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52章

大清兴衰录-第52章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是后来孙可望自己犯浑,做了遗臭万年的汉奸。
  现在面对孙可望留下的大摊子,李定国抓瞎了。
  孙可望在的时候,大家认为,孙可望这个人实在是太过自私,搞得大家不能同心同力共抗满清。但孙可望毕竟支撑了7、8年,而且曾经给南明带来过曙光。
  李定国上台之后,大家才发现,李定国干的还不如孙可望。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对刘文秀的态度。
  虽然孙可望很不爽刘文秀和李定国不听自己的话。但是该用李定国和刘文秀的时候,孙可望从来不含糊,一向是放手使用,也很少对李定国和刘文秀的军事部署指手画脚。
  要他真的防着李定国单干,当年李定国和孙可望分手的时候,他绝对不会不做一点部署。
  在刘文秀的问题上,刘文秀吃了败仗,孙可望虽然很生气,但是到底并没有从此就置之不理,还是给了刘文秀第二次机会,只是确实刘文秀自己的小九九也不少,自己挥霍了第二次机会。
  现在孙可望投降了,按理说要团结一心共抗强敌。所以刘文秀在追击孙可望的时候,一路收罗孙可望的旧部,控制了贵州、湘西等地。
  刘文秀认为,清军即将大举进攻云贵,孙可望在贵州经营多年,防御体系完善,并且孙可望的贵阳明显建设的比昆明要好,所以朱由榔应该到贵阳,一方面鼓舞抗清的士气,一方面巩固根据地。
  刘文秀想法很好,但是比较一厢情愿。
  这个问题上报到朝廷,朱由榔倒是比较积极地响应,但李定国非常不同意。
  面对刘文秀一路收罗孙可望旧部现在又想把朱由榔弄到贵阳去的打算,李定国一口咬定刘文秀试图挟天子以令诸侯,想当自己的领导,良心大大地坏。
  因此,李定国单方面拒绝了刘文秀的提议,没有和朱由榔商量。
  问题是,朱由榔刚刚从孙可望的阴影中走出来,现在李定国问都不问自己,就直接拒绝了刘文秀的提议,在朱由榔看来,李定国不会是和孙可望一个德行吧?
  权力是能使人上瘾的,很少有人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即使李定国一直有着天下为公的想法,但是当他真正掌握了权力,他才发现,理想和现实是有差距的,此时,他应该能理解孙可望了。
  因为李定国干的事情,基本上和孙可望干的差不多:专断独行。
  李定国从一个小人物爬到这个位置,确实很不简单,因此他给自己造成一个错觉:自己就是上帝,别人都是愚蠢的,所以他们的感受是不用考虑的。虽然不至于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但最低限度是要听话。
  对于刘文秀,本来李定国就不放心,刘文秀的资格不比自己差,职位也不比自己低多少。
  刘文秀之于自己,就犹如自己之于孙可望。
  刘文秀干的事,李定国是很不满意的。他单方面地认为:你对我不仁,不要怪我对你不义。
  于是李定国决定搞一次大规模的人事变动。理由也是现成的:正好可以借着孙可望投降这个事情。
  任何人都是有私心的,就看能不能顾全大局。李定国在这个事情上显然不想顾全大局,所以赏罚结果如下:对于自己的部将,那自然是要大赏,对于孙可望部队中临阵倒戈的,那就是中赏,对于及时投降自己的,那就是小赏。最惨的是被迫接受改编的,不仅没功劳,还要吃官司。
  明眼人都可以看出来,刘文秀收罗的部队,明显就是需要吃官司的。所以刘文秀就吃了个闷亏。
  赏罚完毕之后,李定国搞了一次“几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根据功劳大小,功劳大的分到兵力比较多的地区继续当司令员,功劳小的只能分到兵力小的地方。而且,从哪儿来,肯定不能到哪儿去,挪地方是一条硬杠子。
  搞完人事改革之后,接下来就要处理刘文秀了,李定国以永历的名义把刘文秀给招了回来。
  刘文秀不敢怠慢,结果一回来,就挨了一顿批评:你去抓孙可望,人呢?
  刘文秀因为追击孙可望不利,第三次被革职,也是最后一次,这一次,刘文秀再也没有闲情养鸟,因为心情郁闷,1658年4月,刘文秀郁郁而终。
  刘文秀临死前遗表对清军即将大举进犯深感担忧,恳请永历帝西出巴蜀,联合夔东十三家坚持抗清。
  为了合法地清算刘文秀,李定国绞尽脑汁搞了这么一出巨大的人事变动。
  一时是痛快的,事后是痛苦的。
  云南这个地方,本来地形就比较复杂,这个人事变动,事前没有做好规划,没有和大家通气,事后也没有给大家进行 “岗位培训”,就给各人重新安排了工作岗位。
  所以大家刚开始,那是对业务相当不熟悉。结果就是:湘西、贵州、川南“兵失其将,将不得兵”。
  恰好这个时候,顺治的三路大军打来了,完全没有给各位“新领导”任何适应工作岗位的机会。
  不用讲相信大家也能猜到结果:南明和清军一触即溃,完全没有组织起任何有效的防御。
  清军三路大军起头并进,一路高奏凯歌,洪承畴、吴三桂等汉奸那是打得笑逐颜开,又在自己的功劳簿上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贵阳被占领后,李定国总算缓过气来,他组织了残余部队,对贵阳进行了反攻。无奈清军很强大,想让清军把吃下去的吐出来?做梦去吧!
  李定国组织了多次反攻行动,都无功而返。李定国这边进攻不利,清军这边的“大招”又来了。
  1658年十月,多尼率领预备队也到了贵阳,多尼一到贵阳,就召开了军事会议,对下面的作战计划进行了部署:
  1、 洪承畴镇守贵阳,清缴后方游击队,并保证军需。
  2、 多尼率领一部分主力从贵阳出发,经过安顺、关岭、晋安等地进入云南。
  3、 吴三桂从遵义出发,经过毕节、乌撒府进入云南。
  4、 赵布泰率领部队从安龙、黄草坝进入云南。
  相比上次三路大军让李定国的丢盔弃甲,这次李定国算是组织了有效的抵抗。但是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士气已经不在,人力是有穷尽的。
  所以清军虽然遇到了一些抵抗,还是顺利把战线压缩到了云南本土。
  对于朱由榔来说,到了放“绝招了”的时候了——逃跑。
  这个问题本身是没有悬念的,有悬念的是往哪里跑。
  这一点很头疼,因为,用四面楚歌来形容现在现在的朱由榔,真是一点都没错:南明一共就只有三股抗清势力,除了现在呆的云南,还有两路分别是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夔东十三家就纯粹是地方游击队,还不如呆在云南打游击呢!至于郑成功,倒是的确是个好去处,在海上飘来飘去,除了可能会遇上点风暴,基本上很能发挥朱由榔的善于逃命的特长。最大问题是,云南又不靠海,难不成飞过去?这个方案实在没啥可行性。
  清军可不会客气,管你头疼不疼,我的目标是昆明。
  朱由榔对于逃跑,向来是未雨绸缪,他才不会等到清军打过来,不管怎么说,先向后撤总是不会错的,至于撤到哪里去,到时候再说!
  于是朱由榔果断撤出昆明,一路向西逃窜,李定国负责断后。面对朱由榔的大礼,清军毫不犹豫,1659年正月初三,顺利拿下昆明。
  朱由榔撤出昆明以后,算是彻底走到了穷途末路。跟着他混的大批官员感到前途渺茫,纷纷脱离队伍,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而朱由榔一路向西,再向西,到了正月二十六日,他不能再向西了,因为再向西,就是缅甸了。
  自古以来,出国都是要手续的。即便是朱由榔是皇帝也不例外。很意外的是,缅甸人拒绝了朱由榔入境。
  这也不能怪缅甸人,朱由榔穷的都快要饭了,在缅甸人心中,中原乃是富得流油的地方,什么时候有穷的像叫花子的皇帝。
  关键时刻,还是靠沐天波。缅甸人不太清楚朱由榔是什么人,但是对镇守云南世袭罔替的沐王府那是久闻大名。
  听到沐王府的大名,缅甸人表示: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沐天波说明来意,和缅甸官员进行了友好的谈判,双方达成了正式协议:朱由榔终于可以合法地寄人篱下。
  当皇帝当到这个份上,要靠属下的面子才能找个地方混饭吃,朱由榔真是可以一头撞死了,朱元璋要是泉下有知,估计能气的从棺材里爬起来。
  不过朱由榔显然是没有这个觉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朱由榔来说,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哪怕是要来的饭。更何况,真的到了要饭的地步,又不需要他这个“皇帝”亲自动手。
  由于朱由榔逃跑的天分实在太高,一下子就逃出了国,当了光荣的“华侨”。李定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显然和朱由榔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负责断后的李定国竟然一时和朱由榔失去了联系,滞留在滇西。
  而满清在昆明会师之后,自然要宜将剩勇追穷寇,进一步追击南明的残余势力。而这个任务落在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头上。
  此时的吴三桂,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从山海关开始,吴三桂跟着满清转战大半个中国,现在又作为方面军总司令,从四川打到了云南,眼见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心情就一个字:爽!
  吴三桂接受这个任务后,一路清场,没遇到任何抵抗。人在得意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骄傲,这个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真理。
  俗话说,狗急了还跳墙呢,还有句话说,穷寇莫追。李定国被吴三桂追到了穷途末路,心情是十分郁闷的。反正也退无可退,那就大干一场!
  既然吴三桂以为自己天下无敌,那就打击一下你的嚣张气焰。所以李定国决定在怒江以西永昌境内的磨盘山一带设下埋伏,准备打一场伏击战。
  长期的戎马生涯,李定国认识到,这一战已经不容有失了,即使吴三桂打了败仗,清军还有其他部队,如果自己这次失败了,那么家底就彻底丢光了。
  因此,李定国对这一战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展示他的军事才华。
  李定国这一战,设了三道埋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史载“埋地雷谷中,约曰:敌尽入,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埋伏的6000军队携带预先制作的干粮,以免造饭冒出炊烟被清军察觉。
  要说李定国,确实把清军看的很透,清满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果然以为明军已经望风逃窜,逍遥自在地进入伏击区。
  还是那句话,打仗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南明向来不缺,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和。
  关键时刻总是不缺少叛徒,这一次也不例外。
  果然,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把李定国设下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
  吴三桂惊出了一身冷汗,幸亏只进入了二伏,如果进入了三伏,尼堪就是榜样。
  吴三桂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经验丰富,反应也很快,立马命令已经进入二伏的清军前锋后撤,向路旁草木丛中搜杀伏兵。
  窦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鸣炮出战;二伏、三伏军从也应声鸣炮,冲入敌军,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因为叛徒的出卖打成了遭遇战。
  尽管如此,李定国的部队还是展现了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