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锦绣大明 >

第142章

锦绣大明-第142章

小说: 锦绣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邦甫听得满脸惊讶,没想到自己才离开没几日,县里竟又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而更叫他感到心惊的,则是原来一直为朝廷所打击的白莲教徒居然就在自己身边。他和俞长丰也是打过几次交道的,却没料到这个看着几乎没有任何心机的商人竟还有如此可怕的一面。

  好一阵后,赵邦甫才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又把注意力放回到了县城此刻的缺粮难题之上:“大人,这么做对粮食的消耗可是不小哪。下官只从绍兴府要来不过两万斤粮,看着只够分发到全县百姓手里的。一旦如此做了,那接下来县衙又无粮可用了。虽然现在外面的大水已退却,可城中无粮难保百姓不满哪。”

  “如今官仓中尚有一些粮食,只要熬粥还能撑上一段时日。接下来的事情,我自有安排,赵县丞你就无须担心了。”杨晨在此刻还卖了一个关子。

  见杨晨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样,赵邦甫才不再劝。其实之前他就有一个疑问了,为何县令大人会觉得只要从府衙要来些粮食,撑到三月下旬就有转机。而现在,又是同样的说辞,这实在太叫人好奇了。可他也看得出来,这是杨晨最后的底牌,是不会轻易告诉自己的。

  想明白这点,赵邦甫便也不再坚持,朝杨晨再一抱拳,便退了出去。

  有了这两万斤粮食打底,杨震的计划终于得以实施。从次日开始,县衙中的公差衙役们就成为了大明朝的送温暖小队,将粮食送往城中各处,交给早已饿得前胸贴后背的百姓手中。

  当百姓们满怀期待地看着衙役手中的粮食时,却被告知要先点齐家中人数,根据人口给粮。对此,这些百姓自然不会有任何的反对。他们可不知道县衙的真正用意是寻找可能存在的白莲教徒,只以为县衙是为了更公平清楚地将粮食发放到每个人手中而已。

  于是每日里,都有成百上千的百姓得到粮食,对杨知县感恩戴德,同时也有数百户人家被排除出可能窝藏白莲教徒的嫌疑。只是这么一来,县衙粮仓好不容易才囤积起来的粮食又很快浅了下去,在进入三月二十日后,粮食更又一次所剩无几,但此次行动的效果却一点都没有呈现出来。

  “哈哈,杨晨这小子还真是异想天开哪。居然把粮食一一分与百姓,如此一来,只怕县衙马上就要无粮可分了吧?”在得知这段日子县衙的举动后,郦承纲忍不住呵呵嘲笑了起来。

  他确实有大资本嘲笑县衙此刻的穷困潦倒。要知道就在他们郦家的几处仓库里,现在还囤积着数十万斤粮食没有动呢。他一直都在等着一个时机,一旦县衙粮食告罄,就是他出手的时候。

  到那时,他就可以以高价将粮食卖与县城里的百姓。原来他从徐同舟手上买粮时,每一斤粮食不过三四文而已,但这次他就是开出每斤三四十文的价格,也不会有人反对的,甚至可以要价更高。

  那要是没钱的人又该怎么办呢?郦承纲也早已有了对策,让他们用房用地用田来抵。他相信只要城中短时间里得不到足够的粮食,他就能通过手上这些粮食赚到成本的十倍以上的钱财。至于可能用粮食换来的田地,就更多了。

  正因觉得自己这如意算盘已彻底打响,所以在嘲笑杨晨时,郦承纲也显得格外开怀,笑得两只眼睛都已见不着了。

  一旁的郦承缙也陪着笑了几声,但还是有些担心地道:“大哥,有件事情我一直想说,却又不知该不该说。”

  “说!你我兄弟有什么话不能说的。”心情舒畅之下,郦承纲就显得很是大度了。事实上,自从江堤决口一事成功之后,他就日日都在笑,心情也没一日不好的。

  见他都这么说了,郦承缙也不好再隐藏自己的想法,说道:“要是县衙已囤积居奇的罪名对付我们,却该如何是好?要知道一旦我们真这么干了,那分明就是与县衙为敌了,那杨县令会任我们做这些吗?还有,要是百姓受人鼓动而攻击我们,抢夺粮食,只怕事情也不会对付哪。”

  郦承纲显然没有想到这两个变化,闻言便是一愣。但随即又很不以为然地一摆手道:“你这就太过杞人忧天了。我们自己的粮食该怎么卖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县衙还能因此就定我的罪不成?大明律中可从没有这么一条。何况,我们郦家可不是别的商人,能叫他这么给吓倒了。

  “至于那些百姓,就更不必担心了。他们还没这胆量敢和我们郦家做对。我又不是不给他们粮食,只要他们能拿出银子、地契和田契来,自然能吃饱饭。他们又何必冒着犯罪的风险来对付咱们呢?”

  见他如此说话,郦承缙知道此时的兄长已经被即将到来的大胜冲昏了头脑,是怎么都不会听信自己的劝解了,便只得一声叹息,不再多言。但他的心里,对于接下来的情况依然满是担忧,脸上的笑容自然也就有些勉强了。

  郦承纲瞧出了他的心思,脸上笑容这才一敛:“老三哪,你就莫要再这么前怕狼后怕虎了,我们郦家在诸暨也不是一代两代了,岂是那些草民和区区一个新任的县令能斗得过的?放心,这回我必然能把之前失去的连本带利都拿回来!”

  见兄长神色已变,郦承缙知道再劝只会让他不满,便只得勉强一笑点头应承:“大哥说的是,是小弟太过小心了。”

  “这才像话嘛。你和老二都准备一下,我估摸着这两日里就该我们出手了。”郦承纲这才重新恢复笑容,吩咐道。

  就在杨晨他们以为敌人只有白莲教徒时,一场新的危机已再次出现!


第一百八十章    趁火打劫


  都说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这一回杨震算是领教到这一说法的现实了。在县衙花费了大量人力,还动用了这许多粮食对县城百姓进行排查之下,依然无法寻找到白莲教徒的踪迹。他们似乎早已离开了诸暨县,又或是另有隐秘的藏匿地点是容易被人忽略掉的。

  眼见仓中粮食所余不多,依然没有任何收获,杨晨也只得暂时停止了这一行动。虽然那些衙役们口中都没有怪责杨震的意思,但从这些人的言行举止中,杨震还是清楚地感觉到了衙门上下对他的失望。这让杨震的心情也变得有些低落起来。

  这时,只有阮通和王海两个往日的好兄弟依然坚定地站在杨震这边,不断地劝慰与鼓励着他:“二郎你不必灰心,你之前的判断也没有错,换了任何一人都会这么干的。只是你遇到的对手太过狡猾,藏得深而已。”

  对此,杨震倒并没有受太大的影响。他可不是个会轻易气馁的人,他所以略感不快,只是因为觉得自己连累了兄长,让县城的处境更加危险而已。毕竟他已经从杨晨处得知了绍兴知府沈千源的原话了,知道若不能让诸暨县百姓重回轨道,只怕杨晨的县令是要当不下去了。

  “你们的心意我知道,我不会因此而感到丧气的。”杨震重新振作了一下精神,这才颇为感激地看着两人道:“事情也没有到不可挽回的境地,我不会因为这么一点小小的挫折就退缩的。”

  见他这么说话,阮通二人才总算放下心来。

  于是,一切又重回之前的状态,县衙依然每日为百姓们分发稀粥度日,看着完全就像是在熬日子一般。但所有人都不知道,县衙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或许当仓中粮食告罄,等候他们的将是一场大灾难。

  但很快地,一个叫人震惊的消息却让县衙众人心中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了。

  就在二十三日一早,之前早已关门歇业,表示已无一粒粮食可售的郦家四处粮米铺子突然就重新开了张。但挂在店门口正当中的价格牌上却写得很是分明,这次的大米每斤价格都要四十五文,概不还价,概不赊欠!

  一时间,整座诸暨县城的百姓都聚集到了这些粮店门前,指指点点议论不休,有人甚至直接就与店中的老板伙计争论起来:“你们这粮价也定得太高了,以往一斤米只在六七文,即便是青黄不接时,也没上过十五文的。这回一下价格就翻了三倍往上,分明就是抢大伙的钱财了,实在是不当人子。”

  那些伙计早已得了吩咐,一旦听到旁人这么说话,便皮笑肉不笑地回了过去:“咱们也是打开门做生意,可没有勉强要各位买下我们这高价粮食的意思。这些大米可是我们家东主好容易才从别处辛苦买来的,这价格自然要比往日要贵上些。你们若是嫌贵的,大可不买嘛。反正我们的价格和大米都在这儿,是肯定不会改的了。”

  一见这些人竟如此强硬,百姓们除了小声议论或是咒骂几句之外,还真拿他们没了办法。确实,他们只是给出个价格,买不买还是百姓自己的事情。

  但是,民以食为天。在县衙供给的稀粥越来越薄,吃下去比不吃更让人觉得肚饿的情况下,这些百姓只要还有些钱财,即便知道郦家这是趁火打劫,却也只能忍着气去买粮食了。

  而一旦有第一个花大价钱买高价粮的,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这么做……很快地,一些家在县城,还有些钱财的百姓们就不再去县衙领粥,而是在四家郦家的粮店门前排起了长龙来。

  眼看如此情形,那些避难到县城来的百姓可就眼红了。圣人都说民不患寡而患不均呢,现在县城百姓能买到粮食,可他们没钱却该如何是好?

  那些粮店似乎早有准备,很快就有消息传了出来,若是想买粮却没有钱的也不是不成,那就需要用房子、土地来进行抵押了。

  只要那些乡野百姓肯答应出让房子和土地,折成银钱,并带着他们去县衙办了相关证明,粮店就能给他们提供等价的粮食。

  当家园和食物摆在人们面前,即便这些百姓心中有再多的不愿,为了生存下去,却也只能忍下这口气了。

  当杨晨他们得知郦家开始出售高价粮时,众人便已感到一阵愤怒。而当郦家接受百姓把田地房屋变卖折算成银钱买粮的消息传来后,众人更是忍不住破口大骂起来,这分明就是趁火打劫,兼并土地了。

  这其中,要数蒋充的脸色最是阴沉:“之前就知道他们曾购进了不少粮食,却没料到竟用在了巧取豪夺上面,实在是卑鄙之至!”因为他本是郦家的人,这时候必须第一个表明态度。

  杨晨也只觉得心里一阵发紧,不过他考虑的却比蒋充更深,什么借机发财的,这不过是表象罢了。郦家这么做的真正意图,还是为了对付他这个县令。

  当官府无法为百姓提供生活保障,而郦家却可以提供高价粮食时,一些百姓固然会在心里大骂郦承纲他们是奸商,但更多的人,却会把矛头指向他这个诸暨县令。正因为他这个做县令的无作为,不能提供足够多的粮食给百姓们,百姓才不得不典当家产去购买那高价粮食。

  或许一开始,百姓还会因为是从郦家手中购买的粮食,也是郦家买下的他们的产业而只是仇视郦家。可等过些日子,他们真正无家可归,无田可种,只能附庸于郦家门下当一个佃农时,百姓们的怒火就会发泄到杨晨这个县令的头上。如此一来,无论他之前做过多少好事,在百姓心目中就依然是一个无能的地方官。

  而这种民意是很容易被上面的官员所觉察到的,郦家甚至都不用自己出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