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明望族 >

第371章

大明望族-第371章

小说: 大明望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官场上下的明暗关系,等到沈瑞能用到时已经是十来年后,说不得早就凉透了;搁在沈理手中,却是两厢便宜之事。

    至于沈瑛那里,沈沧不是没考虑过,不过沈瑛是弘治十二年进士,自己资历还浅,下边又有两个早晚要入仕的同胞兄弟。现下五房母子待沈瑞是真心,可真到了利益纷争之时,这真心还能剩下几分?

    世态炎凉,沈沧见的多了,不打算用这个去验证人心。

    沈理这边,虽也有儿有女,可年纪都比沈瑞小,就算以后要走科举仕途,也与沈瑞隔着几年,两下里并不冲突。

    这些安排,沈沧并没有瞒着沈瑞,早将道理与沈瑞说了。

    沈瑞也觉得这样安排妥当,只是心中也颇为古怪,因为沈沧是将沈理当成了沈家官场上“承上启下”之人,却将二老爷撇在一边。

    毛澄本想要提出过几ri下定,婚期定在十一月,不过见了沈沧现下模样,便改了口,只说过两ri有个吉ri正好下定,在月底前选个ri子。

    眼见毛澄这样痛快,沈沧自然无异议。倒是陪坐在侧的二老爷、三老爷听闻,都带了犹豫之sè,不时地望向徐氏。

    现下是商量婚期,徐氏并未回避,也在座见客。

    太医使说的清楚,“旬月”之间,短的话十来天,长的话也就下月。如今是十月初,要是坚持不到月底怎么好?

    沈理坐在几位老爷对面,正好看到二老爷、三老爷神情,心下一沉。

    徐氏神sè自若,道:“我这边也使人看了ri子,下旬有三个宜嫁娶的ri子,十六、二十二、二十八,十六这ri倒是对两个孩子八字更好些,只是有些仓促,不知亲家老爷那边便宜不便宜?”

    毛澄心中大惊,面上却半分不显,只笑道:“在下与内子早就盼着这一ri,都是预备好的,哪里有不便宜的?既是与孩子们的八字相合,就定在十六为好。”

    沈沧定定地看了妻子一眼,并没有说反对的话,只点头道:“也不好委屈了孩子,虽说ri子仓促些,还是要周全些为好……”

    毛澄道:“那是应当的,亲家放心……”

    今天就是十月初二,婚期前还要下定礼,时间剩下的不多。毛澄眼见得了准话,便没有再坐,起身告辞家去。

    徐氏要留饭,毛澄眼见二老爷、三老爷脸sè都沉重,并不是有心情待客的模样,便也知趣地婉拒。

    沈理因担心沈沧,并没有急着走,而是去了沈瑞处。

    “二叔、三叔脸sè不对,大婶娘将ri子定的也太急切些,可是有什么事?”沈理开门见山地问道。

    沈瑞并未隐瞒,将太医使的话说了。沈理虽早有准备,可听到这话时还是变了脸sè。只是他想的要多些,沈家既是要嫁女,还是稳稳当当的嫁了好,要是中途再出变故,倒给人添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第四百三十一章 乐往哀来(二)

    两家既订好了日子;剩下的就要张罗起来。从现下到迎娶不过半月时间;委实太过仓促。幸好因毛迟年岁见长;沈沧病了也不是一日两日;两家都有心早日成婚;不管是大定礼;还是嫁妆都是预备妥当。

    等到亲友收到两家本月十六嫁娶的喜帖;两家已经正式过了礼。

    不止是沈理担心沈沧熬不住;徐氏也担心;便请二老爷带了沈瑞出面;前往太医使宅走了一遭;并不是要“打蛇棍上”地请太医使过来诊脉;而是求个方子。

    太医使之前看过沈沧的脉;对于沈沧病势心中有数。待听了叔侄来意;老爷子倒是并未端架子;沉吟了片刻;便给写了个方子。

    沈洲与沈瑞都是读过医术的;看了方子就有些犹豫不定。

    太医使摸着胡子道:“沈大人已经是药石无效;如今食不下咽、夜不安枕;要是不用非常之法;到底能不能撑过半月之期;老朽说不准……这方子确实是促眠的;能使得沈大人多绵延些时日……”

    沈洲带了沈瑞郑重谢过;离了太医使宅。

    一路上;叔侄两个都没有说话。

    虽说用了这方子;确实保险一些;可真的让沈沧剩下的日子每日用药促眠?万一在睡梦中……叔侄两个都悬着心。

    等回到尚书府;两人便去见了徐氏。

    徐氏接了方子;怔忪了半响;方点点头道:“到底麻烦老神医一回;回头别忘了补一份重礼过去……”

    沈洲犹豫道:“大嫂;这方子能用么?”

    徐氏道:“正合适。老爷这些日子夜不安枕;一咳就是半宿;用了这方子;也能好生睡觉……”

    沈瑞皱眉道:“可是这药量也太大了些;会不会对父亲身体有损?”

    徐氏苦笑道:“老爷的身体现下药量小了也不顶用……”

    沈洲还是犹豫;徐氏道:“我会与老爷商议此事;这些日子家里事虽忙;可二叔也不要忘了吏部那边;早日尘埃落定;老爷也能早日安心……”说到这里;又对沈瑞道:“日子订的匆忙;内外就要瑞哥多费心;也盯着你三叔些;莫要让他费了精神……”

    沈洲与沈瑞起身应了;从正房出来。

    徐氏去了内室;坐在炕边的凳子上;望向炕上躺着的丈夫。

    沈沧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看着妻子坐在跟前;扯了扯嘴角:“方子求来了?”

    徐氏应道:“嗯;是老神医亲自下的方子;是促眠的;老爷这些日子也能少受些罪……”

    之前皇上遣太医使过来看诊的消息;一家上下都都瞒着沈沧;可玉姐儿亲事在即;倒是亲朋往来少不得提及此事;徐氏便对丈夫讲了。沈沧对于自己的身体状况早就知道;身后事也多交代下去;听了这个消息并未有多震动。

    沈沧点点头道:“好;有方子就行……玉姐儿是个懂事孝顺的好孩子;我实不愿耽搁了她……”

    沈毛两家的亲事是前几年就定下的;如今男婚女嫁也是寻常。只是两家亲朋好友都纳罕;这也太仓促;刚接到喜帖那边就下了定;而这迎娶的日子也太近。

    沈家的这边亲友还好;都晓得沈沧在病重;已经居家养病数月;情形似不大好;毛家的亲友;少不得背后打听一番;得知婚事提前的因由;却是各有说辞。

    不乏有那等小人;见不得旁人好的;背后少不得嚼一番舌头;说新妇命硬克父的;还有早年想要与毛家结亲不成的;就背后笑一回毛澄攀附高门是攀上了;却是个转眼要落魄的门户。

    官场上;“人走茶凉”;就算是尚书府邸又如何;压根就指望不上。

    除去两家亲友;官场中人;得知两家仓促定下婚期;冷眼旁观;等着看尚书府笑话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这一看;就看出蹊跷来。

    谁说状元出身的沈学士与族人不亲近?不过小半月功夫;沈学士去了三次尚书府;沈学士之妻谢氏也去了两次。

    另有东宫属官名叫沈瑛的;这些日子也去了两次尚书府。另有常出入尚人;好像不是旁人;就是沈瑛的同胞兄弟。

    还有大理寺卿杨镇;这些日子也去了尚书府两、三遭。听国子监那边传来的消息;杨家在监的次子请了半月“病”假;可跟在沈尚书嗣子屁股后边那个小胖子活蹦乱跳的;哪里像有病的模样?

    还有沈家姻亲左春坊大学士杨廷和家;这些日子也曾遣子弟上门。

    那些想要“趁火打劫”的人思量过后;就老实下来。

    沈学士背后有谢阁老;他既出面为尚书府撑腰;那就不是一般人能得罪的了的?就算谢阁老退下来;还有杨廷和在。东宫属官;那可是炙手可热的职位;等到太子登基;就要再进一步;说不得就是未来的阁老尚书;谁会愿意与他结仇?

    沈家这边上门帮忙的晚辈多;倒是准备得有条不紊;毛家上下却是忙忙碌碌。

    毛家虽有几门亲友在京;不过不是隔房堂亲;就是远亲;平素里上门托个关系;打个秋风还罢;正经用时什么忙也帮不上。幸好毛迟也算翰林院老人;在翰林院里也有几个交好的同乡、同年;通家之好;便也打发女眷过来帮衬;这才使得毛太太没有出了差子去。

    不过读书人素来清高;加上南边风俗;向来重嫡轻庶;对于玉姐儿的身份;难免有人腹诽。嗣女又如何?到底是小老婆养的。就算人人都说尚书府夫人是个雍容贵重的品格;可这玉姐儿才到长房几年;如今到底tiáo教没tiáo教出来还是两说。

    也有心直口快的;少不得在毛太太跟前露出一、二口风出来。

    “是个规矩懂事的;等进了门;伯娘、婶子们就晓得了……”毛太太带了几分矜持点评着。

    对于这门亲事;她早先也略有不满;不过待见过徐氏与玉姐儿后;就剩下欢喜。她不过落第举人之女;侥幸做了状元太太;可早年初到京城时也闹了不少笑话出来。她有自知之明;见到亲家太太徐氏的大方从容并不觉得嫉妒;反而满心艳羡。

    玉姐儿如今有徐氏几分品格;落落大方;这几年是当家理事;自有一番气度;在毛太太看着;就已经比丈夫这些同年、同乡家的腼腆小姐强出十倍不止

    外人只看着沈尚书如今垂危;毛太太却知晓得沈家在南士林的声望。尚书府人丁虽单薄些;可沈氏一族人丁可繁茂;今年南直隶的解元不就是玉姐儿的族兄弟么?

    娶一个媳妇;与沈氏一族成了姻亲;说起来毛家还是占了大便宜。

    唯一遗憾的是;迎娶太仓促;难免少了几分风光;不过事到如今;也是便宜之举;总比让自己儿子等三年要好。

    转眼;到了十月十五日;正式迎娶前一日;沈三老爷带了几个族侄往毛宅送嫁妆。

    毛宅这边很热闹;不少翰林女眷过来;想要见识见识尚书府送女的气派。毛迟有三个同胞姐姐;都已经出阁;长女随丈夫在外任上;次女与三女都嫁在京官人家;今日都携儿带女回娘家帮忙。

    对于未来弟媳妇的嫁妆;毛家两位姑奶奶也好奇;倒不是贪财。只是想要通过嫁妆多少;看看未来弟妹是否受娘家重视。

    不管沈家多么体面;一个被亲人重视的女儿与一个不重视的女儿;对毛家来说肯定不一样。

    等到嫁妆送到;不能说十里红妆;可一百零八抬嫁妆;在京中也是屈指可数;晃花了大家的眼。

    更不要说嫁妆中;京中房宅两处、铺面两间;京外田庄两座;松江田庄两处;不说毛迟以后前程如何;只这些陪嫁产业就够子孙无忧。

    毛太太只觉得脸上光彩;毛家两位姑奶奶也终于放下心。沈家既重视玉姐儿这个女儿;这般陪嫁女儿;以后待自家小弟这个女婿定也错不了。

    那些翰林太太都是咂舌不已;不免有人说酸话道:“就算是尚书老爷;这般嫁女也恁招摇;若是清清白白做官;想要攒下这些可不容易;就不怕御史弹劾不成?”

    毛太太挑眉道:“徐夫人可是相府贵女出身;名下嫁妆产业丰厚;沈家三房又只有这一女;叔伯自然也要多陪送的;齐三房之力陪送这些也不稀奇……

    就算沈尚书走了;沈二老爷却是玉姐生父;难道以后就不照拂女儿女婿了?虽说现下沈二老爷得了南京国子监的缺;年底就要往南京赴任去了;不过自己老爷说的清楚;等沈二老爷熬完资历再回京时;还要升一升的。

    还真是让毛太太说着了;玉姐儿这份嫁妆还真是大家各有添加。

    因毛家只是中等人家;徐氏本不欲招摇;给玉姐准备的是一处宅子、一处铺子、京城与松江各一处置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