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重生苏联 >

第111章

重生苏联-第111章

小说: 重生苏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不过,在1942年,德国的虎式重型坦克面世之后,这款能够轻易虐杀四号坦克的T…34,就要面临一个强大的对手。

  论火力,装备了88毫米KWK…36主炮的虎式坦克,可以在1500米的距离击穿T…34/85的装甲。

  论防护力,T…34/85装备的85毫米主炮,要在500米以内的距离才能击穿虎式坦克的120毫米正面装甲。幸好,在机动力、可靠性和维护方面,T…34/85则占尽了优势。

  曼图洛夫作为一个对苏联历史有点研究的穿越者,也知道德国虎式坦克的威力,也知道苏联人应对的方法,那就是开发威力更大,防护力更强的IS系列坦克,或是在T…34的基础上,开发出防护力和火力都强的T…44…100坦克。

  可是,如果在虎式出现之前,研发出T…44…100,或是IS系列坦克,只会加速更强的“虎王坦克”的出现。

  所以,曼图洛夫并没有打算在这个时候向科什金透露T…44…100的设计,就算透露了,这个一个月后就会患上肺炎去世的可怜人,也做不了什么。

  否则,如果在1941年,苏军就上T…44坦克的话,恐怕聪明的德国人只会提早研发威力强大的虎王坦克,或是研发一款加强版的虎I坦克。到时,苏军将要面对更大的麻烦。

  “我也不排除这个可能性。即使没有这个可能,你们也要做好研发新型坦克的准备。”曼图洛夫预示道:“如果这款坦克在战场上被敌人俘获,他们很有可能会开始研发一款能够抗衡T…34,甚至能够在远距离摧毁T…34的坦克。

  所以,你们应该要做好准备,研发一款防护力更好,主炮穿甲能力更强的新型坦克。但研发工作可以慢一点,就算研发出来了,也要在敌人推出新一代坦克之后,才能投产。

  否则,如果这款先进的坦克落到了敌人的手上,我想您知道后果会怎么样。”

  “放心吧,曼图洛夫同志,”科什金点了下头,说:“我们520设计局将会把坦克研发的工作进行下去,争取研发出一款火力、防护力和机动力较强的坦克,提升我军的作战能力。至于新型坦克的投产,到时候视乎情况再决定吧。”

  “很高兴您能保持这份上进心。研发新型坦克固然重要,但更加重要的是,要提升T…34的可靠和生产品质,同时也要设法在不影响生产质量的情况下,降低生产的成本。”

  虽然T…34中型坦克被公认为二战最好的坦克,在火力、防护、机动以及易生产性,达到最佳的均衡状态。但是在战争初期,坦克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至少在1941年开战的头两个月内,损失的T…34一半以上是因抛锚而被放弃的。

  另外,T…34的生产成本虽然较其他的同级坦克低,但依然有不少降低的空间。初期的T…34坦克部件比较多,生产较为复杂,每辆成本超过26万卢布。但经过改进之后,生产成本降低到了每辆19。3万卢布。

  如果科什金能够在战争开始前解决可靠性的问题,因为抛锚而损失的T…34坦克数目就会大大地减少。如果能够降低生产的成本,苏军就可以利用这些节省的资金,生产数量更多的坦克。。

  a



171 战争准备


  在各个设计局、学术机构和工厂的努力下,VK…107、M…82FN引擎的研发工作已经在1941年初完成,分别装配到新的雅克…3和拉格…5战斗机上。

  装配了Ash…82FN引擎的“拉格…5”,被命名为“拉…7”,最高速度可以达到每小时660公里,和德国的BF…109F、Fw190A不相伯仲。

  而装配了VK…107引擎的雅克…3战斗机,最高速度达到了每小时720公里,比任何一款德国飞机都要快,而且灵活性、敏捷性更是无与伦比。

  除了战斗机以外,Pe…2、图…2轰炸机的研发工作也因此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在曼图洛夫的提一下,图波列夫对他的作品——图…2轰炸机做出了一些修改,换上了最新的Ash…82引擎,速度和性能都有所提升,并在1941年初开始生产。

  装上VK…107引擎的Pe…2,最高速度居然可以达到每小时656公里,比德国的BF…109战斗机还要快。时速只有390公里的Ju…87“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更完全不是Pe…2的对手,无论是速度,还是载弹量也是如此。

  在曼图洛夫的领导和协调下,苏联的武器技术在短时间内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在海、陆、空的武器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甚至超越了德国的水平。

  装备的研发固然重要,配套设施的建设,和人力的培训,对于苏联红军的军力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点目光长远的曼图洛夫十分清楚。

  所以在研发、生产新式武器的同时,作为建设人民委员的曼图洛夫,也在加紧配套设施的建设,增加配套设备的生产。

  其中最为重要的配套设施,莫非就是雷达站和通讯设施的建设,而相关的配套设备,固然就是雷达和通讯设备。

  在曼图洛夫这个副总理兼建设人民委员的努力下,苏联的电子工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无论是电子设备的产量,还是质量,都在短时间内,得到了不少的提升。

  随着电子设备产量的增加,苏联红军缺乏通讯设备的情况得到了舒缓,而新生产的飞机和坦克,基本上都配备了通讯设备,增强了苏联红军协调作战的能力。

  除此之外,在1941年初,苏联西部地区已经建成了完善的雷达、通讯网络,几乎已经可以侦测、预警到所有进入国境的飞机。甚至连进出赫尔辛基、华沙等地的飞机都可以侦测得到,理论上,解决了苏德战争前期,空军预警不及时,指挥混乱等问题。

  曼图洛夫所做的这些,其实都是为了缩小德军在开战前期的空中优势。

  历史上,纵使苏联红军拥有世界上最先进,战斗能力最强的坦克,装甲、机械化部队在数量上也占有绝对优势,但在德国“斯图卡”俯冲式轰炸机的密集攻击下,实力强大的机械化军损失惨重,战斗力被严重削弱,不敌数量较少,而且坦克较为落后的德国装甲集群。

  德国人的“斯图卡”之所以能够对苏军机械化部队展开密集攻击,就是因为他们取得了绝对的制空权。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制空权,就是因为苏联空军的飞机太落后,根本不是BF…109的对手。

  加上苏军没有足够的雷达、通讯设备,导致指挥、通讯、预警系统一片混乱,结果又有为数不少的飞机,在地面上被突如其来的德机炸毁。

  对苏联历史有点研究的曼图洛夫,并不会不知道这些问题。所以在他取得足够的权力之后,就从两个方面入手,在研发、生产新型飞机的同时,又积极推动电子设备的生产,还有通讯、预警设施的建设工作。

  当苏联有了完善的通讯、预警系统,飞机就能及时出动。有了先进的雅克…3和拉…7,苏联空军在装备上占劣势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有足够的实力和德国人抢夺制空权。

  除了发展空军以外,曼图洛夫还在陆军、海军,乃至后勤补给上花了不少功夫。他令T…34…85的提前面世,苏维埃号战列舰提前下水,还大力地,在后方的乌拉尔、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工业,提升苏联的工业生产水平,增加战略物资的供应,同时还改善后方的交通建设和运输系统,舒缓苏军在战争中,所面临的后勤问题,包括军需生产和物资运输方面的问题。

  理论上,曼图洛夫所做的这些,可以提升苏军的作战能力,至少在很多小说和电影里,当然还有不少战史里,拥有先进装备和足够工业基础的一方,往往能够得到更大的优势。

  只不过,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但不能治本。虽然解决了苏军前期,通讯、预警系统不完善的问题,还扭转了苏军装备占劣势的局面,但这些问题,都只是表面。苏军在战争初期失利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苏联红军训练不足,指挥人员没有经验,缺乏对战争的准备等等。

  除了红军内部的因素以外,斯大林过分高估红军的作战能力,不相信战前情报,也是苏军前期失利的重要因素。

  斯大林虽然清楚,德国人迟早有一天会撕毁互不侵犯条约,把侵略矛头指向莫斯科,但他却错误地,坚持认为德军会在1942年才会发动对苏侵略战争。

  斯大林坚信,纳粹德国不可能在签订不到两年内便发起攻击,也坚信德国会等到拿下英国后才会开辟新的战场。

  即使在历史上,苏联情报部门在开战之前,多次发出战争逼近的警告,斯大林依然拒绝改变心意,认为这是英国故意设计要让苏联和德国开战的假情报。结果苏联红军被杀了个措手不及。

  曼图洛夫虽然改善了苏军的装备和苏联的工业基础,但他这个主管重工业、国防工业和建设的副总理,根本就不能插手苏联红军里面的事情。

  幸好,他和苏联红军总参谋长朱可夫、国防人民委员铁木辛哥之间,都有不错的交情,多次提醒他们训练的重要性,还有训练预备役人员的必要性。而这两个拥有军事才能的将领,其实都明白这些,增加了苏军训练数量和质量。

  至于训练的结果如何,那就要在战场上才能知道。。

  a



172 五一阅兵

  94年5月日,莫斯科红场上,集中了数以千计的军人,还有数以万计围观阅兵的人群。 =≈≤≥≥

  那是一个明媚的早上,天上没有一朵黑云。6度的气温,对于害怕炎热,不怕寒冷的曼图洛夫来说,恰到好处。

  就在这样的一天,斯大林在莫斯科红场上,举办了阅兵,纪念国际劳动节,顺便向全世界展现苏联的军力。

  参加阅兵的,不但有苏联最新研,世界上最先进的T…34…5坦克,还有雅克…3、拉…7等战斗机、装上Vk…7引擎的pe…2轰炸机。

  站在列宁墓的看台上,曼图洛夫总感到有一种难以形容的感觉。他已经不是第一次看阅兵了,但站在列宁墓的看台上,站在领导人的身边看阅兵,他还是第一次。

  阅兵仪式开始前,斯大林先在列宁墓的讲台上,表了一大段的讲话,歌颂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对无产阶级的贡献,以及向众人介绍劳动节的起源。

  在66年,马克思领导的第一国际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了八小时工作制的口号。过了不久,也就是66年5月日,35万美国工人开始以芝加哥为中心,动了大规模的罢工和示威活动,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然而,美国那个标榜自由和民主的政府,并没有接受工人的意见,还派出警察镇压那场工会运动,造成不少伤亡。

  事件结束后,美国警方甚至还秋后算账,逮捕劳工领袖,以谋杀罪起诉了八个人。但其中有五个人那晚根本没到会场,只不过他们都是工会运动的活跃份子,警方正好借机一网打尽,以维护自由国家的,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法制”。

  直到935年,罗斯福执政后,八小时工作制才在美国的法律中得到确立,美苏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到了94年的劳动节,美国的外交人员还获得了苏方的邀请,出席了当天举办的阅兵仪式,顺便观看盛大的劳动节大游行。

  伴随着斯大林的讲话,整个红场上,人们的口号声、欢呼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