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科幻电子书 > 月球驾驶员 >

第15章

月球驾驶员-第15章

小说: 月球驾驶员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作为一个酩酊大醉的人,杜达怎么可能知道,昨晚陶玖扶着他回来的时候,俩人往床上一倒就睡死过去。

杨曦在机库主持工作八个小时,连饭都没吃一口,所以被李伟军半命令半关照地赶回宿舍休息。内部交通网这么新奇的东西,怎么能够不试试呢?于是杨曦看到了一男一女相拥倒在床上,满屋子都是酒气。

帮杜达脱了鞋子,为陶玖换上睡衣,以及用大立柜封住传送圈,这一切自然都是出自杨曦之手。

陶玖倒是比杜达知道得早一点。她进了卫生间之后就发现自己穿着一件陌生的睡衣,从款式和材料上看,应该是杨司令的。因为苏洛的睡衣她都见过,没这么保守的款式。

——看来杨司令人还是很不错的嘛!

陶玖微微有些舒怀,想到自己跟杜达关系……现在这个情况,算男女朋友么?问题是这个混蛋都没有好好追过自己啊!不过听说社会上的女孩子只要吃顿饭就可以去开房了……陶玖想到这里,脸上不禁觉得发烧,连忙用冷水扑在脸上,轻轻拍打,好加速酒气散去。

“杨司令,有什么事么?”杜达打破尴尬的沉默,主动问道。

“是要跟你说一下现在的进展情况。”杨曦干咳一声“四艘大型飞船已经被打开了,内部使用的是核聚变能。知道核聚变能么?”杨曦似乎对杜达的科学常识十分不信任。

杜达虽然觉得不爽,但杨曦的确没有低估他……他的确不知道。

杨曦扶了扶额头:“作为天军的一份子,你应该关注一些基本的科学信息。回地球之后搜索一下ITER,也就是‘人造太阳’计划。”

“哪里搜索?”杜达随口就问出来了。

“度娘!”杨曦十分不满地给了杜达一个白眼。

——什么!这么牛“哔”的名字,随便搜索一下就可以搜索到么?难道不该是在军方特有数据库中,经过层层验证才能知道的秘密么?

杜达震惊了。

“简单来说,我们现在用的核能是裂变反应,比如核电站、核武器。是把原子裂开产生的能量。”杨曦为了对话能够得以进行,不得不简单科普“核聚变能是把原子聚合起来产生的能量,比裂变产生的能量更大。太阳的反应就是氢核聚变。聚变的优势在于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没有辐射,能量供给更大。现在机库里的那四艘宇宙飞船,就是以核聚变为动力的。”

“那么,我们可以开着它们回地球?”杜达震撼了。

第022章、这就是飞船么?

实测数据很快就送到了杜达手上。

四艘宇宙飞船长达三千二百余米,最大宽度为六百三十三米,光感测量高度为八百二十四米——最多十艘这样的飞船叠起来就和珠穆朗玛峰一样高。

这简直就是个太空堡垒,停在哪里都是问题!

杨曦摇了摇头:“问题在于,飞船的能量已经快耗尽了。”

还有一个更重磅的消息,因为还没有得到最后确定,所以杨曦没有告诉杜达。——科学家们通过核聚变反应堆的衰耗速率,计算出这个反应堆至少工作了七千年。

“那怎么办?我们在这里用的是什么能源?”杜达一直想过这种科学家的问题,现在才发现自己对月球知之甚少。

“十年前,美国人在基地里建了一座核裂变电站,抵消了他们在月球俱乐部的会费。”杨曦无奈道“现在的问题是,科学家们需要核聚变燃料,启动这些飞船,然后我们就可以摆脱美国人的种种扼制,从地球运送来大批的原材料。”

“上哪里去弄燃料?”杜达已经预感到了这事与自己有关系。

“地球。”杨曦道。

1991年11月9日17时21分,物理学家们用欧洲联合环形聚变反应堆在1。8秒钟里再造了“太阳”,首次实现了核聚变反应。温度高达2×10的8次方摄氏度,为太阳内部温度的10倍,产生了近2兆瓦的电能。

华夏共和国的核聚变实验装置“整流器一号”,于1984年9月顺利启动。和欧美国家一样,现在核聚变装置进入了一个瓶颈,那就是如何将巨大的能量缓缓释放,用以日常生活使用。

“具体的情况,让郑然跟你说吧。”杨曦在谈话间已经接上了正在机库现场的郑然。

郑然一脸憔悴,显然没有睡觉。他对着摄像头,舔了舔干裂的嘴唇,道:“小杜,现在需要你回地球去取核聚变燃料。”

“地球上有?”杜达并不知道地球尖端科技的发展水平。

“核聚变燃料可以从海水中提取“郑然道“现在全世界拥有这种提取技术的国家超过七个,已经在紧急调运,应该能够凑足一艘飞船往返地月所需的分量。你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回到地球,然后带着燃料再回来。”

“最短?什么意思?”杜达听出这话里有话。如果有最短,那么还有正常和最慢速度。

“驾驶月球飞行器。”郑然的嗓音嘶哑,但是语气坚定“按照我们的对模拟舱的测速,并用真实飞行器的外观数据校正,可以估算出月球飞行器的最高速度可以达到200公里/秒,往返地球只需要一个小时。”

“你们找到了月球飞行器!”杜达失声叫道“在哪里!”

“在运输舰的仓库里。”郑然补充了一句“初步看来,这些飞船是运输舰,不是战舰。”

“我这就过来!”杜达啪地阖上了笔记本,放在杨曦桌上,转身就往外跑。

他不是科学迷,但是这些日子整天驾驶虚拟的月球飞行器,已经让他有了对真正飞行器的饥渴感。因为至今还没有找到存放飞行器的仓库,所以杜达急切渴望能够摸一摸真正的小胖子。

“等等,杜少尉!”杨曦叫住杜达“你是军人,要为自己的祖国着想。”

“遵命!”杜达随口应道,抬了抬右手,脚下丝毫不停地跑向一楼的传送圈。

月球飞行器已经被折腾到了机库的空旷区域,在滚动中测量出来的质量为八千千克,比歼十战斗机的空重还要轻。作为一个正圆体,它的外部直径为三米,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很大。相比较这些庞大得动辄用千米度量的宇宙飞船,它简直就像是个小弹珠。

杜达径直走了过去,没有人阻拦他,所有人都围在他身后,期待着见证奇迹的那刻。

他将手轻轻放在了机体上,一阵冰凉的触觉通过皮肤传递到他的大脑。在他触摸的地方,原本镜子一样的表面,如同投入了石子的水面,荡起一圈圈涟漪,露出一个直径两米的圆形入口。

科学家们沸腾了,仅存的理智让他们没有率先冲进去。谁都不知道里面的情况,更不知道这架飞行器是否有识别功能,直接杀死非法入侵者。

杜达仿佛听到了召唤一般,直挺挺地走进了飞行器内部。

在他站在飞行器内后,背后的入口飞速地合拢,里面的舱壁上渐渐发出柔和的光线。

与模拟舱不同,现实飞行器里没有座椅。

在舱室的中央,有一个类似传送圈的光环,散发着三层银色的光晕。在光晕外围,有着一圈淡蓝色的立体文字浮影,随着光晕的收敛绽放而微微转动。杜达信步走上前,站在了光环里。

一道银光从环中腾起,直射球顶,飞行器启动了。

机库所有的科学家,在看到月球飞行器腾空而起漂浮在空中的刹那,发出了兴奋中夹杂着惊恐的呼声,齐齐推开两步,生怕飞行器砸下来。

杜达却完全没有这种担心。

他被光柱托在空中,不同于模拟舱里只有双手和眼睛受到能量的笼罩,现在他能感觉到光中的能量抚摸着他全身每一寸肌肤,而双手更像是握着实体的小球,大小适中,硬度坚挺。

这种感觉让他感到轻松,无所畏惧,就像躺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儿。

舱壁随着光柱的产生而黯淡,变得透明,可以让杜达从任何一个角度看到外面的景象。如果不是隐隐有一层茶色的分野,杜达甚至有种自己不在飞行器内的错觉。

眼睛上的能量最终凝结,像是一副由光组成的眼镜。杜达透过这副眼镜,看到了浮在空中的红点。经过模拟舱的试验,他知道这些红色的能量点可以点触,从而展开成小窗口,但是没想到竟然有足足六个。

视野右上角是红色的立体雷达,在代表飞行器的光点周边有四个几乎贴住的蓝色光点。与之平衡的地方是一连串的三维文字,从左到右的最后一个文字不停变化,有点像是跑动的秒表。在这个可能是秒表的下方,同样的四位数三维文字,但是没有变化,可能是某种计数器,或者里程表?

杜达点开视野左方可以平视的红点,变成了一个红色的圆球,里面什么都没有。继续顺着逆时针方向点过去,在杜达视野正前方的平视位置,是个红色的长方体,出现的文字与左边中间的文字一样,基本可以断定也是某种数字信息。

最后一个点在立体雷达下方,点开之后让杜达松了口气。在亮红的立方体中是个圆球,银色的球表面,光滑无暇,应该是这架飞行器的状况表。在小圆球之外有一层如同月晕的光环,只剩下右上角的四分之一块,呈现出略深的橙色。

按照杜达地球人的逻辑,这很有可能是燃料即将耗尽的意思。

如同在水中游泳一样,杜达只是腰部发力,就扭出了光柱,稳稳落在地板上。光柱旋即化作光尘消失不见,舱壁上再次亮起了柔和的白光。他随手触摸了任意一处舱壁,在他触摸的地方就开岂了一道圆门。当他探出头时,正好看到飞行器缓慢而平稳地落在地上。

——以这样的接触面积,真的不会乱滚么?

杜达跳出飞行器,看了看球底的接触区域。

“是飞行器“杜达道“但是……关于这次的任务,我需要请示。”

科学家们和军官团泾渭分明地分成了两堆。

那些科学家听到这句话,方才注意到了杜达的黑色军装,表明他是军方的一员。长期的实验合作,让科学家们有了一种杜达属于他们的错觉。

第023章、能照顾我女朋友么?

看到杜达朝自己走过来,李伟军很欣慰。他挺了挺身,脸上的微笑将一整夜的疲惫掩盖起来。

“报告司令员同志!”杜达敬了个军礼“少尉飞行员杜达等待命令,请指示!”

“稍息。”李伟军回了个军礼“杜达少尉,以你的判断,这架飞行器能否到达地球并返回?”

“报告司令“杜达道“飞行器内的燃料仅剩四分之一弱,没有经过实飞试验,很难判断。”

李伟军点了点头,脸上的兴奋渐渐消散,再次流露出疲惫的神情。

“现在进行实飞试验,有多少把握?”李伟军问道。

“如果是操作的话,没有问题。”杜达回头看了一眼银白色的小胖子“但是,司令,如果耗能巨大的话,我可能需要有辆拖车把我拖回来。”在模拟舱里是不用考虑燃料问题的,但是在实飞中却不能不考虑。

如果在宇宙中失去燃料,绝对不是停在哪里等待拖车……而是因为推进力的惯性,高速驶向宇宙深处。

大家都听出这是杜达在说冷笑话,不过都没有笑。一位科学家走了过来,用英语说了一大通。一个华夏军官听了之后脸色凝重,翻译道:“这位是英国宇宙物理学家艾伦-迪克森。他刚才说,贸然进行宇宙飞行,可能会有未知的太空天文环境,不过地月轨道很安全,所以不用担心。他建议立即进行试飞。”

“危险在于近地轨道的太空垃圾!”一位杜达不认识的华夏科学家挤出人群,大声道“怎么保证飞行器安全通过近地轨道进入大气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