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85章

唐朝好地主-第785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茶叶、盐巴、布匹,甚至是铁锅、刀子、绳子、木碗等等。拿牛羊换马车,拿羊毛换布匹丝绸

    只要安心的放牧,偶尔打打猎,然后出售牛羊、出售皮毛这些,就能为他们换回更多的商品。

    生活会很富足,日子会很好过。

    以后不用怕白灾,下再大也不怕。因为到了冬天,他们不需要再留很多羊,把母畜和小崽子留下,其它的老的弱的公的,差不多都能提前宰杀掉,或者直接卖给汉商。

    那样他们会有足够的干草过冬。

    他们会有足够的茶叶,不用担心吃多肉得疾病,也会有上好的盐巴,甚至还能有蜂蜜烤肉,有暖和舒服的衣服。

    那确实是个让人向往的生活。

    当然,在李超这个合作模式之下,那些大酋长小酋长部落首领们,也能拿到更多一些的分成,这个模式,对他们每个人都非常有利。

    有什么理由还要反对呢。

    很多时候,游牧部族劫掠其它部族,其实更多的还是因为自己遭受灾害,承受能力不足,便只能通过劫掠其它部族来转移灾害。

    苏支暗暗的算了笔帐,反正不管是奚族各部的族人南下到这领地来交易,还是汉人到他们那里去投资合作,他每笔生意都能分上一笔,这生意越多,他分到的就越多。

    这其实就是一个金字塔的形式,有点类似于直…销,苏支就是在他那个团队的最高点,每个人赚到的钱,他都要分上一份,下线越多,他赚的也就越多。

    他当然是巴不得这种交易更多。

    而与过去在突厥人手下的日子一比,就相比极大了。

    在突厥人手下,突厥人可没有什么分成这样的说法,突厥人都是直接派税收官,定期收税,若是遇灾或者打仗,还要加税。

    可不管你们死活。

    因此两相一对比,李超这种模式,苏支真是打心里的喜欢。

    跟着突厥,他得替突厥人向自己的部族收税,承担着抱怨骂名,但现在呢,族人能在与唐人的交易中得到十足好处,而他还能从中占一笔。尤其是这赚的一份,并不是他直接从族人手里收的,而是李超从赚的钱里,再分出一份来给他。

    既拿好处,还不得骂名,甚至还能被部族称赞,这样的好事哪找去,不答应才有鬼。

    这顿酒大家喝的都非常高兴,苏支和咄罗都是喝的大醉。他们高兴,谁也拦不住。

    让人把他们抬着送回去休息,李超抹了把脸,也有几分醉意了。

    老爹也是脸红通通的,“咱们跟他们互市,朝廷不会反对吧?”

    “为何反对?反正不管我们领地赚到多少钱,都还得依法纳税的,最终这税法三分之一得上缴朝廷。我们赚的越多,朝廷越高兴。如果大家都只是种几亩地,不发呢点工商,那朝廷一年能收几个税?”

    老爹想想也是。

    边地的封邑领地,如果不搞点交易边市赚钱,光靠招募百姓来垦荒种地,收那点田赋,连领地城堡的花费都还不清。

    韦云起晚上又过来找李超,决定搭李超一趟顺风车,也投钱进来。

    “你想做什么项目?”李超问。

    对于韦云起想赚钱,李超不觉得奇怪,大唐人并不忌讳谈钱。上到勋贵,下到农夫,都对此很淡然。

    “这方面我不懂,我手里有两万贯钱,原来也是存在李记钱庄的,这次打算拿出来给李相,做什么生意无所谓,反正我知道跟着李相不会亏。”

    这种办法确实是简单。

    韦云起是认人不认事,这也好办。

    “也行,到时你钱投过来,我选几个好的项目,给你参一股,你觉得如何?”

    “没问题,我坐等着分红就好了。”韦云起笑道。对于这具体的,他还是比较懒得插手的。

    “相国,我们何时出兵?”

    李超想了想,现在是五月中,天气刚开始热,还不是太热。这个时候倒也是一个出兵的好时机,再过些日子,天热起来,出兵就不太适合了。

    一般来说秋季出兵晚好,现在出兵,马还有些瘦弱,不过现在这个时候又正好,不能等统叶护摆平西域回来。

    “准备一下,三天后吧。”

    “你派人去通知一下尉迟恭和李绩,对于奚、契我们也不能完全不防,让李绩和尉迟恭做好准备,陈兵边境,一来牵制一部分欲谷设的兵力,二来,也可以随时出兵北上支援我们。当然,希望用不上他们。”(未完待续。)


第911章

    李世民看着李超发来的奏折,心里很是满意。李超办事,越来越厉害了。

    奚、契丹两族,居然已经被他降服,这可是控弦二三十万的两个大部族,两族降服之后,突厥又断了一条臂膀。

    收复漠南,这下毫无问题了。

    “草诏,诏封阿会苏支为饶乐郡王,诏书大贺咄罗为松漠郡王。划奚境为饶乐区,契丹境为松漠区。奚五部之境,各为一郡。契丹八部之境,各为一郡。奚、契丹各部酋长任本郡太守。”

    李世民对于奚和契丹两部的归附,十分上心。虽然奚和契丹的实力远不及突厥和高句丽,但因为他们正好处于奚与高句丽之间,且实力本身也不俗因此李世民这次也是下了血本的。

    如今大唐只是皇帝的兄长儿子才能封王,其余皆不得封王,可这次李世民却封苏支和咄罗为郡王。

    对于两族之地,直接划为羁糜区,划区设郡,依然是委派这些酋长出任太守等职。

    李超奏报将率神机军出征漠南,同时召两部各统三万兵随征,又调尉迟恭和李绩做好配合。

    对这个安排,李世民也很满意。李超做事,越来越稳了。

    发兵八万征漠南欲谷设,还有尉迟恭李绩两员大将配合,这是万无一失。但实际上李超真正动用的兵才两万,这让李世民也感觉轻松不少。真要动员个十万八万唐军打欲谷设,进行要耗费的粮草等也将十分多。

    李超并没有等朝廷的同意,才再发兵。他是一边发兵一边写奏章。当然,这并没有什么违制之处。

    李超不是一般的刺史,也不是一般的宣抚使,李超是节度使。他特授有极大便宜处事之权的燕云节度使,节制燕云九州。对于收服奚、契丹,征讨突厥漠南欲谷设这些事情,李超确实有先斩后奏的权利。

    不用经中书门下,也不必经枢密院,甚至都不用经皇帝同意,李超就能直接开战。

    李超奏章中提到,请朝廷准备迁民辽西,同时选派官吏前往。

    他在奏章里说明了必须尽快选派官吏前往辽西,因为光指望本地的那些人,是靠不住的。

    李世民拿起朱笔在上面写了个可字,然后让人转给中书门下的宰相以及监国的太子。

    辽西。

    酒宴吃过,买卖也谈过。

    第二天一早,李超召集麾下将领,并将苏支和咄罗等请来,一起召开军事会议。

    “为便于统一指挥,我们要将三家兵马整编一起。”

    听到整编,苏支和咄罗都面色凝重。他们有点担心,李超要收他们的兵权。虽然说,这些兵都是他们的部族兵,甚至属于部族联盟兵,他们都不一定有完全的指挥权。

    “大家放心,各自的兵还是各自统领,只不过我们得重新编一下,这样有利于统一指挥。”

    李超提出以一万人为一个军,三部兵马编我们八个军。

    唐军两万人,自然就是中军。

    奚和契丹各三个军,则两个军为前军,两个军为后军,另外两个军分为左右两军。

    李超为全军主帅兼任中军主将。

    “请苏支将军出任前军主将,请咄罗将军出任后军主将!”

    两人听到这个安排,没有反对,起身接令。

    “请平阳长公主出任左军主将,请韦将军出任右军主将!”

    左右两军,各只有一个军,但这两个军是一个奚军和一个契丹军,现在李超却要让两员唐将出来任主将。

    “怎么,不合适吗?”李超笑着问。

    苏支和咄罗互相看了看,然后与自己族里的酋长们看了看,最后还是点了头。

    反正李超只是让他们当主将,下面的兵还是他们自己人统领的。

    接下来又谈了一些联络方式等等,最后便就这样定下来了。

    最后才谈起进军路线。

    本来最便捷的路线是入关,从河北平原,经平州蓟州幽州出军都关然后去漠南。

    不过最后李超却选了另一条路,更难走的一条路,从燕山北的奚人境内穿行,然后向西直达阴山北的欲谷设老巢。

    欲谷设此时驻扎在后世的张北北面一点,这里处于阴山、燕山交汇之处不远,南下就是张家口,往南还是太行山,不论是入河东还是进河北,这都是个很好的要道。

    “为何要舍近求远,舍易求难,走北边?”

    会议结束后,韦云起问李超。

    “走南边拢民啊,而且,我们走北面,不也更能摸清一下奚人的山河地势和他们的底细吗,再说了,如此大军过境,还能威慑一下奚人呢,顺便,这行军的补给,也可以由他们承担。”李超笑着回答。

    老爹一脸兴奋的过来找李超。

    “我刚跟奚、契丹两族的酋长们签了一个大单。”

    李超好久没见到老爹这么兴奋了,况且老爹一直以来对于钱财并不是那么的上心,在他的观念里面,钱财不需要太多,够用就行了。这方面,崔莺莺就不一样了,十三娘是巴不得是越多越好。

    “签了多大的单子?”

    “我跟奚族五部和契丹八部的酋长们都签了单,这十三部今年底,每部向我们提供牛马各一万,羊十万只。”

    老爹以前确实不是太在意钱财的人,但今年来到封地,看着封地从零开始,仅半年时间就建起了城堡,现在又在建议屯庄,开垦荒地等等,这一切拔地而起,可是花费却也是巨大的。

    光是那座城堡,前后投入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花了这么多钱,光靠以后领地收税,那真是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收回成本。因此老爹现在也比较关心起钱来了。

    十三部,一部一万牛马,十万只羊,那加起来可就是一年十万牛马,百万只羊啊。这还真是个大单。

    对于奚契两族来说,十万牛马百万只羊,并不是什么大事。那些酋长们的牛羊可是用山谷来形容的,不讲家里养几百只几千只,而是讲养了几山谷。

    不过能不能消化的了,这也是一个问题。

    对别人来说,这么多牛羊马匹,肯定难以消化,不过对李家来说,这不算什么事了。

    以李家的渠道,这些牛羊肯定消化的了的。

    如今到处都是在分田授地,各处边疆垦荒开拓,还有中原工业的发展,使得交通运输方面,对于畜力的需求也是大增。

    另一方面,牛也可以吃了。

    从塞外买回来的一些老牛,也能直接屠宰做成肉罐头运销中原,甚至直接把牛运回中原各地城镇宰相销售。

    只要不是适龄的耕牛,只要取得朝廷的审批,那么现在朝廷也不再是完全禁止宰牛的。

    毕竟随着社会的安定,对于肉食的需求还是大增的,不说那些勋贵们吃的起,一般的地主商人,甚至是些自耕农也是能偶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