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平安传 >

第141章

平安传-第141章

小说: 平安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薛禄听到这里神情自若,他倒是条汉子,不如人也不强辩。
  傅良友继续道:“张宁言,事态有一发不可收拾之势,当今圣上乃英明之主,绝不可能只派一个武阳侯前来;定会调集三大营主力,御驾亲征或以英国公为帅,一举平定乐安。他还立下军令状,如果没有言中,就请砍头祭旗。王府当场有文武数十人,竟无一人能反驳张宁的说辞。”
  朱瞻基道:“汉王部下多有乐安籍,定不愿意抛家弃业远袭南下,他们为何没有站出来说话?”
  朱瞻基也是洞明了汉王部下及其本人的心思,之前才自信满满……他虽然每天面对许多人狂表忠心大公无私,但是内心却是明白的,这个世上鲜有真正大公无私的人,多少都在为自己考虑;皇帝并没有被臣子们的甜言蜜语所迷惑。
  基于这样的判断,朱瞻基才制定了占据道德大义制高点、欲擒故纵等待机会、最终重拳出击快速解决问题的既定方略。这一套策略可谓是处心积虑,胜券在握。朱瞻基认为自己的政治谋略和大老粗叔父根本不在一个层次,每一步都看似略居下风、却每一步都把汉王吃得死死的,一切尽在掌控玩弄之中。
  哪料半道里杀出个陈咬金,那个张宁简直是一无所有要啥没啥,既没有陈咬金的武力,又没有关系人脉,更可笑的还是个通缉犯连容身之处都没有。单骑杀入乐安,竟能影响到国家战略层面的大势……这,太难以置信了,朱瞻基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受。
  如果没有那份让他咬牙切齿的檄文,朱瞻基此时说不定还有点敬佩此人,但一想到张宁竟然污蔑自己弑父!他就恨不得马上逮住此人,让他把所有酷刑都经历一遍,最后一刀一刀割千刀而死!
  在朱瞻基的用人理念里,两样缺一不可:忠、才。那个张宁从一开始,朱瞻基就看出了有才能,就是因为质疑他的忠诚,所以没有重用。朱瞻基并不后悔自己没有拉拢到这样一个人才,因为此人简直是……无耻!
  可是真的无耻吗?不骂皇帝弑父,在乐安的事如何能剑走偏锋达到目的?或许真正的人才都比较邪门,中规中矩者干不出叫人惊叹的事来。
  就在这时傅良友继续说:“汉王部下没能当场反驳,只因无言以对。不过很快就有武将李明、孙奇焕二人密谋半夜行刺,杀入朱府,却没能在汉王兵马赶到之前凑效,功亏一篑,二罪将也因此被汉王所杀……”
  薛禄躬身道:“另外还抓住了一些目睹事情的证人,皇上可想听听细则?”
  “不必了。”朱瞻基挥了挥手,他好像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君王不该随意当众发怒。但他终于冷冷问道:“不是抓了张宁家的人么,在何处?”
  一个官僚禀报道:“就地看押在南京兵马司牢狱之中,等待司法定罪。”
  朱瞻基冷冷道:“派人到南京传旨,将已抓获的罪犯全部凌迟处死。”


第一百八十四章 真正的猛士(1)
  本来大军经过皇帝检阅之后就该祭祀祖宗挥师出征,但得知汉王已经南下,京营只好暂时取消了计划。现在去乐安城已经毫无意义,前军薛禄的两万人马得知汉王离开后已经赶到乐安收拾残局,足够了。
  事情有变,朝廷自当调整战略部署。平定一个亲王的叛乱绝非小事,朱瞻基每走一步都会看十步远,他不是一个随性胡来的人。
  这两天杨士奇等重臣都没有回家,一直在内阁吃住,随时等候皇帝召见的御前会议。作为杨士奇的得意门生,于谦也陪在内阁,两天两夜没有回家了。
  后来杨士奇听说于谦的妻子董氏生病在家,就让他回去看看,明天再来。于谦有些不情愿,但碍于恩师的话,只好先回家去了。
  于谦从东城回家,只见董氏穿戴整齐前来迎接,她虽面有虚弱之色,却还说得话走得路,并不是很严重。于谦见状心下有些不悦,却也不好埋怨,便问道:“夫人身体好些了么?”
  奴婢们躬身垂立,他们都很尊敬于谦,不仅为人正派,在家里和夫人也是相敬如宾,十分符合世人的评价标准,整个一君子作风。
  董氏带着一些歉意道:“郎中瞧过,就是气虚,没有什么大碍。李二这个人马虎,也没告诉过我就擅作主张跑到官府去禀报夫君,不然我也不会让他去让你分心,最近朝里的事很重要?”
  “不打紧,回来看看夫人的病情是应当的。”于谦在椅子上坐下来,“朝里我也帮不上什么忙,不过在恩师杨公身边,好歹能做些查漏补缺的事。”
  董氏好奇地问:“是不是关于张平安的事?”
  “是和他有些关系。”于谦有点诧异道,“夫人从何得知?”
  董氏道:“这两天京师里穿得沸沸扬扬,连我这个不出门的人也从郎中那里听说了些。记得张平安以前和夫君有过结交,还到咱们家来过。”
  于谦叹了一口气:“何止是结交,如果他不出事,和杨公的养女联姻,咱们两家的关系定当不同。可惜、可叹……不过张平安确实有些本事,当初我到南京接应他时就觉得他年纪轻轻非寻常之辈,这不弄出大动静了。本来朝廷料定汉王必反,并且所图者京师方向;不料张平安只身入乐安,凭三寸不烂之舌硬是说得汉王改变方略,南下指向南京。如此一来就麻烦了,汉王本就是一员能征善战的良将,又加上亲王身份和威名在外,南方诸城恐无心作战;因此,原本很快就能解决的藩王之乱,这下得耗些时日了。”
  “那张平安虽在朝廷不受待见,现在投靠了汉王,应该也有一番作为。各为其主,夫君也不必为他感叹。”董氏劝道。
  于谦摇头道:“经过这么一番变化,汉王不过是延缓了死期而已,失败同样是迟早的事。张平安投奔他有何前程可言?”
  董氏道:“那真是可惜了。我听到奴仆悄悄议论,把那个张平安都传得入神了,好像一个有勇有谋文武全双的英雄一般。”
  于谦笑道:“我又不是不认识他,他有什么武,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想来武阳侯把证人带到德胜门上,当着许多文武将士的面审问,这事儿反倒成全了张平安的名声。说不定以后青史上都会有他的名字,史官不敢美言,但写到汉王叛乱一节肯定会提到有张平安这个名字,他是这件大事的重要人物。”
  ……
  而那个将要留名青史的“重要人物”正跟在很多权贵人物屁股后面,在汉王中军观战,基本对眼前的一场战役没有发言权。
  战场上兵马摆开人山人海,旗帜飞扬、战马奔跑,热闹非凡。只见对面阵营中的旗帜上写着一个“周”字,汉王询问部下,原来前来应战的是新封徐州总兵官周遇吉。
  “闻所未闻的人物,啥地方来的,胆量不小,敢挡本王?”汉王没好气地说。
  朱高煦当下就带武将四员从中军策马而出,四名大将分列左右,举帅旗而往。五人大摇大摆地跑到两军对垒的中央空地,站在那儿等着。不一会儿,只见一小队人马也从对面走出,面对汉王这边策马而来。
  两边相隔一箭之地,对面中间一个披甲的人大声道:“本官徐州总兵周遇吉,奉旨率兵捉拿叛臣,叫汉王速速上前就擒,皇上应会念及皇室宗亲身份,饶他一条性命!”
  朱高煦哈哈大笑:“尔等宵小之辈,老子带兵的时候你还在喝奶!螳螂挡车愚蠢之极,只知躲在那边狂言,有胆子上前来和本王过两招?”
  “匹夫之勇耳!”对面骂了一声。
  朱高煦立刻取弓箭,对面见状拍马便要走。朱高煦策马追了几步,“嘭”地放开弓弦,可是离得太远没射中。饶是如此,也吓得对面狼狈而逃,接着一支人马出来相救。朱高煦见大股敌军迎面而来,却不后退,下令一挥帅旗,汉王军中也奔出一支骑兵来。
  等到骑兵冲至中央,朱高煦索性带着一股人马径直从正面冲锋,部将们都没来得及劝解,无可奈何只有硬着头皮干一回合了。徐州官兵立刻采取了积极防御的阵营,以长枪步军组成方阵拒敌。
  朱高煦拔出剑来,大吼一声带领心腹部将极其亲兵、裹挟一大队骑兵就迎面扑去。众人以为这一会合讨不得好处,哪料骑兵还没冲到阵前,对面步营前方就怯战后退,微微一阵后退却像瘟疫一样传染起来,本来就士气低落满怀惧意的官兵呈现乱象。
  “开炮!开炮!”官兵的呐喊已经近得能听清了,突然“轰”地一声巨响,浓烟腾起,人仰马嘶,接着炮声响了一通。朱高煦后面的骑兵落马甚众,却依然猛冲而去。炮声几乎还没停息,就听得叮叮当当兵器撞击,喊杀声惨叫声在硝烟中嘈杂,短兵相接,朱高煦及部将势不可挡,瞬间穿插进阵营。官兵主将刚刚被救回来,见状大急,拍马便走。


第一百八十五章 真正的猛士(2)
  连张宁都没想到,双方主将见面对骂了两句战斗就爆发了。过程也是相当快速,不到半日工夫徐州官兵就兵败如雪崩一发不可收拾。张宁再次见识了一场一边倒的战役,不对称的战斗才会出现如此情况。
  当初在凤霞山围剿山匪时的一边倒战斗,因素很简单,张宁部拥有绝对优势的火力,在强大的远程武器面前、装备简陋的山匪毫无招架之力。而今日的战况,汉王军不存在装备优势,特别是火器方面,由于他轻兵南下根本没有携带重型火器,只有一些轻型火铳作用并不明显。
  这次战役士气或气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张宁就没看出汉王用了啥兵法之类的招数,带着人马就冲,结果凑效了。在这个时代,战争处于冷热兵器之交,主将仍然至关重要,正合古代一句话“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主将直接影响了士卒的信心,组织度相对松散的古代军队,士气低落时极易崩溃。
  汉王挥军尾随败兵趁势逼近徐州城,只见城门打开,知府率众开城投降。大军进城迅速占领城池各要地,这座位于两京之间极其重要的重镇,轻易就落入汉王之手。
  徐州,大明东部地区极其重要的城池,不仅因为其水陆交通枢纽的位置,更因它是通往凤阳的门户所在。凤阳是啥地方?又称中都,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帝陵所在,是大明王朝的龙脉。幸好汉王也姓朱,太祖就是他的亲爷爷,他不可能对中都干出啥事来,还得好生保护着……要是换了个人进逼中都,那真是太严重了。这个时代的人们非常信诸如天道气数一类玄虚的东西,祖坟都被挖了,就是气数被断,估计国人都要笼罩在亡国的阴霾之中。
  中国很大,徐州这样有名的地方,张宁活在两个时代也从来没进城看过,今日还是第一遭踏足此地。城池在广袤的江苏平原中心,几乎无险可守的地方。正值汉王大军进城休整,张宁便带着随从数人四处逛逛,朱恒派了几个士卒跟着,这种兵荒马乱的时候倒也必要。
  四处多是硬歇山式的民宅,陈旧的房屋和高大的树木,洋溢着历史古老的痕迹。不过城里的绿化确实很好,有些院子里不仅种着花草树木,还种菜。没有工业化的中部平原,空气也比较清新,只有低空位置笼罩尘土,那是大量的人马进城所致,天空依然蓝蓝的……不过在张宁的印象里,这边平原地区到了现代环境就恶劣了,煤灰和废气把整个城市都蒙上黑灰,天空也灰蒙蒙的污染很重。
  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