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盗帅-第4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计策,连李世民都吓了一跳,最终他决定“兴灭继绝”并没有采纳魏征的计策。
现在这位老实人又一次露出了自己的獠牙,阴森森的看着在他心中屁也不是的佛教。
老实人心一但黑了,下场是很可怕的。
第六章 治标,不如治本
第六章 治标,不如治本
魏征想要灭佛,并没有私心,只是个人见解。在他看来佛教的许多东西都是虚无缥缈的,尤其是所谓的轮回之说,更是无稽之谈,一言一论都是诓骗百姓的论点。属于邪魔歪道的范围,对于这种邪魔歪道,就应当斩尽杀绝。
他毫不客气得道:“陛下,佛家理论都是诓骗百姓的无稽之谈……里面教唆世人斩断七情六欲,四大皆空,但真是可笑至极。臣有一友……不,臣与他已经割袍断义,他还没有资格做我魏征的朋友。此人早年相学,文采飞扬,是地方上的数一数二的才子,家人望他光宗耀祖。母亲日夜操劳,供他念书,妻子下田务农,养活生计,只盼丈夫能够高中。可丈夫进京赶考时,露宿寺庙,受到了和尚的蒙骗,放下一切,出家为僧,摒弃尘缘一切。结果老人家听闻音讯,气死家中。那混账,竟然理也不理。妻子带着不满一岁的孩子,沿街乞讨,往寺庙求见一面。丈夫依旧避而不见,口口声声说自己以斩断一切情缘,愿终身侍佛左右。如此行径,那与畜生又有何意义?”
魏征痛心疾首,这倒不是他瞎编,而是却有此事。那丈夫是他同乡的好友,他得知消息后,立刻与那丈夫划地绝交,同时让人给妻儿送上生活费救济。
这事魏征谨记心中,对于佛家,也因此事厌恶至极。
在他看来佛家的理论,已经让一个人摒弃了孝义的人伦之常,等同畜生一样。
如今又见和尚们以百姓血汗钱行奢靡之风气,让他心中的厌恶百上加斤,肃然道:“佛家学说不当蛊惑人心,且占用资源无数,影响国势发展。微臣提议,捣毁所有佛像,回收所有田地,让所有僧人还俗。佛像融化铸钱,缓解经济压力;田地分发百姓,安抚民心,增加粮食产量;至于还俗僧人,让他们务农也好,从商也罢,反正都能为我大唐做出贡献,比当什么和尚要强。”
魏征心不停,眼不跳的说着,似乎再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他口中的三个所有,毫无疑问的却能将佛教推向死地,难以翻身。
李世民瞄了魏征一眼,知道自己的这面镜子已经下了狠心,也跟着异动,大唐即将迎来对薛延陀的征伐,在财力上有些吃紧,若将大唐境内所有的佛像融了,将会为国家增加一大笔的收入。
至于剩下的回收田地,让僧人还俗也是利国之举。
只是如此大规模的灭佛,会不会给国家带来动荡。
这是作为帝王最先考虑的事情。
李世民瞧了不怎么开口的房玄龄、杜如晦一眼,打算征求一下自己这对左膀右臂的意见。
两人都对于佛家不怎么了解,也没能给出一个合理的意见。
但杜如晦却莫名的说了一句:“文化岂是说灭就能灭的?”
便在这时,殿外传来杜荷求见的消息。
李世民精神一震,让人宣杜荷进殿。他们并不了解详细情况,只是根据传递上来的消息,再做商议。到底如何,他还是打算听一听杜荷的口述,了解一下最真实的情况再来决定。
杜荷在殿外,正好听到了魏征的三个所有,也暗自咋舌,想不到魏征这家伙还真够狠得。他的三个所以,不可谓不大快人心,杜荷都有一种想要拍案叫好的冲动。但随后听了父亲的话,眉头蹙着。他知道自己的父亲论谋略也许不及房玄龄,但他的大局观,远见却少有人比得上。他不会贸然开口,一旦开口一定是最切合真理的答案。
这“杜断”二字,绝不是浪得虚名的。
仔细琢磨,好一会儿,才恍然明白杜如晦的意思,心中佩服老爹的眼光毒辣,也有了决定。
得到宣召,杜荷大步走进殿内。
在李世民的询问下,杜荷将前因后果,一五一十的说了出来。在事关李承乾的问题,杜荷几乎是撇去不谈,偶尔涉及,也是一语带过。李世民待他不薄,杜荷也不打算在这众目睽睽之下说他儿子的短。
但知子莫如父,杜荷固然不提,可李世民是何等的精明,怎能看不出这细节上的问题?他脸色也略显难过:为人父母,没有一个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至高的期望。即便明知李承乾的为人,在这内心深处还是不可避免的生出一丝丝的期盼,希望孩子能够改过。
然而李承乾的表现无疑是印证了一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期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满朝文武只是知道弘福寺的和尚奢靡之事,对于后来发生的破案经历并不知情。杜荷也顺势一并说了,将纳言通奸、杀人的事情以及破案经过告诉所有人。
魏征、褚遂良等一干刚直的儒家重臣,闻之更是义愤填膺。
这一回就算是李世民、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也来了真火。
魏征再一次强调他的灭佛政策,言辞凿凿。
萧瑀那一伙人已经无话可说,不是他们嘴皮子不够犀利,而是纳言的混蛋透顶,毁去了一切出路,让他们无言以对。尤其是萧瑀,更是羞愧的想找一个地洞钻下去,躲起来。他可没有忘记,纳言当初是他请到长安来的,有如今的这个地位也与他的信任,器重密切相关。这亲自为大唐造就了一个yin僧,一个祸害,他哪里还有颜面辩驳。
“小杜爱卿亲历此事,你有什么意见?”李世民作为一个合格皇帝,自然知道不能随意的下决定,集众人之所见,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臣有不同的看法……”杜荷仰首沉声道:“我认为魏相的意见建议有些不符实际,佛家灭不掉……也不可能灭掉。”
今日之事,因为杜荷而起。
满朝文武都以为杜荷会偏向于魏征,采取灭佛的态度,却想不到他会说出与杜如晦差不多的话来。
“这是为何?”李世民有些不悦,作为一个唯我独尊的皇帝,他还真的不信自己灭不了一个外来教派。
“其实在揭发纳言之前,臣遇到一个真和尚,他叫弘忍,是一个真正有着高深佛法的和尚……他的一言一行,让人敬佩。”杜荷沉声道:“陛下可知为什么秦始皇灭不了诸子百家吗?焚书坑儒,始皇帝都已经将事情做绝了,但却始终不能限制文化的发展、流传。因为在始皇帝焚书坑儒的同时,世上有着无数敢于抗命不畏生死的斗士,他们将书藏起来,将知识记在脑海里,交给后人,流传后世。面对这一群人,便是始皇帝再如何厉害,他也灭不了知识,灭不了文化。佛家也是一样,诚然纳言可恨之极,但只要有弘忍这样的真高僧的存在,佛家就不可能灭亡。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的灭佛事件,可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并不是当权者手段不够严厉,实在是因为有一些人真正值得敬佩,值得他人效仿。陛下确实能够捣毁佛像寺庙,回收所有寺庙田地,甚至强迫僧人还俗,但无法改变弘忍这类人的向佛之心,他们的存在会影响到许许多多的人。因此法律能够让佛家陷入低谷,但无法将他们灭绝。”
魏征这一回没有据理力争,而是在思考,他阅历丰富,也知道史上确实发生过两起灭佛事件。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两位皇帝当时都采用了相当严厉的手段,但无一例外,佛家最终与小草一般,春风吹又生,无法断绝。
“不过……”杜荷话音一改,满脸的严峻道:“毫无疑问的是,对于佛家,我朝并没有合理有效的管理方式。造成今日的情况,臣心底并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在预料之中。说句难听点的,今日是事件,完全都是给不合理的制度宠出来的。”
李世民面上有些挂不住了,杜荷这话直指大唐的制度不好,不到位,难看得道:“此话怎讲?”
杜荷淡淡一笑,反问道:“那臣问一句,对于寺庙,朝廷可有明显的管制?税收又如何来算?”
“这……”李世民说不出来,自古都是这样,历代皇帝对于虚无缥缈的神佛都抱有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几乎没有一个朝代是制度,从神佛的手上拿钱的。
杜荷道:“正是因为这种放任自由的宽松管制,才导致了和尚的奢靡腐败。有道是‘饱暖生yin欲,饥寒起盗心’,和尚不用纳税,手头上有着无数百姓的香油钱花不掉。这奢靡之气,自然跟着产生。陛下……今日的事件,并非错在佛家,而是纳言这类的假和尚,是他们打着佛家的幌子,来蒙骗世人。臣以为,我们要做的不是灭佛,而是要灭掉那一群假和尚,伪和尚。”
李世民有些不岔,但也得不承认杜荷言之有理。
魏征目光灼灼的望着杜荷道:“那以小杜大人的意见,应该怎么处理这个问题……”
杜荷在来的路上,一直都在考虑这个问题,见魏征询问,笑吟吟的说道:“魏大人岂不闻夏禹治水,堵不如疏?治标,还不如治本……”
第七章 疏比堵更毒
第七章 疏比堵更毒
堵不如疏?
治标,还不如治本?
这两个词在政治场上经常出现。
但此刻由杜荷说出却让人重视之余,也无人知道他心中所想。
诸臣与杜荷共事已有一年,深刻的认识到杜荷在政治上的远见,对于他的话也没有任何的怀疑,洗耳恭听。
其实论政治才能,年纪轻轻的杜荷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这类的名臣比起来相去甚远,但他胜在拥有一千五百年的超前知识,在诸多理念上有着一千五百年中国历史上千百位名臣累积的经验心得。在一些同类的历史事件上,自然有着最正确的看法。就比如关于佛教的事情,相信没有一个人能够了解日后佛教给大唐带来的危害。
魏征灭佛的建议确实很不错,但他再厉害也是一个人,不是神,算不到事后的答案。
佛学如诸子百家一样,固然有很多地方太过想当然,但也有可取之处,作为一种文化,并不是想要灭绝就灭绝的。治水,关靠堵,只能解决当前问题,并不能解决长远。
李世民不知杜荷拥有超前的知识,只知他政治远见,不亚其父,便说道:“那朕到要听听小杜爱卿是如何治本的……”
杜荷自信一笑道:“据臣所知,佛教在我长安内的街坊中有十二座,长安附近也有十余座,加起来共计二十多座寺庙。陛下不觉得有些多了吗?寺庙一多难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故而第一点,臣提议限制寺庙,规定城、镇、县、州里的寺庙数量,如县一镇二城三州四,将和尚聚集在一处,亦好方便管制。多余的寺庙一律收归朝廷。”
“臣复议”最先开口的是萧瑀,他固然恨极了纳言这伪和尚,但对于向佛之心,却始终犹在。纳言的作为已经激怒了李世民,不付出一些代价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杜荷是如此的“通情达理”,并没有将事情做绝。在他心中也认为寺庙,有个一座足够了,没有必要弄得遍地都是佛寺。
萧瑀作为信佛一派的代表,他发话了其他人自然没有意见。
魏征并没有开口,显然只是这一点,还不足以说服他灭佛之心。
杜荷接着道:“此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大唐的,山川河流也是大唐的。可佛家却有一个习惯,占山为王。他们在山上建了一座寺庙,几乎就意味着将这座山占为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