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明末称雄 >

第507章

明末称雄-第507章

小说: 明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听说什么?”

    “陛下刚下旨,说要再举行一次遗才考试,未中举的五万余落榜科举生员,还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这次将录取五千个名额。”

    “五千个名额?”一众落先秀才们都惊呼起来。

    “难道是五千个副榜乡贡?”

    从明朝嘉靖时起,朝廷就在每科乡试的正榜外,以正榜五名录一名副榜,名为副贡。副榜的副贡生,不能随举人参加同赴会试,但可以直接应下届的乡试,可以免下科科试考试。

    能够直接拿到下科乡试资格,免于和六十万秀才争夺六万乡试资格名额,这还是很重要的。

    “不是,不是副榜副贡,是考试,五万余落榜考生再考一次,选成绩最优的五千人录取。”

    “录取为举人?”

    许多落榜秀才已经兴奋的站了起来,他们可不管是不是加考考出来的举人,只要能中,就好。

    “听说考中的这五千人,叫同举人。”

    大家面面相觑,只听说过同进士,还没听过同举人。每科会试中榜者,头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二甲称赐进士出身,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

    现在来一个同举人,那算不算举人?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随举人参加会试?

    “同举人不能随举人参加这科会试,但能参加下科乡试。而且,朝廷录取这五千名同举人,据说是要送去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

    周围响起无数的抽气声。

    居然入京师大学进修,然后授官,居然有这样的好事,那就算不能参加会试,也算不得什么了。

    “快仔细道来,究竟是什么具体内容?”折扇生员也顾不及摇扇子了,折扇已经被他收了起来,他呼吸急促的问道。

    所谓的遗才考试,就是让这些乡试落榜的五万多人,再考一次,然后差不多十一比一的比率录取五千人。

    这五千人将被赐予赐同举人出身,然后他们会被送去京师,进新设立的京师大学进行四年的进修,其中前两年将在校进修,学习如何为官施政等等,后两年则为实习。第一年在京师各部衙中充当吏员,第二年则在各省、府的衙门里充吏听差办事。

    总共四年的进修期满后,所有的同举人们将被分派往全国各地,先授从九品官,从副乡长、副镇长做起。

    他们四年一期满,就能得到实授从九品,是官不是吏。虽是从最小的乡镇长做起,但他们可以按考绩升转,以后升知县甚至升知府等,都是没有限制的。并不会如以前那些做了吏的秀才举人,以后一辈子只能做吏。

    甚至,朝廷还不限制他们再参加科举,他们依然可以再参加乡试。

    “被录取了,还要在京师大学进修四年?其中两年还要在京师衙门和地方省府衙门各为吏一年?四年后,还只能授从九品,从副乡长做起?”

    好些个刚才兴奋万分的落榜秀才们,这个时候却又有些失望。

    从九品,副乡长,这些都让他们有些犹豫了。

    倒是那个折扇生员,此时却在凝神思量。他们现在还只是一个落榜的秀才,按以前的科举惯例,只有考中了进士才能做官。少数举人也能出仕,但得有关系,有路子。不过不是进士出身的官员,前途没什么希望。

    举人出仕,一般都是做些县教谕、训导这样的学官。

    可现在在五万七千多名乡试落榜生中取五千人,那就是近十一取一,取中了虽然还要经过四年进修时间,可一出来就是官啊。哪怕从九品,也是官不是吏啊。何况朝廷还不限制他们继续参加科举,且这个从九品是能够往上一直升的。

    官和吏,过去可是如同鸿沟一般不能逾越的。

    折扇秀才想了半天,终于握着扇子在左手掌心里重重一敲,这么好的机会,绝不能错过。

    “各位同年,恕在下告辞,先走一步了。”

    “兄台你去哪?”

    “去温习下功课,准备参加考试。”折扇秀才说完,头也不的就走了。(。)

    地一下云。来。阁即可获得观。请访问

第547章 京师大学堂() 
“京师大学筹备的如何了,明年二月可否如期开学?”刘钧询问新任教务司教务卿。

    教务司是新设机构,从原礼部中分出,主管全国的教育。教务司成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筹办京师大学。

    京师大学,就是明时的国子监。但也不完全是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也是沿用历朝,是明代的最高学府。不但有北京国子监还有南京国子监,分称南监北监,国子监一度规模庞大,监生众多,最多时,人数过万。

    不过到了晚明之时,已不复曾经盛况。

    大汉新朝立国,百官也奏请沿设国子监。但刘钧却没同意,明代的国子监学习四书五经,兼习性理大全,并律令、书数等内容。但总体来说,刘钧对于明国子监的教学方式并不满意。

    做为朝廷的最高学府,刘钧希望这所学校教出来的都是国家需要的真正人才,而不是一群什么经史砖家。那样的人,大明太多了,并不需要国家再花费大力去培养一批出来。相反,朝廷现在却急需要一些真正的基层官员和吏员。

    明和以往的朝代一样,都只管官,不管吏。官是流官,吏却是世家。所多官员科举入仕,结果读了几十年四书五经,钻研多年故纸堆,只会做八股,对于庶务,一窍不通。因此,上任之前,便要雇佣多名师爷,到了任上,真正的政事其实也都是交给师爷们处理。

    这样的官员,朝廷要的何用?

    刘钧希望朝廷官员能有更多担当,更积极办事,而不只是一群占着位置不拉屎,什么都不懂的人。

    因此他才改革了科举考试,但光是那样还不够。

    刘钧绝不会把那些通过科举的新科进士直接放官,那是对朝廷的不负责任,对地方百姓的不负责任。

    刘钧要让这些进士们再回炉改造一下,他们会在京师大学进行上任前的专业培训。还得经过在衙门里的实习期后,才能给他们授官上任。

    不过就算刘钧提升科举录取率。但三年三千举人六百进士,这点人对于如今宠大的帝国来说,也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刘钧也有个计划,打算以后吏员。起码先把那些经制吏,也都由朝廷从科举中考选出来再培训出来的士子们出任。

    把吏职,从那些地方吏员世家手里夺回来。

    不能打破吏员世代相袭的现状,想改变地方官场,是很难的。

    今年是第一次科举。因此刘钧也是非常大气的一次录五千名乡试落榜的秀才,等会试过后,刘钧还打算再录取所有两千余名落榜举人,到时再加上六百进士,都通通送入京师大学进修。

    明年新开学的京师大学,第一批就将迎来八千名学生。这八千人,学习两年之后,就将全都去京畿各部衙做一年吏员,再去地方做一年吏员。

    两年学习,两年实习后。正式授官上任。

    进士会从县丞、主簿这样的县二尹三尹做起,不会直接就任一把手知县。而那些举人,则会从乡长、镇长、县典吏做起。

    原来明朝时,一个县,正式官员也就这四个,甚至典吏都只是没入流。

    不过现在刘钧已经把县典吏纳入了品官范围之内,并且每县的六房书吏,也都纳入官吏体系。此外还增加了县法院、县警察分局、县教务分局、县税务分局等机构,各部门的头也都算是低级官员。

    把吏也都纳入国家官员体系,打破过去官吏严格的界线。刘钧认为极有必要。

    大汉朝也在县以下,正式将在全国设立乡镇,把国家的管理级别向下一级。打破过去皇权不下县的传统,以后朝廷会管到乡一级。

    因此这乡一级的派出官吏。自然也得纳入朝廷管辖,而不是什么乡村选举自治什么的。

    现在选拔出来的这五千名乡度落榜秀才们,经过同样的进修和实习后,拥有实际工作能力的他们,就会成为全国几千个乡镇的基层官员。而且他们还得从乡镇的副镇干起,一步步往上提升。到时全靠他们的考绩升降。

    刘钧相信,这些通过科举出来,又有过专门的培训学习,还有着中央部衙和省府官衙中实习,有过实际经验的乡官们,会更好的替帝国管理好乡一级。

    而将来这些拥有极不错基础经验的乡官们,可以步步上升到县级甚至府级省级,这样一步步从基层上来的官员,肯定会比那些原来的旧官僚更优秀。

    县乡官和吏,将来都由朝廷选派,也就都成了流官,吏员不再是地方世代相袭,不再是土霸王,这对于吏治,对于朝廷来说,都将是极有助益,虽然这样做,会大大提升朝廷的管事成本,但刘钧认为这个成本值得。

    以后大汉中央最高学府就是京师大学,甚至将来还会专门开设一些专业的班级,比如律法学院、税务学院、海关学院等等,这样专业的部门,就有专业的官员培训出来,内行管理内行。

    在他的设想里,将来大汉的所有吏员,那都要从科举中选拔出来,但不会再是原来的科举。

    今年的科举,就是第一步,而京师大学,就是这第二步。

    “回陛下,京师大学用的校舍是北监原校舍,就是目前教师和课本还没有完成。”

    原本教务司是打算直接用国子监的老师的,但刘钧否决了。不能直接沿用国子监的老师,但可以通过考核,选出合适者留用。

    “从京畿各部衙中,选一批比较优秀的官员和吏员,用他们来当教师。”

    “用京畿部衙里的官吏来当老师?”教务卿大为意外。

    刘钧笑笑,“我们京师大学教的是什么学生?全是科举选出来的,全是国家未来的官和吏,我们也不需要教什么四书五经,四书五经今后只是京师大学里的选修课,他们主修的是如何做好一名官员,如何做好一名吏,不能讲虚的,得实实在在的教他们如何理政处事,如何写公文。如何办事等等。”

    要达成这样的要求,不用官吏教,那用什么教?

    “陛下,前国子监的监生如何处理?”

    国子监最盛时有上万人。现在虽不复当初规模,可也还是有好几千人的。不过这里面,有好多人是捐监,许多是过去官吏子弟。

    “这样,举行一次考试。内容就按此次科举出题,对其中成绩合格者,也录入京师大学学习。成绩不合格者,哪来的回哪去。”

    “以后,禁止捐监,京师大学也不许有什么勋贵官员子弟塞进来。能进入京师大学的,必须都是通过科举考选进来的,每一个学生,都是帝国未来的官吏。”

    “等京师大学走上正轨,教务司可以考试在洛阳、金陵、长安也再开设一所大学。用以培养优秀的帝国人才。”

    教务卿又问,“那进入京师大学的这些学生,是算官还是吏?”

    “在就读期间,一律只是学生,没有官身。但每个学生可以给予津贴,实习期间还有实习薪水,进修时成绩好的,表现出色的,还能得到奖学金和助学金。这样吧,设三百个奖学金名额。每年一选,每个每月十块银元。助学金设八百个,每个每月五块银元。实习期间的薪水,则为该岗位正式薪水的一半吧。”

    教务卿连忙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