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大唐盗帅 >

第506章

大唐盗帅-第506章

小说: 大唐盗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一方使劲用力,取得的成功是有限的。

杜荷也因而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非常的上心。以迎接大使的身份,领着各国使节往返于能够彰显大唐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地方。

雄伟的万里长城,最富饶的长安东西市,还有东西方的交流通道丝绸之路,以及大唐王朝的军营。

万里长城是不朽的杰作,长安东西市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市场,丝绸之路历史悠久而繁华,唐朝劲旅,更是纵横四夷,攻无不克。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实力,无不是世界第一。

各国使者就如井底之蛙,南方夜郎,在一阵阵的惊叹中,了解意识道大唐的强盛,每一个人都不敢再以国与国对等的地位与唐朝相称。便是西方最强的阿拉伯帝国,也视大唐为兄,自己为弟。

对于共同开创海上丝绸之路的提议,也无人怀有异议。唐朝如此的强盛,与唐朝通商,对于他们来说那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正如当初杜荷所说的一样,未来的局势必将从航海而起。海运会渐渐的取代陆路,成为大势所趋的必然。

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会明白,海运是如何的快捷,如何的方便,如何的节省时间。

自各国推广海运之后,通往长安的商船,即源源不断。各种从西方来的物品,从江南流入中原。中原的各类特产,也通过海上的丝绸之路流往西方。

在这你来我往的交易中,就如陆路的丝绸之路一样,整个唐王朝仅是税收一样,即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量,正渐渐的赶上陆地上的丝绸之路。

坐拥两条丝绸之路的大唐王朝,在双方巨额的交易量下,经济复苏之快,让人惊愕咋舌。

辽东城

荣留王茫然的站在城头上,看著城中的百姓奋力抢救家中的财物,此时城中水深数尺,放眼望去,宛如一片河泽。他想起古人的话:“水火无情。”不禁佩服古代贤者的真知灼见。

自从他离开平壤,离开了渊盖苏文的势力之外,只觉的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他有足够的信心,拨乱反正,消灭渊盖苏文,成为高句丽名副其实的王。

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切都在他的计算之外。

渊盖苏文来的太快,根本不给他整备的时间。他倚靠老岳父手上的兵力,仓促应战,根本不是手握高句丽四分之三兵力的渊盖苏文的敌手,不到一年的时间,他麾下的兵马,节节败退,四方守军,相继战死,最终被困在了辽东城中,只能依仗城高墙厚的辽东城来抵御渊盖苏文的大军。

若不是得到了唐朝暗中的物资支援,他们根本支持不到现在。

荣留王细算了一下时间,整整半年。

他们彼此双方在这辽东城的城墙上下,做着殊死搏斗,双方都付出了极大的伤亡代价。

偌大的辽东城,几乎千疮百孔,雄伟的城墙,破破烂烂。

这还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水。

经过半年的搏杀,渊盖苏文似乎开窍了,不在进行强攻猛杀,他挖开了辽水,以水攻战术,淹没了辽东城。

辽东城百姓伤亡不大,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粮草与士气。三军粮食,几乎让大水冲的干干净净,士气,也在这澎湃的大水的冲刷下,也是荡然无存。

一支苦战已久,失去士气的军队,就如失去了灵魂的人,根本不值得一提了。

这时一员老将走到荣留王身边,正是荣留王的岳父马沦泽。马沦泽神色焦急的道:“大王,城中粮草已不足三日,现在渊盖苏文的兵马为了避免水淹,已经撤开了包围,乘这个机会您赶快走罢……”

荣留王听了,默然无语。良久,才望着身旁这位整个高句丽,唯一对他赤胆忠心的老人家,叹气道:“你觉得辽东丢了,我还能到哪里去?哪里才是我的容身之处?”

马沦泽闻言低下头,默默无语。好一会儿才道:“去大唐,在大唐可以确保大王万全。”

荣留王苦涩一笑,“难道岳父还没有看出来吗?那李世民之心,就如汉朝的司马昭,路人皆知。他哪里存助我们的心思,根本就是在利用我们,让我们拼个你死我活,自己好做渔翁之利。我要是投奔李唐,李世民必然会以我为借口,讨伐渊盖苏文,然后光明正大的将我高句丽收入疆域……”他咬牙切齿的一脸忿忿不平。

李世民这一招驱狼吞虎的厉害之处正是阳谋。

阴谋、阳谋最大的差别在于前者让人防不胜防,而后者让人防无可防。

荣留王知道又怎么样,如果他不按照李世民的要求来,接受李世民的暗中支持,他的脑袋就会成为渊盖苏文的尿壶。同样的,如果渊盖苏文不按照李世民的要求来,荣留王会越做越大,直至成为他的心腹之患。

马沦泽低声道:“我不是不了解李世民的险恶用心,但如今已经步入绝地,无路可走。洪水退后,他们就会攻城,这最后一战,即便我们有心,也使不上力。李世民重视面子,好名声,只要大王表示归顺,他绝对不会怠慢大王。与其等死,不如求得性命,留下我高句丽血脉,意图东山再起之机。”

荣留王长叹道:“也只好如此了……”

几乎在同一时间,渊盖苏文大马金刀的坐在高地上,看着让洪水淹没的辽东城,爆发了一阵震天大笑,道:“辽东,唾手可得……万春,你立刻调精兵一万,迂回至辽东城后……要是我没有想错,荣留王这个小犊子定会将李唐视为最大的依靠,投奔李唐,好叫李唐来收拾我们。李世民这家伙野心不小,对于我们的领土,垂涎三尺,不能让他得逞。我们现在的实力要略逊于李唐,现在还不是跟他们正面交锋的时候,过几年,时机一到,我定领着所有高句丽所有勇士,饮马黄河,直取长安……”

他的口气傲慢,狂妄之极。其实他就是在打肿了脸来充胖子,什么饮马黄河,直取长安都是屁话,说出来充充场面的。

杨万春是渊盖苏文麾下的第一大将,此时领命而出,率众离去。

第二十五章 机会

第二十五章 机会

长安,赵国公府。

长孙无忌宴请文武同僚齐聚府上,拉拉家常,增进一下感情。

作为文臣之首,长孙无忌即便没有实权,也拥有着无可比及的威望。尤其是《律礼》一书,现世之后,将他的名望推向了高峰。尽管杜荷横插一脚,占了大部分的便宜,却无法改变长孙无忌趁势而起的事实。

此刻出现在长孙无忌府上的,都是唐王朝名噪一时的了得人物。仅国公就有六个之多,包含文武,有郑国公魏征、申国公高士廉、宋国公萧瑀、褒国公段志玄、夔国公刘弘基、莒国公唐俭……

这些都是位列凌烟阁的重臣,也是长孙无忌圈内关系密切的人。

除了他们,还有黄门侍郎褚遂良,中书侍郎岑文本,监察御史马周等等,皆是朝野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现而今,他们聚集在一起,足见长孙无忌那无可比拟的号召力。

整个大唐,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寥寥可数。

长孙无忌那弥勒佛似得笑脸,不住的把酒交谈,扩充着宴会上的气氛。

一群文武重臣,他们所谈论的事情自当不会是风月。唐朝言论自由,并不禁止任何人谈论国事。只要你有心,哪怕是一个乞丐,他都有资格递匿名信。这封信,只要符合实际或是情节严重,甚至能够传到李世民的御桌上。比如多年前李承乾与李泰之争,李承乾就曾安排一无名小卒诬告李泰。

李世民大为震怒,却找不到诬告之人。只因制度如此,既然是匿名信,显然表示写信人不会透露身份。没有身份,到哪里去找?

这种制度的目的,即是为了让那些受到压迫,却没有胆子告状的人准备的。

就如唐朝制度“诬告”不论罪一样。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状告当朝一品,这个芝麻官都不会受到任何的惩罚。

这种制度有利有弊,利者,能够让大臣畅所欲言;弊者,事情真真假假,很有可能让皇帝受到蒙蔽,做出错误的决定。

这种制度的产生,正符合李世民纳谏的性格,他不怕人乱说,就怕人,不敢说。

他有绝对的自信,明辨是非,不受到蒙蔽,能做出最正确的抉择。

故而在李世民这一朝,畅谈国事,是一种风气。

百姓都能够如此,这些地位超然的大臣,自当这样了。

他们话不离国事,谈古论今,述说着现今的变化。

其中谈的最多的莫过于海上丝绸之路,以及当初首先推荐开拓海上丝绸之路的杜荷。

海上丝绸之路给大唐带来的高额利益,有目共睹,即便个别与杜荷不对盘的大臣,也不得不承认,杜荷当初的提议,高明之极。

长孙无忌与杜荷交恶,这是无人不知的事情。

在长孙无忌的宴会上,也没人不识趣的提杜荷如何如何,即便不经意的说道,也会捡一些无关的说,不想惹得长孙无忌不快。

这一次却是意外,因为话题是长孙无忌提起的。

长孙无忌在谈论《唐律疏义》的时候,毫不吝啬的说着赞美之词,说杜荷是大唐的后起之秀,将来会成为大唐的擎天玉柱。

长孙无忌如此赞赏杜荷,让赴宴的文武大为惊讶,随即大悟,自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长孙无忌是什么人物?

大唐文臣之首,国舅,第一重臣,而杜荷是一个后辈。

长孙无忌会嫉恨一个后辈?

如此一想,他们都觉得以前是自己低估了长孙无忌的气量,也不再长孙无忌面前将杜荷当作一个禁口的人物,也顺着长孙无忌的话,谈论起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海上丝绸之路。

魏征随口应承着,也如众多大臣一样,给杜荷的开拓海上丝绸之路极高的评价。虽说当初,他对于这个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报多大的热忱。现如今,杜荷已经用事实证明他发的观点的正确性。魏征为人刚直,对既对,错既错,坦然的认可了这一点。但心底却为此产生了些许疑惑。他那双刚直不阿的眼眸不住的在长孙无忌身上瞄着,希望能从表情上看透长孙无忌的心思。

魏征乃是当世之杰,才情干略都是一时之选,昔年为李建成效命,就曾多次让李世民大吃苦头。让李世民折服之后,一心为唐。对于朝堂上的事情,那一双眼睛是雪亮雪亮的。

长孙无忌的性格常人或许看不出来,但魏征却深有体会,长孙无忌心眼小,吃人不吐骨头。他不会无缘无故的赞美一个人,更何况这个人还是对手。

长孙无忌道:“小杜大人,军政双全,真正让我佩服的还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短短余年,历经我大唐三大对外战役,取得赫赫之功,光芒之盛,将我大唐所有智勇之将给掩盖过去……”

他赞不绝口,赴宴的诸多大臣心中却是一怔,均想起了一个问题。

魏征恍然,明白了长孙无忌的用意,细细思量,也觉得长孙无忌这有意无意的一点,并非全无道理。

对此全然不知的杜荷,此刻正在府中逗着孩子玩乐。

小宝儿、小百合已经一岁之龄,都到了会跑会跳,学牙牙语的时候了。

这个年段的小孩,是最讨人喜欢的,天真可爱。

杜荷一闲来无事,既与两个小家伙嬉戏。

两个小家伙的心性也渐渐有所体现。他们虽是一母同胞的兄妹,可性格却大不一样,小宝儿偏文静,不喜动,而小百合却是一个野丫头,年纪不大,满院子的乱跑,也不怕摔,一天不摔个百八十跤的,都会让人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

杜荷觉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