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一品富贵 >

第379章

一品富贵-第379章

小说: 一品富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家一起沉默了。

因为这一句话宋九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同样也说过。

可没有几人当真,结果在韩德让的坚守下,宋军始终拿不下幽州城。

“陛下,还有,贺令图上书,说辽国孤儿寡母,好欺负,然而贺令图却忘记了兵家一言,哀兵必胜,这种情况如果萧太后不争气,可以为我朝所用,但非是,萧太后乃是一代女杰也,她反而会利用这一点,激起辽军哀悼之气,反而增加了辽军的战斗力。若伐就伐,不可因此而轻视,否则这次会败得更惨。”

赵匡义又是沉默。

宋九继续说道:“还有,臣不知内藏库有多少钱帛?以臣之见,若伐,最好明年再伐,今年休生养息一年,若是没有大的灾害,国库盈余,再加上内藏库的钱帛,那么不必苛民,就可以用这个盈余支持一场浩大的战争。若得到幽云最好不过,若得不到,只要不是惨败,对我朝来说损失不大,但辽国将会因此而凋残,那时只要派几使者,出使鞑靼、西山、阻卜、高丽、辽东,辽国必然更加削弱。随后我朝再休息几年,第三次北伐必然成功也。而且经一年时间准备,北伐也更有把握。”

然后拱手道:“臣有家人在辽国,比任何人都希望陛下北伐,然不能因私废公,望陛下三思。”

可以说宋九所说的话十分冷静,然而赵匡义只争朝夕,等不及了。

还有一个人,宋琪,他离开相位,很是不甘心,因此连番上书,高调地支持赵匡义北伐。

甚至还嘲讽宋九,本来国家有更多财帛支持这次战争的,然而因为宋九小题大作,在西北用掉大部分国库储蓄,才造成费用紧张。

赵匡义未听信,虽然他同样认为宋九花的钱多,不过用兵北方,若李继迁还在,继续在西北折腾,终是不美。

于是国家机器开动。

而且他虽然听从李至的建议,可对自己的军事才能仍然很自信,于是亲自策划整个北伐计划,可难免会遇到种种难题,因此时常召西府数相进宫议事。

曾经有一天,赵匡义六次召西府数相入宫商议。

宋九与王显、张齐贤、王沔十分郁闷,宋朝皇城虽不及唐朝皇城,可也不小,枢密院离大内好几百米,一个来回就是一公里多,六个来回就是七八公里。

跑吧,每天两边跑,不在西府,就在大内,或者在两者之间的路上。

其实战争很是劳命伤财。

战后赵普用南阳百姓为例,一万多纳税主户需缴纳十万贯钱,才能将两万石军粮运到前线莫州,平均每户需一次承担十贯钱税。据说大部分主户因为不堪重负,典桑卖牛达到六七成以上,更有卖儿卖女上吊自杀的悲剧发生。

赵普那是夸大了,不过因为这场战争,确实使宋朝百姓再度苦逼了。另外赵普所说的费用也是比较准备确的。虽然平时一石粮食在宋朝不足三百文,若是粟米那就更便宜了,然而运到前莫州就得需五贯钱。这还是莫州,若是去西北,费用更高。

赵普那是事后诸葛亮,但这时候人人要求北伐,包括胡旦,胡旦上书说,我们克复太原七年之久,今军队强大,又是好的奖励制度,相信我军一定能轻松拿下幽燕。幽州有四面城墙,我们就派四个勇将分别攻城,幽州城北有十个路口可以南下,我们就派十个将领分别把守,阻止敌军南下救援。如此一来,攻下幽州指日可待。

宋九想骂胡旦,然而胡旦这样的胡说八道却让赵匡义喜欢了,立即升官,授为知制诰,让王祜差一点气得休克。

举国上下,宋九不算,只有李至比较清醒,看到大家如此骄傲,他劝了好几次,没人听,于是一怒请求罢相。最后以礼部侍郎免相。

偏偏这时候,耶律斜轸完成了一次大捷。

他在黄龙府呆了好几年,渐渐将混同江下游的情况摸清楚,又策反了数部,然后乘正月寒冷,乌玄明不备,突然出兵兀惹城。

这一战,乌玄明失去六座重要的城池,包括他的王都兀惹城。让辽军掳获无数百姓,近十万匹优良的东北马,还有大量武器辎重与粮草。

好在石普忠实地执行了宋九的计策,利用辽东地广人稀,山大林密的特点,在后面不停地打游击,骚扰辽军供给,以及押送百姓马匹返回的部队,逼迫耶律斜轸最后撤了回来。

否则能让耶律斜轸一鼓作气,将整个渤海国歼灭掉。

可惜离得太远了,否则宋九得知后,一定会坚持来年作战,避其锋芒。

宋朝北伐国书下达,短短半个月,所有军队与将领就完成了集结。

兵分三路。

东路军以曹彬为幽州道行营前军马步水陆都部署,崔彦进为副,郭守文为都监,帐下有傅潜、李延斌、马正、杨重进、范延召、李继隆、薛继绍、史珪、刘知信、符彦寿、贺令图等大将。

另派大将米信为幽州西北道行营马步军都部署,杜彦圭为副,赵延溥、张绍、董愿为都监。同时还有蔡玉、韩彦卿、窦晖、曹美等将领。

两路大军兵取新城、涿州。

中路军主将是田重进,吴元辅与袁继忠为都监,帐下有荆嗣、张承俨、安得祚等将领,从定州北上,兵出飞狐口。

西路军以潘美为主将,杨业为副将,王侁与刘文裕为都监,手下又有杨延朗等大将。

还有,又让高琼率领楼船水师,自沧州出海,北攻平州。

又诏王承美与折御卿率领诸部进攻辽国西山。但这两路是侧应的。同时又派斥候浮海潜入辽东,立即送信给乌玄明,让他配合反攻咸通二州。

应当来说,不提武器,与士兵的士气,就是从进攻的路线,也比史上多了更多的选择。并且大约再也没有西夏的威胁了,这也是宋九没有坚决反对出征的原因。

主力部队是东路军,十二万兵马,中路与西路军一共八万兵马,包括高琼的,一共是二十二万禁军,这也是宋朝能拿得出手的最大限度兵力了。但实际不止,还有乡兵,以及河北的弓箭手与壮丁,兵力超过了三十万人。若加上民夫,那么数量更加庞大。如果再加上折王两家,与乌玄明的部下,可能仅是正规兵力实际就接近了三十万兵马。

计划主要是赵匡义制订的。

鉴于上次的教训,赵匡义改变了策略,因此以最强的一路兵马正面直对幽州,但是不打,而是慢慢缓行,将辽军主力吸引在幽州城下,让中西两路直取山后(幽云十六州,太行山北支东南方向的檀顺蓟幽涿莫瀛七州称为山前七州,太行山西北的儒妫新武云朔寰应代称为山后九州,部分已在宋朝掌控之中),那么辽国就会顾此失彼,站在对方角度如何选择,必然是选择保住幽蓟,那么中西二路大军成功拿下山后,三路大军成功于山前会合,一举就定了乾坤。

似乎是好计策……但宋九听后想了大半天,感到不对劲,主要他对军事还不算太精通,因此又不知道哪儿不对劲。想不出来,就说不出来。

计划商议完的,可是人选是赵匡义自己做主选择的。

看到这份名单,宋九大惊失色,连忙道:“陛下,且慢。”

第四百一十章 未卜(下)

“卿欲何言?”

宋九差一点答不出来。

此次是曹彬为主帅,但能说赵匡义用错人吗?

首先是平南汉南唐,潘美平南汉几乎是完美战役,可最后南汉国库宫殿一起烧掉,成了一个大缺。

曹彬平南唐,磨磨蹭蹭,若无潘美协助,刘遇与王明在皖江口险胜,还不知道最后是什么结果。

然而成败论英雄,有几人注意到过程?

潘曹二人都受到赵匡胤的恩惠,不过因为柴家的关系,赵匡义对曹彬会更放心一点,现在又加上自己,潘美只能永远呆在太原了。难道一翁一婿全部做宰相?

潘美在高梁河一役中,受赵匡义压制,表现不好,因此只能变成第二主帅。

其实这次赵匡义用将帅也是细细考虑过的,如潘美久在太原,西路军就是要快,迅速将山后数州占领,与东路军会合。田重进与潘美用兵特点就是快,东路军是拖住敌人,不用那么快,因此也适合曹彬的用兵风格。

再者,几个主将,不仅要会打仗,还要有能力压住下面诸将,除了曹彬、崔彦进、米信、田重进与潘美,其他人能做到吗?难道杨业比他们更适合?哈哈,那会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不过宋九却知道这次用人其实还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但让宋九来说,就是不怕得罪曹彬,他又能推荐何人为帅?这是主将是帅,不是偏将,就是杨延昭担任之,也可能会出大事。其实他脑海里倒是浮现出一个人选,可想到对手是耶律休哥,也不能胜任,况且他能说服赵匡义么?

那就是崔彦进。

至于其他人,宋九真说不出口,王侁不好吗?看看他在西北做了什么,能文能武,自己凭什么说他不好?

于是说道:“陛下,兵者,国家生死大事也。此次北伐,太祖以来侥幸残活下来的诸将,陛下以来提拨的新起诸将,三者有二进入数路大军中。更不用说是兵士,多次上过战场经过生死考验的兵士几乎全部得选其中,可以说他们是我朝将士的九成精锐所在。所以此战那怕不能胜之,都不能大败,可是臣看到上下掉以轻心,心中很是担心。故臣恳请陛下容臣进入东路大军中担任监军,臣用兵虽不及曹将军,但是也久在北戎,对北方比较离熟悉,或者能为曹将军补漏拾遗,增加胜利把握。”

“宋卿,勿要多说了,你是文官……”

“陛下,臣是文官,亦是枢密使。”

“西府还离不开卿啊。”

“臣在西府数年,包括以前在东府时,改革军制,检校器甲质量,改进铠甲,前线屯田,安定西北,遥控辽东鞑靼,有的做对了,有的做错了,但所做的正是为了这一刻。同时臣也想随军察看,进一步补充改进。一个国家强大,必须文武兼举,我朝才能恢复汉唐盛光。而且,以臣认为,恢复汉唐盛光,仅是一小步。为何,前世那么多经验,那么多史书,完全供我们借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为何不能做得更好?”

反正死活要随军。

郭守文郁闷了,你堂堂的西府首相,与我争什么监军?

争来争去,赵匡义也没有了办法,最后同意。

但不是宋九进入东路军,就能大捷,主要这段历史他记得不清楚,唯独记得的就是曹彬可耻地吓逃跑了,导致惨败。这能给他什么帮助?

只能说让宋九感到侥幸的是在雍熙北伐前将李继迁解决。

否则他将夜不能寐。

无论胜负,国家也会元气大伤,还能向西北用兵吗?

宋九回到西府,仔细地看着地图。

最后苦笑了,看地图能看出什么?一个人用兵成功,一是磨练,二是准备,三也是天赋。自己除了那些可怜的金手指,以及后世的一些知识,在冷兵器战争中有什么天赋。

不过在这之前,宋九还要做一件事,他去了大内,觐见赵匡义。

赵匡义依然挽留他,说道:“卿劝朕勿要临前线,卿自己为何将自己置于险地。卿有才华,朕还未大用也。若卿后悔,朕立发诏旨,让卿留在京师。”

“陛下,国家人才多如牛毛,若张齐贤,稍加磨砺,以后便是一个合格的西府首相。若吕蒙正,未来必为国家栋梁之材。再如辛仲甫,王明,许仲宣,周渭,贾黄中,无不是陛下麾下一流名臣,还有陛下忽视的吕端。后进之中,寇准,王旦,宋湜等人又如雨后春笋般的涌出。少臣一人并不要紧,但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