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38章

唐朝好地主-第638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万别咬,你们不知道,病从口入,钱过万手,上面满是病菌,只是手接触还好,如果入口,那最易得病,可马虎不得。”

    其实李超很不喜欢包个饺子还要放钱币在里面,他以前小的时候在外婆家过年,吃饺子就上过大当。那时小,不知道有这种习俗,结果吃饺子的时候吃的正开心,一口咬在饺子里的硬币上,把牙磕掉了半个。

    好在那时还小,牙齿坏了还会换。

    不过对于七娘她们来说,过年的饺子里放钱币,其实是一种寄福之法,谁吃到了,那就是中了好彩,寓意一年中都会有好运气。

    包好饺子,便开始煮饺子,李超和老爹洗净身上的面粉,便围在火边烤着火聊着天。看着一家子女人们忙碌着,这是一种无比的舒服感。

    男人们在外奋斗努力着,不就是为了换来回家后的这种安心舒适吗?

    “明年莲儿就出门了。”老爹看着越发长的亭亭玉立的莲儿,笑着说道。

    李超打量着莲儿,其实她看来这姑娘还好青春年少,放在后世,明年的莲儿也就刚中考的年纪,在后世,才刚结束初中的生活,进入高中,算是成了大姑娘,但离结婚嫁人依然还早的很。

    可在这个时代,小学毕业的姑娘就可以订婚,初中毕业就能嫁人生子了。尤其是在战乱之后,朝廷越发的提倡天下百姓早婚早育,甚至出台了不少的律法,比如超过多少岁还没结婚,朝廷就要派官媒为之做媒,直接由官方给婚配。

    一般会给你相亲三次,如果官方给你介绍的三个对象你都不满意,那么第四个就再没的挑了,给你选哪个你就得接受哪个。要不然,就得多交税,还要罚款,处罚还是很严厉的。

    “莲妹对魏家中意不?”李超低声问老爹。

    “姑娘家哪有对婚事指手划脚的道理,哪个不是父母之命媒灼之言。”老爹是个很老派的人,对于婚姻之事,向来很传统。不过老爹说的其实也很在理,不同时代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后世来的李超,观念里还会有不少自由恋爱婚姻的观念,对于门第观念这些也不深。但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哪来什么自由恋爱婚姻的观念,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就注定了很难出现什么自由恋爱婚姻的情况。

    越是门第高的女子,其实她们越少接触到其它的男子,平时接触的也顶多是自家的父亲兄弟等,要么也就是亲戚朋友家的表兄弟等。

    她们不出门读书,不是通家之好,也不会出来见男客,偶尔与世交的家庭或者亲戚往来,也多是跟女眷交流,社交圈子更是窄的几乎没有。

    让她们自由恋爱?恋谁?

    男人们还说社交面广些,还能多接触些女子,或者说有机会跟些青楼女子、酒肆歌女等认识,还可能会有些才子佳人的故事,但女子却几乎不会出现这样的事情。(未完待续。。)


第730章 一般一般,朝中第三

    西厢记里,崔莺莺和张生,那都算是极其罕见的意外了。(;棉;花;糖;小;说;网; ;W;w;w;.;M;i;a;n;H;u;a;T;a;n;g;.;C;    ?.ranen‘

    如莲娘,这几年在李府,也是过着千金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生活。

    她的婚姻,做为父亲的老爹和做为兄长的李超出面,这并不是什么霸道干涉,而是负责任。老爹和李超不出面,那真的会成为耽误的老姑娘的。

    而李超替她选,用这个时代的价值观来选,当然就是门当户对。这样的选择,以后夫妻两个生活起来,会更容易些。

    李家的门户,总不能给莲娘选个农夫,或者选个仆佣管家之类的吧。

    “我不是安排叔玉过来的时候,让莲娘来悄悄看过几次人吗?她觉得叔玉人如何?”

    李超的观念,放在这个时代都是很离经叛道的,比如,她虽然帮莲娘跟魏叔玉订亲,但却经常提供些机会,让莲娘在魏叔玉来家里拜访的时候,悄悄在屏风后观察等。

    放别家,这样的举动就很失礼。

    可李超却觉得很寻常,给妹妹选的夫婿,总得妹妹喜欢吧。若是那个夫婿,妹妹太不喜欢,那么他会重新考虑这门婚事的。

    “莲娘觉得魏家大郎人不错,温文儒雅,翩翩有礼。”老爹笑着说道。

    魏叔玉,好歹也是出身士族,父亲又是高官,母亲也算是出身河东名门裴氏,这样的家庭教出来的孩子,自然不会太差。李超对于魏叔玉,也挺满意的。

    “莲儿喜欢就好,若是不喜欢,那我这个给她选亲的哥哥可就难辞其咎了。”李超笑着说道。

    “你看人眼光还是很好的,给莲儿选的魏家大郎,给兰儿选的房家大郎,都很好。”老爹对于两个不是自己亲生的女儿,其实一直当着亲生的对待,就好像对待李超这个义子一样,很用心。“听说魏公很得陛下看重,有消息说,年后要出任尚书丞,这可是要职,早晚要加宰相的。”

    尚书丞,就是仆射的下属佐贰,而且如今朝廷中枢的结构,也一直在慢慢的调整之中。调整的核心,就是三省职权的变动。

    隋以来,一直是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为中枢,其中又以尚书省为中枢之首。但现在,皇帝却有意把决策和审核的门下中书二省,做为朝廷真正的决策中枢,而把原来的尚书省,地位调低,让决策位在执行之前。

    原来的政事堂这个三省之上的决策中心,是设在尚书省的都堂里,而现在到了襄阳后,李世民却把政事堂改到了中书省。

    三省制下,中书省本来并不负责裁决政务。

    政务的裁决在尚书省和门下省,但随着李世民在位以来,议、表、状等文书的大量增加和中书省地位的改变,以及皇帝上朝议事的减少,中书舍人们侍奉进奏的职掌逐渐发展为参议表章,从而逐渐获得了裁决政务的职权。

    在如今的朝堂议事章程里,门下中书两省处理由下通上的文书分工中,议、表、状等上于中书省,由中书省官员商量可否,连署而进奏与皇帝。

    中书舍人这种权力,是在这两年才从皇帝手里得到的,这甚至是史上本来没有的。在史上,中书舍人的这种权力,起码要等到武则天的时候才逐渐获得。

    获得了这种权力的中书舍人,其实已经是权柄极重,中书舍人也被称为了储相。

    如今政事堂从尚书都省移到了中书省后,中书省已经成为了政务运作的中心,这也适应了议表状等奏事文书大量增加的形势。

    中书舍人们的六押和五花判事,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发展出来的新制度。

    以前地方官上奏的表状原本,必须经过中书省呈奏,但中书省过去的职权也仅是侍奉进奏而已。但如今随着地方事务的增加,地方官上奏的表状类文书也越来越多,因此中书省也向着具体政务的处理和裁决发展。

    皇帝年初有奏,诸道宣抚使、大都督和诸州刺史、都督以及京官五品以上在外者所上之贺表,令礼部整比,送中书录账总奏。后又有旨,诸奏军国事者,并须指陈实状,凡须奏请者,皆为表状,则送中书省。

    如今的中书省,已经兼掌执政。

    在现如今中书省逐渐获得政务裁决的同时,尚书都省会决政务的职权在逐渐的丧失。虽然尚书左右仆射依然是几个宰相里的差不多首相次相,但他们更多的其实是变成了中书省政事堂里的宰相之首,而不再是过去尚书都省会决政务之首。

    甚至现在中书、门下两首的长官开始兼任六部尚书,例如李超就在新年前几天,被李世民改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检校中书令衔,兼任户部尚书。原来的平章事衔,变成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了四个字,表明了如今朝廷中枢从尚书都省转到了中书省,连门下省也与中书一起成为了朝廷的决策中枢。

    李超原是检校尚书左仆射,如今却变成了检校中书令,这是不降而是升。

    兵部尚书长孙无忌、吏部尚书戴胄,都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得以拜相出席政事堂传言。

    实际上,原来尚书都省会议裁决的政务,已经逐渐转移至政事堂裁决,这其实已经不是隋以来的三省制度,而是完全改变了。以前三省制下,是由尚书左右仆射进行处理,地方要将情况向尚书省汇报。

    而现在,政务由政事堂会议裁决,政事堂转到了中书省。进入政事堂的,也不再仅是三省长官,而变成了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既为宰相。

    房玄龄和杜如晦如今做为朝中宰相之首,也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左右仆射之职,而是他们身上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个官衔。如果没有这个官衔,就算是左右仆射,按新制,都不能出席政事堂会议,也自然就算不得宰相。

    如今的朝堂上,中书令已经和左右仆射平起平坐,甚至中书令都隐然在超过左右仆射,成为政事堂的新主持者,李世民都在考虑,要改任房玄龄为中书令,以杜如晦为侍中,而把左右仆射这两个尚书省长官,空置。

    以加强中书省取代尚书省成为朝廷新中枢的决心。

    基本上,这件事情已经板上钉钉,在明天的元旦大朝上,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新任命就会下来。

    到时左右仆射就会空置,那时尚书省实际上就会由尚书左丞和尚书右丞两个过去的左右仆射副手来实际主持尚书省政务。

    尚书左右丞将成为实际上的尚书省主官,权柄大大增加。虽然说整体上尚书省的权柄削弱了,但尚书左右丞的职权却加重了。

    哪怕尚书左右丞不能入政事堂,但也算是距离政事堂只有一步之遥。

    魏征一个三品的秘书监改任四品的尚书左丞,看着像降职,但权柄上来说,却不可同日而语。

    老爹说魏征为储相,这不为过,就跟中书舍人马周现在被称为储相一样。

    尚书左右丞和中书省的六个中书舍人,都是如今朝廷中枢权柄极重的一群人,政事堂那群挂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宰相之下,就是这几个权柄较重了。

    和房杜从尚书省转任中门书下这个大变动的,还有政事堂明年也要改名。

    到时政事堂就正式改名为中书门下,这将标志着朝廷的中书门下为中枢的体制正式建立。

    中书门下和过去的政事堂大体是差不多的,就是宰相们裁决政务的实体化常设机构,有自己独立的印、公文和僚属,印就称为‘中书门下之印’,其独立裁决政务的公文将被称为堂贴或堂案,其僚属称为五房,堂后官。

    这是一套与隋以来三省制有着极大不同的政治体制,可以称为中书门下体制,相对于三省制来说,中书门下体制的基本特征,就是宰相有了裁决政务的常设机构,中书门下成为超然于三省之上的最高决策兼行政机关,使职和使职化的六部寺监成为政务执行的主体,涉及朝廷政务的公文书形了新的上传下达的程式。

    新朝新气象,李世民一改过去以尚书省为中枢的三省制,而弄出了如今这一套中书门下群宰制度,实际上也大大减弱了宰相们的权柄,过去三省制下,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