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望族 >

第390章

大明望族-第390章

小说: 大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日;正是会试放榜之日;三老爷休沐在家;叔侄两个便聊起今科会试

    “希哲采风流;不过未必入了考官的眼倒是才;时做的端正严谨;今科希望更大些。”三老爷道。

    希哲是祝允明的字;才是魏校的字。因徐氏的缘故;他们两个常来尚书府;与三老爷都是相熟的;倒是比松江过来应试的族人要更知根知底。尤其祝允明;自打弘治年开始;今年已经是第五次进京应试;之前也曾在沈宅客居过;与三老爷年纪相仿;知趣相投;感情十分深厚。因此;今年这些应试举人;三老爷最关注的不是族亲;而是祝允明这位好友。

    沈瑞道:“祝表哥出身书香门第;祖上也是靠科举晋身为官;拜的老师又是探花郎;为何做章还如此不知变通?”

    就算以前自信;如今落第四次;也该吸取教训丨

    三老爷摇头道:“哪里就那么容易呢?他岁做时;三十年下来;都是如此;如此遣词造句都已经记在骨里;就算是想改;也成了四不像。所谓考试秘笈都是小道;立足根本还在章上。”

    “不知道琦二哥今年如何?”沈瑞道。

    三老爷想了想道:“琦哥章素来平平;并不出彩;可也无大错处;倒是可上可下。”

    不止叔侄两个说起今科会试;京城内等候消息的应试举人与家人;也都是翘首以盼;等到张榜。

    随着街头上鞭炮声渐次响起;报喜的队伍奔往京各坊。

    礼部衙街前的茶楼;沈琦脸上难掩黯然。

    沈全在旁开解道:“二哥急什么?二哥还不到而立之年;才考了两回;下次再考就是。”

    沈琦撂下茶杯道:“我知道;可就是心里难受。”

    沈全道:“二哥”

    每科会试应试举人三、四千人;只取三百人;落第是常事;榜上有名反而是惊喜。以沈琦的年岁;实没有必要因落第就灰心至此。

    沈琦道:“三弟;我已经而立之年了;真要这样三年三年的考下去吗?”

    沈全道:“二哥不是也觉得自己章进益了;许是下一科就心想事成了。

    沈琦指着楼下;自嘲道:“我原本也这样觉得;现下倒是拿不准了;到底什么时候是头。难道也如那老者一般;考到须发洁白。”

    茶楼下;一老儒正痛哭流涕;样好不凄惨可怜。

    就是还没有资格应礼部试的沈全;见了此行此景;心里也跟着纠起来。他自己;是吃过落第之苦的;那是在院试的时候。

    沈琦并不是怨天尤人的性;只是有些话不好在父母妻儿面前说;才在胞弟跟前唠叨两句。

    他长吁了口气道:“瑾哥儿考了第二;倒是令人叹息;离会元就一步之遥了。”

    会试第二虽也会引人关注;可到底比不上榜首。要是会元的话;在殿试时只要不出错;应就在一甲上了。加上沈瑾乡试是解元;要是了会元;殿试点元就是“三元及第”;成就一段佳话。

    沈全道:“瑾哥儿总算是熬出头了。”

    三月殿试是排名考试;现在的贡生;到时候都在三甲榜单上;最次也是同进士。以沈瑾的才华与乡试、会试成绩;怎么也不会落到三甲上;最次也是二甲进士。

    沈琦点头道:“是啊;这几年他也不容易。如今一个人在京;瑞哥儿那边又在孝;你能帮就过去帮一吧。”

    沈全应了;兄弟两个下了茶楼。

    南城沈宅;门口红彤彤一片;报喜的差人已经领了赏走了;可街坊邻居依旧围过来看热闹。

    “这是亚元门第;说不得殿试就是状元公”

    “早就觉得小沈老爷不凡;果然金榜题名。”

    “以后就是进士老爷家了。”

    “要是小沈老爷了状元;以后咱们这里就是状元胡同了。”

    沈宅里;郑氏喜极而泣;看着儿激动地说不出话来;沈瑾站在郑氏面前;提了大半年的心也终于落回到肚里;嘴角带了笑意。

    仁寿坊沈宅这边;叔侄两个也在看抄录的榜单。会元南直隶昆山县顾鼎臣;第二名南直隶华亭县沈瑾;第四名河南安阳县崔铣;第三名浙江余姚县谢丕;第五名直隶大兴县董杞。

    再往下;第一十五名苏州吴江县魏校;第四十四名华亭县贺平盛;还有第一百五十二名直隶大兴县田深;这三个是熟悉的名字。前者不用说;后者是三太太的族弟;间的贺平盛;叔侄两人没见过本人;却是知晓其名。

    “这个贺平盛竟然下场了?”三老爷颇为意外。

    沈瑞道:“看来恨意不浅;不过到底不是长远之计。”

    沈瑾之前说的清楚;贺平盛病的那场不轻;拖着病体下场;就算榜上有名;身体也留了后患。

    只是贺平盛到底如何;不关他们叔侄两个的事;头疼也是贺侍郎头疼;叔侄两人提了一句就放下。

    沈家其他人与祝允明不在榜单上。

    叔侄两人并不意外;不过也在犹豫怎么对徐氏说。

    徐氏与祝母是同胞姊妹;感情最是深厚;待祝允明这个外甥也如亲;知晓今日贴榜;也在等消息。

    没等兄弟两个去后院;就有祝允明打发管事来报喜;说的是魏校试的消

    三老爷与沈瑞便带了管事去见徐氏。

    听闻魏校试;且名次是十五名;徐氏不胜欢喜;不过心里也明白;另一个外甥是落第了。

    徐氏心唏嘘;面上只是不显;道:“过几日是太爷祭日;我要往西山斋戒;回去问问你们大爷;要是他得空;就过来陪我往西山礼佛。”

    这里面说的“太爷”;自然不是沈家三爷;而是已故徐家太爷。

    那管事应了;拿着赏封下去。

    徐氏感慨道:“希哲的运气实在差些。”

    三老爷道:“大嫂也不要太担心了;希哲虽在科举上艰难些;可这世上大器晚成者也不是没有。再说;希哲书画双绝;在南士林早有名望;并不一定要指望科举晋身。”

    徐氏摇头道:“换做旁人;或许挫折几次就死了会试的心思;我瞧着希哲倒是心志弥坚。”

    三老爷道:“那只能看运气了。”

    沈瑞在旁;没有插话。三老爷与徐氏的心思都放在祝允明身上;提也没提沈瑾。沈瑾这次的成绩真不错;虽还不是最终名次;不过却有机会搏一搏三鼎甲。还有前五的谢丕;不是旁人;正是沈理的小舅;谢阁老的次。按照沈瑾的年纪;加上他乡试、会试成绩;进了三鼎甲后说不得就会因年纪被点位探花郎;可是多了个同样是弱冠之年的谢丕就有了变数。

    沈宅抄了榜单;京城其他关注会试的人家也抄了榜单。

    看到亚元是华亭县沈瑾;乔三老爷又羡又恨。松江沈氏后继有人;沈家比自己知道的还有底气。羡慕的同时;乔三老爷又不禁恼恨;自己那个好女婿为了避开乔家;连前程都不顾了;他怎么敢?

    父丧丁忧二十七个月;母丧丁忧三年;现下已经是二月底;再有七个月乔三老爷就要出孝。不管是谋京缺;还是想要外放;都要开始准备了;可是乔三老爷虽也有三、五旧识;却是君之交;借不上力;想起起复之事;却是全无底气。

    想一想沈沧的“百日祭”;乔三老爷不由皱眉。虽说对于沈家的冷淡心寒;可是乔三老爷也明白;自己最大的倚靠还是沈家。

    等到回了内宅;乔三老爷便对妻道:“过两日去看看大姐。”

    乔三太太却是一怔:“大姑奶奶如今不是在养;?”

    乔氏不止是瘫痪;行事还疯癫;此事要是泄露出去;影响最大的不是沈家;而是乔家。真到了那时;外面难免质疑沈家姑娘是不是会有疯病。因此;这两年乔氏都是“静养”;就是乔家这边去看过;也不过看过一、两回;生怕事有不密。

    乔三老爷皱眉道:“就算大姐病了;也是乔家女儿;难道要不闻不问?你只管去;也看看有没有人怠慢大姐。”

    乔三太太老实应了;心里却是恨的不行。要说谁最担心乔氏真正病因宣扬出来;那就是乔三太太了。只因她还有个女儿;已经说了人家;只等月后出阁。要是在这之前;要是因乔氏疯病之事坏了亲事;她可是没地方哭去i

第四百五十一章 金榜题名(二)

    二月会试完,还有三月殿试。虽说殿试基本不会罢黜考生,可是一甲、二甲、三甲成绩不同,以后的仕途也就天差地别,新贡生们来不及得意,就开始埋首殿试备考中。

    不过既是会试名单出来,抄榜的人多,前几名也就被京城仕宦人家熟知。会元是南直隶乡试的亚元,亚元是南直隶乡试解元,这两人倒是一时瑜亮。还有谢阁老的次子谢丕,虽是排在第四,可是是直隶乡试解元,在京中早有才名,要是父子双状元,也是一段佳话。以上三人,就成为今科春闱状元的大热人选,已经有人开庄,用这几人坐局。

    沈瑞听到长寿提及此事,也跟着凑趣,让长寿去压了五百两银子,压沈瑾中状元。

    等长寿回来,与沈瑞禀告此事时,便道:“还真让二哥说着了,三人中瑾少爷的赔率最高……真是小瞧人,就算这次瑾少爷只是亚元,可也未必才学就不如会元。就算大家如今觉得会元眼热,瑾少爷也当在谢二公子前……”

    庄家开庄,是为了赚银子抽水,越是有希望获胜的人选赔率自然越底,越是偏门赔率越高。早在二月开始前,京城也有人做局,当时做的是会元人选,沈瑾还是最热。如今会试考完,沈瑾虽依旧在热门人选中间,却是热度渐冷,比不上新出炉的会元顾鼎臣与阁老公子谢丕。

    沈瑞道:“赔率高不是更好?要是赔的少,也没什么意思了。”

    长寿不由好奇:“二哥就对瑾少爷这么有信心?”

    沈瑞道:“既是赌局,看的就是运气。”

    长寿笑道:“那小人可要盼着瑾少爷运气好了,要不然二哥的银子就要打水漂了。”

    沈瑞笑了笑,沈瑾的运气好不好,不在考场发挥,而在考场外。

    “父子双状元”虽是佳话,可当年王华、王守仁没成,现下谢迁、谢丕父子也未必成。谢迁已经是阁老,旁人未必乐意谢家“锦上添花”。

    至于沈瑾的运气,就要看弘治皇帝的心意。“父子双状元”是佳话,“兄弟双状元”也是佳话,沈理是侍讲学士,亦是天子近臣,又不如谢迁这样显赫。沈家族人出仕的不少,可沈沧去世后,剩下的品级都不高。

    沈沧“百日祭”虽过,可按照时下规矩,沈瑞这个孝子还是当闭门守孝,谢绝各种交际。因此,除了族人姻亲这几家,沈瑞露了个面后,又开始居家读书的生活。在这之前,祝允明来辞行。

    魏校的成绩在这里,只要殿试不失常,多半在二甲前列,不是入庶常院,也能为京官,因此祝允明决定先一步离京了。

    不知是有前几次的挫败,还是徐氏的劝解,祝允明并未露出太多沮丧。不过对于科举,他也没有死心,否则就不会婉拒徐氏直接出仕的提议。以举人补官,毕竟不算正途,祝允明既想要科举出仕,不愿如此也是正常。

    徐氏只是姨母,只有建议的,又不能替祝允明做主,既是他不愿意,便也撂下不再提起。不过在沈瑞面前,徐氏不免唏嘘道:“这已经是第五次应礼部试不中了,可见在这上没运气……杂途官虽难做到五品以上,可这个年纪,就算考中进士,年资熬下去,还想要登阁拜相么?”

    沈瑞道:“或许是祝表哥不愿堕祖上荣光……”

    祝允明的祖父是进士,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