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85章

重生苏联-第85章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科京虽然对曼图洛夫的言论感到不满,但在这位中央委员兼第一副建设人民委员面前,并不敢露出任何不满的神情。这个科京,在巴结,讨好大人物这方面很有一手,让他在伏罗希洛夫、斯大林,甚至是后来的赫鲁晓夫面前,都有不错的印象。

  不过,这个特质并没有帮助他击败自己的对手——柯什金及其徒弟莫洛佐夫。

  莫洛佐夫和柯什金所设计的T…34后来成为了卫国战争中最为人所知,也是产量最多的坦克,莫洛佐夫后来设计的T54、T62等作品更成为了苏联军队中的主战坦克。而科京所设计的作品,后来也慢慢地,消失在军事舞台之中。

  “曼图洛夫同志,我有些事情想跟您谈谈,不知您是否方便?”果然,科京真的要跟曼图洛夫谈一些事情,大概就是关于A…32的。

  “什么事情?”曼图洛夫虽然猜到了科京心目中的意思,但还是装作不懂地问道。

  “是关于苏芬战争的,不如我们下去慢慢谈吧,莫洛托夫同志还有伏罗希洛夫同志也想跟您交流一下。”

  科京把莫洛托夫和伏罗希洛夫这两位政治局委员的名字搬出来了,曼图洛夫不敢不答应对方的邀请,只好跟着他,走到大厅里,参加这场“会议”。

  曼图洛夫刚坐下来,就被伏罗希洛夫问道。“沃罗佳,请问你对这场战争有什么看法?”

  “克里姆,您指的是苏联对芬兰的战争?”曼图洛夫问道。

  “没错,您觉得我们得花多少时间才能攻下赫尔辛基?”伏罗希洛夫大大地低估了芬兰军队的实力,还真以为苏军可以轻易攻下芬兰的首都赫尔辛基。

  和岳父不同,曼图洛夫并不对战局感到乐观。有着后世记忆的他,知道这场战争最后只能以苏军惨胜的结果收场。苏军以伤亡32万的代价,从芬兰手上换来了一点土地,而芬兰只损失了7万人。

  这场战争,大大地暴露了苏军在指挥和后勤供给上的弊端,也令伏罗希洛夫从国防人民委员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这个很难说。”曼图洛夫分析道:“芬兰人这次肯定会动用全国所有的力量,还会从瑞典、英、法等国家取得武器和弹药,支持这场战争。而且,芬兰的地形复杂,森林密布,熟悉地形的芬兰人很容易给我们买下伏兵,也能发动有效的阻击。”

  “你说的这些都没错,”伏罗希洛夫点了头,说:“但以我们苏联红军的实力,即使他们动用了最大的力量,应该也会被我们轻易击败。刚才你说的那些阻击,那些埋伏,我想最多只能在森林地区对我军造成一点威胁。

  但在我军迅速推进到他们的腹地,进入他们的城市后,应该就不能发动有效的阻击了。”

  “克里姆,我觉得战事未必会如您想象的那样顺利。”

  “为什么?”

  

第一百二十六章 穿越者的预示

  “伏罗希洛夫同志,芬兰军队训练精良,熟悉地形,而且熟悉当地严寒的气候。并不是一支容易对付的军队。”曼图洛夫向岳父强调了芬兰军队的优点。

  “他们武器缺乏,兵力很少,没有先进的装甲部队。而我们苏联红军在兵力上还是装备上都有压倒性的优势。在我看来,就算敌人训练再精良,对地形和气候再熟悉,也会被我们轻易击溃。”显然,伏罗希洛夫并没有意识到芬兰军队的实力。

  “但克里姆,听说我们派到前线的,都是来自中亚地区的红军战士。他们不适应当地严寒的气候,而且我军的防寒衣物供应并不充足。他们不适应在寒冷森林地区作战,缺乏相关的作战经验,很容易被芬兰人埋伏阻击。

  再者,我军虽然有数量充足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但在森林的作战环境下,很难发挥到应有的作用,甚至容易被敌人接近。”

  在座的坦克设计师科京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信心,并不知道被芬兰人接近会导致怎么样的后果。“被敌人接近?这会有什么问题?就算他们接近了,也很难对坦克造成什么危险吧。。”

  “这样,芬兰人就能向我们的坦克投放燃烧弹,坦克里的人员很有可能会被烧死,而这辆坦克也很有可能会落到敌军手里。在我看来,我们的坦克、装甲车在大部分时候都要有步兵的保护,这样敌人就较难接近并摧毁坦克。

  当然,在突破性进攻的时候,也可以用大量的装甲部队作为楔子突破,这个时候,就不需要有步兵在前方保护。”

  伏罗希洛夫点了点头,说:“我们会研究你的建议。”

  “除此之外,”曼图洛夫的提议并不知刚才那些,“芬兰人在卡累利阿地峡上的曼纳海姆防线十分坚固,而且不少战壕、碉堡的位置比较隐蔽,覆盖范围很大。

  所以,我们在进攻之前,应该要调查清楚他们设防的位置,进攻之前要发动持续的,长达二十多小时的大规模炮击,消灭他们的防御工事,并集中兵力,从敌军防守最薄弱的地点,突破曼纳海姆防线。”

  “沃罗佳,你对芬兰军队的了解很充足啊。”曼图洛夫对芬兰人的了解远远超于伏罗希洛夫的想象。

  “其实也没什么,这些都是我听回来的而已。具体情况还需要前线队伍来了解。”曼图洛夫再次提醒道:“但毕竟,战争是残酷的,是涉及人命伤亡的事情。一处理不好,就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所以,对于这场战争,我们应该要谨慎处理,不应该冒上太大的风险。”

  伏罗希洛夫再次点了头,表示肯定,“沃罗佳,对于任何一场战争,我们都会认真、小心地处理,这点你就不用担心了。”

  的确,伏罗希洛夫在冬季战争的时候,确实有多次亲上前线,小心地处理问题。但可惜他的军事才能有限,战事一直僵持,最终还是被罢免,换上了铁木辛哥指挥战事。

  伏罗希洛夫补充道:“另外,我们已经采纳了你对于我军后勤供给的建议,包括用不锈钢饭锅来取代镀锡饭锅,同时增加防寒衣物的供应。这样,即使是来自于中亚地区的红军战士,也能适应北方严寒的冬天。”

  曼图洛夫已经把想说的都说了。作为一个待在后面的建设部副部长,他最多只能说这些话,来避免苏军在冬季战争中,所付出的,无必要的伤亡。

  至于能否扭转战局,改变历史,他还是没什么把握,因为芬兰人的抵抗意志实在是太强,枪法太好,训练精良。以“侵略者”姿态发起战争的苏联,在保卫国家的芬兰人面前,很难打出卫国战争时的那股热血。

  至于曼图洛夫的建议,对战争的帮助虽然也不小,但毕竟要获得切实的执行才能发挥功效。否则,战果可能会和历史上的没啥区别。

  “曼图洛夫同志,”莫洛托夫发起了他的话题,“上次,您在克里姆林宫跟我说过,德国将会是我们的敌人。”

  “没错。”曼图洛夫承认了这一点。

  “但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他们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敌人,还有可能会是我们的盟友。”莫洛托夫说道。

  “莫洛托夫同志,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现在德国人不但和我们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还向我们提供了不少生产设备,和军工产品。如果他们把苏联当作是敌人的话,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这样只会增强我们的实力。”

  “没错,他们,包括很多苏联干部在内,都是这么想。但我和斯大林同志都觉得,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撕毁和平条约,没想到您也意识到了这点。看来您的国际视野确实很广阔啊。”

  曼图洛夫说道:“莫洛托夫同志,在目前为止,苏德两国之间的关系确实不错。但那些误以为两国关系良好的人,也许并不了解这个《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在什么情况下被签订的。

  德国人吞并了奥地利,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此举受到我国和西方各国的注意。为了避免我国和英法联合,引起两线作战的危险,他们才主动与我们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其实,莫洛托夫和斯大林早就识破了德国人的意图。“没错,西方国家游移不定,不愿意与我们共同抗德。为了避免德国对我们发起侵略战争,同时达到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目的,我们就答应了德国方面所提出,签订互不侵犯条约的请求。

  当然,正如您当天所言,纳粹的本质是**的,他们曾经多次声称要消灭社会主义统治下的苏联。我们始终相信,坚持**立场的他们,迟早有一天会撕毁合约。这点我们在签约之前就已经想到了。

  他们向我们提供生产设备和军工产品,提升我们的生产水平和技术水平,而我们则向他们提供石油,锰,橡胶等资源,给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生产原材料,支持他们的生产,这其实是一场平等的贸易。并不存在一方实力提升不平衡的问题。”

  “这点我们都十分清楚,德国人迟早有一天会撕毁条约,”曼图洛夫预示道:“而我们也要在他们撕毁条约之前做好充分的作战准备。

  至于开战的时间,在我看来,当他们在西线取得决定性胜利,占领法国,隔着大海和英国人僵持,无法取得进一步战国的时候,就会把侵略的矛头指向我们。”曼图洛夫做出了他的先知性预言。

  虽然德国在占领法国一年之后才向苏联开战,但尽早准备对苏联来说并不是一件坏事。

  “等他们占领法国的时候再说吧。”莫洛托夫满意地笑着,说:“至于备战的事情,那就要交给伏罗希洛夫同志,还有你们建设人民委员部了。”

  “沃罗佳,你是第一副建设人民委员,打算怎么样发展军事工业的建设?”伏罗希洛夫向曼图洛夫问道。

  曼图洛夫回答道:“我认为,应该增加坦克,还有反坦克装备的产量,在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西伯利亚,甚至是中亚等大后方地区,建设更多的军事工业设施,以保障我军的后勤供应。”

  伏罗希洛夫翘起二郎腿,说:“但是,库里克(副国防人民委员,主管军械)同志认为,同时认为坦克和装甲车辆永远无法取代马匹,同时,组建坦克部队成本高昂,冲锋枪、机关枪等自动武器耗弹量高,精准度低,使用效果还不如步枪。你有什么看法?”

  “克里姆,说实在的。我并不同意库利克同志的想法。”曼图洛夫分析道:“也许,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库利克同志的说法是对的。因为当时坦克的数量并不多,装甲比较薄,容易被摧毁,而且坦克的机动性能比马匹还要差得多。当然取代不了马匹。

  但是现在,情况却很不同。坦克的火力、装甲和机动力都得到了大大的提升,而且德国人也有了数量庞大的坦克集群。

  要对付步兵的话,出动骑兵部队当然没有问题。但对付装甲厚,火力猛,而且数量庞大的坦克部队,恐怕我们出动一个骑兵师都不能击败一个坦克连。”

  “曼图洛夫同志,你说得没错,我非常同意你的看法。”身为坦克设计师的科京深知坦克生产的重要性。

  “在我看来,”曼图洛夫继续说道:“要对付敌军庞大的坦克集群,我们就需要生产足够数量的坦克,并建立足够数量的坦克部队。同时,我们的步兵、炮兵,甚至是边防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