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仙侠电子书 > 明末称雄 >

第358章

明末称雄-第358章

小说: 明末称雄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可以,全都行,除了咱们四镇,在两湖的湖广镇和团练军,据说也都可以纹九头鸟。快走,那边都排起长队了,我选中了一个刺青技术很棒的家伙,咱们找他纹。老子可不想好不容易有资格刺九头鸟了,结果最后九头鸟刺成了小家雀。”

    刺青令的突然放开,九头鸟系统的各镇军营里立即就沸腾了。在九头鸟的军中,九头鸟的刺青,过去一直代表着老鸟,代表着荣耀。那些没有九头鸟刺青的将士,哪怕身居官位,在那些老鸟的面前。有时也硬气不起来。

    那些有刺青的老鸟,平时最喜欢干的事情,就是经常故意把刺青显摆出来,甚至有些家伙。哪怕是大冬天,都经常在休息时故意光着膀子在营房里面,就为了显摆身上的九头鸟刺青。

    这些举动,不知道曾经多么刺激过那些没九头鸟刺青的官兵们,尤其是到了夏天。当大家看到楚国公等九头鸟高层们,个个身上都刺着九头鸟,那种羡慕就别提了。

    可惜很久以来,楚军都禁止再刺青。

    大家都没料到,楚国公这个时候开放了这个禁令。虽然并没强令所有人刺九头鸟,只是让愿意刺的人刺,可谁会不愿意呢?

    刺青其实是件很痛的事情,毕竟在血肉之躯上刺破皮肤,还没有麻醉药可用。但大家重视的是那个刺青代表的荣耀,大家都想把军号把他们的旗帜绘在身上。

    刺青很痛。可尼古拉斯刘进忠和约翰森张敬德和董贤三人,还是很兴奋的抢着纹好了。尼古拉斯在自己的左胸口、右虎口、还有胳膊上各纹了一个九头鸟标记,甚至最后还用一把上好的东瀛刀,让那个技术精湛的纹身师在自己的后背上纹了一个更大号的九头鸟图案。

    此时正是盛夏时节,纹上了九头鸟标记的楚军官兵们,更是整天开始光着上身,恨不得从此都不穿衣服,整天把刺青露在外面。

    刘钧带着傅山等一众楚军将领走过军营,他同样光着上身,把自己身上的那几处九头鸟刺青露出来。刘钧的刺青与大家的又不同。他除了胸口、胳膊、虎口的几处刺青外,还在自己的背上新刺了一副全彩的占据整个背部的九头鸟。

    “九头鸟!”刘钧向着那些同样都纹着九头鸟刺身的楚军兄弟们高呼。

    “兄弟!”营里的楚军纷纷握拳挥臂,以右手虎口的九头鸟刺青敲击在他们左胸口上的九头鸟图案。

    九头鸟,兄弟。一句短短的话语。却代表的是一个群体,一伙生死与共,并肩作战的兄弟。虽非亲生兄弟,却胜似亲生兄弟。

    刘钧很满意的看着大家的热情和激动,这就是他放开刺青禁令想要的结果。几处刺青,看似简单。却把楚军上下更紧密的拉在了一起。

    “傅山、王谦、蔡远,你们三个守好旅顺、镇江和登莱,我入京面圣就任,北洋水师正好押送一批粮草往天津,顺路同行。”刘钧交待。

    王谦向刘钧道,“接下来我们会一直处于高级警戒状态,保证随时能够出动,应付突发情况。”

    刘钧对他会意的点了点头。

    有些事情,不需明言,可以意会。凭着他们这几年的共处,这点默契还是有的。

    崇祯十四年,七月末的一个早上,刘钧终于奉旨离开辽东返京。

    同行的还有辽东的一众督抚文臣们一同入京述职,武将则多留守辽东。

    傅宗龙站在码头上,看着青泥洼港的无数战舰和运输舰完满军港,眉头都紧皱难开,他回头观看身后,码头上到处都是一队队的兵马赶来,他们排着整齐的队列,打着旗帜,背着背包。

    最前面的那是即将前往登莱的三万新编登莱镇军,而在后面,是同样多达三万人的北洋水师陆战队。

    “楚国公要带着这些大军一同入京吗?”陈贞慧问旁边的李春江。

    李春江表情肃然。

    “三万登莱镇军是要进驻登莱,另外三外则是要随舰,执行水师的护航粮船任务,只是顺路同行。”

    “给运粮船护航需要北洋水师全镇四万五千人一起出动?”陈贞慧轻笑了一声,“顺路同行,谁能相信?”

    侯方域摇了摇头,“公辑,继业兄此举是在玩火,你为何不好好劝下他。这个时候,带着几万水师入京,这是嫌朝廷百官不弹劾他还是什么?”

    冒襄这时缓缓冒出一句话,“水师真的只打算顺路送楚公到天津吗,到了天津后,他们会不会又恰好顺路去北京?”

    大家都如见鬼一样的望着冒襄。

    良久,李春江脸色不快的对冒襄说了一句话,“饭能乱吃,话不能乱说,楚国公不是那种人!”

    (大家有票的支持一下哦!)(。)

第391章 天津遇刺() 
“卖报,卖报。。。。。。《时报》今日头条,征虏大将军朱督师已经离开旅顺,不日将从天津入京!卖报,卖报,两文铜元一份。。。。。一报在手,尽知楚国公征辽战记。。。。”

    清脆的童声沿着京师的大街吆喝,远远传开来。

    周延儒坐在马车里,听到这叫喊声,对着帘外说道,“去买份时报!”

    “是。”外面的家丁应了一声,很快就买来一份时报,恭敬的递进车内。

    两文铜元一份,如今一个银元值二百文铜元,此时这两文铜元相当于半分银子。这要是在乡下,都能割半斤猪肉了。不过京师之地,半分银子真是值不当什么。京师不但官员众多,读书人也多,识字的人更不少,许多大户人家的管事奴仆甚至是丫环侍女,连着那些商铺里的掌柜伙计,识字的都是一抓一大把。

    时报初创时在大明是个新鲜玩意,但如今时报在京师也已经不算新鲜了。虽然时报总社在湖北,其它数家分社也都在湖北周边,京师并没有分社。但时报每五天一期,每期离京师最近的登州分社印刷出当期报纸后,就会用快帆船走海路抵达天津,再用马车快速运往京城。

    时报的价格并不贵,京师人只要愿意买,大多数人都买的起,而且京师读书识字的人也多,经历一年多时间,时报如今每期在京师的销量都破五千份。如今京师官员大户商贾,几乎家家户户都订了时报,甚至各酒楼茶馆乃至青楼乐坊,也都订了时报。

    好些个茶馆酒楼不但订了时报,甚至还专门请读报人读报。这就如同是说书一般,也算是一种招揽顾客的手段。效果比说书还好,毕竟说书的听来听去总是那么几段,可这时报却每五天就一期,内容还丰富,时事新闻。天南地北的各种新鲜事务等等,包罗万象,各种俱有。

    大家一边喝酒吃茶,听听新闻。朋友一起品评时事,谈论今古,顺便聊聊各地物价、地理什么的,非常不错。

    周延儒早知道时报是由刘钧所办报纸,周府也订有时报。甚至时报还免费给京师大小衙门派送,不过今天并不是时报发行的日子。

    拿到报纸周延儒看了一下,不是往期的旧报,而是新发行的,报头旁边加了两字,增刊。

    报纸还散发着墨香味,头版头条就是刘钧即将入京的消息。

    在那加粗的隶书标题下,还有一张图,一身戎装的刘钧正在离开码头登上港口停泊的一艘大帆船。

    时报的内容十分丰富,四开三十二版。一份报纸都相当于一本小书册的内容了。版面多,内容丰富,而且还是图文并茂,头版一般都是刊登近期的大事要闻。时报自创刊以来,头版并不刊登朝廷的政令法规,基本上每期刊登的不是刘钧率楚军作战的报道,就是些刘钧主导推行的一些计划内容。

    一至八版是新闻版,九第十六版,是时政版,十七到二十四版是经济版。二十五到三十二版是民生版。

    时报的口号就是聚合重要的朝廷和地方官府政策新闻;关注突发事件;了解民生实时信息为大明的百姓提供最具时效性;贴近生活的报纸内容。

    虽然这份报纸是刘钧所办的,但周延儒几乎每期必看。他心里甚至很喜欢这份报纸,很多时候,报纸上的新闻。比他这个首辅从官方还能更快更准确的了解天下动态,不得不说这是个讽刺的现象。

    而且这份报纸虽然是刘钧出资办的,但很公正严肃,内容真实。虽然刊登新闻时事,但却态度很客观公正,很少带有个人倾向的议论时政。他们只是是报道新闻时政,但却不做评论。

    虽然周延儒也看出来,其实做为一家非官办的报纸,他们选择报道的新闻时政内容,本身就已经是一种态度了。但这种做法,总比公开评论议政要好的多。其实自时报正式开办,火起来后,一年来,大明已经先后又开办了不少份报纸。

    但一年多过去了,除了时报红红火火,每期销售都能破万,最高销售量破过五万份,其余的各家报纸,最高都没破过一万。平均销售量,甚至连三千都破不了,大多数实际销量都在一千份上下,甚至不到。

    为什么?就因为那些报纸多是复社的成员开办,他们办的报纸,最主要的就是议论时政,其它的内容很少,还经常有些内容不真实,这样的报纸有几个人真愿意看。

    还有些商人办的报纸,同样因为缺少足够有权威性的新闻,很充实的内容,而销量不高。

    有几家报纸能如时报一样,五天一期,期期三十二版,有时在月初还有四十八和六十四的大版,所有的内容都非常真实。

    周延儒对那些报纸没什么兴趣,他甚至对于时报的新闻时政版块也向来兴趣不大。做为大明首辅,他每日里看的那些天下大事要闻太多了。

    他看时报,更喜欢看经济民生这一版块,尤其喜欢看文学版块,上面有诗词戏曲选载,还有小品文等,当然他最喜欢看的还是长篇的话本连载。一般他看过后,就会去看经济民生版块。

    不过今天他一直盯着头版,许久都没有往后翻。

    头版上刘钧的画像,就跟时报上无处不在的广告一样让周延儒讨厌。时报的广告版面也设计的非常独特,有多种形式让商家选择。有通栏广告、半通栏广告,四分之一版广告,竖四分之一版广告,横三分之一版广告,竖三分之一版广告,小半版广告,横半版广告,竖半版广告,整版广告,跨页半版广告,跨页整版广告,报眼广告,报花广告,下置孤岛报花,中置孤岛报花。导读报花和栏花广告,中缝广告,分类广告,夹页广告和软文广告等。

    零零碎碎。若真细算起来,这三十二版的时报,每期广告得有好几百个。

    据说时报光凭这些广告销售,每期不但就能把报纸的成本赚回来,还能赚上许多。

    办份报纸。既为自己举目张舌,还能变着法子搂钱赚钱的,也就刘钧一人了。

    如今,这个刘钧马上就要入朝了。

    宫中。

    崇祯也在看着这期新到的时报,事实上,时报自在京中发行后,崇祯从东厂那里知道后,就让东厂把每期的时报都第一时间送入宫中。后来又出了几份报纸,崇祯也让东厂全都一并每期送入。

    崇祯也是时报的资深读者了。

    其实早就有官员上奏,说要查禁时报。崇祯心知肚明。时报虽然并不议论时政,可毕竟影响越来越大,哪怕他们不公开议政,可把天下事报知天下人,还是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官员们不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