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741章

唐朝好地主-第741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国,马周支持你。”

    当天,李超就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

    奏折内容,就是从国子监里选调一批监生,让他们到尚书省实习。为了能够吸引这些监生们来尚书省实习,李超还加了一个很诱人的条件,一年实习期后,考核通过就转正出任吏职,三年一任吏职做满,考核优秀的,直接给他们外放地方任官。

    任官。

    县尉、县丞、主簿甚至是县令。

    哪怕是下县的县尉,只有从九品,可起码这也是流内的品官了。也许国子监里那些贵族子弟,高官子弟看不上,但国子监里本身也有许多寒门出身选进来的监生,也有一些贵族官僚子弟在家不是嫡子,是庶出的,他们想出仕也并不容易。

    正常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去当王公贵族们的亲事、帐内这些随从,当到一定年限或者表现好,就能授个小官了。

    现在李超提供了另一个不错的机会。

    到尚书省做吏员,四年时间,就能当上官了。

    对李超的奏议,李世民看过之后,就准了。

    先在尚书省试行,中书和门下以及其它各寺监等衙门,暂时不急。

    李世民虽然说全力支持李超的变法,但也是很小心谨慎。

    诏书传到国子监。

    已经升任国子监祭酒的孔颍达接过旨意,跟陆德明等一众老师们谈论。

    “我觉得这倒是一个不错的事情,国子监学生如此之多,既是勋贵官僚子弟,但普通的庶族子弟也是不少的,这些人往常毕业之后,也多是入衙为吏,咸难授官。如今李相给了这么了一个机会,四年之后,可是就能为官了。”

    孔颖达点头。

    国子监的学生很多,而且现在每年还越来越多,国子监的学院有好几个,科目不少。其中固然很多学生只是那些贵族官僚子弟,进来混几年时间,等到了十七八岁就离开学院,去宫里当侍卫,去给王公贵族们当帐内亲事等去了,但也还有不少庶族子弟,这些人,其实反而是国子监里,最用心读书的一批人。

    但这批最用功的学子,只因为出身庶族寒门,结果反而是国子监出去的学生中,以后出息最差的。

    “把监生都召集起来,我当面向他们宣布。愿意去国子监的,不论他是哪个年级的,都可以报名。我亲自送他们去尚书省考试,如果考试通过入尚书省当差,我会让人把他们的名字都记下来,到时在国子监内立个碑石,铭记在上。”

    张颖达和陆德明他们的判断是对的。

    受召集合的国子监生们,在听了孔颖达的宣布后。

    反应很激烈,除了那群出身极好的勋贵高官嫡子们,其它的学生挺意动的。不但那些出身于小地主、自耕农等普通家庭的士子大为意动,就连那些一般官僚子弟,甚至是一些贵族的旁支庶子等,听了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机会。

    若是过去,他们肯定不愿意去做吏。

    但如何不是改革吏制嘛,当了吏也还是照样能当官的,况且这说的明白,一年实习,三年任期,任满合格就能授官。哪怕到时不合格,也不怕啊,大不了再找其它机会,又不是当过吏员就不能当官了。

    “愿意去的,现在就可以上来报名,在这里登记。”张颖达刚一宣布,马上就有许多士子涌过来要报名。

    那火爆的场面,让他都有些预料不及,本以为会有不少人愿意去,可没想到居然有这么多人愿意去。

    看着学子们的热情,孔颖达跟陆德明他们感叹道,“自今日起,官吏再无界限,吏场官途,翻天覆地啊。”

    “李相确实非凡人啊,这样的大手笔,可没有几个人敢提。”

    其它博士教授们,也是各自心情复杂。他们既是读书人,也是官员,他们心里面,其实对吏是有些瞧不上的,可如今李超却强行的打破了清浊流的分界。

    “这是好事,读书人为吏,也能刷新吏治,改变过去那不堪的吏场啊。”

    “是啊,如今造纸术、印刷术的进步,使得纸张和书本都不再高昂,又有武德字典,贞观词典,还有许多校正刊印的儒家经典名著,使得如今读书更方便了。不仅贵族士族子弟能读书,甚至一般的小地主自耕农的子弟都能读的起书了。读书人越来越多,如今朝廷给了他们凭考试就能为吏,甚至将来凭能力表现还能为官的机会,这是多么难得啊。”

    孔颖达心里感叹着,一个普通出身的人,也有很多机会读上书,甚至有机会成为吏员,甚至还能成为官员。

    这可不仅仅是改变吏场,而是要改变整个官场,改变国家的取士之道啊。

    吏员考试,任考试就能选为吏,这和科举有什么区别呢?

    要说区别,可能就是吏员考试通过只是为吏,而科举考试通过了却直接为断,条件更高些而已。

    但总的来说,这吏员考试和科举考试,都将会冲击如今朝廷的取士选官制度。

    这真的将是一场大变革!

    张颖达也不知道,这些,究竟是好,还是坏。

    以后,这天下将是读书人的时代了吗。

    想到这个,他心里甚至隐隐兴奋起来。

    读书人的时代,凭考试而成为吏,成为官,不再只是看家世出身,也不只凭借着父辈们的功勋官职地位。

    一个农夫之子,通过读书能成为官。一个府兵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一个地主之子,通过读书也能成为官??????


第861章 燕云节度使

    御书房内,李世民正在听取王太监的禀报。??六扇门这个隐秘的机构,就如一只巨大的八爪蜘蛛,到处都是它的网线,监视着临时京城襄阳的一举一动。

    李世民是个曾经统领千军万马,打过无数胜仗的大帅,他深知,知已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也得了解敌人,当然,还得先知道谁是敌人。

    朝堂内外的流言蜚语,市井街头的八卦消息,甚至是一些王公贵族在家里私下的抱怨,李世民都能知道。六扇门,已经越来越好用了。

    现在李世民最关心的,就是谁跟他一条心。

    从他决定支持李变法开始,他知道,一场不见刀枪的战争已经开始,这场战争满是迷雾,谁是敌谁是友,并不容易分辨。

    茶肆酒楼,青楼赌坊,街头巷尾,甚至是那些官员们的府第里,都有六扇门的眼线,他们就是一只只眼睛一双双耳朵,收集起无数的信息最后汇总到六扇门,那里还有许多专门的人员,将这些消息一一汇总,然后分析核对,最后总结上报。

    李世民认真的听完。

    “这么多人都在反对?”

    他知道会有人反对变法,可反对的人如此之多,却是出他的预料。王公贵族们在抱怨,文官武将也在抱怨,那些刀笔吏在抱怨,还有那些关东士族,那些地主,那些商贾,他们似乎都在抱怨。

    好像这天下,就没有一个不是在抱怨新法。

    李世民有些茫然了。

    难道他错了?难道李错了?

    他可以不在意一部分人的反对,可却无法跟全天下人做对,就算他是帝王,也不行。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当所有人都开始抱怨,都开始反对的时候,这已经是极危险的时候了。

    他摇了摇头。

    心里叹息。

    不久以前,李还为天下人称颂。

    百姓称李为救时宰相,救苦救难,特别是那些北方的百姓,感谢李在那场几十年一遇的大灾荒里救助他们。

    他们甚至在家里为李立了长生牌位,早晚拜谢。

    天下的读书人也尊敬李,称李为大宗师。他们敬佩李的学识、才能,钦佩李编写的资治通鉴,称此书为史家大作,与史记并列,读史必读这两本书,不然就不配学史。

    李的诗,也为他们称道,他们甚至把李的诗称为边塞诗,说李是边塞诗的开派祖师。一扫过去宫廷艳派诗,开创了一个非常了得的新诗派。

    一边塞、战争、军旅的诗,被那些读书人奉之为瑰宝。

    还有李明的印刷术,李改进的造纸术,李推行天下的报纸刊物,

    李编写的字典、词典,推出的大唐读书音拼音符号等,让天下文风大盛,让无数人能读的起书,买的起纸。

    李办了许多学校,推行的教育,也让人称赞。

    过去,就连商人们也感激李,觉得李一直在朝廷为他们说话,争取权益。

    可一夜之间,风向变了。

    如今大家都说李变了。

    他当上了尚书令,主持的这种种新政改革,都让大家不满。

    有人说李横征暴敛。

    有人说李狂妄自大。

    总之,现在很多人在怀疑李,置疑他的新政。

    据说,御史台的御史言官们,正在酝酿着一**行动,要一起弹劾李。

    如果御史集体弹劾李,李世民能保李。

    但御史弹劾,只会是个开端。

    到时如果朝中的官员再一起弹劾李,他还能护的住李吗?如今天下舆论,都在骂李,反对新法,他这个皇帝又怎么办。

    李世民最担忧的还是那些别有用心之人,到时会借这势搞鬼。到时他们裹胁民意,那才可怕。

    难道新法要半途而废?

    李世民不甘心。

    “陛下,北方军情。”外面的内侍进殿禀报。

    李世民一听北方军情急报,连忙招手。

    军情送上,还有封蜡未开。

    验看,打开。

    李世民越看脸色越不好,高句丽袭幽州。

    高句丽,当年隋朝杨坚杨广父子数征高句丽,在辽东不知道耗费了多少钱粮,伤亡了多少兵马,最终导致了隋王朝亡国。

    不过隋朝虽然因征高句丽而亡,但高句丽也被隋打的元气大伤。若不是几次事出有因,凭着侥幸,高句丽也早被隋军攻灭了。

    虽然侥幸存下来,可也是元气大伤,国本动摇。

    好在中原天下大乱,各方枭雄争霸,逐鹿中原,没有人再去理会高句丽。高句丽也得以休养生息,甚至还趁机偷空把辽西又给占了。

    李唐太原起兵,入据关中,此后与西秦争夺陇右,与刘武周交战河东,又与窦建德王世充决战中原,再扫江汉收岭南等,中间还与吐谷浑突厥几番交战。

    立国到如今,八载了,如今才好不容易一统中原。

    大唐收拾了陇右、河西、朔方、河套、代北,却一直还没收复辽西。

    因为大唐腾不出手来,既然唐与高句丽一直都相安无事,那唐就不想在与突厥没分出胜负之前,再动高句丽,不愿意再树一敌。

    朝廷是准备分北后东再南,先破突厥,再征高句丽,然后再吐谷浑等。

    可没想到,唐朝不想跟高句丽现在动手,高句丽倒耐不住寂寞了。

    统叶护在漠南吃了一个大亏,回到漠北去打铁勒。结果那边夷男老跟他玩捉迷藏,这时偏唐朝又把郁射设给俘虏劝降了,还带着大批人马给内迁中原。

    统叶护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就是气的吐血。

    他被唐朝的手段恶心到了。

    想转身再南下跟唐开战,但夷男还在跟他玩捉迷藏呢,不搞定夷男,他南下也不安稳。

    不过统叶护能在西域称雄,那也不是盖的。

    铁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