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明末称雄 >

第464章

明末称雄-第464章

小说: 明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跟考马列一样。

    墨义则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的简单问答题,贴经则有如现代试卷的填空和默写,考官从经书中选取一页,摘其中一句印在试卷上,根据这一行文字,考要要填写出与之相联系的上下文。

    唯有策问还算有点实用价值,依据考官提出的有关经义或者时事的问题,考生发表见解,提出对策,一般范围也较广,难道较大。

    贴经和墨义比较简单,经义较难,策问最有价值。

    “不用八股?”袁继咸真的很惊讶,八股是相当难的,无数读书人一辈子都在钻研这个制艺技能,有些人六七十岁,都考不上秀才。

    刘钧觉得这八股制艺,完全就是一种文字游戏,甚至不如诗词的价值,起码诗词是在创造新的诗词,代表着自己的思想。而八股文呢?纯粹的一个文字游戏而已。

    “嗯,朕觉得八股剑走偏锋,已经走入歧途了,引无数读书人穷经皓首,但实际意义何在?”

    “陛下,八股文做的好的人,诗词歌赋自然也没问题。通过八股制艺考试,能选取最优秀的读书人。”袁继咸回道,八股如此之难,当然只有最聪明的读书人能做的最好。

    刘钧承认这个说法,但他要说的是没这必要。

    “八股也许确实能选出最聪明的读书人,但却也把无数的读书人引入这个歧途。科举,需要的是选拔官员,最重要的应当是选拔出优秀,适合做官的士子,而不是科举这个过程。”

    换言之,优秀的官员人选,并不一定需要都是八股高手。

    袁继咸有些迷惑了。

    “元辅,这次科举,我希望不再用八股制艺,而是考墨义、贴经和策问。三者综合计分,加大策问的分数。甚至我们的墨义、贴经并不只局限于四书五经,还可以加入一些其它的学科内容,比如算术、律法、比如一些地理、天气等生活常识性内容。”

    袁继咸更加迷茫了,这还是科举吗?

    科举不考儒家经典,圣贤之言,考算术律法地理天文?还考生活常识?

    “元辅,我们要选的是合适的官员人选,而不是经典大家,儒学宗师。”

    想了想,袁强咸勉强接受了,毕竟科举还是科举,朝廷还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

    只要这一点不变,那么天下读书人虽有不满,也还是会接受的。

    不过刘钧下一句话,就让袁继咸无法淡定了。

    “科举考试过后,朕准备再举行一场考试,专门选拔吏员。选拔出人选后,再给他们集中培训,然后分派各地。或许可以改个名字,就叫公务员考试。以后经制吏都自考选出,甚至可以考虑,如果表现优异,那么两任考满后,可以晋级入流,授予官品,任官理政。”

    这是真的惊到袁继咸了,虽然说官吏官吏,但事实上官和吏是严格区分,界线分明的。官就是官,吏就是吏,甚至官为流,吏称为浊流,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吏有多种,其中有一种是经制吏,也就是有朝廷正式编制的吏员,一般数目不多。但就算是这些经制吏,一旦为吏,基本上也就不可能再为官了。哪怕在吏的任上干的再好,也是一辈子的吏。

    吏和官之间的那道壁垒,是极其森严的。

    而现在,皇帝居然准备通过考试来选拔吏员,甚至打算打破这道千百年来的壁垒,让做的好的吏员升为官。

    那如此一来,岂是公务员考试,跟科举考试有什么区别?

    面对首辅的疑问,刘钧笑了笑。

    有什么区别?当然有区别,刘钧的长期计划里,就有一项是准备等以后公务员考试成熟后,等这批新的公务员成长起来,有了一定数量好,就要用他们来淘汰那些虽然通过科举出身入仕,但根本不会做官的庸官,那些贪官,那些书呆子们。

    将来,他还要建立全新的学校制度,学校不再只是那些有功名的士子们寄名和考试的地方,而将是寄育人和取才合为一体。再通过公务员考试,选拔人才。

    将来的官员,都得从最底层的吏做起,想一朝中举,就做知县,绝不可能。(。)

第503章 后 宫() 
紫禁城,乾清宫。

    刘钧称帝之后,一如前朝,将内廷之首的乾清宫做为自己的寝宫。这座后廷之首的宫殿,是内廷后三宫之一,历史上曾经数次被焚毁而重建。

    乾清宫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座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9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达2亩多,自台面至正脊高20余米。

    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殿内铺墁金砖。殿前宽敞的月台上,左右分别有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前设鎏金香炉4座,正中出丹陛,接高台甬路与乾清门相连。

    这座奢华的宫殿极为高大,拥有上下两层,暖阁九间。

    乾清宫的一大特色就是房间多和床多,虽然这间宫殿只是刘钧一人的寝宫,但殿内却有二十七张床,按前明的惯例,刘钧每天晚上都会在不同的房间就寝,以防不测,这样就没有人知道皇帝就寝之处。

    虽然刘钧并不担心自己的宫内安危,不过也并没有改变这些。在大明朝的二百余年中,乾清宫内也发生过太多的事情,比如嘉靖朝时的壬寅宫变,万历朝时的红丸案,泰昌妃李选侍争做皇后的移宫案等,都发生在乾清宫。

    刘钧称帝后,这里依然沿袭明制,并且将这里做为召见廷臣,批阅奏章,处理日常事务的重要场所。

    此时刘钧便身着明黄的便袍,头上也未着冠,只是有些随意的把头发挽成一个发髻,然后用一支玉簪固定住,他腰间系一条九龙玉带,玉带由许多大小规格相同的白玉镶嵌成九条龙纹。脚底踩着一双明黄色的软底靴。

    刘钧正在看着奏章,国朝初立,天下还有着许多叛乱未平。大大小小无数的事情都等着刘钧处置。

    说句实话,刘钧觉得当了皇帝累多了。怪不得曾经有人说过,皇帝其实是王朝的奴隶,确实如此。

    不过许多事情,也不得不过问,刘钧还做不到把所有事情都扔到一边去。

    忙碌了一天,刘钧也不免有些疲倦,他伸了个懒腰,起身活动了下。

    “什么时辰了?”

    “回陛下。将至晚膳时间了,是否传晚膳?”一旁的太监王坤连忙说道。

    王坤是刘钧还是郧阳总兵时就担任他的总监的旧人了,自那以后这几年一直跟随着他,对刘钧的发展起过很大帮助作用。刘钧称帝之后,便也让他担任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之职。至于原来的王承恩,则让他去伺候周太后张太后等前朝嫔妃们了。

    原东厂提督王之心则被任为秉笔太监,但不兼东厂提督。东厂提督改由另一个刘钧的老人太监卢维宁担任。

    王之心虽然担任了秉笔,但刘钧却把秉笔由原来的四位,提升到了七位,跟内阁大学士数量一至。

    虽然他保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但这些太监并不会有太大危害。虽然许多大臣一直上书,要求罢除司礼监批红之权。

    可刘钧没有同意。

    并不是刘钧昏庸,听信奸佞。而是司礼监太监们的批红之权。并不如外面大臣们所说的那样可怕。实际上,除非皇帝是那种几岁的孩童,要不然,司礼监太监们虽有批红之权,其实这个权利也是受到极大限制的。

    内阁和司礼监,一个有拟票之权,一个有批红之权,在刘钧虽然保留了总理处,但没有了辅政大臣后。总理处只是相当于一个廷议。

    内阁大学士们的品级提升,更加言正明顺的拥有宰相之权。不过却是群相制度,互相之间有监督制约。

    但司礼监不同。他们哪怕有批红之权,但也只是代批之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其实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他们根据皇帝的要求,对奏章代批。实际上,他们每一个批示,那都不过是在传达皇帝的旨意而已。

    皇帝政务繁忙,光靠刘钧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而宫中有又特殊性,不能有外臣入内。因此在前廷,会有大学士、中书、翰林们协助刘钧,可到了后廷,就只能依靠太监们协助了。

    虽然史书上太监们的名声最恶,可实际上,太监乱政固然有放纵之恶,但太监们也是给予皇帝很大的协助的。只不过太监跟朝臣们天然是敌对关系,而史书又是由官员们书写,因此才有此恶名。

    刘钧倒也没有想为太监们洗白的意思,事实上,刘钧登基之初,就已经下过旨意,将天下各地的太监召回,不再派太监监军、收税、打理皇庄、皇店、官店、官田等。

    太监只负责宫内事务,宫外也只保留了一个东厂。

    宫内的二十四衙门,都大为压缩裁减,许多并非特别重要的机构给予裁并,对于部份业务,能交给外面的就直接交给外面。

    而现在,刘钧正在计划着一个新的决定。

    准备进一步精简裁并太监机构,同时裁撤大部份太监,让那些年老的、有病的都出宫。有家人的送回家乡,以后每月给养老金,没有家人的,则由朝廷出钱建立养老院,安置他们。

    甚至部份年青的,同样也要裁减大半,有家人的,允许自谋出路,给遣散费。没家人的,朝廷安排工作。

    刘钧这个时候要裁减太监,也实在是因为太监数量太多。

    宫里太监过万,而最近各地的前朝宗室王府废除,各王府里的太监也纷纷被送回京,加起来数量甚至过两万,比宫里的还多。按规矩,本来各王府太监是有定数的,可许多王府都是违制。

    因为明末之时生活艰难,许多活不下去的人就自宫。毕竟比起饿死,自宫后进了宫,起码还能混口饭吃,甚至说不定还能混的很好。

    往往朝廷要招太监的时候,民间就动不动有数千人自宫求进。

    有一次甚至因为朝廷只招了千余人,结果有四五千人自宫了,名额太少选不上,还引发了净身者的暴动,迫使朝廷不得不又招了许多,然后分送各地。

    这么多太监,已经严重超编了。

    刘钧打算以后太监只是在宫里执役,那么皇宫里根本不需要这么多太监。

    他只打算裁撤大半,眼下太监加起来好几万之多,这还是有不少宗室造反,府里的太监没有送回京。

    现在京中有大约三万五千名左右的太监,刘钧准备先直接裁掉三万人,剩下五千人先用着,然后再慢慢精简太监衙门,再裁撤部份太监。刘钧觉得,宫中有千余太监其实就足够了。

    毕竟除了太监,宫里还有宫女和女宫,而他们要服务的并没多少人。刘钧以及他的父母妻儿,也就是一家子人而已,三四千人服侍远远足矣。

    宫女的情况要比太监好些,各地王府也有部份送入京的宫人,但大多数刘钧都让地方官员就地将她们遣散了。毕竟宫人不是太监,太监是一个特殊群体,但宫女出宫后依然就是个普通女子。

    现在宫里的宫女加起来不下五千。

    刘钧打算裁减三千,留下两千人。

    如此一来,太监裁三万,宫女裁三千,剩下太监五千,宫女两千。

    以后可能还要裁,裁到太监千余,宫女千余人就好。一个皇宫,有三千人服务,已经不少了。

    裁减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