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49章

唐朝好地主-第74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世民派了刑部尚书沈叔安前往高句丽,册封高建武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还派道士带了天尊像和道藏前往,给他们传播道家经典老子。

    当时李世民刚当皇帝,国内国外不稳,不想与高句丽反目。而高句丽也是在与隋军数次交战中元气大伤,因此也不想跟唐起冲突。

    这种情况下,唐和高句丽几年来倒是相处的还行,井水不犯河水。高建武甚至接受了唐朝皇帝的册封,表面上尊大唐这宗主,做了大唐的藩属国。

    李世民曾经跟李超说过,“高句丽向唐称臣,这是最基本的底线。辽东,周朝时是箕子的专卖店国,汉朝时的玄菟郡,魏晋时犹在故封之内,不可以不称臣。况且,中国与夷狄,就好像太阳与众星,不可以降尊。”

    当时高建武接受了册封,李世民也就暂时放下高句丽人。

    本来,大唐君臣都达成一致,暂时不理会已经称臣的高句丽人,要先等摆平突厥之后,再来谈高句丽,谈报仇雪耻,收复故土的事情。

    只是没人料到,老实了几年的高建武,会突然发疯,会听信统叶护的话,做出了发兵侵唐之举。

    高建武已经打破了和平,战争已经开始了。

    “渡河!”

    李超下达了渡河的命令,三万五千唐军,开始踏着坚冰渡河。

    濡水东岸。

    高句丽的探马侦知唐军动向,连忙禀报。

    高句丽大营,中军帐里,此次高句丽统兵大将渊盖苏文正在看着地图。此次出兵,他是主战派,但出兵虽然取得突袭效果,但最终还是进展不顺。

    他选择在突厥人先出兵越过阴山之后才突袭唐境,本来效果很好,可结果攻入唐境之后,却连一座像样的城池都没有拿下来。

    不说那座咽喉渝关,就是其它的平州卢龙城等城池,也一座都没有攻下来。而幽州的唐将兵虽少,可却几次来救援平州,迫的他不得不分兵拦截,结果打了几仗,他空有优势兵力,却反而没占到便宜。

    “那个尉迟恭又来了?”

    “大人,这次来的不止是尉迟恭,足有三四万人马,远超前几次。”

    听说三四万人马,渊盖苏文也有点惊讶了。

    唐朝幽州有多少人马,他是知道的,还要分兵防御突厥,河北这边根本没多少兵。就算从四周抽调府兵,也没有这么快的。

    毕竟河北河东等地的府兵,本来就多数集中起来了,要调更多的兵,只能从淮南、山南、关中等地调集。

    “这个尉迟恭哪来的这么多兵?莫不是拉了些壮丁民夫过来虚张声势吧?”渊盖苏文捋着胡须想道。

    渊盖苏文,在高句丽名头不小。

    渊氏家族出于早期高句丽五部中的顺奴部,渊盖苏文的父亲渊大祚是高句丽的大对卢。

    大对卢之职,相当于唐朝的宰相,而且是执掌军政大权的。

    而渊盖苏文,此时才二十多岁,但却已经接任他父亲出任高句丽东部大人之职,相当于执掌高句丽的东部,权势很重。

    此次出兵唐朝,渊盖苏文父子就是坚定的主战派。

    高建武决定出兵后,渊大祚便让自己的儿子渊盖苏文统兵挂帅。渊盖苏文虽然年轻,可十几岁就开始上战场,多次与部落,以及百济、新罗国交战,战功很大。

    “走,随我看看去,我倒想看看,这个尉迟恭还有多少本事。”

    渊盖苏文刚出军帐,结果就又遇到探马来报。

    “唐军已经开始渡河了!”


第870章 王牌

    濡水东岸,一处高坡之上。

    年轻的高句丽少帅渊盖苏文驻马坡上,远眺着对面。

    天气晴好,濡水两岸又都是一马平川,站在高坡之上,极目远眺,甚至能望到百里之远。

    三万五千唐军已经渡河。

    渊盖苏文没急着去拦截,河上都是厚厚的冰面,又不是湍急的河水,因此守河拦截其实没必要,他只要拦着通往平州的大路就行了。

    手里拿着一支千里镜,让渊盖苏文的视野更远。

    数十里外的唐军,他都能看的较清。

    仅看那个规模,确实有三四万人。这些兵马,却分为两色,白色居多,红色居少。

    唐军的军服都是红色,怎么现在来这么多白袍兵?

    渊盖苏文有些意外,这个尉迟恭不会真的弄来了许多民夫充数吧。

    “传令,布阵迎敌!”

    虽然已经确认唐军确实有三四万之众,可渊盖苏文那张大饼脸上却没有半点的慌乱。

    他手下有五万大军,在平城下有两万,还有一万在平州四处攻村破寨,收集粮食,掳夺金银人口。

    此时在这里,依然有两万人马。

    两万人,一半靺鞨骑士,一半高句丽骑士。

    两万对三万余,绰绰有余了。

    晴朗的阳光下。

    两支大军在移动着,看似两军隔的近,不过望山跑死马,两军相隔数十里,真要靠近了,却也还得大半天的功夫。这还得是两军同时向前移动,要不然,一天可能还接阵不了。

    唐军顺利渡过了濡河。

    两军的轻骑哨探开始不断的往来,探察对方军情,相互越逼越近,两边也开始互派出小股骑兵,开始拦截对方的哨骑。

    在双方之间的数十里平原上,一队队的唐高骑兵开始交战,这种小规模的斥候骑战,更加考量斥候们的本事。

    随着这一队队的交锋,越来越多的情报也传到两军的主将手里。

    “高丽兵马两万,已经出营列阵,向我方靠近!”

    高句丽立国很早,早在西汉之时就已经立国,李超记得是公元前三十七年,中原是西汉元帝时候。

    如今唐贞观二年,真正历史上应当是武德八年,公元六二五年,这么一年,高句丽建国已经有六百六十二年之久,也算是非常的了得了。

    西汉元帝,夫余人*在西汉的玄菟郡高句丽县,就是后世辽宁新宾县境内建国,故称高句丽国。

    高句丽的第一个国王*,其实是扶余国的王子,因与其它王子不和,逃离扶余建立高句丽。

    高句丽国在最早的时候,是由辽东土著濊貊人和部分迁移到这一地区的扶余人组成的。

    濊貊人算不是一个特定的民族,而仅仅是指当时生活在东北那一片地区的许多古代土著的泛指。

    扶余国在高句丽之北,是辽东的一个土著王国,公元前二世纪立国,一直到五世纪末,也就是一百三十年前被高句丽灭亡,前后存在了近七百年时间。

    扶余国的具体位置就是在松嫩平原。

    高句丽建国者是扶余国王子,但立国后却长期与扶余对抗。

    扶余国当时与中原关系极好,因为高句丽是在汉朝的辽东四郡上立国,因此扶余联合中原,一起协同打击高句丽。

    高句丽在早期,都是在往三韩半岛上扩张,一直扩张到汉江流域,后来高句丽太祖王所高句丽五个部落,划分为五个省,实行集权化统治,很快兵强马壮,不断的对汉朝的辽东几郡发起攻势。

    汉灭后,高句丽又与曹魏联合,一起攻打占据院落割据的汉族豪强势力。曹魏攻下辽东后,高句丽反目,袭击辽东西部,引起曹军反击,摧毁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王逃跑。

    此后的几百年里,高句丽屡屡与中原王朝交战,不过每当中原强盛之时,都要吃败仗,最终称臣。但等到中原内乱之时,他们便又开始蚕食扩张中原疆土。兼之,不断的向周边的小国进攻,征服了许多靺鞨、扶余、契丹等部族,实力大增。

    南北朝之时,高句丽扩张更是达到鼎盛,势力一直向西越过了辽河。

    隋一统中原,高句丽却不臣服,最终引得隋发兵征讨。三十余年间,杨坚杨广父子两代,四征高句丽。

    虽然没能征服高句丽,却也把他们打的是元气大伤。

    但隋屡屡辽东折戟沉沙,也算是彻底的让中原看清楚了高句丽人的威胁。

    经历过隋朝的东征,没人会再小瞧高句丽人只是辽东蛮子。

    两万高句丽兵,还都是骑兵,这让李超也很重视,但他依然没有改变命令,继续前进。

    辽东的苦寒,造就了高句丽人的彪悍。同时半农耕半渔猎的方式,也让这些人十分骁勇善战。

    濡河东岸。

    渊盖苏文在汇集了一个又一个的最新情报之后,眉头皱的更紧了。

    他有些不明白了。

    唐军真的弄了两万民夫过来,嗯。

    没有铠甲,连个头盔都没有,甚至连唐府军最标志性的百分百装备弓箭这点也没有,这些白袍兵,连一张弓都没,他们甚至连军袍都没有。

    只有一把长枪。

    两万个长枪兵?

    渊盖苏文虽然年轻,可也是久经战阵,跟靺鞨部落人打,跟百济军队打,跟新罗军队打,甚至跟百济新罗的联军一起打,还跟什么契丹等也打过,可是,他还真从没有见过这样的军队。

    人手一把长枪,然后就这样上来了?

    这是来送死的吧?

    难道唐军准备搞个长枪大阵,用来克制自己的骑兵?

    可这也太搞笑了,光有长枪兵,就算结成再密集的枪阵,可这不就成了活靶子,他们的骑兵,不但骑术好,可还非常擅长射箭的。

    再说了,只有长枪兵,那是顶不住骑兵的。骑兵不用硬冲,可以围着射,一层层的削皮一样,再密集的枪阵也会削没。

    “报!”

    “禀报大人,探到唐军统兵之人并非尉迟恭,对面的帅旗打的是李字。”

    “李字?莫非是李绩?可也不对啊,李绩是前军大都督,负责的是河东一块。河北是右军大都督尉迟恭统领,怎么李绩跑到河北来了?”

    渊盖苏文有些疑惑。

    “再探,一定要探明白这个唐军新主帅究竟是何人。”

    距离高句丽人还有大约二十里,眼看着已经天近黄昏。

    李超下令停止进攻,就地扎营。

    这种一马平川的平原上,对方又是骑兵,打野战,还打夜战,根本不可能,真打起来,唐军也不会有半点胜算。

    唐军这边一停,高句丽人那边也停止了前进。

    两军相隔二十里,各自扎营。

    唐军花了很大力气,立起营垒,防卫森严。

    渊盖苏文亲自到骑马过来观看了许久后,没有同意手下将领们提出的袭营计划。

    虽然他手下是骑兵,可唐营防御森严,骑兵半夜冲营也没有什么便宜可占。

    “休息一夜,明日与唐军决战,将他们踏平。”

    唐营。

    李超带着诸将巡视了一遍营房之后,选派了值守将领,然后回营。

    他刚坐下,尉迟恭就进来了。

    进来后,尉迟恭一屁股坐在旁边。

    李超见他不说话,也就继续看自己的地图,不理会他。

    等了一会,还是尉迟恭沉不住气。

    “相国,我刚才去高句丽大营外看了看,整整两万骑,十分彪悍,明天一战,我们并没有什么胜算。”

    “你是要劝我退兵吗?”李超问。

    尉迟恭摇头,两军相距二十里,又是在野外平原,唐军就算想退也来不及了。他只是觉得胜数很少,不知道李超一意要急着过河,究竟凭的是什么。

    “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