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42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42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朱元璋现在就站在这片专属于他的土地上,多年的马上征战使得他对于骑马这项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始终不能忘怀当年的纵马驰骋的岁月
    。
    岁月催人!
    当年的风华少年,如今已经年华老去,当年的同伴好友,如今皆已不见踪影。
    回望这一生,我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为了建立这个伟大的帝国,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精力,牺牲了爱人、朋友和属下,他杀了很多人,做错了很多事,现在终于走到了终点。
    一个孤独的老人守护着一个庞大的帝国,这就是最终的结局。
    他又一次跨上了马匹,虽然他的身体早已不适合骑马,也不复当年之勇,但当他骑上马,挥动马鞭,一股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是的,一切又
    回来了:
    皇觉寺里,明月相伴,孤灯一盏
    濠州城中,谨小慎微,奋发图强
    鄱阳湖畔,碧波千里,火光冲天
    茫茫大漠,金戈铁马,剑舞黄沙!
    开创帝国,保世宏规,光耀后代!
    他纵马驰奔,江河大地被他踩在脚下,锦绣山川被他抛在身后。
    一个个的身影在他眼前浮现:郭子兴、马皇后、陈友谅、徐达、常遇春、王保保、胡惟庸、蓝玉,有的他爱过,有的他恨过,有的他信任过,
    有的他背叛过,有的是他的朋友,有的是他的敌人。
    此生足矣,足矣!
    少贫贱兮壮志扬,
    千军如烈怒弦张!
    我雄武兮大明强!
    我雄武兮天下壮!
    他勒住马头,迎着落日的最后一丝阳光,向壮美河山投下最后的一瞥,仰天大笑: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洪武三十一年(1398),明太祖朱元璋崩,年七十一。
    '177'
    建文的忧虑
    朱元璋病逝前,指定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朱元璋逝世时很是安心,因为他认为朱允炆一定能够继承他的意愿,将大明王朝治理得更好,一个安
    心的人走了,却留下了一个忧虑的人。
    朱元璋巨大的身影从朱允炆身上消失了,朱允炆终于可以独自处理政事了,但这个年仅21岁的少年惊奇的发现,他仍然看不到太阳,因为有九
    个人的身影又笼罩到了他的头上。
    这九个人就是朱元璋的九个儿子,从东北到西北分别是辽王、宁王、燕王、谷王、代王、晋王、秦王、庆王和肃王。
    如果说皇帝是最大的地主,那么这九个人就是保卫大地主的地主武装。
    朱元璋在全国各地封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为王,这些特殊的人被称为藩王,他们有自己的王府和军队,每个王都有三个护卫,但请注意
    ,这三个护卫不是指三个人。
    所谓护卫是一个总称,护卫的人数从三千人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这样算一下就可以了解藩王们的军事实力。
    上面那句话的关键所在就是不等,按照这个规定,藩王所能拥有的军力是九千人到伍万七千人,而在实践中,藩王们都倾向于选择后一个数字
    ,枪杆子里出政权,就算不要政权,多养点打手保镖看家护院也是好的。
    按说这个数字其实也不多,区区五万多人,自然干不过中央。可见朱元璋在安排军队建制时是有所考虑的,但事情往往坏就坏在例外这个词上
    。
    可以例外的就是我们上面提到的这九个人的某几个。他们之所以可以例外,是因为他们负担着更为繁重的任务……守护边界。
    他们的防区我们已经介绍过了,这九个武装地主就如同九大军区,分别负担着不同的任务,其中燕王和晋王势力最大,他们各自带有十余万军
    队,可谓兵势强大,但这二位还不是九王中最生猛的,公认的打仗第一强人是宁王,此人带甲八万,革车六千,看似兵力没有燕王和晋王多
    ,但他手下却有一支当年最为强大的武装……朵颜三卫。
    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可以说是明军中的国际纵队,全部由蒙古人组成,战斗力极强。可能有人要问,为何这些蒙古人甘心给明朝打工。
    其实这个答案也很简单,因为明朝按时发放工资,这些外援们吃饱饭还能去娱乐场所休闲一下,而北元却是经常打白条,打仗前许愿抢到的战
    利品归个人所有,结果往往抢回来就要先交集体,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这就是明显的赔本买卖了,拼死抢了点东西回来,还要交公,万一死掉了估计还没有人管埋。确实不如给明朝当公务员,按月拿钱还有福利保
    障,无数的蒙古人就是被这种政策吸引过来的。
    在利益面前,要保持忠诚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另外宁王本人也是极为凶横,据说他每次打仗都领头冲锋,活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杀人不眨眼,砍头如切菜,连燕王这样的狠角色看到他都
    要让三分。
    这几位镇守边界的武装地主还经常搞联合军事演习,动不动就是十几万人在边界动刀动枪,喊杀冲天,一旦有这样的动静,北元游击队就会立
    刻转入地下斗争。
    其实这些喊杀声惊动的不只是北元,还有坐在皇位上的朱允炆,在他看来,这是一种示威。
    该采取点措施了。
    '178'
    朱允炆是一个好人,在他十五岁的时候,父亲朱标患重病,朱允炆尽心伺候。他的孝顺并没有感动上天,挽留住朱标的性命。朱标去世后,朱
    允炆将他的三个年级还小的弟弟接来和自己一起住,目的很简单,他不想这些年幼的弟弟和自己一样去承受失去父亲的痛苦,他知道他们需要
    的是亲情。
    那年,他才十五岁。
    除此之外,他还担任了朱元璋的护理工作,由于朱元璋脾气本来就不好,伺候他的人总是担心掉脑袋,朱允炆主动承担了责任,他亲自服侍朱
    元璋,直到朱元璋离开这个世界。他尽到了一个好儿子和好孙子的责任。
    他也是一个早熟的少年,当然促使他早熟的并不只是父亲的早逝,还有他的那些叔叔们
    让朱允炆记忆犹新的有这样两件事:
    一次,朱元璋老师出了一道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要求学生们对出下联,学生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好学生朱允炆,另一个是社会青年朱棣。
    朱允炆先对,却对得很不高明,他的答案是雨打羊毛一片膻,虽然勉强对得上,却是不雅,而此时社会青年朱棣却灵感突发,脱口而出:日照
    龙鳞万点金。
    这句不但对得工整,还突出了一个龙字,确是绝对。朱元璋很高兴,表扬了朱棣,而朱棣也不失时机地看了朱允炆一眼,那意思似乎是你也就
    这能耐而已。
    朱允炆虽然还小,但却明白那个眼神的意义。
    另一次就严重得多了,朱允炆放学后,正巧遇上社会青年朱棣,朱棣一看四下无人,就露出了流氓相,居然用手拍他的后背,说道:没想到你
    小子也有今天。(不意儿乃有今日)
    朱棣的这种行为在封建社会是大不敬,大概类似今天学校门口的不良少年堵住学生抢劫。
    朱允炆也没有想到朱棣居然敢如此放肆,一时不知所措,慌了手脚,正在这时,朱元璋老师过来了,他看见如此情景,勃然大怒,狠狠地骂了
    朱棣一顿,此时朱允炆的反应却十分耐人寻味。
    他不但没有向朱元璋告状,反而帮朱棣说话,向朱元璋表示这是他们叔侄俩闹着玩的。朱元璋这才没有追究。
    你不得不佩服朱允炆的反应。这是皇室子孙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天赋,但在我看来,这种天赋似乎是一种悲哀。
    在朱元璋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好儿子,可是在朱允炆的眼里,朱棣是一个坏叔叔。这倒也不矛盾,就如我们前面所说,朱棣本来就有两张脸,
    一张是给父亲看的,一张是给侄子看的。
    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那次历史上有名的对话。
    朱元璋在解决了良弓和走狗的问题后,曾不无得意地对朱允炆说:我安排你的几个叔叔为你守护边界,站岗放哨,你就可以在家里安心做皇帝
    了。
    朱元璋笑了,朱允炆却没有笑,他一反以往的附和,陷入沉思中。
    这是一个机会,有些话迟早要说,就趁现在这个机会说出来吧。
    朱允炆抬起头,用忧虑的口气说出了朱元璋万想不到的话:外敌入侵,由叔叔们来对付,如果叔叔们要有异心,我怎么对付他们呢?
    一生运筹帷幄的朱元璋居然被这个问题问呆了,难道自己的儿子还不能相信吗,他沉默了很久,居然也说了一句朱允炆想不到的话:你的意思
    呢?
    这下轮到朱允炆傻眼了,皮球又被踢了回来,要靠我还用得着问你老人家么,这爷孙俩被这个问题弄得疲于应付,但问题还是不能不答的,朱
    允炆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用做论文的精神列出五点来回答了这个问题:首先,用德来争取他们的心,然后用礼来约束他们的行为,再不行就削
    减他们的属地,下一步就是改封地,如果实在没有办法,那就只好拔刀相向了。
    一生精于谋略计算的朱元璋听到这个计划后,也不由得开口称赞:很好,没有更好的选择方法了。
    朱元璋十分高兴,他的判断告诉他,朱允炆列出的方法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隐忧,但事情真的会如他所想般顺利吗,有没有什么漏洞呢?
    事实证明确实有一个漏洞,今天我们回头来看这段经典的对话,就会发现两个人说得都很有道理,朱元璋的判断没有错,确实没有比朱允炆所
    说的更好的方法了,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朱允炆的能力。
    朱允炆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据史料记载,由于他的头型不好,朱元璋曾经十分不喜欢他,但朱元璋慢慢发现,这个孩子十分聪明,背书十分
    在行,便对他另眼相看,最后立为继承人。
    这里也说明一下能力的问题,在我小时候,我邻居家有个小孩,才五岁就会帮家里打酱油,居然还会讨价还价,时人皆叹之,因为每次打酱油
    都能帮家里省一毛钱,被誉为奇才,十几年后,我偶然听人说起他待业在家,找不到工作,不过仍然去买酱油,唯一的区别是副食店的老板再
    也不肯跟他讨价还价了。
    打酱油只是个比方,这里主要是说明读书的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不一样的,书读得好,不代表事情能处理得好,能列出计划,不代表能够
    执行计划。
    其实朱元璋也并没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抛给毫无经验的孙子,他为朱允炆留下了一群人,帮助他治理天下,其主要成员有三个人,他们也成为
    后来建文帝的主要班底。
    '179'
    第一个人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带着几分神秘感,告诉已经被确认为继承人的朱允炆,自己已为他选择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人才,但这个人有个缺点,
    就是过于傲气,所以现在还不能用他,要压制他一下,将来才能够成大气。然后他说出了这个人的名字:方孝孺。
    大家应该从朱元璋的话中吸取教训,一般领导提拔你之前总是要打压一下的,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千万不要为此和领导闹意见,否则就真
    有可能一辈子压制下去了。
    说来倒也滑稽,这位方孝孺就是在空印案中被错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