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41章

大清兴衰录-第41章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搞定合约框架以后,孙可望写信给沐天波。表示十分愿意和沐天波合作,并希望沐天波能够回到沐王府。沐天波自然不会不接受孙可望的好意,派自己的儿子沐忠罕去与孙可望接洽。
  孙可望派遣刘文秀去永昌迎接沐天波回到国公府。第二年,孙可望完全平定了沙定洲,沙定洲杀,沐天波穿戴整齐,来感谢孙可望为他报了家仇。
  混乱多年的云南,终于尘埃落定。
  对于云南这种级别的叛乱,实在体现不出太多孙可望的水平。
  真正体现孙可望水平的是孙可望对云南的治理。
  之前有说过,孙可望文武双全,而且在大西军中,懂文化的孙可望获得了参与日常管理的资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治理云南的时候,孙可望充发展示了他的才华。
  第一,孙可望严格遵守他的誓言,以明朝为尊,在云南建立了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对明朝的官员做了合理的安置,沐天波也恢复了爵位,名义上继续领导土司。
  第二,整顿吏治,推行“三民主义”,允许老百姓上访!明朝的不堪一击,实际上主要是由于官僚太腐败,形成了一股反老百姓的强大势力。孙可望派王应龙任巡按(相当于纪委书记),惩治贪官,为老百姓伸冤。老百姓获得了新生,热烈拥护孙可望的领导。
  第三,对于顽固派土司,坚决进行军事打击。比如沙定洲、录万亿等人。可惜在平定顽固派的过程中,艾能奇阴沟里翻了船,不幸中了埋伏,被毒箭射死。虽然不幸损失了一位猛将,孙可望还是顺利扩大了地盘。
  第四,招募新兵,搞好军事训练,做好抗清准备。此外,孙可望还根据云南的地形特点和云南靠泰国缅甸盛产大象的优势,组建了“山地师”和“大象军团”。
  第五,注重农业生产,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土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孙可望实现了全国最低的农业税10%(要知道,崇祯年前的农业税超过了50%,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业税税率也在15%以上)。可以说,孙可望这个政策极大争取了民心。为了使得财政能正常运行,孙可望决定开拓其他方式解决财政问题,比如通过搞地方国有企业赚取利润的方式(比如垄断卖盐的生意,要知道,盐铁是封建时代最暴利的行业;再比如搞采矿生意)。
  第六,统一货币(由于云南那个地方,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地方还采用贝壳做货币,鉴于云南铜矿产量丰富,孙可望决定统一使用铜币),保护民间贸易。
  第七,采取因地制宜的方针,具体问题具体对待,采取民族大团结的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习惯和宗教信仰。
  第八,开科取士,稳定人心,争取士绅的支持。
  在孙可望的治理下,云南成了世外桃源。相比全国各地,云南是名副其实的太平盛世。孙可望居功至伟。
  正是在孙可望的领导下,汉族保留了对抗满清的根据地。
  孙可望出色地搞定云南之后,既然归顺大明,那总该讨个封赏吧,至少孙可望认为他的功劳很大。
  杨畏知顶多代表地方势力,他是代表不了朝廷的。当时的永历帝王朝正好遇到了李成栋等人的易帜,一时间声势也不小。
  虽然永历帝能力不行,到处逃亡,但是名义上是老大。
  放眼天下大势,清军连战连胜,正是顺风顺水的时候,独立对抗,这个仗恐怕不好打,南明政权毕竟还有一定的地盘和实力,关键是在政治上的号召力。
  所以孙可望决定派人去找永历帝要名分,在与沐天波等人商议之后,派杨畏知为代表,远赴广东肇庆商讨携手抗清事宜,并请封秦王。
  到了这个地步,永历帝只要一纸空文就能换一个繁华的的云南省。按理说这个交易不做就是个傻子。
  但是,在当时那个世界,我们不能用正常思维来考虑问题。
  当时永历帝正处于春风得意的时候,一下子地盘大了很多,难免比较骄傲。对大西军主动前来要求投效,这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但是,对于孙可望请封秦王,大部分人十分反对,认为“流寇”首领的孙可望狂悖无礼,异想天开,最多只能授予公爵。
  这里说点题外话,关于“秦王”这个封号的问题,对于这个封号,老江湖孙可望倒也不是心血来潮,他也有他的小算盘。
  前面说过孙可望是很有才干的,同时也是很有野心的。作为大西军的领袖,由于总前委的存在,孙可望虽然是书记,但是书记毕竟不同于老板,权力也只比李定国和刘文秀大一丢丢。对于孙可望来讲,这个是不够的。他要当老板,政令统一。
  这个时候艾能奇已经死了,剩下的两个人李定国、刘文秀都不是省油的灯,当年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现在大家都有自己的亲兵,凭啥你就想当老大?
  客观上说,孙可望的这个要求也是合理的,治理云南,孙可望展现出比刘文秀和李定国高得多的政务才能。统一政令,在那个情况之下,是比较有必要的。
  当然如果你一定要说这是独裁,不好,那我也无话可说。但我认为这种特殊情况必须军政统一,如果谁都不服谁,那就玩不下去了。###第53章 第二个猛人
  刘文秀还稍微好一点,李定国那也是个刺儿头。而李定国恰恰就是能够抗衡满清的第二个猛人。所以这两个人的不和,非常麻烦。
  后世由于两个人的最终选择不同,对于孙可望和李定国的评价很不相同,鉴于明朝遗老的立场,贬低孙可望抬高李定国的趋势很明显。
  应该说,孙可望和李定国最终的结局,两个人都有责任。李定国大节不亏,但是他绝对不是什么圣人。孙可望虽然当了汉奸,但是绝对不能对他全盘否定。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简单用好人还是坏人来区分了。
  李定国,贫民出生,1621年出生,是陕西榆林人。张献忠发动起义的时候,发现当时10岁的李定国十分聪明,一喜之下,收了他当义子。
  据说李定国长得很帅,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从画像上看,他有一把很好看的大胡子,估计按照当时的审美观,有一把大胡子在当时应该是会被认为比较帅的),但是他很会打仗,这个是公认的。如果说孙可望打仗是猛人,那么李定国就是军事天才,他很快就会震动天下!
  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定国作战很勇敢,常常一马当先,而且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很有领导才能,孙可望被称为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李定国则被成为“万人敌”或者“小尉迟”(从这个外号可以看出,李定国特别善于进攻),本来,李定国和孙可望在军政上是一对非常互补的人。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十分固执,谁都不肯妥协,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
  一般有才能的人,都有点脾气。李定国脾气也不小,张献忠还没死的时候,李定国有时也和张献忠对着干(虽然张献忠爱杀人,但是从李定国和他对着干也说明李定国不太善于和领导相处),对张献忠这样,至于孙可望,那就更加压不住李定国了。
  如果孙可望的命令如果不太合理,李定国经常把孙可望搞得下不来台。所以他们关系要想太好也不太可能。
  而且南明那帮官僚,大敌当前,打仗,他们不行,搞破坏,他们很行。
  杨畏知他们发现他们有点矛盾,竟然经常在两边面前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至于动机,就是希望搞点乱子出来,这样才好浑水摸鱼。党争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骨髓无可救药了。
  再说秦王的爵位,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意义很大,按照明朝的传统,一字亲王只封给姓朱的。特别是秦王爵是当年是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在宗室诸王中地位最为尊崇,除了太子就到这个爵位了。
  本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王(张献忠封的,虽然朝廷不承认,但是大西军承认的),大家不相上下,如果可以得到秦王的爵位,孙可望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只有这样的爵位能树立)。
  由于南明当时还不是破落户,所以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是很不满意的。经过讨论,给了孙可望一个公爵。杨畏知不是傻子,孙可望本来都已经自封为王了,你反而给他降成公爵?
  这时候,力主与孙合作的堵胤锡顶着压力,坚持以大局为重,好不容易说服了朱由榔,封他个平辽郡王。杨畏知觉得这才好交差,兴冲冲回去了。
  南明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捣蛋的,还没等到杨畏知回来,浔州守将陈邦傅听说此事后也来凑热闹,为了讨好孙可望起见,竟别出心裁,伪造封王敕书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云南。
  孙可望接见伪使后十分高兴,立即举行仪式,布告云南,宣布从此拥立朱由榔同志。
  结果。。。结果,等到杨畏知回来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两帮人马互相拆台,孙可望一下子得到了真相:朱由榔竟然一开始就想用个公爵就把我给打发了?
  是不忍孰不可忍。
  需要说明的是,李定国对于第一次封赏,拒不接受,对于第二次惹得孙可望生气的封赏,欣然接受!你说,李定国是不是脑子也进水了。也太不和谐了!
  领着几十万大军,云南一省的地盘,结果讨个爵位都没成功,自讨没趣,孙可望气的半死,算是看透了朱由榔那个朝廷——就是一群光动嘴不动手的混蛋,所以他索性懒得理朱由榔,跟这帮人完全说不清,反而贻误战机,孙可望决定单干。
  于是干脆利用陈邦傅的伪诏自称监国秦王,发布命令出师抗清,在云南的孙可望不可能飞出去抗清,首先要打通抗清的道路。于是他要求四川、贵州及湖广明军皆受其节制。
  孙可望派白文选部入贵州,刘文秀部入四川,先将挡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军阀扫除干净,这些大小军阀打着抗清保土的旗号,实则横征暴敛,为害地方。如今被扫荡一空也算好事。
  每占领一个地方,孙可望就推行“云南经验”,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贵州川南等地就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气象。与丧师失地的朱由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等到朱由榔退到南宁,孔有德追在朱由榔屁股后面的时候,这时候,朱由榔政权啥本钱都没了。
  现在朱由榔要么投靠郑成功,要么投靠孙可望(现在就只有这两个人还有人有枪),郑成功绝大部分时间龟缩在厦门金门,地盘很小,还经常吃不饱饭,去投靠他还得走水路,距离又远,显然不是好去处。
  朱由榔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当年得罪的很厉害的孙可望。
  孙可望也懒得理他们,看在还有点政治号召力的份上,把朱由榔安排到贵州安龙(一个比较偏的地方),爱干嘛干嘛去,老老实实呆着,反正保证你有口饭吃。孙可望很了解,从朱由榔一贯的德行来看,指望朱由榔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于是孙可望自己坐镇贵阳,遥控指挥,然后在形式上通知永历帝认可。(意思很明显,该报告的我自然会报告,政事你少插手。)
  而刚到孙可望的地盘,朱由榔及其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