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惊宋 >

第256章

惊宋-第256章

小说: 惊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象的要顺利许多!”

之前,他和李雨柔对于李家能否决定大力投资到台湾进行建设,心里一直没底。因为这时候,台湾还是一个荒岛,商人都是逐利的,一个没有多少人的荒岛,又有多少商人愿意去投资?哪怕李雨柔在李家位高权重,但要进行这样的决策,也需要经过李家长老会同意。

“哦?他们怎么会想通了呢?你之前不是说他们很保守吗?”岳云有些惊奇道。

“是的!在今天下午以前,除了家父对你鼎力支持外,其他人都持反对态度。不过后来传来了消息,说官家已经下旨,任命你为台湾留守兼承宣使后,他们就转变态度了。据姑姑说,极有可能是他们认为你在仕途上不可限量,如果在这种事情上得罪你,不免不划算。而且我也作了让步,称如果第一笔五万贯的投资,在一年内没有见效,就不会再要求家族往台湾投钱了。所以他们自然就不会刻意反对了。”李雨柔神情自若地浅浅笑道。

“真的?那太好了!”岳云深知要让台湾快速繁荣起来,则必须要大量移民。可如果岛上的各项基础设施太差,就没有什么人肯愿意移民过来。

而要修建城池、道路、码头、造船厂等等设施,无一不需要钱,单凭朝廷的拔款和收的些许杂税,完全是九牛一毛。

所以吸引民间商人前来投资建设,就是他的希望所在。而自己老婆所在的李家,身为江南第一商人世家,他们都不来发展,又怎么会让其他商人认为台湾值得出手投资?

“嗯!不过具体投资到什么地方?投资哪一个行业,还得好好考虑一下,毕竟这是第一笔款项,如果出现亏损或者利润很低,以后我想再从家族中获取投资就难了!”李雨柔眉头一蹙,神情略微有些忧虑道。

“雨柔,这事就只有麻烦你多费些心思了。我对商业这方面的事也的确一窍不通。”岳云略有些歉意道。

“没事!能够为夫君分担一些事务,是雨柔的福份!”李雨柔抿着嘴儿一笑道。神情说不出的娇憨可爱。

岳云忍不住将她搂入怀中,深深一吻,叹息道:“我岳云真不知道上辈子做了什么天大的好事,让我这辈子能有你这样聪明能干,又美丽动人的贤妻相助,估计别人都羡慕死我了!”

李雨柔听他这样一说,回以一个娇媚的眼神,大有“你知道就好”的意思。岳云见她神态妩媚动人之极,当真是秀色可餐,巧笑嫣然。一时之间欲念大起,禁不住抱起她,就向那床上走去……

李雨柔两只白嫩如玉的小腿乱蹬,俏脸顿时浮现一片红晕,羞赧道:“还没到睡觉的时候啊!夫君不要欺负人家了……”

岳云听着她这柔媚清脆的声音,哪里还控制得住,哈哈一笑道:“雨柔,为夫的今天就是欺负一下你了!”

说罢,重重地向她的樱唇吻了上去,一下子吸住了她的香舌。李雨柔只觉自己全身的力气似乎都消失了,身体一下子变得柔若无骨。

她颤声道:“夫君,把灯吹灭了吧!雨柔害羞……,还有,请轻一点……”

只听“呼”的一声,卧室的灯光忽地灭了,房内传来了一阵阵仙音般的女人呻吟声和男人的喘息声……

第三百四十二章四处挖人才

第三百四十二章四处挖人才

第二天,岳云醒来后没多久,就听见门外有亲兵报告,称张浚派人来找他了。

他随口应了一声,让来人在大厅等他。然后望了一眼还在海棠春睡的李雨柔,只见她一对长长的眼睫毛垂在眼帘上,俏脸如莲萼般白嫩,小小的樱口红润如玉。一双黛如远山的柳眉轻锁如烟薄愁,,眉目似乎有着淡淡的痛楚,想必是昨夜承受自己的疯狂之后,有些不适应。

岳云心中顿时生起一阵怜惜,在她的俏脸和樱口上轻吻了一下,方才起身穿衣,下床而去。

到了厅堂,只见一名四十余岁,身着黑色仆役服饰的中年男子正立于堂内。

他见岳云出来,忙上前躬身行礼道:“小人张春生,是张大人府上的家丁,见过岳将军了!”

岳云还有点不太适应称呼的转变,便问道:“张大人叫你来有何事呢?”

张春生忙答道:“昨日张大人便到工部去了一趟,要求调派一批工匠去台湾。但工部的人却称,秦相已经打过招呼,说现在临安的船厂及武器铺也缺人手,不能外调。后来张大人找了他原来的门生工部侍郎刘涛出面,才勉强同意从船厂及铁匠铺各调二十名匠户去台湾。但安置费用及工钱却要您自己承担。”

岳云听后,神色微变,没想到秦桧又在从中作梗。不过有总比没有强。他于是便道:“好吧!不过人可由我自己选吗?”

他想的便是,如果可由自己选,肯定要将最能干的匠户选走。

张春生叹道:“刘将军请示了工部尚书,说这四十名匠户只能由他们指派,不能由将军您自己选。他们目前正在选人,估计今日下午就能确定名单了。”

岳云听后一阵无语,他已经想起了自己去明州水师大营时的状况,那张杰专门给他挑了一批老弱病残来。眼下由工部选出来的四十名匠户,只怕也是他们当中最老最不中用的人,说不定还没到台湾,有些人就一命呜呼了也说不一定。

他顿时就对此事不抱什么希望了。

“好吧!那就麻烦你回去告诉工部的人一声,三日后,我就将出发去台湾赴任。叫他们在第四日清晨时,到临安的码头和我一起上船吧!”岳云情绪不佳地说道。

岳云利用这三天时间,在临安全城晃悠,然后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了一些他觉得极有潜力,思想不保守的人才去台湾发展。其中,最出名的一个就是陈旉。

这陈旉被他发现也是颇具戏剧性。当时,岳云和李雨柔的哥哥李科欣谈论,要他帮忙推荐一些人才,但不要那种擅长诗词文采的文人,专要那种喜欢研究奇技吟巧的匠人。

李科欣虽然也是经商之人,但却挂了一个翰林学士的名号,对临安城内有才华之人还是有些了解。他听闻之后,冥思苦想了半天,方说道:“应祥,你这样一说,倒让我想起一人来了。那就是陈旉,这家伙在萧山一带名气很大呢!”

“哦?这人是做什么的呢?”岳云饶有兴趣地问道。

“是个六十多岁的老农,擅长种田!”李科欣说道。

“什么?一个老农?这算什么人才啊?”岳云听后哭笑不得。就算要找人去台湾种田耕作,他也不会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农的。

“应祥,这陈旉可非一般农民,他不但识字,还正在写一部书呢?”李科欣说道。

“能写书的老农?”岳云这下可真的有些奇了。

“是的!因为他时常到我李家位于萧山的店铺中购买种子和农具,所种的粮食也是卖于我李家的粮店,而萧山一带的商铺正由我管辖,所以对此人我算是耳熟能详了。”李科欣侃侃而谈道。

“太好了!那就带我去找此人吧!”岳云兴奋地说道。

于是,在李科欣的陪同下,他们便在萧山的一处村子找到了陈旉。他也正如李科欣说的那样,是一名六十六岁的老人了,从外表上看,和当地的普通农民没什么两样。但他的见识却是十分广博,不要说比一般的农民强太多了,就连好多官员都没他看问题清楚。

而岳云也看了一下他正在写的书,叫作《农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是总论,讲的是土壤耕作和作物栽培。中卷叫牛说,讲述耕畜的饲养管理。下卷是蚕桑,讨论有关种桑养蚕的技术。

三卷合一,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上卷是全书的主体,占有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主要讲述水稻的种植技术。光是整地,书中对高田、下田、坡地、葑田、湖田与早田、晚田等不同类型田地的整治都有具体的记载。其中,对高田的记载尤为详细。书中讲到在坡塘的堤上可以种桑,塘里可以养鱼,水可以灌田,使得农、渔、副可以同时发展,很有现代生态农业的风采。

现在陈旉只写完了上卷,中卷和下卷还未动笔,只写了一个标题。但岳云已经从中看到了此人的巨大价值,有他指导农民耕种,再加上台湾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自己军队将再也不会为粮食短缺问题发愁了。

于是,在岳云许以非常优厚的条件,表示每年将拔给他一千贯铜钱供其研究农业,从南洋和西洋运来的新植物种子也优先给他种值实验后,陈旉终于同意了随他到台湾去,负责农业方面的事务。

岳云这三天还挖了不少象陈旉这样的人,其中长得奇形怪状,脾气稀奇古怪的不少,快成一锅大杂烩了。

第四日清晨时,临安码头上已经集合了一大堆人,正陆续上船。不过张浚说的那四十名匠户却还迟迟未来,让岳云不禁有些焦急。

正当他在犹豫要不要再派人去工部催促一下时,却终于看到一大群衣着破烂,身着工匠衣服的人扶老携幼从街道上向码头走了过来。

他们到了码头,为首的一名四十余岁,留着一把大胡子的中年男子便向码头边站立的卫兵问道:“请问岳将军的船是哪一条啊?”

“我就是岳云,你们可是张大人介绍来的匠户?”岳云听见他们问话,便立刻喊道。

那中年男子一听,便随即一路小跑到了岳云面前,向他瞄了两眼,有些不信道:“这位小哥,你看上去也不过二十来岁,怎么可能是岳将军?要知道将军可是正四品的大官哦!”

岳云还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质疑自己身份的。他正在想如何跟这家伙解释时,却又听见有人叫道:“岳将军,实在抱歉,下官本应和这些匠户一起来的,却不料睡过头了。”

岳云向来人望去,只见此人是一名三十七八岁的男子,身材高大,颌下留着三绺长须,身上居然穿着一袭大红色的官袍,不过这官袍却到处是污渍,也不知道多久没洗过了。

“你是?”岳云实在记不起自己什么时候见过此人了。

“哦,岳将军的确未曾见过下官,但下官曾在将军昔日殿试时,远远看到过将军的模样。尤其是后来将军应答上了大食使臣候赛因的难题,更让下官对将军的映象深了几分!”这人叽叽呱呱说了一番话,却还未说出自己是谁。

“不知大人姓甚名谁,担任何职呢?”岳云见此人身上如此脏乱,也不禁微微皱了皱眉头。

“哦,忘了介绍了,下官姓高名宣,字满佑,原是工部都水监的事官。算是此次随岳将军一起赴台湾的主事!”高宣一边说着,一边将先前那位大胡子中年男人拉了过来,向岳云介绍道:“岳将军,这位是工部兵器监的事官苏永贵苏大人,是我们这一行人的副主事。”

这时,那苏永贵方吓了一大跳,眼见自己刚才质疑的年轻人还真是承宣使大人,连忙躬身拜倒道:“下官参见岳将军!”

岳云忙将他扶了起来,笑着一摆手道:“苏大人勿须多礼了,我其实最不喜欢有人跪拜的。”

苏永贵见他并无责怪之意,方心安了不少。

岳云向他们身后望去,只见连同他们二人在内,这四十名匠户却是带了两百多人,其中妇女及小孩皆有,看来是他们的家眷。

他亦知这个时候属于朝廷的匠户均是实行军事化管理,不得擅自脱籍,所以很多人都是祖祖辈辈从事这个行业。他们的小孩现在虽然还不能帮自己作事,但在十多年后,同样也会成为一名工匠。

岳云于是便对高宣和苏永贵道:“两位大人让你们的属下上船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