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22章

重生苏联-第22章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伏罗希洛夫元帅。

  作为政治局的一份子,同时也是国防部长,伏罗希洛夫在党里、军里都有着很高的地位。掌握军权,还有一定政权的他,也有很大的权力(虽然他很少会用)。除了斯大林以外,几乎没有人敢得罪他。

  第二座靠山就是被父亲救过一命的拉扎尔·卡冈诺维奇。这个人的名声虽然没有伏罗希洛夫那么响亮,但论权力,论党内的影响力,拉扎尔·卡冈诺维奇比第一元帅还要略胜一筹。

  作为中央书记兼政治局、组织局委员,卡冈诺维奇手上既有党权,又有一定的政权。就以权力来讲,卡冈诺维奇手上掌握的权力仅次于斯大林,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在之前,唯一可以和他作对的,就是内务人民委员兼中央书记,秘密警察首脑叶若夫。但过了不久,叶若夫被逮捕。最终以“德国间谍、托洛茨基阴谋集团成员,谋杀斯大林”的罪名被处决。

  其实,除了从事间谍活动、策划反苏维埃阴谋以外,叶若夫被捕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杀害了许多无辜的人”,这是斯大林亲口说的。

  而他的同党,前任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一书记埃赫,已经提前被捕,并通过秘密的渠道,向斯大林写信,提前把叶若夫供了出来。

  在一个月前,叶若夫已经被撤去了内务人民委员的职位,相信很快就会被捕。

  叶若夫下台后,卡冈诺维奇就成为了党内真正的第二号人物。除斯大林以外,几乎已经没有人能够威胁到他的地位。这样的情况一直维持到二战结束。

  后来,随着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结盟,还有列宁格勒派(日丹诺夫、库兹涅佐夫、沃兹涅先斯基)的崛起,卡冈诺维奇日渐失势。但到时,曼图洛夫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还找到了新的靠山,卡冈诺维奇对他来说已经不再重要。这已经是很后的事情了。

  不知不觉地,两位卡冈诺维奇完成了他们在新西伯利亚的访问行程。

  “曼图洛夫同志,你是我见过最好的地方干部。你是唯一一个能在短时间内提升钢产量,同时提供大量住房的地方干部。”上飞机前,拉扎尔·卡冈诺维奇对曼图洛夫称赞道。

  “哪里?我只是尽了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工作而已。马克思都说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嘛。我只是尽了自己的能力工作,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生活物资而已。

  再说了,如果没有物理学家彼得·卡皮察同志的技术支援,我根本搞不出透平膨胀机用来制造液态氧。没有液态氧,就用不了氧气顶吹转炉法,提升钢产量和质量。

  而组装式公寓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构思,在其他国家已经有了类似的技术,只不过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已。”

  “你别谦虚了。你是我见过唯一一个懂得利用科技来治理地方的人。

  看来斯大林同志大量任用年轻干部的方针是正确的,只有你们年轻人,特别是你这种有技术学历的年轻人才能想到这些有创意的点子。

  另外,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精神,并不是所有干部都能做到的。现在党内仍然有为数不少的干部都没有这种意识。能确立这种意识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现在,几乎所有的干部都能取得自己所需的物资,但没有多少个能尽自己的能力。

  对了,我回到莫斯科后,随即就会展开新西伯利亚油田的开发准备工作,另外,米哈伊尔也有个好消息想带给你。”

  这时,沉默已久的米哈伊尔·卡冈诺维奇说话了。

  “曼图洛夫同志,我觉得你的军工综合体方案不错。新西伯利亚州这里不但盛产钢铁,还有大量铝、钛等原材料可以用来生产各式军械军需。

  这里位于战略大后方,远离冲突地区,不会受到敌军空袭的威胁,还为处于全苏联的中心地区,拥有发达的铁路网,方便武器和弹药的运输。

  我回去后,会把新西伯利亚军工综合体的计划提交给斯大林同志,如果他同意的话,我们就会调集资源,展开军工综合体的建设,争取在两年内投入运作,为前线,特别是远东、土耳其斯坦(中亚)方面的部队提供所需的军需、军械。”

  “谢谢两位。”

  卡冈诺维奇露出了难得的,真挚的笑容。“我也要谢谢你。在这次简短的访问中,我见识到很多既新奇又美好的事物。我会把组装式房屋、还有你那个什么炼钢法介绍给斯大林同志。

  现在莫斯科房屋供应非常紧张,你的曼图洛夫式公寓相信可以大派用场。此外,你的炼钢技术也能大幅提升全国的钢产量,相信钢铁同志(斯大林)会很喜欢。”

  “谢谢两位的抬举,其实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国家,为了配合斯大林同志的五年计划。最大的功劳应该归于斯大林同志,如果他没有推行五年计划,定出增加钢产量的目标,我怎么会莫名其妙地研究炼钢技术呢?

  斯大林同志是五年计划的总工程师,而我,只是这个计划里的一个参与者而已,只是对伟大的五年计划贡献了其中一部分。真正主持整体计划的,是我们的总书记——斯大林同志。作为我们的领导,五年计划的主持者,斯大林同志应该有最大的功劳。”

  拉扎尔·卡冈诺维奇呵呵地笑了几下,然后说:“你说得没错,我会把你的话带到斯大林那里的。好了,时间差不多了,我们是时候要走了。”

  “再见!”

  飞机很快就起飞,两个人民委员很快就离开了新西伯利亚,往莫斯科的方向飞去。

  看着飞机离开地面,收起起落架,曼图洛夫松了一口气,心想道:“没想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卡冈诺维奇同志这么好说话,希望真的能给我带来更多好消息吧。”

  (记得给推荐票)

  

第三十章 把他叫来莫斯科

  除了发明氧气顶吹转炉炼钢以外,他还发明了一种组装式公寓。这种公寓不但美观实用,而且建造方便,省时,又节省人力。

  现在莫斯科的房屋供应问题一直紧张,相信建造这种公寓能有效舒缓莫斯科的房屋供应问题。”

  斯大林又抽了一口烟,然后满意地说:“很好!看来这枚列宁勋章我是颁定的了。另外,我还有个好消息想带给你,关于叶若夫的。”

  好消息?叶若夫?卡冈诺维奇听到这两个词语,大概已经猜到发生了什么事。就在几个月前,叶若夫的同党,前新西伯利亚州委书记埃赫被捕,叶若夫也遭到牵连,但由于叶若夫参与反黨活动的证据不足,他被斯大林委任为水运人民委员,在内务部里的实权由贝利亚接管。

  作为叶若夫的政敌,卡冈诺维奇非常希望看见叶若夫被捕的场面。当时,叶若夫的实权已经由贝利亚接管,被捕是迟早的事情,只是欠缺足够的证据。

  而就在几天前,卡冈诺维奇得知曼图洛夫背着叶若夫,偷偷地释放了一些曾经被埃赫清洗的干部。那些干部知道叶若夫和埃赫之间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他们刚放出来,就从特别的渠道向斯大林揭发两人的罪行。

  就在前天的晚上,拉扎尔·卡冈诺维奇还在新西伯利亚的时候,有个曾被埃赫清洗的干部还亲自去了卡冈诺维奇所住的酒店那里,向他供出了叶若夫,希望拉扎尔能够把消息传到斯大林的耳中。这时,他已经知道,叶若夫被捕将会成定局。

  “卡冈诺维奇同志,这些年来,我发现你跟叶若夫之间时不时会发生一点冲突,你似乎不太喜欢他,是吗?”

  卡冈诺维奇犹疑了一阵子,鼓起勇气说:“是的。斯大林同志,我从可靠的渠道那里,得知了叶若夫和埃赫这个反苏维埃分子之间有写特别的关系。”

  斯大林讽刺的笑着,说:“我也知道了。几天前,有一批曾经被埃赫清洗过的干部被曼图洛夫同志释放了出来,他们通过亲友向我写信,供出了更多有关叶若夫…埃赫反黨集团的内幕。

  叶若夫上任内务人民委员以来,逮捕并枪毙了了大量无辜的干部。这些干部其实都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而且都有一定的才干。但暗地里從事反黨陰值囊度舴蛉窗阉乔贡小⑶逑矗木褪前训衬诘娜瞬徘逑吹簦源锏狡苹档匙橹哪康摹

  幸好我们发现得快,贝利亚同志在一月份就已经接管了内务部,叶若夫昨天已经逮捕,并供出了他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就在逮捕之前,叶若夫还向我提交了曼图洛夫同志的黑材料。要我把他给清洗掉。但曼图洛夫同志实在是太清白,他根本就捏造不出合理的证据诬陷他,所以我没有上当。

  第二天,我就以‘陷害同志,参与反黨活动’的罪名将叶若夫逮捕。”

  “斯大林同志,我一直就觉得叶若夫这人很有问题。他清洗的干部当中,有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忠于你的。”

  斯大林忽然皱起了眉头,说道:“卡冈诺维奇同志,你说你们忠于我,这也许是偶然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但如果这不仅仅是偶然的一句话,而是出于你真心的,那我就建议你们放弃那些忠于某些大人物,包括我的‘原则’。这不是布尔什维克应有的行为,布尔什维克不应该忠于某个个别的人,而是应该忠于工人阶级,忠于党和国家。

  作为布尔什维克,这些对工人阶级,对全联盟共产党的忠诚是必要的。但请你们不要把这一忠诚与对某些大人物的忠诚混为一谈,不要与旧知识分子无聊的迂腐风气混为一谈。”

  熟悉苏联历史的你,可能会对这番话有一定的印象。

  就在1930年8月,斯大林也说过类似的话。

  其实,斯大林本人也不喜欢个人崇拜,多次发表了类似的言论,说明自己对这些崇拜反感。这并不单是作者的主观推测,而是客观的事实。有非常多的证据说明,这么多年来,斯大林一直都激烈地反对树立对自己的崇拜。

  1938年,有人提议把莫斯科改名为斯大林诺达尔。但建议很快遭到斯大林的强烈反对,结果莫斯科还是叫莫斯科。

  早在1934年,全苏老布尔什维克协会曾经提议在斯大林55岁生日时,举办一系列的宣传、庆祝活动,结果斯大林做出了这样的批示:“我反对!因为类似的倡议会加剧个人崇拜,这是有害的,也是不符合我党精神的!”

  从一些斯大林的信件、讲话和座谈会的稿子里,我们都能看出这一点,但由于资料实在是太多,我就不一一引用了。还是继续说故事吧。

  卡冈诺维奇刚走,斯大林就把秘书叫了进来。

  “斯大林同志,请问有什么工作要交给我吗?”

  “很简单,帮我通知新西伯利亚州委第一书记维拉迪摩·曼图洛夫同志,叫他来克里姆林宫一趟。”

  “理由?”

  斯大林又吸了一口烟,笑了一笑,说:“就叫他来莫斯科一趟,不用提理由。”

  

第三十一章 两张火车票

  下午,在二千八百多公里外的新西伯利亚。

  “曼图洛夫同志,这是克里姆林宫发来的电报。”

  一听到克里姆林宫,曼图洛夫就知道是谁发来的。“安娜,请问这是斯大林同志发来的吗?”

  “是的。你自己看。”

  曼图洛夫接过电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