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兵临天下 >

第199章

兵临天下-第199章

小说: 兵临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鱼竿一动,蒯良连忙拉起钓竿,只见一条一尺长的鲤鱼从冰洞中腾空而去,金色的背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蒯良兴奋得像孩子一样大声叫喊起来,“金鲤!是金鲤,我钓到金鲤了!”

    四周几名老农围上前,七嘴八舌议论,每个人眼中都流露出羡慕之色,纷纷向蒯良祝贺,蒯良得意洋洋对刘璟道:“这就是江夏最有名的金鲤,极为罕见,只有长江中才有可能捕到,没想到我第一次钓鱼,居然就被我钓到了,这就意味着明年我会有一年的好运。”

    蒯良捋须,高兴得呵呵直笑。

    “恭喜蒯公了!”

    刘璟见关键时的思绪被打断,却也无可奈何,只能苦笑着祝贺蒯良的运气。

    蒯良又拍拍刘璟的肩膀,将金鲤递给了他,意味深长道:“金鲤是因你而来,这是对你一种喻示,喻示着上天对你的眷爱,这条鱼我就送给你了。”

    旁边一名士兵刚要上前来接,刘璟却摇摇头,快步走到湖前,手一扬,准确地将金鲤抛回了冰洞之中,他回头对蒯良笑了笑,蒯良也笑了起来,对他竖起了拇指。

    蒯良收起鱼篓,和刘璟并肩向书院走去,一边走,一边又缓缓道:“州牧真正的要求一定是军队,但并不一定是军队调动权,你若答应支援襄阳危机,那这一条就对他没有什么意义了,我倒觉得他会控制你的军队数量。”

    “他能限制得住吗?”

    刘璟冷笑一声道:“我可以训练民团,随时转成军队,或者我暗自增兵,他也无从知晓,有什么意义呢?”

    蒯良也笑了起来,“任何事情都有空子可钻,这叫上有指令,下有对应,其实上面也明白,不过是要求下面做好表面之事,其实说到底,州牧要的还是一个面子而已。”

    。。。。。。。。

    黄昏时分,刘璟和刘先达成了妥协,在以刘璟出任江夏太守的前提下,达成了二十四条协议,最重要的是以下几条。

    一、刘璟无条件释放四千五百名荆州战俘返乡,不得以任何借口和手段阻拦。

    二、江夏的郡县官员由州府任命,但候选名单由江夏郡草拟,或者州衙草拟后,须江夏郡同意。

    三、江夏军队不得自创旗帜,不得自立军号,必须和荆州军保持一致。

    四、江夏军队的总人数不得超过一万两千人,战船不得超过五百艘。

    五、汉水上的荆州水军不得阻拦江夏任何商船。

    六、江夏水军战船可以在荆州内部航行,但战船不得超过三十艘,人数不得超过五百人。

    。。。。。。。。

    当天晚上,刘先便乘船连夜返回了襄阳,所达成的二十四条协议,必须由刘表批准后才能生效。

    码头上,刘先感激地向前来送行的刘璟致谢,“这两天多谢璟公子配合,先才得以完成任务,再次深表感谢!”

    刘璟也抱拳回一礼,“刘公连日奔波在路途,辛苦了,希望能早日传来佳音,也祝刘公一路平安。”

    刘先点点头,又笑问道:“公子有什么话需要我转达给州牧吗?”

    刘璟沉吟一下道:“希望他保重身体!”

    “我一定会及时转告。”

    说到这,刘先犹豫一下道:“我久闻公子思才若渴,我有一外甥,名周不疑,也是年轻才俊,现在襄阳替我办事,我愿推荐给公子,不知公子能否容纳。”

    刘先这一提醒,刘璟立刻想起,三国时代是有一个神童周不疑,和曹冲关系密切,后来被曹操所杀,此人他不是太了解,不过看在刘先的面子上,他也要先重用此人,以拉拢刘先。

    “多谢刘公荐才,不妨请他到江夏书院就读,我热烈欢迎。”

    刘先欣然答应,拱手笑道:“公子,告辞了!各位告辞了!”

    “刘别驾一路顺风!保重!”

    在众人的惜别声中,刘先登上座船,大船驶离了码头,在殷红的晚霞映照下,向西北方向驶去。

    徐庶一直望着船只走远,这才对众人笑道:“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改称司马为太守,我觉得已经等了很久,现在是不是可以改了。”

    众人一片大笑,苏飞嚷的声音最大,“应该该了,早就该改了,国一日不可无君,郡一日不可无太守,以后刘司马就改为刘太守。”

    刘璟摆摆手笑道:“再等等吧!不急这一两天,等州牧批复了再说,免得被人抓到口实。”

    这时,远处忽然有人大喊:“元直!”

    徐庶一回头,只见不远处一艘船正在靠岸码头,船上五六名士子正向徐庶挥手。

    众人都有些奇怪,这些是什么人?徐庶笑了起来,“看来有性急者先来了!”

    他连忙迎了上去,笑道:“子元兄怎么来了江夏!”

    一名三十岁左右的士子跳下船,连忙上前拱手笑道:“我们想来江夏找点事做,元直能否介绍一点门路?”

    徐庶笑道:“不是正在招考江夏书院修学吗?你们怎么不去试一试?”

    “怎么可能考得上,数千人报名,只招百余人,轮不到我们,反正在襄阳也不被重视,索性来江夏碰碰运气。”

    众人围住徐庶七嘴八舌,皆恳求他介绍门路,这时,刘璟慢慢走了上来,问徐庶道:“这些都是你的朋友?”

    此时天没有完全黑,晚霞已渐消退,但光线昏明,视野清楚,众士子一下认出了刘璟,立刻鸦雀无声,都悄悄向后退了两步,他们和徐庶关系很好,却有些惧怕刘璟。

    徐庶点点头笑道:“他们都是北方士族子弟,有的拖儿带女来襄阳,有的是跟随父母前来,聚居在襄阳,混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前途。”

    他把那名三十余岁士子拉出来介绍道:“这位是颍川曹子元,颍川大儒曹百甫之孙。”

    士子连忙躬身施礼,“小民颍川曹林,参见璟公子!”

    有曹林带头,其他士子轮流上前施礼,“在下长安黄蕴,字明汉,参见璟公子!”

    “在下陈留李逊,字子思,愿为璟公子效力。”

    几名士子一一上前见礼,刘璟也笑着拱手回礼,这时,最后一名年轻士子上前,拱手笑道:“久仰璟公子大名,在下巴蜀董允,特来江夏游历,能见到璟公子,真是三生有幸。”

    。。。。。。。。。

第二卷 江夏59050 第223章 有才至远方来

    【老高周一要赶回老家处理一些紧急之事,可能要向书友请几天假,所以这两天尽量多更一点,明天会是四到五更,给大家提前打个招呼】

    …

    居然是董允,刘璟微微一愣,就是历史上接替诸葛亮的那位董允吗?

    一时间刘璟也无法确定,他不露声色,只是微微向董允点头笑了笑,又对众人道:“欢迎各位来江夏,无论是北方士族还是荆州士族,只要是有才华之人,江夏都热烈欢迎,一定会安排好各位的生活,你们是第一批,我希望有更多的士族跟随着你们前来江夏。”

    几名士子大喜,一起躬身道:“愿为公子效力!”

    刘璟点点头,对徐庶道:“我就把他们交给你了,有什么困难去和苏郡丞商量,可以草拟一份安置方案,以便接纳更多的士族。”

    徐庶欣然对几名士子笑道:“各位跟我来吧!我先安排你们食宿,我们在慢慢谈其他事。”

    几名士子向刘璟施一礼,便带着行李跟随徐庶走了,码头上只剩下董允一人,他是搭船来江夏,最终去江东,只是顺路来江夏游历一番,并不是来谋差事,偏偏刘璟却注意上了他。

    刘璟慢慢走到他身旁笑道:“我没记错的话,公子的父亲现任成都县令。”

    “正是!”

    董允有些惊讶,“璟公子怎么会知道?”

    “我在隆中偶然听人说起,董公子怎么会想到来江夏?”

    “我是和诸葛孔明来荆州,心慕柴桑大战,便想亲眼来看了一看。”

    刘璟大笑,“真是巧了,我曾去拜访孔明,月英大嫂说去了蜀中,应该就是去了董兄家中,是吧!”

    董允点点头,“正是如此,我就在陶姑娘离开诸葛府的第二天和孔明返回隆中,也听大嫂说起此事。”

    “那我们就不是外人了,正好这两天我有时间,不如我陪同董兄游一游江夏吧!”

    董允心中愈加惊讶,他没想到刘璟要亲自陪自己游历江夏,虽然刘璟口口声声说不是外人,但董允心里明白,他和刘璟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刘璟的热情使他心中也不由有些感动。

    “多谢璟公子好意,真的不用劳烦了。”

    “董兄太见外了,我对令尊品格一向敬仰,既然从巴蜀前来,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就不要客气了。”

    董允听他对自己的父亲一向敬仰,这明显是客气之言,不过他还是被刘璟的热情所感动,便不再推却。

    “既然如此,小生就麻烦璟公子,小生字休昭,璟公子可直呼我名字便可。”

    刘璟欣然一笑,“那我就叫你休昭兄,请吧!我先为你接风洗尘。”

    刘璟如此放低身段招待董允,自然是出于对人才渴望,他没有曹操那样雄厚的根基,也没有孙权的三代江东之业,更没有刘备的天下名望,优秀的人才是不会轻易投靠他。

    可是没有人才就无以争夺天下,他只有抓住一切机会,将所遇到的一切人才揽于帐下,董允历史上也是相才,他既然出现在江夏,刘璟就绝不会再把他放走。

    。。。。。。。

    次日一早,刘璟安排船只,亲自带领董允前往柴桑,那里是董允此次东游最想去的地方。

    大江之上,寒风凛冽,大船顺水顺风,快疾如箭,一路向柴桑驶去。

    “休昭兄以为刘璋此人如何?”

    刘璟望着窗外江色,看似漫不经心地询问,但董允的每一个表情都逃不过他眼睛,他直呼刘璋其名,这其实是极为无礼,如果董允视刘璋为主,那他必然会露出反感的表情。

    董允对刘璟直呼刘璋其名并没有什么不高兴,他摇了摇头,“说老实话,我一点不看好他。”

    “为何?”

    “空有两川之地,千里沃野之土,众多人口,文臣武将,人才济济,他却连一个汉中也拿不下,此人实乃庸碌之人也!”

    说到这,董允很惆怅地叹息一声。

    刘璟心中已明白几分,这个董允看来也并不是单纯的游历,也是想寻找效忠之主,那么这个机会就看自己能否把握住了。

    “休昭兄可知天下大势否?”

    董允摇摇头笑道:“巴蜀之地,消息闭塞,天下大势知之不多,如果璟公子能告之,我愿洗耳恭听。”

    刘璟坐了下来,取出纸笔,迅速画了一幅当前的势力图。

    “曹操占据北方,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又有兵精粮足的军事优势,袁绍已死,袁氏兄弟内讧争权,不可能长久,河北已是强弩之末,两三年内必亡!

    若河北灭亡,曹操必调大军南下攻打荆襄,取荆襄水军,随即水陆并进兵伐江东,一举扫平南方,那时蜀州刘璋孤掌难鸣,必然会不战自降。

    这是曹操大谋,而关键就在于孙刘两家能否摒弃前嫌一致抗曹,利用北方水军不习水战的弱点,抓住机会击败曹军,那时,天下版图必将重画。”

    董允默默点头,又低声叹息道:“孙刘世代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