这西南角的下面正是基柱。五根粗大的竹子捆在一起做成的基柱,又深入地下数米。

    我拿上东西,走下竹楼时,一旁埋伏的苗苗见我一脸轻松,知道没有什么大事,也松了口气,但并没有放松警惕。

    我走到西南角的基柱下,用手指弹了几下那根竹子,发出的是‘咚咚’的回音,我便知道那根竹子是通着的。

    我在心里发笑:这两夫妻不简单啊!知道利用这最不起眼的东西,来做透气孔既隐秘,又不容易让人发觉,看来这地窖定是在这下面。

    我抽出工兵铲,先将铲头扳下来做成锄头状,开始刨起地来。苗苗见我开始干活,便要过来帮我,但我没同意!觉得没有比让她担任警戒工作,更合适的了。

    刨了一阵已经是汗流浃背,这地已经很硬,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锄头上敲到了一节木头上,我扒开泥一看是根水桶粗的原木。

    又朝两边将土挖开,便发现有一排并列摆放的木头,用铲把敲击木头,所发出的“梆梆”可以知道,下面有个不小的空间。

    既然确定找对了位置,我便开始寻找入口,这入口多年未开启,要找起来实在费了不少功夫。

    地窖的入口就修在竹梯下面,将入口整理出来后,一块活动板就是暗门,我先用探针在暗门四周划拉了一圈,确定没有陷阱后,拉开了地窖的门。

    菜窖里的空气并不浑浊,看来竹子做的通气孔,多年来起到不少作用,用手电朝里面照了照,下面不大就二十平方米左右。

    和苗苗打了招呼后,我便下到底部,菜窖里桌椅这些东西都很齐全,但都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这里也结了不少蛛。

    我最先看到的是一张行军床,这种床能折叠,要是在四十年前,这种床可是不多见的!折叠床上还有一团被褥。

    那棉被原来是什么颜色,已经看不出来了,被面上也残破不堪,里面的棉絮也变色发黑,还散发出淡淡的霉味。

    我用工兵铲将被子挑开,从被子里掉出几样东西来,那是一副发黄的人骨。现在不好断定死者的身份,便先不去理他。

    行军床的床尾处,有数个弹药箱,我打开了其中一个箱子,里面是一些过来期的罐头,和不能再用的武器弹药。

    弹药箱的旁边有张桌子,上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蛛和灰尘,把这些东西扫干净之后,上面摆着的一套设备,更让我确定了答案。

    这是一套电台,军用的长波无线电,在发报机的旁边,还有本残破的书,但都粘连腐朽了,从边封中可以看到是1936年,由京华出版社发行的《汉江外史》。

    看到这电台就能猜出,这里原本是国民党在败逃时,留下来潜伏的敌特,这夫妻就和电视剧里,余则成和翠平一样。

    但他们这对特务夫妻,留下来却是为了,妄图破坏我们的胜利果实,伺机搞反攻倒算,大大地不是什么好鸟。

    还有那鬼蟀的叫声,就是他们敲击发报机,所发出的不规则的“嘀嘀”声。

    那个说知道鬼蟀在那的赵老三,应该就是发现这夫妻的秘密,然后被杀人灭口的。或许之前村民集体失踪,可能也是那对夫妻所为。

    地上那具枯骨,从盆骨来看是男性,他死的时候可能是在睡觉,能死在这个地方,八成就是这里的男主人。

    至于他的老婆上那去了,这就又是一个无法解开的谜了,就是不知道这以‘龙凤店’为掩饰敌特暗哨,是给什么人捣破的?

    在检查尸骨时,我还在被子里发现一张,千疮百孔的油纸。这种纸表面有层蜡,能防潮也能防虫蛀,上面那些不规则的孔洞,是人撕出来的。

    油纸上被指甲扣出来的,圆形和长条形,先前看着还有点糊涂,但看着看着就明白了,这是摩斯电码!这电码就是通过阻断电路形成的,呈现在纸面上就是点和横线。

    有电码还要有解码本才行,不然就算得到了,也是废纸一张,我又看向电码机旁边的《汉江外史》,笃定那就是解码本。

    那书是1936年出的,现在要找应该不难,我从兜里拿出手机,想给老表打电话,让他在北京淘一下,可拿出手机才发现,手机已经被箭射出个窟窿,不能用了。

    从菜窖里爬出来,天已经露出晓光了,苗苗见我上来,也不问我发现了什么,只是一个劲的催我赶快上路。

    知道她是着急去赶苗人智囊团,我也不好在拖,就让苗苗和我一起去找船老大做竹筏走。

    到了河边的时候,船老大们都已经起来了,正收拾东西准备走,见我不仅囫囵个回来了,还带着个苗妹子,也是大眼瞪小眼。

    我随口编了一个,在山上迷了路,碰巧遇上这苗妹子才回得来,船老大们可没这么好糊弄,说竹筏不方便搭女客,还说什么不吉利,其实就是他们认为这苗苗是鬼。

    后来我加了不少船钱之后,他们才同意,不过船老大们只是匀出一条竹筏来,让我们自己撑着走,好在苗苗会撑竹筏,要不我们就得走着上路啦!

    上午十点左右我们上了岸,又走了一大段路,才到可以坐车的地方,但却不是汽车,而是三轮车摩托车,过了饭点才赶到‘岗子寨’。

    原先以为这‘岗子寨’是个苗寨,等到了才知道,这里大半都是汉族人定居,苗寨的里的人从衣着到生活习惯,已经溶合的差不多了。

    这里又是陆路交通的中转小站,所以不大的镇店却很热闹,苗苗到了镇子上,在一家小粉店停了下来,我们就在这里,吃了本店的特色菜‘滤粉’。

    当我吃完第二碗粉的时候,一个裹着头巾,背着个竹篓的青年坐到了苗苗的身边,这年青人长得很精神,紫黑的皮肤,不仅让青年显得干练,还很强壮。

    青年坐下来后,便看了我一眼,用苗语和苗苗交谈了一下,苗苗指着我又说了一阵,应该是在介绍我,但那紫黑青年却是满脸的敌意,最后更是丢下句话就走了。

    苗苗一脸歉意的,对我说:“领导,你别怪阿牛哥!他就是个急脾气,我们从小长在山里,对山外的人情世故不太懂,所以、、、”

    我喝了口汤,将碗放下,道:“我看你就很知道人情世故,好了!我知道你阿牛哥为什么不舒服,毕竟我虽然是你们的头人,但却不是正统的乌鲁苗人,是吧!”

    苗苗连忙摆手说:“阿牛哥没有这个意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