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清兴衰录 >

第11章

大清兴衰录-第11章

小说: 大清兴衰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官马士英和东林党等人又是面和心不和。不过朱由菘还是做了他该做的事情。
  根据历史经验,之前反对立朱由菘的史可法等要等着被新天子“做掉”了。然而弘光有没有下黑手呢?五月初五,弘光组阁:史可法、高弘图、马士英。可见小朱没有记恨。另外,只有马士英名字后拖了一条尾巴:仍督凤阳等处军务。什么意思?
  这句话是东林党吵出来的成就,要马士英滚!滚出朝堂!也是弘光批准的。可见小朱由菘是想摆脱马士英的钳制。当时马士英是乱世大军阀,南京基本没人控制的了他。弘光基本就是个傀儡,谁都不听他的,但都想利用他控制自己的对手。
  弘光无奈,只好搞“民主”——开会。开会议论的结果,“马相公弘才大智,堪任督师,史相公安静守一,堪任居守。”如果真是这样,朝政交给史可法,军务交给马士英,是不是十分理想呢?不敢说保住半壁江山,也许会比后来的情况好些。但马士英怎么肯到前线去?他要留在自己能控制的南京城,挟天子以令诸侯呢!可怜的弘光, 有心救国,无权经营啊!
  于是他只好做了他力所能及的事情:拜死人。他去拜明孝陵、拜朱标,朱允炆的老爸。因为建文皇帝墓不在,拜他爹自然等于拜建文了。这一来可好了,自朱棣靖难起,可曾有他的子孙祭拜建文那一支的?朱由菘拜了,什么深意呢?
  第一,以前的皇位争夺老账,我做皇帝的都不在乎了,你们这些君子也不要吵现在的皇位之争。什么潞王、桂王,都可以在你们心中消失了。我也不在乎以前你们立了谁。乖乖为我朱由菘的半壁江山卖命吧!
  第二,当年建文皇帝在南京整个中央对付北方的叛乱,居然被人端了南京老巢!今天的南京人力物力比当时如何?你们还要吵,当心做第二个齐泰、第二个方孝孺!还不老老实实办正事!
  七月初三,追懿文太子、建文帝、景泰帝谥号。哼哼,又把景泰帝搬出来了。想当年北京保卫战,形势和今天南京差不多。我朱由菘可有于谦那样的人才力挽狂澜?这也是给臣子们敲警钟。
  综合来看,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做的几件事都可以得到这样的评价:一个字,妙;两个字,很妙;三个字,非常妙!你可以说他不能力挽狂澜于既倒,但至少不是个昏君吧?
  虽然朱由菘很是用心良苦,但是对这帮官场老油条,他们是没有办法的:南京的地盘本来就是我们的,想怎么干就怎么干。
  尽管如此,朱由菘的用心,还是让各方势力稍微和谐了一段时间。
  皇帝定下来了,这是解决了一个问题,而且大家还把本来很简单的问题搞得很复杂。
  接下来面临的问题,很复杂,南明小朝廷。。。。想的很简单。
  首要的问题是,南明小朝廷的方向问题。
  现在关内呈现了各方割据的局面:
  其一,满清政府把李自成赶走了,现在占据了北京。
  其二,李自成败退,但是在山西、陕西等地还有根据地和几十万的杂牌军。
  其三,张献忠占领了四川。
  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都灭了,但是对于南明小朝廷来讲,两面作战是不现实的,当年崇祯有关宁铁骑,一大票大将,打到最后都自杀,更何况现在南明小朝廷的半壁江山。
  南明政府对于吴三桂投降清军,已经被封为平西王的消息也不是太了解(所以说打仗打的就是信息啊),还以为吴三桂借兵平寇呢。加上满清人在北京为了收买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着为崇祯复仇的旗号,搞得南明政府以为东北人都是“活雷锋”。
  因此马士英、史可法和东林党人几乎是唯一一次就重大问题达成了一致的意见:联虏平寇。
  搞笑的是,史可法还写信给吴三桂,对吴三桂的眼光大加赞赏。称之为“功在社稷”的“义举”。
  为了表示对满清的诚意和感谢,南明小朝廷还派出了使团,并带着加封吴三桂的敕谕,“封关门总兵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和大清进行谈判。
  既然是谈判,总要有筹码,很诡异的是,南明完全没有筹码,南明小朝廷希望割地求和,问题是南明的山东北京都不在自己手上了,割的哪门子地,把清政府占领的京师割给清政府?除非多尔衮脑子秀逗了。
  唯一的收获是,谈判谈出了个明末文天祥——左懋第。
  左懋第,山东莱阳县人,1630年,参加山东的乡试,取得全省第二名的好成绩。次年参加全国考试,30岁的左懋第成功考中进士,这个时候左懋第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即国防部副部长。
  在南明小朝廷沉浸在偏安江南、联虏平寇的美梦中的时候,朝廷中并不是没有清醒的人。比如章正宸、陈子龙就极力反对议和。左懋第也是其中几个清醒的人之一。
  左懋第极力主战,并请求拨给他人马,以收复失地。应该说这个意见非常正确,此事山东等地大部分都是明朝投降大顺的官吏,只要派出小部分人马,很容易就能光复。以黄河为界,建立战略缓冲地。及时要议和,筹码也好看的多。可惜被否决。
  这个说明这个世界上不是缺少真理,而是掌握真理的人不掌握话语权。
  左懋第对于议和是不报什么希望的,他临行前仍在提醒南明王朝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是可以信赖的。
  左懋第做了他该能做的一切。
  十月十三日, 左懋第到了北京,对于左懋第的到来,清政权表示出了高度的重视,刚一来,就进行了第一轮交锋。
  多尔衮派人来传话:左先生一路过来辛苦了,那就先到 四夷馆休息一下。
  所谓四夷馆就是四邻各国来归附的人,是对于附属国的待遇。
  这个就是压根没把南明当个葱。
  左懋第说:我是奉朝廷之命来酬谢贵国灭闯之义,若以属国礼相见,我宁死不入。
  多尔衮本意是杀杀左懋第的气势,发现没效果。郁闷之下,只能安排左懋第住进鸿胪寺。
  第一回合,左懋第胜。
  清政权见左懋第气势比较嚣张,于是第二回合,清政权内院学士刚林亲自出马,他显然是有备而来,刚一进门,劈头盖脸一顿臭骂,指责南京不出兵讨贼,反而突立皇帝。左懋第据理力争,强调弘光政权的合法性。
  文斗不成,刚林采取武力威胁,表示大清准备南下平乱,左懋第毫不让步,表示江南尚大,兵马很多,别瞧不起人了。
  第二回合,双方不欢而散。
  第三次,清政权干脆不谈了,过来收缴了所有的金银。
  强盗,这他妈的强盗。
  十月二十六,刚林下了逐客令:明日滚蛋,准备回去挨揍。
  这还不算完,刚林还宣读了南京政权的三宗罪:不救援先帝,擅立皇帝,各镇拥兵虐民。清军不日就将高举义旗,兴兵南下,为崇祯皇帝和大明朝讨伐不忠不义之臣。清政府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最亲密的朋友。
  和谈不成,送出去了银两,领会了三宗罪。这生意做得,亏!
  第二天,左懋第就闪人了。但是很快多尔衮在汉奸冯诠的劝说下幡然悔悟,发现不该放虎归山。于是派兵把左懋第追了回来,多尔衮还是很欣赏左懋第的,这种人才到哪里都吃香。
  但是左懋第实在是个石头,不管是洪承畴还是自己的堂兄弟,都被骂了回来
  对这个死硬分子,多尔衮软硬兼施,亲自出马,甚至刑场上依然再次劝降,左懋第还是大义凛然慷慨赴死。1645年六月二十日,左懋第慷慨从容就义。时年45岁。
  “兴替,国运之盛衰,廉耻,人臣之大节。先生知兴替,知不知廉耻?”
  “我国家遭此大难,并不是亡国亡种,你不要高兴得太早。”
  在那个人人麻木争先投降的时代,左懋第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第13章 意气风发的多尔衮
  在南明小朝廷做着议和美梦,幻想划江而治的时候,多尔衮发现了南明实在是烂泥巴扶不上墙。
  相比南明各路牛鬼蛇神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时候,大清就简单多了,清政权就是多尔衮的一言堂,虽然后面顺治很不喜欢,但是就目前来看,一言堂明显是很有优势的:效率高,当然这是建立在有能力的基础上的,如果换成南宋的贾似道,那就叫奸臣专权,他就把南宋给断送了。
  占领北京以后,多尔衮派兵立刻巩固了京师旁边的根据地,对于大清来说,所谓巩固,就是派兵到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受降。各地 的官员也很配合,几个月之内,从大明的人变成大顺的人,再变成大清的人。
  清政府站稳脚跟之后,多尔衮立刻召开了满清贵族的大会,讨论迁都的事情。
  历朝历代,迁都都是个大事情,迁都不是搬家,绝对不是打好包袱,打个电话叫搬家公司来就行的。因为迁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最简答的一个方面,整个朝廷里面的吃穿住行总得重新安排吧?那可不是几个人,那可是几万人甚至几十万人啊!
  大家很熟悉的大明朝著名皇帝朱棣,为了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前后花了20年。
  说起来,大清还得感谢朱棣,因为如果不是朱棣把北京规划的这么好,大清朝现在讨论迁都,想都不要想,最简单的,王公大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
  鉴于明朝对北京做了很多工作,对清朝来讲以北京作为都城是有很大优势的,不需要像朱棣那样几乎重建一个城市:
  1、 设施比较完善。连宫殿都省的建了,只要把故宫稍微修补修补。
  2、 北京的政治意义强大,定都北京,宣示了夺取大明江山的意图,打击南明抵抗势力的信心。
  3、 地理位置优秀,北望长城,东濒渤海,易守难攻,而且离满清的大本营沈阳位置较近,进可攻,退可守。
  尽管好处很多,大多数人,都反对迁都。其中包括他的同母哥哥阿济格,阿济格长期跟他穿一条裤子,无论任何问题都给与多尔衮无条件的支持,在这个问题上也表示反对。
  多尔衮想要迁都,他面临的问题比他想象中要大。
  这个也是可以理解的,满洲才几十万人,汉族人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他们淹死,要是真的全体人员起来反抗他们,他们还真得退回老家。
  满洲又长期在东三省活动,大部分人还是留恋故土吗,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不想变动,所谓的安土重迁,满洲人显然也是有这个倾向的。他们倾向于“留军队在这里驻守,大军班师凯旋。”
  对于这个意想不到的形式,多尔衮很冷静,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多尔衮之所以死了被清算之后还能被平反,完全是因为他屡次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基业,历史将证明这一点。
  “先皇在世时曾经说过,如果得到北京,马上迁都,以图进取。”
  多尔衮是个很有水平的领导,此时搬出了皇太极,既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给大家造成自己独断专行的印象,又要办好事情。他的意思很明显:这个不是我的意思,是皇太极的意思,你们还有反对的么?
  事实再一次证明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
  于是清政府的迁都决议就这么迅速定了下来。
  方案统一了之后,接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