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57章

唐朝好地主-第757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走在前面,后面是城中的军民百姓们。

    站在一片狼籍的城门前,他们恍如隔世。

    高句丽人终于走了,而他们在苦守一个半月,即将城破之时,得到朝廷救援了。

    尉迟恭打马过来。

    看着那面写着尉迟两字的大旗,还有那黑塔一样的将领,卢龙城的这些幸存者知道是右军大都督尉迟恭亲自到了。

    没有人抱怨来晚了,他们只是感激他们终于来了。

    “多谢大都督来援!”

    一群幸存者向着尉迟恭跪下。

    尉迟恭连忙跳下马,伸手去扶。

    “快起来,救了你们的不是我尉迟恭。我尉迟恭无能,一个半月也没能为你们解围。惭愧啊,救你们的是尚书令、太尉、中书门下平章事、燕云节度使赵国公李文远相国。”

    那些幸存者极为惊讶。

    他们根本不知道为何高句丽人会突然撤走,也不知道援军怎么在这个时候来。

    “李相国来了?”

    “居然是李令公亲来解围。”

    远处大队人马到来,李超来了。

    李超的旗帜很显眼,卢龙城的军民终于相信,原来李相国真的亲自来了。

    这个时候,不少士兵开始向卢龙城的军民们讲他们在濡河如何一战大破高句丽骑兵,如何以步破骑,如何一战斩杀四千高句丽骑兵,而且他们还是以一万五千战士和两万志愿兵破的敌。

    这时卢龙城的军民,也自豪的向这些来援的兄弟们讲,讲他们是如何坚守了这一个半月。讲他们的血战,讲他们的决心。

    说到激动处,大家都不胜唏嘘。

    李超到来,将士百姓们一起欢呼。

    他们赢了,击退了高句丽人,也守住了卢龙城。

    “请相国入城。”

    李超却站在城外摇了摇头。

    “今天暂不入城了,高句丽人还没有被赶出去。传令,全军集合,向东!”

    尉迟恭先是一愣,然后哈哈大笑,双手一合。

    “末将得令!”然后大步而去。

    号声响,军令下。

    士兵们重新集结,然后向着东面追击。

    东边路上。

    “报!”

    “禀报大人,唐人追过来了。”

    渊盖苏文咬了咬牙。

    “大人,这个李超太不知死活了,咱们调头,灭了他们。”

    “就是,李超不过三万余人,我们现在也有三万余人,咱们还是骑兵,他多是步兵,还大半新兵。咱们杀回去,报濡水之仇,生擒李超,攻破平州!”

    一群将领全都火气上来了。

    本来濡河之战就输的憋屈,结果到了平州,渊盖苏文还直接下令撤退。他们都夹着尾巴走了,结果唐人还敢追。

    “闭嘴!”

    渊盖苏文大喝一声。

    整天只知道喊打喊杀,有勇无谋。

    “传令,加快行军。”

    “大人,我们还带着许多掳掠来的俘虏和许多金银等战利品呢,走不快。”

    “那就把俘虏和战利品都扔了,加速前进。”


第879章 捷报

    “扔了?”一群高句丽将领全惊讶无比。

    “大人,就算我们不回头灭了唐人,可也不必害怕他们,我们完全可以带着战利品慢慢的撤回辽西。”

    大把的战利品,没人愿意舍弃。

    他们不明白,渊盖苏文为什么这么怕唐军。就算濡河一战输了,可也不过是因为没有遇到唐人的火器,有些措手及而已。

    “扔掉所有的汉人俘虏、牲畜、战利物品,全速行军,这是军令!”渊盖苏文的脸色非常不好,没有多理会手下将领的置疑,直接命令。

    天色将黑,率军跟随在高句丽军后面的唐军中,李超叫来尉迟恭。

    他抬头看了看昏暗的天空。

    “尉迟将军,给你一个重要的任务,趁着夜色,率领你的三千骑兵给我绕过高句丽人。”

    “去哪?”尉迟恭问。

    “去渝关!”

    尉迟恭兴奋的搓着手,“渝关?太好了。”

    身为沙场老将,他一下子明白了李超让他去渝关的用意。

    渝关在高句丽军的前面,正是他们退回辽西的必经之路。虽然上次渝关没能防住高句丽人的突袭。

    但那是因为当时渝关兵少,高句丽突然袭击,兵多,渝关的守军只能退守城内,看着高句丽人绕关而入。

    “你先行一步,入渝关增援。你的任务,就是守住渝关,不要让高句丽人再跑了。”

    “相国放心,我一定拦着他们。”尉迟恭拍着胸脯道。虽然这个任务肯定会很艰巨,但他却没有半点犹豫。

    李超拍了拍他的胳膊。

    “你最多只需要拖住高句丽人两三日,到时我们就能赶到。”

    “从淮南和河南抽调的府兵,正在路上,他们也很快就能赶来,到时我们让这些高句丽有来无回。”

    只把入侵的高句丽人赶走,这不是李超的目的,他的计划,是要让这些人一个都走不掉。

    渝关。

    依渝水而建,渝水源自燕山东麓,此时的渝水河水充沛,水流湍急。

    隋开皇三年,在此依水而筑,设立关隘。

    这座关城还算比较险要,借的是水势。

    但比起后世的山海关,还是差的远。后世的山海关还在渝关更东面,是把燕山上的长城直接在那个山口延伸入海,关城依山枕海,形山海关城之势。

    山海关在明朝时修成,真正的天下第一关,几乎就没有人自关外直接攻破过,多是靠的投降、内应等夺关。

    李超的九边计划里,就是要把渝关东移,在山海关的位置,建立一座真正的天下第一关。

    只是这个关城现在还只是停留在纸面计划面,要不然,让尉迟恭率兵入关增援,凭山海之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要关门打狗就容易多了。

    渝关此时还有些兵,但不多,要不然他们也不会任高句丽人从关下经过了。

    渝关依靠的是渝水的险,可北方,尤其是在平州这样的地方,河流有很长的结冰期,因此依水借险的渝关,其实到了冰冻期,就没了险可依。渝关处于平原上,也不是那种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山口谷口。

    正因如此,高句丽人才能大摇大摆的从渝关路过。

    让尉迟恭率三千人绕到高句丽前面去,提前赶到渝关增援,要靠他们守住渝关还是比较难的。

    “我给你多调配一点手雷和火药,到时你们也能多几分战力。”

    “嗯。”尉迟恭也没客气。

    其实若是可以,他倒是更想把神机营也带去。可是神机营虽有些骡马,但都是用来驮装备的,帐篷、粮食、火药等等。

    这毕竟是一支步兵,有马的只是少数军官,其余的马是拉装备的骡马,这些马是不能骑乘的。就算李超让他们骑,可不能带着装备去,这些兵马又有什么用。

    再说,若是神机营也调走了,那李超手里就真的只有七千府兵和两万志愿兵了,都是步兵,万一高句丽人来个回马枪,李超可就完蛋了。

    尉迟恭离去。

    李超下令停止前进,开始扎营。

    天还没全黑,这个时间刚好安营扎寨,跟在三万多高句丽骑兵后面,也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虽然隔着二十里,但高句丽人真要杀回马枪,李超只能就地迎战。有骑兵在的时候,他还有几分把握可以跟高句丽人对峙。

    但尉迟恭带骑兵一走,他手中兵马战力就大减。

    “我们现在在行险,万一高句丽人回头来战?”

    “所以我才让尉迟将军趁黑的时候离开,那样高句丽人就不知道我们少了三千骑兵。”

    以李超现在的兵力,有这三千骑兵在。那么就算高句丽人回头,那李超重新摆上他的西班牙大方阵,高句丽并没太大机会击破唐军。

    李超完全可以顶住高句丽人的进攻,他们并不一定就讨的了好。

    而唐军只要顶住高句丽人,拖他一下,可就对高句丽人十分不利,因为李超后面还有援军正在星夜赶来。

    每多耽误一天,高句丽人被唐军包围的危险就多一天。

    这也正是李超算准渊盖苏文会跑的原因,呆下去对他们会越来越不利。

    “相国,我们为何不稳妥一些,高句丽人主动撤走,这不也很好吗?”

    “哼,高句丽人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当我大唐无人吗?”虽然眼下的行动有危险,但这也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五万侵入河北的高句丽军,被歼了六千,还有四万四,李超冒点险,就有很大机会把这四万多高句丽人拦截,让他们跑不了,这是很划算的事情。

    再说,如果李超不追,那高句丽人就能带着掳掠的大唐子民,和牲畜、财货,大摇大摆的回到辽西去了。

    难道李超要等他们回到辽西后,向朝廷禀报说他击退了高句丽人?

    不,李超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来。

    大唐已经跟高句丽人开战,那么现在有机会灭掉这五万入侵高句丽兵,就非常有必要。若能让这支高句丽军有来无回,这会对高名丽一个重击。

    起码,短时间内,高句丽人不敢再来犯了。

    “相国真要把这四万余高句丽人全都干掉?”几名将领非常惊讶的问。

    “只要我们能把他们拦在渝关下,那我们就能干掉他们。”李超很自信的道,援兵还在赶来,等那批府兵赶到,李超完全有把握灭掉这些高句丽人。

    虽然现在在冒险,但李超认为这个险冒的值。

    襄阳。

    鱼梁洲,紫薇宫。

    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还有太子以及李泰、李丽治一起吃饭。

    李世民儿女虽然很多,但与皇后嫡出的,现在却只有这三个。皇后最近病情严重,药王却一直没有找到。

    其它大夫找了不知道多少,可却没有一个良方能治好皇后的病。没有良方可治病,他也只能把三个皇后嫡出儿女叫来,经常与他陪皇后一起吃饭。

    “陛下一晃一个半月都不临朝听政,是不是太过了。”

    皇后脸色很差,可也还记挂着丈夫。

    “朕虽不上朝,可并未荒废政务,你是知道的。”李世民对皇后道,他说是不上朝不去中书门下,可实际上,他又哪里是那种能够真的抛下这一切的人。

    他只是没去上朝,只是暂时不去中书门下,但是对于朝中大事,他其实依然完全掌握的。

    他不见百官。

    但其实一直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甚至有时也见高士廉。

    中书门下处置的那些政务,都会发一份到他这里。他只不过是信任房玄龄和杜如晦,不另作批示。而且有些重大的事务,其实这两位宰相,也会先入宫请示,按他的授意处置。

    因此,他上不上朝,去不去中书门下,暂时来说,都没有半点影响到军国政务。

    “臣妾明白,可是陛下考虑过外面的传言吗?都说你君王不早朝,荒废嬉戏。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们,每天来宫门前候请,陛下真打算就这样下去?”

    李世民苦笑。

    “朕也不想这样,可眼下也只能先这样拖着。朕一出宫,那些百官就会逼迫朕废除新政,会逼迫朕贬马周、魏征、孙伏伽等一大批拥护新政的官员。”

    李世民没有想好的对策前,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