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994章

唐朝好地主-第99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知道是一回事,真到此时又觉得羞涩无比。

    承乾今年也才十八,不过却已经孩子都三个的父亲了,他四年前就不是初哥。见妻子害羞,笑着上前,拉起她的手。

    两人入了寝殿。

    “我还是回去了。”

    “师妹,我真的不会碰你,绝对不碰,我只想搂着你一起睡。”

    ??????

    “师妹,我们搂紧点,今天有点冷。”

    ??????

    “师妹,就一次!”

    ??????

    “殿下,我要死了。”

    “师妹,放心,才一次,不会那么容易怀上的。而且怀上了,也不会死。”

    夏花被太子骗了,梨花带雨哭的正伤心。

    承乾轻声细语,甜言蜜语的哄着。

    “我以后再也不相信殿下的话了,还说会很舒服,痛死了。”

    “第一次是这样的,以后就会很舒服了。”

    “再也不要了。”

    ???????

    北宫,长乐殿。

    夜已深沉,李世民却还没有睡。

    皇帝披散的头发中,已经有了丝丝银发。

    夜半三更,整天皇宫都在沉睡。

    寂静的宫城,如同一只巨兽。

    李世民还在翻看着道德经。

    最近皇帝迷上了黄老学说,黄老曾是汉时大受刘家欢迎。这个学说也是汉初的统治思想,那个时候还没有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汉初的统治思想还是黄老思想。

    所谓黄老,就是尊上古的黄道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

    黄老道家以道家思想为主,发展黄帝、老子的道家思想,但又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了自己的一家之言。

    其特点,就是无为而治、中庸之道。

    如果再说简单点,就是休养生息。

    前汉初年的黄老之术,确实让汉初迅速的恢复国力,有了文景之治,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强盛。

    可李世民近来读书,除了读道德经外,其它书也是读的,其中司马迁的史记和李超的资治通鉴他更是读了多遍。

    在读李超的资治通鉴中关于汉武帝这一段时,他看到李超写汉武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这让他印象深刻。

    李世民最崇拜的两个皇帝,就是秦皇和汉武。

    但这两位皇帝的结局却大不相同,秦始皇一统天下,却二世而亡。汉武帝用兵数十年,到晚年不得不下罪已诏,但汉却依然延续下去了。

    这是为什么?

    李超在这一段里写道,臣超曰:天下信未尝无士也!武帝好四夷之功,而勇锐轻死之士充满朝廷,辟土广地,无不如意。及后息民重农,而赵过之俦教民耕耘,民亦被其利。此一君之身趣好殊别,而士辄应之,诚使武帝兼三王之量以兴商、周之治,其无三代之臣乎!

    反正李超的意思是汉武搞扩张的时候,好像满朝都是亡命徒。而开始搞内政民生时,又出现大量的经济能手。这就奇怪了,汉武帝想干什么,就有人配合他干什么,这是不是说明当时前汉人才济济,君主能力强悍?

    李超后面说如果汉武帝对自己要求高点,那就能成为三皇五帝了。

    这本书里,李超也是很佩服汉武这个皇帝的,说汉武有三大优点,一是聪明有决断,二是善于用人,三是执法公正无私。

    因此李超在书里最后总结汉武帝时说,汉武帝虽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大兴土木,外事四夷,信仰神怪,巡游无度,让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和秦始皇差不多,要是秦始皇干这些事情,早就亡国了。但汉武帝比秦始皇还能折腾,不但没亡国,反而还让汉在他以后更强盛了。

    汉武以改革著称,不断推陈出新,差不多把整个天下都重新修了一遍。但在李超看来,汉武帝的所有折腾,都是有章法的,有依据的。

    灭匈奴,有雪耻白登的旗号,有复九世之仇的春秋大义。

    开疆拓土,这也是商周天子的最主要功绩,对于不服王道的就要征伐,这是功。

    削弱割据,搞推恩令,也是在律法之内搞的,并不废除刘邦定下的刘氏封王制度。

    而通过盐铁专卖,收入大增。通过检举富人的违法行为等,这些也都是在律法允许之内的。

    所以李超的总结就是,汉武帝虽然会折腾,但他是一个会利用儒家和法家思想,给自己的欲望戴上镣铐,还玩的很好的人。

    正因为有这些优点,再加上一些细节,比如虚心纳谏、执法公平、会托孤等,因此就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了。

    历史上,前朝的杨广也跟汉武一样的想法,可最终杨广却把自己折腾的亡国了。

    为什么呢?

    前有秦始皇,后有杨广,为什么他们不能如汉武一样呢?

    李世民这段时间一直在琢磨着这个问题。

    大唐如今强盛无匹,甚至可以说远超秦汉,已经达到了自三代以来的一个高峰。李世民已经开始在为如何让大唐保持这种势头,如何维持李唐王朝的传续思虑了。

    为什么汉武帝能成功,杨广就亡国?

    汉武帝后,到汉昭帝汉宣帝的时候,看起来,汉朝达到了极盛,但是却盛极而衰,这又是为何?

    平衡!

    李世民思虑许久,得出的结论就是平衡。

    汉武帝的行事之法,就是各种削弱、各种制衡,每次折腾的天翻地覆,但都保持了一个平衡。

    而在后来昭帝宣帝时,平衡却打破了,匈奴彻底伤了元气,后党彻底做大了,老权贵彻底没了指望,官僚彻底板结了,百姓也渐渐没有恐惧也没有希望了。

    汉武帝的改革为什么能成功?

    他是如何一步步掌握大权的?

    是从上林苑的骑兵训练开始,是从团结一批出身卑下的死党开始的。

    汉武帝明察秋毫、及其果断,又有主见,这才让他的改革能坚定不摇的推动下去,才能毫不动摇的信任自己的手下,才能最终成功。

    大唐帝国的明天该何去何从?

    杨广的改革失败了,国亡了。自己的新政现在看似成功,可是否已经埋下了隐患?

    谁又是这个隐患?

    是大唐的异姓封侯们,还是李超?又或者是那些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的新兴工商阶层?


第1192章 第一刀

    这天下已经没有能威胁大唐的敌人了!

    能威胁到大唐的只有内患了。

    李世民觉得很有必要跟承乾好好的谈一谈,最近太子的一些施政方向,明显是在向着错误的方向前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李世民觉得自己最近书读的多,收获也多。

    长孙无忌被先召入宫中,皇帝打算先跟自己的大舅子好好交流一下。

    “辅机对周朝分封怎么看?”

    长孙无忌坐在皇帝对面,他也好久没看到皇帝了,今日再见,发现才几个月时间,皇帝已经长了很多白头发出来,而且憔悴的很,看上去已经四十多岁的样子。

    “陛下,周有分封,才有八百年天下。”

    李世民点头,又问,“汉晋也实行分封之制,却为何有七国之乱和八王之乱呢?”

    长孙无忌一下子答不上来了。

    李世民却缓缓道,“盖因周朝分封之时,当时中原遍地戎蛮,孔子说过,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

    周朝之时不比如今,那个时候,中原真是遍地戎蛮。

    当时周朝最核心的地区洛阳出发,往南走当天下午就能走到戎人控制区,往北两天就能走到北狄。

    镐京、洛阳一带,处处都有戎人。

    渭水上游有狄、螈、邦、冀之戎,泾水北边有义渠之戎,洛水有大荔之戎、卢氏之戎,渭水南岸有骊戎,伊水、洛水之间有陆浑、杨拒、泉皋之戎,颖水上游西面有蛮氏之戎。

    洛阳往南一百里就是陆浑戎居住的地方。往北不到二百里,就是北狄潞人。

    周襄王三年,陆浑戎与杨钜、泉皋之戎攻入周都洛邑。烧了周都东门。陆浑戎认为他们与天子分庭抗礼的,所以天子坐六匹马的车,陆浑首领也坐六匹马的车。

    在这个时代。

    周天子和分封的诸侯们,每天都在忙着跟遍地的戎狄蛮夷们对付。天子和诸侯都有共同的敌人,就是那些戎狄蛮夷。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天子和诸侯们奋力开拓,几百年相安无事。

    但到了战国时代,中原的核心地带,已经没有什么大势力的戎蛮了,蛮夷们要么在北方,要么到了南方。

    于是各国才开始了互相兼并征战,有了战国时代。

    在李世民看来,周八百年而亡,正是缺少强大的外敌。

    汉初,刘邦大封诸侯。

    诸侯为什么没乱?为什么等到后来又有了七国之乱?

    汉初刘家诸侯跟着汉天子要一起征讨那些异姓诸侯,要镇压六国之后的贵族势力,天子与诸侯形成共同体,一致对外,这时是团结的。

    但到了景帝时,中原内部已经扫清了,而匈奴却又在长城之外。于是乎,没有强大的外敌压境的情况下,汉家天子和宗室诸侯先自己打起来了。

    西晋的八王之乱可以说也差不多,当时许多游牧部族都是被征服内附并被晋朝内迁的。晋一家独大,大封宗室。可结果出了白痴皇帝和野心勃勃的皇后,最终引得强大的宗室诸王介入,导致了八王之乱。

    若说汉晋有什么区别,区别一个是汉朝中央很强大,上下一心,击败了七国。而晋却是因为宫廷出了问题,引得八王之乱,最终乱了天下,让五胡乱华。

    长孙无忌静静的听着,他在思虑着皇帝这番话的用意。

    皇帝继位之初,就推行了世封刺史,后来又改为实封诸侯,再后来改为边疆领主。一步步的改动,但大唐还是推行了封建。虽然与汉晋的封建区别很大,可也是封建。

    今天皇帝说这些,莫非是想说,要改变或废除分封?

    “辅机、突厥已灭,吐谷浑、高句丽和林邑也都被扫灭,大唐已无外患。”

    “陛下,东海还有新罗、百济还有东瀛,东北还有靺鞨、室韦、契丹、奚、霫,北方还有薛延陀,西南也还有真腊、吐蕃、苏毗,西边还有天竺、波斯、罗马啊!”长孙无忌一口气报出一串名字。

    李世民摇了摇头,“太远,他们威胁不到大唐。”

    “那陛下的意思,要废分封?陛下可要三思,当初若是没有分封还好,可既然已经分封,再废分封,那可就必然触犯众怒啊。”

    “分封是朕自己提出来的,朕不可能废分封。”李世民说道,他现在确实有些后悔分封,但废分封是绝不可能提的,他很清楚。

    “辅机,分封诸侯以屏藩朝廷,我们绝不能让诸侯有一日如汉晋时一样反噬朝廷。对于诸侯,必须加强遏制。这一次,承乾通过的那个领主增兵额和减税案,就是错误的。”

    “臣也反对过,但诸位宰相认为上次换封之事,让不少封臣都不太满意,这次减税增兵额也算是弥补一下。”

    “弥补也不应当是这种方式,算了,这事情既然都已经通过了,也不可能再朝令夕改。好在还有好些限制条件,他们也不得制造军械,朝廷还不会失控,但以后得加强注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