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74章

唐朝好地主-第474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哪里弄来工人呢?

    以前的豪门们,靠的是日积月累,一代代的积聚的实力。

    他们扩大实力的最大机遇,往往就是灾年。遇到灾荒之年,土地无收,百姓就得跟他们借粮借钱,他们趁机放贷,然后待那些百姓还不清债,那就收田。甚至趁灾年买儿买女,把灾民们养不活的子民买了。

    甚至最后有些灾年生活不下去了,失去了田地之后,干脆全家都投附于这些豪强的。

    就是靠着这样,他们的实力越来越强,拥有的土地、人口才越来越多。

    这条路子,对李家来说不适用。

    不说其它的,远水也难解近渴啊。

    想要人,要么抢,抢周边那些番国,抢西南那些蛮夷,从那里夺人口,打突厥,打高句丽,打灭国之战,把那些蛮夷变成奴隶。

    不过突厥高句丽这些现在还不一定打的过,只能先对付对付下西南夷。

    或者灭佛。

    李渊原本已经准备灭佛的,李世民登基停止了这个计划。眼下天下还算安定,李超觉得可以动手了啊。

    道教就算了,李家跟道教关系不一般,重点扶持的,而且道教的实力远不及佛教。

    佛教占有的人口、财富确实多啊。

    光是长安京畿,就有几万僧尼,几百座佛寺尼庵,拥有田地无数,依附在他们名下的佃农估计得有一二十万至少。

    这些可是不在朝廷户籍上登记的,也不给朝廷纳税服役的。

    世家豪门,李超不打算动,自己也是个阶层的,但佛家势力这么强,不搞一搞?

    距离如今并不远的北周武帝灭佛,当时可是毁天下佛寺四万余,强迫三百万僧尼还俗。这还仅仅是僧尼就有三百万之众,可知佛教的巨大实力。

    这可是占有了当时国家三分之一的人口,可却不是编户齐民,完全不事生产,也不服兵役劳役,可以说是完全就是寄生虫。

    周武帝灭佛的作用是很强的,史谓民役稍希、租调年增,兵师日盛。东平齐国,西定妖戎,国安民乐。

    灭佛,这比灭了一个国家,带来的作用还大。

    增加几百万人口,夺得无数田地,没收许多金银财富。纳税人多了,兵源广了,寄生虫也少了。

    北周以后,有隋一朝却又大力扶持佛教,使得才几十年间,如今佛教的势力又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李超也是反对佛教的。

    首先,从读书人的角度来说,他们当然是站在儒家这一边的。佛教只是夷狄之法,非中国所固有,这不合先王之道。

    而且佛教的流行使敌亡相继,运祚不长,对于朝廷来说有害无益。

    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

    当然,若是抛开这种儒教立场,只以国家利益层次来讲,崇佛对国家也是没半点好处的。

    佛教背弃纲常名教,有碍国计民生。

    佛寺遍布天下,数以万计,僧尼以百万计。这么多的人口,什么也不干,整天念经拜佛,尤其是他们还形成了强大的寺庙经济体,佛寺都普遍拥有许多田地,甚至有质库抵押借贷,而且他们还有大量的佃户,甚至有不少的奴隶。

    而这上百万的僧尼,拥有如此庞大的产业,却一文钱税赋都不会向朝廷上缴,他们名下的那些佃户奴隶,也一样的不为朝廷的户籍人口,同样不纳税不服赋。

    对于朝廷来说,这就相当于一颗大毒瘤了,跟世家门阀一样可恶。

    对于李超来说,自己当然是好的,坏的只是那些佛教而已。

    要是来一次灭佛,李世民就发了。全国僧尼没北周灭佛时多,但百万数量估计是不会少的。而依附于这些僧尼的隐户和奴隶有多少?不说十倍,五六倍总有吧。

    数万佛寺,寺田有多少?

    那么多的佛像,毁了之后熔铸,能得多少铜?

    真要能下定决心灭佛,李世民绝对大发。

    人口不多说,把佛寺的僧尼、佃户、奴隶全编户齐民,敢说能增加近千万人口。田地增加个一两千万亩绝对没问题的。

    甚至佛寺的财产,都能让李世民的国库充盈。

    当年武周灭佛,一下子国力强大起来,国库充盈,然后灭了北齐。

    对于灭佛,其实李唐上层早已经有了共识的。只是因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结果打断了这个计划。李世民因为篡位上台,得位不正,因此担忧此时灭佛会让有心者借机生事。

    但李超觉得现在各方稳固了,此时灭佛并没有什么问题。

    灭佛只要温和一点,不要跟魏武帝一样搞诛杀就没事。

    强令佛尼还俗,让他们婚配,给他们分田授地,让他们老实的种地。

    中原若是没有那么多地分,可以迁到边疆来啊。

    朔方八州才十万户人口,太少了,多来几个十万户都没问题。

    朝廷若是能增加一千万口编户齐民,增加个一二百万课丁,那也非常不得了啊。

    顺带着,把些不服的僧人发放到边疆来,也很好嘛。

    想到这里,李超回到书房。

    开始提笔写奏章。

    虽然说李超自己以前是个和尚,但他还俗了啊,从某方面来说,这还更有说服力呢。

    “灭佛,大唐只需要三年,就有足够的国力北伐突厥!”

    李超不忘记拿出了李世民最在意的一件事情,灭突厥来诱惑李世民灭佛。

    “灭佛,大唐增加一千万编户齐民,增加二百万课丁,增加三千万亩良田,起码得到千万贯财富。国家得此增益,只需三年准备,即可北伐讨灭突厥!”

    洋洋洒洒,李超最后足足写了十万字的奏章。详尽的写明了佛教现在已经失控,写明了对朝廷的危害,写明了灭佛的诸多好处。

    当然,写了这么多,李超其实还是希望朝廷灭佛的时候,他能捡点漏。佛家势力如此强大,随便捡点漏,也不得了啊。

    再说了,这些寺庙的质库,算是李家当铺最大的竞争对手了。李家要把当铺开遍天下,开上几百家连锁店,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各地的寺庙质库。

    拿勋章活动昨天一天就集齐了六百多个打赏,总打赏也超过两千多人了,兄弟们没有打赏的,在外站看书的,都来起点打赏一块钱吧,只要一块钱,谢谢大家了。谢谢所有打赏的兄弟们,也谢谢大家的月票!(未完待续。)


第510章 大帅开课了(感谢楊ysl盟主十万打赏!)

    谢谢杨盟主的壕爽,谢谢你们的红包!

    十万言的奏章写完,派人走普通的驿站送往长安后,李超就暂时把这件事情丢下了。txt下载他知道,他的奏章顶多是在朝中掀起一个盖子。

    这件事情究竟如何走向,还有的争论。

    李超终于离开宁远,五月中,他启程去镇远城。

    朔方镇水师出动了一百多条船,载着李超和一军牙兵同往。这支兵马后面,还跟着将近三百条大小商船,满载着商人们的大批货物前往镇远。

    镇远城位于黄河几字湾的南岸,与丰州九原城隔黄河南支屯根水相望,背靠库结沙沙漠。沿黄河一线,是肥沃的黄河冲积平原。沿河岸平原能开发耕种的平原地有百余万亩,还有许多适合放牧的草地。

    镇北城也是新建之城,同时也还是朔方镇与突厥的通商口岸边市之一。

    只不过如今朔方镇人口较少,在突厥人撤回北岸后,南岸人口不多。李超移驻了些府兵驻守镇北,又迁来了一些移民,但这里整个广阔的几百里地区,依然只用不到一万总人口。

    虽然靠近丰州城,与前套也很近。

    不过这里的边市却并不如宁远兴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汉商前来不便。

    走陆路,从长安到夏州,然后从夏州到镇北。

    长安到夏州,就有近九百里。而夏州北上镇北城,也有差不多这么远,更关键的是路难走。

    一路要经过许多戈壁、沙漠、高坡、草原,路上人烟稀少,补给困难,尤其是要经过两处沙漠,都有穿行一百多里,一旦错过淡水补充点,就非常的危险。

    因此,虽然说镇北城更靠近突厥人的河套,还与丰州隔河相望,可汉商来这却不方便。去麟州都比镇北方便的多。

    但麟州没有镇北这边与突厥人交易方便。

    还是宁远最好,交通运输方便。

    镇北城现在差不多成了宁远城一个延伸出去的收购站了。许多宁远商家纷纷在镇北设立了分号,但他们的货物,却还是要通过宁远从黄河水运过去。

    基本上没有几家商人,愿意走夏州到镇北的那条陆路。

    做为朔方节度使,镇北城建好许久,镇北边市也设立了许久,可李超还是头一次来镇北。

    坐着船从宁远一路顺流而下,倒是非常轻松。

    不过李超觉得这船有点太小了,用的还是硬帆。一般来说,内河行船,硬帆也是有他的优势的,但李超总觉得软帆也挺好的,轮帆最大的优势就是能让船建的很大。硬帆就不行,船越大,帆越大,要拉动大船,硬帆得弄很大,桅杆也得很大,大到船根本吃不消。

    当然,这个吃不消的程度,船其实非常大了,一般的船都是没问题的。何况,黄河里不仅用帆,也可以用浆,用轮。

    但从船的发展方向来看,无疑用帆才是王道。

    用帆能解决大量的人手,同时也能更快。

    李超眼里,这朔方水师的战舰问题很多。缺少功能分级,基本上就是一个舰型,只是大小不同而已。

    至于是水师,那水师战船的最大功能当然是战斗,而不是运输之用。因此这战船得突出一个战斗功能才对,仅仅是在船上装点八牛弩那远远不够。

    还得分级,什么战斗船,炮艇、冲锋艇、护卫艇、巡逻艇等,根据不同的功能,开发出不同的形态,做不出的训练,这样的水师舰队才是合格的。

    每天李超都要挑点水师的问题出来,然后到了晚上的时候,在自己的那艘三层的旗舰舱室里,跟这些水师的军官们讲课。

    这也算是李超提前开始教导军官们了。

    这些军官基本上原来都是府兵,算是陆军了。少数是河边上长大,会些水性的,多数以前连游泳都不会,能被选中水师里来,他们唯一的一项考核条件就是上了船不晕船。

    因此这群水师军官,专业的本领非常的差。

    李超不得不跟他们讲水师的任务,讲水陆不同的作战方式,甚至跟他们讲一些风帆利用,水密舱等先进的造船技术。

    多数水师军官们表示根本听不懂大帅在讲什么,少些人似懂非懂,只有极少的一些人才算是明白了一点点。

    对此李超也没办法,只打算回头从这些人里挑些聪明的过去好好教一教,另外还是得从源头抓起。让造船厂从头打造一批新的战船,建不同功能的舰船,然后自己再写一些水师战法的教程,慢慢教吧。

    现在这些水师官兵,自己也只是把自己当成了陆上部队的运输队而已。

    船小,速度倒是不慢。

    不过船队大,货物多,到了晚上就不能再航行了。这不比只是一条船,如果只是一条船,有经验的老船手,在这比较平缓的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