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364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64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会后,就开打。
    崇祯七年(1634)二月,陈奇瑜上任,干了四个月,打了二十三仗。
    全部获胜。
    陈奇瑜以无与伦比组织和策划能力告诉我们,所谓胜利,是可以算出来的。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孙子兵法
    陈总督最让人惊讶的地方,倒不是他打了多少胜仗,而在于,他打这些胜仗的目的。
    打多少仗,杀多少人,都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再打一仗,把所有人都杀光。
    而要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把所有的首领和民军,都赶到一个地方,并在那里,把他们全都送进地府。
    他选中的这个地方,叫做车厢峡。
    车厢峡位于陕西南部,长几十里,据说原先曾被当作栈道,地势极为险要。
    所谓险要,不是易守难攻,而是易攻难守。
    此地被群山环绕,通道极其狭窄,据说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扔石头,一扔一个准。
    更要命的是,车厢峡的构造比较简单,只有一个进口,一个出口,没有其他小路,从出口走到进口,要好几天。这就意味着,如果你进了里面,要么回头,要么一条路走到黑,没有中场休息。
    几万民军,就进了这条路。
    这几万民军,是民军的主力,据说里面还有李自成和张献忠。
    为什么走这条路,没有解释,反正进去之后,苦头就大了去了。
    陈奇瑜的部队堵住了后路,还站在两边的悬崖上,往下射箭、扔石头,没事还放把火玩,玩了十几天,彻底玩残了。
    想跑是跑不掉的,想打也打不着,众头领毫无办法,全军覆没就在眼前,实在熬不住了。
    使用杀手锏的时候到了。
    正文 1695…1696
     更新时间:2008…12…30 1:20:58 本章字数:2096
    开会的地点,在河南荥阳,故史称“荥阳大会”。
    这是一次极为关键的会议,一次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会议。
    参与会议者,包括所有你曾经听说过,或者你从未听说过,或者从未存在过的著名头领。用史书上的说法,是“十三家”和“七十二营”。
    家和营都是数量单位,但具体有多少人,实在不好讲。某些家,如高迎祥,有六七万人,某些营,兴许是皮包公司,只有几个人,都很难讲,但加起来,不会少于二十五万人。
    当然,开会的人也多,十三加上七十二,就算每户只出个把代表,也有近百人。
    简而言之,这是一次空前的大会,人多的大会。
    根据史料留下的会议记录,会议是这样开始的,曹汝才先说话,讲述当前形势。
    形势就别讲了,虽说诸位头领文化都低,还是比较明白事情的,敌人都快打上来了,还讲个屁?
    有人随即插话,提出意见,一个字——逃。
    此人认为,敌人来势很猛,最好是快跑,早跑,跑到山区,保命。
    在场的人,大都赞成这个意见。
    然后,一人大喝而起:“怯懦诸辈!”
    说话的人,是张献忠。
    张献忠,陕西延安府人,万历三十四年出生。
    历史上,张献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夸他的人实在不多,骂他的人实在不少。
    反映在他的个人简历上,非常明显。
    但凡这种大人物,建功立业之后,总会有人来整理其少年时期的材料,而张献忠先生比较特殊,他少年时期的材料,似乎太多了点。
    就成分而言,有人说,他家世代务农;有人说,他家是从商的;也有人说,他是世家后代;还有人说,他是读书出身;最后有人说,他给政府打工,当过捕快。
    鉴于说法很多,传说很多,我就不多说了,简单讲下,这几种说法的最后结果:
    务农说:务农不成,歉收,去从军了。
    从商说:从商不成,亏本,去从军了。
    世家说:世家破落,没钱,去从军了。
    读书说:读书没谱,落第,去当兵了。
    打工说:没有前途,气愤,去当兵了。
    史料太多,说法太多,但所有的史料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
    无论是务农、读书、从商、世家、打工,就算假设全都干过,可以确定的是,都没干好。
    为什么没干好,没人知道,估计是运气差了点,最后只能去从军。
    从军在当时,并非什么优秀职业,武将都没地位,何况苦大兵。
    当兵,无非是拿饷。可是当年当兵,基本没有饷拿,经常拖欠工资,拖上好几个月,日子过得比较艰苦。
    但奇怪的是,张献忠不太艰苦。据史料记载,他的小日子过得比较红火,有吃有喝,相当滋润。家里还很有点积蓄。
    这是个奇怪的现象,而唯一的解释,就是他有计划外收入。
    而更奇怪的是,他还经常被人讹,特别是邻居,经常到他家借钱,借了还不还,他很气愤,去找人要,人家不给,他没辙。
    这是更为奇怪的一幕,作为手上有武器的人,还被人讹,只能说明,这些计划外收入,都是合法外收入。
    据说,张献忠先生除了当兵之外,还顺便干点零活,打点散工,具体包括强盗、打劫等等。
    这种兼职行为,应该是比较危险的,常在河边走,毕竟要湿鞋。张献忠同志终于被揭发了,他被关进监狱,经过审判,可能是平时兼职干得太多,判了个死刑。
    关键时刻,一位总兵偶尔遇见了他,觉得他是个人才,就求了个情,把他给放了。
    应该说这位总兵的感觉,还是比较准的,张献忠确实是个人才,造反的人才。
    据说平时在军队里,张献忠先生打仗、兼职之余,经常还发些议论,说几句名人名言,比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等等。
    而他最终走上造反道路,是在崇祯三年(1630),那时,王嘉胤造反,路过他家乡,张献忠就带了一帮人,加入了队伍。
    张献忠起义的过程,是比较平和的,没人逼他去修长城,他似乎也没掉队,至于爹妈死光,毫无生路等情况,跟他都没关系,而且在此之前,他还是吃皇粮的,实在没法诉苦。
    所以这个人造反的动机,是比较值得怀疑的。
    参加起义军后,张献忠的表现还凑合,跟着王嘉胤到处跑,打仗比较勇猛,打了一年,投降了。
    因为杨鹤来了,大把大把给钱,投降是个潮流,张献忠紧跟时代潮流,也投了降。
    当然,后来他花完钱后,顺应潮流,又反了。
    正文 1697…1698
     更新时间:2008…12…30 23:39:35 本章字数:2114
    此后的事情,只要是大事,他基本有份。三十六营开会、打进山西、打进河南、被人包围、向王朴诈降、又被人包围、向陈奇瑜诈降,反正能数得出来的事,他都干过。
    但在这帮头领里,他依然是个小人物,总跟着别人混,直至这次会议。
    他驳斥了许多人想逃走的想法,是很有种的,但除了有种外,就啥都没有了。因为敌人就在眼前,你要说不逃,也得想个辙。然而张献忠没辙。
    于是,另一个人说话了,一个有辙的人:
    “一夫犹奋,况十万众乎!官兵无能为也!”
    李自成如是说。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万历三十四年生人。
    比较凑巧的是,李自成跟张献忠,是同一年生的。
    而且这两人的身世,都比较搞不清楚,但李自成相对而言,比较简单。
    根据史料的说法,他家世代都是养马的。在明代,养马是个固定职业,还能赚点钱,起码混口饭吃,生活水准,大致是个小康。
    所以李自成是读过书的,他从小就进了私塾,但据说成绩不好,很不受老师重视,觉得这孩子没啥出息。
    直到有一天。
    这天,老师请大家吃饭,吃螃蟹。
    当然,老师的饭没那么容易吃,吃螃蟹前,让大家先根据螃蟹写首诗,才能开吃。
    李自成想了想,写了出来。
    老师看过大家的诗,看一首,评一首,看到他写的诗,没有说话。
    因为在这首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一身甲胄任横行。
    这位老师是何许人也,实在没处找,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人物,因为在短暂犹豫之后,他说出了一个准确的预言:
    你将来必成大器,但始终是乱臣贼子,不得善终!
    但李自成同学的大器之路,似乎并不顺利,吃过饭不久,他就退学了,因为他的父亲去世了。
    没有经济基础,就没有上层建筑,李自成决定,先去打基础,但问题是,他家并不是农民,也没地,种地估计是瞎扯,所以他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给人打工。
    这段时间,应该是李自成比较郁闷的时期。因为他年纪小,父亲又死了,经常被人欺负,有些地主让他干了活,还不给钱,万般无奈之下,他托了个关系,去驿站上班了。
    李自成的职务是驿卒,我说过,驿站大致相当于招待所,驿卒就是招待所服务员,但李自成日常服务的,并不是人,而是马。
    由于世代养马,所以李自成对马,是比较有心得的,他后来习惯于用骑兵作战,乃至于能在山海关跟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打出个平手,估计都是拜此所赐。
    李自成在驿站干得很好,相比张献忠,他是个比较本分的人,只想混碗饭吃。
    崇祯二年,饭碗没了。
    我说过很多次,是刘懋同志建议,全给裁掉了。
    刘懋认为,驿站纰漏太多,浪费朝廷资源,李自成认为,去你娘的。
    你横竖有饭吃,没事干了,来砸我的饭碗。
    但李自成还没有揭竿而起的勇气,他回了家,希望打短工过日子。
    我也说过很多次,从崇祯元年,到崇祯六年,西北灾荒。
    都被他赶上了,灾荒时期,收成不好,没人种地,自然没有短工的活路。此时,李自成听说,有一个人正在附近招人,去了的人都有饭吃。
    他带着几个人去了,果然有饭吃。
    这位招聘的人,叫做王左桂。
    王左桂是干什么的,之前也说过了,作为与王嘉胤齐名的义军领袖,他比较有实力。
    当时王左桂的手下,有几千人,分为八队,他觉得李自成是个有料的人,就让他当了八队的队长。
    这是李自成担任的第一个职务,也是最小的职务,而他的外号,也由此而生——八队闯将。
    一年后,王左桂做出了一个决定,他要攻打韩城。
    他之所以要打这里,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因为韩城的防守兵力很少,而且当时的总督杨鹤,没有多少兵力可以增援,攻打这里,可谓万无一失。
    判断是正确的,正如之前所说的,杨鹤确实没有兵,但他有一个手下,叫洪承畴。
    这次战役的结果是,洪承畴一举成名,王左桂一举完蛋,后来投降了,再后来,被杀降。
    王左桂死掉了,他的许多部属都投降了,但李自成没有,他带着自己的人,又去投奔了不沾泥。
    不沾泥是个外号,他的真名,叫做张存孟(也有说叫张存猛)。但孟也好,猛也罢,这人实在是个比较无足轻重的角色,到了一年后,他也投降了。
    然而李自成没有投降,他又去投了另一个人。这一次,他的眼光很准,因为他的新上司,就是闯王高迎祥。
    正文 1699…1700
     更新时间:2009…1…3 1:12: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