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61章

大清兴衰录-第61章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谋的!索尼为什么这样想呢?因为清朝刚入关不久,许多汉人依然存着反清复明的心,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依然视满人为夷狄,瞧不起他们。索尼觉得必须借此案打击汉人的这种民族心理。朝廷当即责令朱国治上升到政治高度,从严办理此案,并派钦差南下,协同办案。普通的群众性上访案件变成了政治案件。
  但是,将案件定性为反叛朝廷,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必须得有证据。朱国治知道,在那群闹事的读书人身上找不到什么证据,他们平日循规蹈矩,遵纪守法,都是好群众。那该找谁要证据呢?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枪打出头鸟”。在苏州,谁最出风头?当然是金圣叹。
  金圣叹,1608年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他是钱谦益的外甥。相比钱谦益这个假正经老学究,金圣叹是个非常有趣的人。他原本是个富二代,不幸遇到父母早逝,所以家道就中落了。不过他并没有气馁,而是勤奋读书,标新立异,他参加科举考试,竟然骂题骂考官,明明考上了却不去报到,接着又考,分明是藐视朝廷。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他并不为过。
  但同时,他又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据说顺治看了他的文章,都觉得他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看他”。金圣叹的主要成就是对《水浒传》、《西厢记》、《左传》等书的评点。可以说,正是他,将评点文学推向了最高峰,后世可以和他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
  不过,在这个案子里,名气大还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金圣叹名气大,曝光率高,加上他私下里批注《水浒传》,颂扬梁山好汉,真是岂有此理!不是谋反是什么!
  于是,朱国治锁定了金圣叹。但金圣叹并没有参加哭庙事件,他当时正在家里呢。但这会是个问题?朱国治强令参加闹事的读书人诬告整个事件是金圣叹指使的,并说他蓄谋已久,意图造反。  一桩反叛罪就这样坐实了。朱国治当即下令逮捕金圣叹,将之定位为哭庙案件的主谋,造反集团的首领,处以死刑。为了迎合朝廷,朱国治这大刀一挥,就杀了一百多人,着实剿灭了一个“反叛集团”。朝廷的目的达到了。
  金圣叹当然是被处死了,而且死得比窦娥还冤,无来由竟然变成了政治犯。但这还不算完。接下来,朝廷又强令朱国治将案情扩大化,以收税为由,大肆捉拿江苏省内的读书人,祸及一万多名江南乡绅士子,搞得人文荟萃之地的江苏一时衣冠扫地,江南文气士气为之颓废。
  苏州哭庙案本来是一桩普通的群众上访案件,按照法律程序,江苏巡抚朱国治应该严格执法,公正审理,满足群众的合理需求,惩治草菅人命的县令。然而,朱国治没有这样做。考虑到朝廷谕令的紧迫形势,从政治大局出发,他歪曲事实,践踏法律,将之定性为谋反案,这样既服从了朝廷大局,又保证了自己的前途。至于因此要冤死多少人命,朱国治不管。而清政府为了打击震慑不顺从者,巩固统治,又进一步将此案拔高,将之打造成“反清复明”性质的蓄意谋反事件,杀戒一开,血流成河。
  可以说,哭庙案完全是有清政府一手操纵的政治事件,为了稳固自己在江南的统治,他们通过文字狱打击了江南的自由主义思潮,这个事情,给后世开了一个非常差的头。清朝相比明朝在科学艺术各方面可谓是万马齐喑,完全是清朝一手造成的。当然清政府唯一关心的是他的统治稳不稳固,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培养了一大批奴才,倒是达到了目标。
  封建专制时代,刑事法律不过是政治的奴隶,必须为政治服务。办理此案甚为卖力的江苏巡抚朱国治当然得到了朝廷嘉奖。十年后,他调任云南巡抚,加太子太保兼少保(从一品)。在云南,他克扣军粮,导致生变,平西王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时候,想胁迫他归降,被严词拒绝,最后被杀。据说,他的尸体被吴三桂的将士分而食之,骸骨无存。《清史稿》将他列入“忠义传”。他懂政治讲大局,不愧是朝廷的好干部,臭名昭著的好帮凶。=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