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624章

唐朝好地主-第62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吗?”

    “给老弱们一点粮食,然后让他们自谋出路,许他们离开家乡,去外地就食。”李超道。

    这个所谓就食,其实就是乞讨,但如今是大饥荒,灾区上千里,去如能要到饭吃?自谋生路,其实就是放弃他们了。

    “容朕再考虑考虑!”

    李世民无法下这样的决心,这样的旨意一下,同样是饿死人,但却是朝廷有选择的饿死人。也许这样饿死的人会更少些,活下来的还会是青壮,但李世民难以决断。(未完待续。)


第713章 无粮一身轻

    襄阳的粮店不少,也有许多粮仓,还有一个专门的粮食码头。往年,粮食码头总是热闹无比,每天许多粮船到来。一批粮船到来,总会让码头上的力工们兴奋不已。

    因为粮食码头,这里便有了一大批专门从事粮食装卸的力工。这些人就和汉江上的纤夫一样,代代相传。在码头上,全凭力气吃饭。扛一个包,便拿一根竹筹,一船结束,拿着筹子换钱。

    码头边甚至有不少的茶棚、饭馆、酒馆,在码头上扛了一天活,傍晚收工后,口袋里装着铜钱,来这里喝上一两杯,舒通舒通一下筋骨,算是难得的乐趣。

    但是现在,粮食码头却冷清的很,数天才可能有一批粮船前来,每次运来的粮食也并不多。都不需要码头上的人搬运,他们有自带的力工。因为干旱,汉江襄阳下游,也有许多河段成为险滩急流,需要纤夫拉纤过河。

    因此粮船上来,船上都随着纤夫,有纤夫卸粮就好了。

    离粮食码头不远的地方,是地去的粮仓集中地,许多粮商的粮仓都设在这里。过去的这里,粮食进进出出,繁忙无比。可是现在,这里被官兵重兵把守,层层守护,普通的人根本无法靠近。

    虽然把守的如此森严,但这里的粮仓十座倒有九座是空的。从码头上岸的粮食,转运到这里,很快就运去了救济粮加工厂,这里根本存不起粮来。

    看着那一个接一个空掉的粮仓,就连把守的官兵们也知道饥荒越来越严重了。

    郑籍站在自家的粮仓面前,等候着把守官兵核对批文。虽然眼前的粮仓就是自家的,但他早已经连靠近都靠近不了了,粮食,早已经被朝廷列为大唐朝廷的紧急战略物资,属于被朝廷监管的重要物资,虽然名义上粮仓里的粮食还是他的,可实际上,他却取不走一粒粮食。

    现在朝廷要用他的粮了,又把他请了过来。其实那些粮食,早就是朝廷的了,朝廷要运走还是烧掉,他都做不了主,可朝廷却偏偏还要叫他过来,这无疑是多此一举。

    一道道关卡核对后,终于确认了。

    “郑官人高义,当此饥荒之时,慨然向朝廷出售粮食八千石,深明大义啊。”旁边的官员一脸笑意的对郑籍说道。

    郑籍打着哈哈应和着,心里其实非常肉疼。

    不是他高义,也不是他慨然,实在是朝廷直接抢啊。名义上劝他出售,但实际上并没有给他第二个选择。

    所谓出售,八千石粮换来的不过是一张白纸,上面是朝廷的欠条,欠条打的挺正经的,上面还注明按年利五分计算。但这本息究竟什么时候能给,完全是个未知数。

    八千石,这是郑籍几乎全部的粮食了,家里就给留了一年的口粮,每人一年五石粮标准,正正好留了全家主仆一年的口粮,一点都没多留,剩下的八千石,全都‘被他慨然出售给了朝廷’。

    眼看着年关将近。

    野外能找到的吃的越来越少,饥荒越来越严重,许多自耕农的存粮用尽,越来越多的百姓得依靠救济粮过日子。

    朝廷最近宣称要让灾民们过个丰年,还要补发冬至节的一笔过节粮,每个灾民有两升粮。两升粮,朝廷好大的手笔。

    不过郑籍知道朝廷也是没什么存粮的,尤其是在灾区。

    结果,这灾民们的过节粮,甚至是以的口粮,自然还是要从他们这些有粮的富户豪强们手里弄了。

    他们手里剩下的那点粮食,最终还是被朝廷惦记上了。

    上次还好歹只是和买一半,还留了一半。而这次,直接就是只留下口粮,余者全征。朝廷甚至鼓励他们这些富户地主们举家迁到未受灾的其它各道去,到那边去生活段时间,等灾后再过来。

    很明显,朝廷连他们的这点口粮都惦记上了,巴不得有钱人全都离开灾区,这样路上带点干粮,剩下的就全是朝廷的了。

    不过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离开啊。

    这么大家业在呢,谁放心的下。

    心里愿意也好,不愿意也罢,反正现在他们也没别的选择了。朝廷还有意的宣扬灾区的一些饥民变成了暴徒,哪哪又抢掉了哪个大户,哪哪又抢劫了某个地主,哪哪不但抢了大户还杀人放火等等。

    郑籍安慰着自己,这一万多石粮食就当是卖给朝廷了,或者说是送给朝廷换了个勋了。因为前后向朝廷出售了一万多石粮食,再加上上次举报丰孝安有功,郑籍的父亲被朝廷追封了个五品散阶,他还在世的老母亲被封了个诰命。

    连郑籍这次也得了一个视六品的勋职。

    他的一个儿子,还被破格录入国子监,一个儿子被录用为宰相李超的亲事。

    说来,这也是巨大的地位提升了,原来只是地方土豪,如今倒也上了台面了。一万多石粮食,心痛是心痛,但起码也不算是完全打了水漂。

    总比丰孝安要好,万贯家财,偌大的家业,突然间就灰飞烟灭,整个家族都没了。

    “时局艰难,遭逢大灾,我们正当同心齐力,共渡难关嘛。”

    郑籍强打笑颜。

    仓门打开,仓库里的是数量不多的粮食。

    官员一挥手,“点验!”

    如今特别时期,朝廷对于粮食无比的敏感。谁要是敢贪墨半点粮食,那都是找死。盗粮一斗者充军流边,盗一石粮者处死!

    这无比苛刻的律法,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那些想要动手的人。动手之前,先考虑考虑好严重的后果。

    把守粮仓的武将,脸上没有什么不满之色,很认真的派人配合。

    清点,称量。

    八千石粮食,一石不少。

    等粮食清点交接完比,郑籍在那单上还签字画押,这些粮食总算是跟自己没关了。看着那鲜红的手印,郑籍心里突然还有点轻松。

    如今,灾区谁手上粮食多,反而成了一项负担。

    总得担心着被人惦记,生怕一不小心,头上就落下什么罪名,然后家被抄了,粮食也被抄了。

    或者担心什么时候饥民暴徒半夜冲进家,把粮食抢光,杀人放火。(未完待续。)


第714章 富户大逃离

    无粮一身轻啊。

    郑籍感叹着,这下粮食都交出去了,以后郑家也就再不用为粮食提心吊胆了。或许,自己是应当带着家人离开襄阳一段时间了,自己在蜀中还有产业,也许应当去那边居住几年。蜀中无灾无害的,而且气候也不错,最宜生活居住。

    总好比天天呆在天子脚下,提心吊胆的强吧。

    告别了官员,郑籍回了家。

    一家门,他就找来夫人,跟她谈起此事。

    “搬迁去蜀中?哎呀,这都眼看着就要过年了,而且这去蜀中天长地远呢。”夫人是不愿意搬家的,在这里生活这么久,早习惯了这里的一切。

    “咱们坐船去,也不辛苦,就是时间长点,先从汉江到大江,再逆江而上,一路坐船,也挺轻松的。”

    “那咱们儿子怎么办,老大刚被录进了国子监,老二成了李相的亲事呢。”

    “大郎二郎就留下来,正好这家里也需要人看家守业嘛。其它几个儿女就跟着我们一起去蜀中,我看啊,这次的大灾一时过不去,听说明年还会更严重。这襄阳也不好呆,还是早点去蜀中的好,反正这边粮食生意也做不下去了,这家中的田地明年估计也种不了,还留在这里做什么,整天提心吊胆的,睡都睡不安稳。哎,我最近晚上一闭眼睛,老是梦到丰孝安,梦到他向我索命,我们去益州,离这里远远的,管他以后怎么变,我们也不用担心了。”

    “那丰孝安是老糊涂了,非要跟朝廷对着干,胳膊哪里拗的过大腿啊。”郑夫人倒也是个清醒人,虽然朝廷最近的做法很不得人心,但那些穷鬼们却很欢迎。再说了,其实朝廷向来就是如此,就算富户地主,不也经常被朝廷掠夺勒索。

    隋朝就是如此,他大唐也好不到哪去。

    小鱼吃虾米,大鱼吃小鱼,哪都一样,天下乌鸦一般黑。

    十一月的襄阳,却突然刮起了一股富人南下的潮流。大量的富人,开始拖家带口的从河北、河东、关中、河南、山南、淮南等地离开,往山南西、江南东、江南西、黔中、剑南等各道去,有的去投奔亲友,有的是在南方有产业,有的则干脆就是带着金银细软往南去购地置业,重新安家了。

    由于朝廷突然下令,向灾区的富户地主们强买粮食,加上官府主动劝他们暂时迁离灾区,这使得灾区内的大户豪强们,终于也觉得无可留恋,开始大规模的迁离灾区,或者说是逃离灾区。

    对于这股风潮,朝廷不但没有阻拦,甚至持支持态度。

    “有能力的都走,走掉一个就少死一个。等灾后,再回来就是。”

    已经返回政事堂的李超,对于下面的报告,很淡定。甚至现在出现的这股富户逃离灾区的风潮,还有李超在暗里煽风点火的作用,半月谈最近每期都要刊登不少灾区大户被饥民破家抢粮杀人的消息。

    对于朝廷来说,富户们现在离开灾区,他们的粮食就能拿出来,救济更多的灾民。而且富户们离开,都不需要朝廷操心,他们自己就能迁出去。

    李世民最终还是没有同意开始再次削减百姓救济粮定量,其实李超也不愿意这个事情真发生,真到了那一步,结果会是相当的残酷。

    李世民选择了向富户地主们买粮,这样做让朝廷在富户豪强们的心里差评很多,但为了保证大唐江山不乱,李世民也顾不得这些了。

    “整个北方,半壁江山,可是怨声载道啊。”房玄龄抚须无奈道。

    李超道,“有怨言的是那些豪强地主们,但天下的百姓可却是对陛下歌功颂德啊。再说,其实现在豪强地主们虽然有所怨言,但也只是怨言一下而已,还不至于如何怨恨朝廷。朝廷现在所行之事,其实还在大家的忍受程度之内,还没有到底。”

    “到底可就非常危险了,真要是那些豪强们到底了,那可就反了。豪强造反,可比普通饥民造反危害要大的多。”房玄龄指出道。

    “这我也知道,我们现在就是在走那铁丝绳,每一步都异常艰难,一不小心就可能坠落。但我们还不能停下脚步,停下来更容易掉下去。我们只能一边小心翼翼,一边快速的走完这段。”

    摆在宰相们的路只有两条。

    面对这样严重的灾荒,要么维护那些地主豪强们的利益,朝廷任由着地主豪强们在饥荒之年囤积粮食,高价牟利,然后看着无数百姓饿死。看着那些百姓成为流民,四处流动,最后成为暴乱造反的饥民,烽烟处处,四处作乱,席卷中原。

    朝廷如果不想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