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明朝的那些事儿 >

第361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第361章

小说: 明朝的那些事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天后,在皇太极的注视下,祖大寿率领随从,出发前往锦州。
    事情非常顺利,十一月一日,在后金军的暗中护送下,祖大寿顺利入城。
    从某个角度看,皇太极是个生意人。
    其实他并不相信祖大寿,所以劝降又放走,还客客气气地请客送礼,只是希望得到更大的回报。
    十一月二日,当他听到锦州城内传来炮声时,他终于放心了,祖大寿传出入城信号,这次生意不会亏本了。
    但是第二天,他没有听到炮声,很明显,祖大寿还没有动手。
    第三天,也没有炮声。
    就在他极度怀疑之刻,却收到了祖大寿的密信。
    这封信是祖大寿从城中送出的,大致内容是说,由于出发仓促,且锦州军队很多,身边的人又少,暂时无法动手,过两天再说。
    既然如此,就多等两天。
    两天,没信。
    又两天,还没信。
    到第三个两天,终于有信了。
    皇太极又收到了祖大寿的信,写得相当客气,首先感谢皇太极同志的耐心等待,然后诉苦,说锦州城内防布森严,难以动手,希望皇太极继续等着,估计到来年,就能办这事了。
    被人涮了。
    正文 1661…1670
     更新时间:2008…12…4 15:24:52 本章字数:2113
    '1661'
    孔有德的军队一触击溃,被吴三桂赶着跑了几十里,死了近万人,才算成功逃走。
    原本孔有德的战术,是围城打援,围着莱州,援军来一个打一个。
    但这批援军实在太狠,别说打援,城都别围了,立马就撤。
    莱州成功解围,但吴三桂的使命并未结束,他接下来的目标,是登州。
    被彻底打怕的孔有德退回登州,在那里,他纠集了耿仲明、李九成、毛承禄的所有军力,共计三万余人固守城池,他坚信,必定能够守住。
    其实朱大典也这么想,倒不是孔有德那三万人太多,而是因为登州城太厚。
    登州,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基地,往宁远、锦州送粮食,大都由此地起航,所以防御极其坚固。
    更要命的是,后来孙元化来了,这位兄弟是搞大炮的,所以他修城墙的时候,是按炮弹破坏力来算。
    换句话说,平常的城墙,也就能抗凿子凿,而登州的城墙,是能扛大炮的,抗击打能力很强。
    更麻烦的是,孙巡抚是搞理科的,比较较真,把城墙修得贼厚且不说,还充分利用了地形,把登州城扩建到海边,还专门开了个门,即使在城内支持不住,只要打开此门,就能立刻乘船溜号,万无一失。
    所以朱大典很担心,凭借目前手中的兵力,如果要硬攻,没准一年半载还打不下来。
    按朱大典的想法,这是一场持久战,所以他筹集了三个月的粮食,准备在登州城过年。
    到了登州,就后悔了,不用三个月,三天就行。
    孔有德到底还是文化低,对于登州城的技术含量,完全无知。听说明军到来,跟耿仲明一商量,认为如果龟缩城内,太过认怂,索性出城迎战,以示顽抗到底之决心。
    这个决心,只维持了一天。
    率军出城作战的,是跟孔有德共同叛乱的李九成,他威风凛凛地列队出城,摆好阵势,随即,就被干掉了。
    明军出战的,依然是关宁铁骑,来去如风,管你什么阵势不阵势,就怕你没出来,出来就好办,骑兵反复冲锋,见人就打,叛军四散奔逃,鉴于李九成站在队伍最前面(最威风),所以最快被干掉,没跑掉的全数被歼。
    '1662'
    此时城里的叛军,还有上万人,但孔有德明显对手下缺乏信心,晚上找耿仲明,毛承禄谈话,经过短时间磋商,决定跑路。
    说跑就跑,三个人带着部分手下、家属、沿路抢劫成果,连夜坐船,从海边跑了。
    按孔有德的想法,跑他个冷不防,这里这帮傻人不知道,还能顶会,为自己争取跑路时间。
    然而意外发生了,他过高估计了自己手下的道德水准,毕竟谁都不傻,孔有德刚跑,消息就传了出去,而类似孔有德这类黑社会团伙,只要打掉领头的,剩下的人用扫把都能干掉。
    于是还没等城外明军动手,城里就先乱了,登州城门洞开,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跳海的跳海,朱大典随即率军进城,收复登州。
    事情算是结了,但孔有德这帮人在山东乱搞了半年,不抓回来修理修理太不像话,所以将领们纷纷提议,要率军追击孔有德。
    但朱大典没有同意。
    不同意出兵,是因为不需要出兵。
    逃到海上的孔有德很得意,虽说登州丢了,但半年来东西也没少抢,地主当不成,还能当财主。
    得意到半路,遇上个人,消停了。
    他遇上的这个人,名叫黄龙。
    孔有德跟黄龙算是老熟人,因为黄龙曾经当过皮岛总兵,还管过孔有德。
    孔有德怕的人比较少,而黄龙就属于少数派之一,孔有德之所以投孙元化,就是因为黄龙太厉害,在他手下太难混。
    在最不想见人的地方,最不想见人的时候,遇上了最不想见的人,孔有德很伤心。
    老领导黄龙见到了老部下孔有德,倒也没客气,上去就打,孔先生当即被打懵,部下伤亡过半,连他的亲人都没幸免(他抢劫是带家属的),纷纷堕海而亡。
    但最不幸的还不是他,而是毛承禄。
    这位仁兄先是老爹(毛文龙)被杀,朝廷给了个官,也不好好干,被孔有德拉下水搞叛乱,落到这般地步,而关键时刻,孔有德不负众望,毅然抛弃了这位老上级的公子,把他丢给了黄龙。
    而孔有德和耿仲明不愧干过海盗,虽说打海战差点,但逃命还凑合,拼死杀出血路,保住了性命。
    毛承禄就不行了,被抓住后送到了京城,被人千刀万剐。
    黄龙的战役基本上彻底摧毁了叛军,孔有德和耿仲明逃上岸的时候,已经是光杆司令了。山东叛乱就此结束。
    这次叛乱历时半年,破坏很大,而最关键的是,叛乱造成了两个极为重要的结果——足以影响历史的结果。
    正文 1671…1680
     更新时间:2008…12…10 16:34:04 本章字数:2163
    '1671'
    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好人,杨先生很有诚意地寻找叛军,很有诚意地进行谈判,很有诚意地劝说投降,最后,他的诚意得到了回报。
    事实证明,农民军之所以造反,并不是吃饱了撑的,只是因为吃不饱。现在既然朝廷肯原谅他们,给他们饭吃,自然愿意投降,毕竟造反这事,要经常出差,东跑西跑风险太大。
    而对于杨总督,他们也是很客气的,很有点宋江喜迎招安的意思。
    比如神一魁投降,约好地点,杨鹤打开城门,派出群众代表,热烈欢迎。众多民军头目大部到场,在杨总督的率领下,前往关帝庙,在关老爷面前,宣誓投降(关老爷靠得住)。
    虽然此前双方素未谋面(可能在往城下射箭时看过几眼),但双方都表现出了相当的热情。特别是杨总督,获得了民军的一致推崇,他们赶走了杨鹤的轿夫,坚持一定要亲自把他抬到总督府,并以此为荣。
    一时间,西北喜讯接连,朝廷奔走相告,杨鹤跟各民军领袖的关系也相当好,逢年过节,还互相送礼,致以节日的问候。
    局面大好,大好。有效期,半年。
    杨鹤同志读过很多书,干过许多工作,明白很多道理,但是他并不知道,从招抚的第一天开始,他就已经失败了。
    因为有一个问题,他始终没弄明白。
    正是这个问题,注定了他的悲惨结局。
    这个问题是,他们为什么要造反?
    答案是:为了活下去。
    怎样才能活下去呢?
    有钱,有粮食。
    要说明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三段论:
    造反,是因为没钱、没粮食;投降,是因为有钱,有粮食。
    杨鹤有钱,有粮食吗?
    没有。
    所以停止投降,继续造反。
    在招降之前,杨鹤曾经认为,只要民军肯投降,事情就结束了,可是投降之后,他才明白,事情才刚开始。
    光是神一魁的部队,就有三万多人,这么多人,怎么安置?
    招来当兵,就别扯了,连自己手下那点人的军饷都解决不了,招来这些人,喝西北风?
    赶回家种地,似乎也是白扯,年年灾荒,要能回家种地,谁还造反?
    对于这个悖论,崇祯同志是知道的,也想了办法。
    '1672'
    他先找了几万两银子,安排发放。然后又从自己的私房钱(内库)里,拿出了十万两,交给杨鹤,让他拿去花。
    应该说,这一招还是很有效果的,民军们拿到钱,确实消停了相当长的时间。
    具体是多长呢?
    我前面说过了,半年。
    半年,把钱都花完了,自然就不投降了,该怎么着还怎么着,继续反!
    为了活下去。
    猛人出场
    崇祯四年(1631),领了半年工资后,神一魁再次反叛,西北群起响应,而且这次阵势更大,合计有三十多万人。
    搞到这个地步,朝廷极为不满,许多大臣纷纷上告。
    杨鹤很委屈,他本来就不是武将。之所以跑来办这事,实在是被人弄来的,原来是吹吹牛而已,你偏认真。来了之后,都没闲着,天天忙活这事,钱花完了,人家又反了,我有什么办法?
    崇祯更委屈,原本看你吹得挺好,觉得你能办事,才把你派过去。这么信任你,你招降了人,我立马就给你十几万两银子,连老子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你把钱花完了,这帮人又反了,十万两都打了水飘,你干什么吃的?
    杨鹤委屈,就写信给崇祯,说我本不想干,你硬要我干,我要招抚,也是没有办法。
    崇祯委屈,就写了封命令:锦衣卫,把杨鹤抓起来。
    崇祯四年(1631)九月,杨鹤被捕,后发配袁州。
    鉴于杨鹤的黑锅实在太重,由始至终,朝廷没人替他说话。
    例外总是有的。
    命令传出后,一个山海关的参政主动上书,要求替杨鹤承担处罚。
    如此黑锅都敢背,是不正常的,但这个人帮杨鹤背锅,就是再正常不过了。
    这位参政,是杨鹤的儿子,叫做杨嗣昌。
    崇祯没有理睬,杨鹤先生的命运未能改变,依然去了袁州。
    帮父亲背锅,看起来,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导致了两个重大后果。
    从这份奏疏上,崇祯看到了一个忠于父亲的人。按照当时的逻辑,忠臣,必定就是孝子,所以他记住了杨嗣昌的名字。他认定,此人将来必可大用。
    而杨嗣昌背黑锅不成,父亲被发配了,对他而言,莫过于奇耻。从此,他牢牢记住了那些降而复叛的人,此仇,不共戴天。
    杨鹤离开了,但这场大戏刚刚开幕,真正的猛人,即将出场。
    正文 1677…1678
     更新时间:2008…12…18 11:13:03 本章字数:2101
    两年前,他跟着袁崇焕到了京城,守护北京,结果袁崇焕被抓,他依然留了下来。
    一年前,他跟随孙承宗前往遵化,在那里,他奋勇作战,击退后金贝勒阿敏,并最终收复关内四城。
    然后,他来到了西北。
    对于这个人,我想就没必要多说了,从熊廷弼、孙承宗到袁崇焕,他都跟过,从努尔哈赤、皇太极到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