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言情电子书 > 贾宝玉新传 >

第233章

贾宝玉新传-第233章

小说: 贾宝玉新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朝鲜的军事力量虽然还敌不过关外满清……若他们自己能行,早就趁乱动手了。历史上。朝鲜一直想着跨过鸭绿江,进入东北,只是天不佑它,阴谋屡屡被挫败……但不管怎么说,随着满清实力下降,朝鲜也有了一战之力。有他们相助,明廷只须动用极少部兵马就可以将关外满清搅得一团乱。

这样一来,明廷就有足够地余力先一步安定关内的局势……龟缩湖北的左梦庚、进驻山西的吴应熊、盘踞四川地张献忠,还有那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都可以迅速得到平定。俗语说,攘外必先安内。关内局势稳定后再用大军于关外,绝对是水到渠成。

而且,这也算是变相地惩罚了朝鲜……送出一位公主,便可以直接落实明、朝之间的合作,只要明廷搞些花活儿,朝鲜就是想不跟关外满清耗都不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明廷足可收坐渔翁之利。

高丽人当然也想得到这一点,可他们现在却是别无选择……眼见着强大的满清短短一年的时间便被赶出了关外、损兵折将、元气大伤,而自己又犯下了滔天大罪。傻子也能想明白,只要明廷收拾完了关外满清,顺手就可能把自己给料理了。而让高丽上下更担心的是,很可能明廷在料理满清之前就先出手灭了自己,以剪掉满清地羽翼。因此,明知道自己可能会被当成第一波的炮灰,朝鲜也只能认了……毕竟那样还可以等到第二个春天。

高丽人能想到的,南京那些高官大员自然也能想得到。说起来,除了昭仁公主、唐王、茗烟三个人知道王燃的身份外,满朝文武均不知情。面对高丽反清复明所可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大家自然是踊跃赞同。朝内的各派难得地取得了一致意见。

朝鲜为使自己能获得最好的利益,于此番秘密朝拜下足了功夫。李派来的密使不仅带来了成车的好话,更准备了成车的珠宝,成车的美女,从上到下,几乎南京的所有大员都人手一份。一时间,替朝鲜开脱、为朝鲜说好话、要求接受朝鲜和亲请求的奏折络绎不绝。除去众所公知的军事效益外、更罗列了诸多政治效益,什么“方显我大国泱泱气度……”、“重现万邦来朝之盛状……”等等不一而足。

以黄宗羲、顾炎武为首的清流虽然拒绝了朝鲜的礼物,但出于朝廷利益,同样明确表达了对与朝鲜结盟的支持。

便是唐王,虽然知道王燃假宝玉的身份,但由于不了解王燃与昭仁公主的关系进展,对双方的“和亲”亦持赞同态度。

当然,尽管朝鲜求得是南明公主,但毕竟事关贾府。南京虽然意见一致,但依然要征得王燃的同意,这也是南京派人连夜知会王燃的原因……此时的贾府与当年的贾政时期已是大不一样,当年皇家想点谁去和亲,谁就得去。但现在,首先要得到王燃的应允才行。

话说回来,所有的人对此事都持有相当乐观的态度……此事明显是个双赢的局面,于国家、于贾家更是大有裨益,身主国家的兵部尚书、贾家的家主怎可能不同意?!

也许是害怕王燃当面一口回绝而失去了转弯余地,也许是想给王燃一个“惊喜.”也许是觉得贾府再牛也得听朝廷安排,高丽人没有选择直接与王燃联系,而是迂回南京先走一个上层路线。

当然,务实的高丽人也没有忘记给王燃准备了一份重礼,尽管王燃并非是此次和亲的主角,久闻王燃“色”名的高丽人还是为他准备了一对姐妹作为侍妾,据说同样出自李朝皇族,虽说并非公主,倒也是亲王女儿的层次。据说这对年方十五的姐妹不但花容月貌,而且是双胞胎,说什么自幼相伴、心意相通,听上去确实令人浮想联翩。

价值连城的珠宝首饰外加美女相伴,而一旦和亲成功,单凭昭仁公主这一条线,贾府不仅有了南明皇族的背景,朝鲜皇族也成了贾家的女婿,贾家的荣崇无疑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从一定角度看说,朝鲜这也算是变相地卖了一个大大的面子给贾家。

“面子?我的面子用得着他们给?”王燃冷哼一声:“这帮棒子想得倒美,想娶谁就娶谁?想送我什么东西就送我什么东西?想打就打、想投降就投降?”

众人皆是一愣,王燃的话明显有故意找茬的意思。后面的话还可以理解为王燃对山海关一役的愤怒,可前面这送什么、娶什么的……嫌按理说,高丽人送给王燃的礼物便是较送给弘光帝的也是只强不差,俗话说,伸手不打笑脸人、礼多人不怪,高丽虽然犯过错,可王燃连在中原犯下滔天大罪的满清都没有赶尽杀绝……堵胤锡等人还真想不明白这其中地关节。

“就是,帮高丽棒子们以为自己是谁?打了我们一个耳光,然后说句对不起就完了?世上哪有这么便宜的事?”张煌言第一个跳出来附和道:“背信弃义!忘恩负义!……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下次肯定还会搞这一出!”

张煌言挑地理由于公于私倒都是冠冕堂皇,只不过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这完全是他唯恐天下不乱导致自己没仗打的说法。让堂堂的东海舰队成天在内河转悠确实让张煌言憋足了气。

“说得好!是该教训教训这帮不开眼的东西!”王燃咬着牙对张煌言说道:“你们海军这几天就开始着手拟制对高丽的作战计划……”

“没问题!只要大人一声令下。我们海军有绝对的把握在三十天之内打到汉城……”张煌言显是早有准备,拍着胸脯叫道:“管他什么公主、翁主、姐妹花地,保管毫发无伤地都送到您面前……”

张煌言一付满心为王燃打算的模样,连送给弘光皇帝的公主都算了进去。

“咳咳咳……”堵胤锡赶紧干咳了几声,转向王燃道:“大人,您不是真的‘现在’就想打高丽吧?”

堵胤锡把“现在”两个字咬得很重,意思很眼显。在堵胤锡看来,就算要给高丽人一个教训,“现在”这个时间也不合适。

就目前国内外的情势来看,满清、蒙古、左梦庚、吴应熊、张献忠,诸多问题急待解决。王燃地军队虽然实力强横。但饭总要一口一口地吃,如果将这些饭按“可口”程度排个序,朝鲜不是倒数第一也是倒数第二。

在堵胤锡等人看来,目前最好的选择应当是先安内,弥除左梦庚等内患,然后再转向外。说实话。只要明廷内部平定发展,别说满清现在元气大伤,就算他有本事恢复到以前的鼎盛也一样没戏。

当然,这攘外必先安内的战略意见主要集中在王燃所属的军方,而在南京绝大部分官员及普通老百姓看来,排第一的还是那关外满清。要求一举荡平他们地呼声占据着舆论绝对的主流。

满清给明朝百姓留下的印象实在太坏,尽管在北伐之前还分着什么主战派、主和派,现在大家的观点早已趋于大同,恨不能灭而绝之。

要不是王燃军功卓著,声望隆重,普通百姓和绝大部分军队对他已进入盲目的崇拜阶段。单凭他没有乘胜追出关外这一条就得会被参他奏折淹死,更枉论他他放过德州满族、成立什么“德州满族自治区”了。

而现在,眼见着彻底报仇的机会被朝鲜人送到了面前,大家岂有不欢欣鼓舞地?

这也是高丽人狡猾的一面,介入的时机确实不错……犯了错的家伙都想着要将功补过,可也得有机会“补”才行。

话说回来,不管是先安内还是先攘外,都轮不着跟朝鲜动武。

尽管凭王燃目前的实力,对什么事情都可以扔出一个“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理由,再加上手掌《人民日报》这一犀利地工具,随时可引导百姓的情绪走向,可总不能就因为高丽人想要投降就拿他们开练吧?说起来,王燃的态度变化的也太大,昨天他还压下了张煌言求战高丽的要求,没想到今天就来了一个大转变!

“谁说我没有理由?”王燃看着面前一群急待解惑的家伙们说道:“呃,这理由还不好找?”

众人一时无语,显见着自己的这位统帅打起了“先打再说”的主意。

“说实话吧,我早就想动手了!”王燃今天的表现在堵胤锡等人看来明显有些异常:“本想着缓缓再说,没想动他们居然欺负到了我头上!”

“那,我们是不是要通知朝廷回了这和亲之事?”看着王燃主意已定,堵胤锡等人虽有些迷惑,但出于对王燃的绝对信任,还是决定执行命令。

“回了和亲?那是干什么?”王燃理所当然的样子:“仗要打、亲要和,否则我们到哪儿找这么好的理由?!”

王燃让钦差带回南京的信虽然不是热情洋溢,但也明确地表示了自己对与朝鲜和亲的赞同。不论是朝鲜还是南京等的就是这么一个答复。

立刻,明、朝之间的复盟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朝鲜密使在大大松了一口气之余也随即转职为明使,于收到王燃回复的第二天正式向南京提交了国书。

本来朝鲜密使并不打算现在就“抛头露面”地公开此事…从朝鲜的角度而说,在正式达成与明廷的和解以及缔结军事结盟并付诸相应的军事准备之前,过早地与关外满清划清界限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成功与明廷秘密结盟然后打关外满清一个措手不及对高丽人来说才是最理想的选择。

只不过现在想“保密”却是根本不可能。

虽然《人民日报》的主编林黛玉正在赶往北京城的路上,于最近的新闻报道、时事评论方面有所延迟,但在“朝鲜派使者入朝参拜并希望达到与我大明的军事联盟,共同对付满清…”一事上仍保住了“第一新闻”的荣誉。几乎是在朝廷接到王燃复信的当天,《人民日报》便在头版头条花大篇幅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而清流主办的《光明日报》也与当天出了一份“号外”,对此事进行了证实。而经过与《人民日报》长期“艰苦卓绝”的竞争,《光明日报》也早已不是那种只会刊登之乎者也的报纸,于如何抓住读者心理一道也整理出了不少心得……政治、军事方面被《人民日报》抢了头筹,《光明日报》则率先披露了明、朝和亲并交换公主之事。现在可说满大街的人都知道了高丽人来朝一事。至于明、朝和亲并交换公主之事更成了老百姓最津津乐道的话题。

想当然,在自己地抵达时间、来使目的、使团构成以及自己的姓名、身高、住所等详尽信息均被曝光。甚至连自己的相貌也被绘影之后,朝鲜“密”使也只能主动揭开自己的面纱。

对于此等“机密”的外泄,朝鲜人虽有几分明白,但也只能接受。其实他们也明白天下没有白拿好处而不用出力的好事…想寻求人家的谅解与支持,自然要付出一些代价。幸亏此刻的满清已不复当年血洗高丽的实力,凭朝鲜地军力尚可与之一搏。朝鲜密使确实是个聪明人,一方面在派人提醒李加强军事戒备,一方面干脆借势大力宣扬朝鲜对明廷的“忠诚”之心,以进一步推动相关协议的进行。

南京政府对这一“泄密”现象倒是持乐见其成之意。上至弘光帝下到文武百官,在经历了诸多外夷欺凌、藩属叛离之后。面对此“万邦来朝”的前兆自是激动不已,早就想着大力宣扬了,谁会去追究此事?况且,谁不知道《人民日报》的背景。

“听说那个叫金太俊的高丽密使分别接受了《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的独家专访…”北京城中,阎应元笑着说道:“这个棒子确实有点口才,先是回忆什么朝鲜与我大明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