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425章

唐朝好地主-第425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柴、水、人工,算起来,张超一斗收二十五钱的加工费还是很赚的。毕竟人工、柴水这些并不值钱。

    单雄信也不亏是大富豪,对于利润把握的很好,开的这个价格,既不高也不低。价太高,张超肯定不会接受,开低了那张超得亏本,现在刚好,他呢也确实少点事,而且还让张超也小赚了一点。

    最后张超还是接了下来,送走几人,张超便马上开始安排人开始炒米。

    想之前自己买五百来石粟米就花了差不多两千贯,而现在卖五百石炒米也才五百贯,哎,这粮价啊,跌的没边啊。

    不过张超觉得自己现在一下子增加五百石炒米的生意,可以找赵家再要点折扣,毕竟他从赵家拿粮,多拿五百石粮,赵家也能多出手点积存的存粮,回笼点资金嘛。

    “栓子,备马,跟我去南塬赵庄。”

    赵家庄,赵家变卖了八百亩地和两百亩林子,还有一些其它产业,总算筹集了五千多贯钱把那笔驴打滚给还清了。

    不过虽然勒在脖子上的那根绳子已经松开了,可赵家也还是不轻松。粮铺仓库里还积压着差不多万石各种粮食,价格还在走低,卖是亏,不卖更亏,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止跌回扬,只能苦苦撑着。

    但留给赵家的时间也不多,到明年夏收之前,若是不能回笼资金把借其它人的钱还了,那到时赵家拿去抵押的那些田产商铺可就得易主了。

    为了这事,赵员外也不得不四处奔走。

    张超到了赵家庄的时候,赵员外不在家。

    “那赵员外什么时候回来?”

    “这个小的不知,不知公子有何要事,不如留下话小的到时替公子转达。”

    张超皱了皱眉头,他跑来赵家可是想要来拿点优惠买粮的,哪还能等啊。

    “府上不知道有谁能主事,我想要从赵家买五百石粟米,想和主人细谈。”

    那门子一听要买五百石粮,也来了精神,赵家如今可是天天愁着粮食怎么卖呢。

    “公子请稍等,我去通报一下。”

    门子进去通报,不过得知,赵员外不在,几位小郎君也都在外。

    “那这怎么办,张三郎说要和主人亲谈,而且等不得郎君回来。”

    “这样,我去禀报下四娘,看她怎么答复。”老管家听了之后说道,他虽是管家,但只管着这处宅子的事情,至于生意上的事情他并不插手,因此这时也不能代替东家去跟张超谈。

    后院,赵四娘正在算帐。

    她坐在暖炕上,炕桌上摆着账簿,而她身边的炕席上,则摆满了算筹。

    赵四娘正通过摆这些小木棍来做计算,这些小木棍也是这时代人普遍的算术方式。每根小木棍长短相同,有四寸左右长。

    算术的时候,用纵横两种排列方式来表示单位数目。其中1…5均分别以纵横方式排列相应数目的算筹来表示,6…9则以上面的算筹再加下面相应的算筹来表示。表示多位数时,个位用纵式,十位用横式,百位用纵式,千位用横式,以此类推,遇零则置空。这种计数法遵循一百进位制。

    这是从春秋时就流行的算术方式,比起在沙盘上写划更方便,比在纸上算也既方便又省纸墨。

    赵四娘今年二十,却是个算术高手。还能识会写,读过书。

    二十岁的赵四娘一直帮着父亲理账,外面庄子和商铺的账簿,赵员外都会自己再看一遍。打小,赵四娘就喜欢跟着看,后来就露出了这方面的天赋。有一次赵员外看过账后并没发现在问题,可赵四娘却指出了一处错账,还给出了正确的数字。

    这让赵员外十分吃惊,后来便许赵四娘查看账簿,到了后来,赵员外已经不再亲自查账,每次都是把下面交上来的账给女儿看,最后他听女儿禀报一遍就是。赵四年帮着赵家查了多年账,还从没出过问题。

    不过这个聪明的女子却命不太好,早年家里给她订了一门亲,对方是长安的一个大户家儿子。谁知后来却病死了,然后那家人就说是四娘命硬克夫了他们儿子,而他们的理由,就是赵四年是二月生的。

    这时的习俗,二女生的女儿命不好。

    隋朝炀帝杨广的皇后萧氏,就是二月生的,小时侯因此被送出宫,送到舅舅家养。这个舅舅家贫,萧氏小时没少干各种活。而后来虽然萧氏嫁给了隋晋王杨广,后来杨广当皇帝她还当了皇后,可杨广皇帝没当几年就死了,萧后落入宇文化及手里,再后来又落到窦建德手里,如今更是远在突厥可汗那里。

    赵四娘命硬克夫的名声就此传扬出去,此后再无人来求亲,赵四娘一气之下,更说出了终身不嫁之语,干脆一心帮着家里管家。

    听了丫环的通报,赵四娘从那一堆算筹之中抬起头来。

    满头乌发之下,是一张清秀的面庞。赵四娘长的不算娇艳妩媚,但也是五官端正,皮肤很白。

    赵四娘的一双眼睛特别的有神。

    “张三郎说他要买五百石粟?现在就要谈?”

    “是的,可郎君和几位小郎君都在外面未回。”

    “我知道了,你跟管家说一下,请张三郎到花厅就坐,给他送上茶和点心。我亲自过去跟他谈。”

    “啊,四娘,这不太好吧。”丫环惊声道。

    赵四娘很平静的道,“都是乡里邻居,哪有这么多见外的,何况,我们需要这笔生意,去吧。”

    每日推书:《重生苏联》我们的目标是毛妹!

    《唐骨》贞观有我,盛唐脊梁!(未完待续。)


第125章 不约而同(第五更)

    (3200均加更,谢谢大家订阅、打赏,谢谢大家的月票和推荐票!)

    第二天,张超起来练过刀枪后,又骑马带着金子去长安。

    长安城里没有银行也没有银号,连钱庄和当铺都没有,要兑换金子,得去金铺,或者首饰铺,这些店铺都兼营着倾销、熔铸、兑换等业务。一些大字号老字号,因为信誉好,甚至都已经开始经营保管、借贷业务了。

    历史上的银行,好像也正是由此起源。那些金店把顾客们存放保管的金子,拿出去放贷,甚至发展出钞票。

    唐朝要等到稍晚时期,才会出现柜坊,专替人保管钱粮,并逐渐兼营抵押借贷以及汇兑等业务。

    但是现在,柜坊还没出现,搞抵押借贷的,还是各大寺院的秃大师们,一些金银铺也开始兼营此类业务。

    张超拿着金子找了到西市有名的一家金店,本来崔家也有一家金银铺,也做兑换业务,不过张超现在正在准备对这家店下手,所以就没有去。

    金店的掌柜还是很客气的,听说张超要来兑换三百两黄金,更加热情了。

    只是张超有些不太爽,兑换得收很高的手续费。这些金店都是坑啊,连存钱在他们这,他们还要收保管费。

    这些金店真是包赚不陪,兑换要收手续费,加工要收加工费,存钱要收保管费,借钱又要收利息,真是吃完原告吃被告。

    张超的金子是皇宫内库出来的,上面有标记,成色是很足的。不过这样的金子,还得出示一份文书,证明金子来路,要不然,金店是不敢收的。

    张超自然是有文书的。

    “这些金子成色很好,要兑绢还是钱?兑绢是一两金子兑绢四十匹,兑钱则是一两金子兑钱八千。兑绢我们要收两分费,兑钱要多收一分。”

    手续费高达百分之二和百分之三,还没上限。

    简直是没天理。

    不过该兑还得兑,张超不可能拿着金子却切块付货款。

    “都兑成绢。”

    兑换铜钱得多百分之一的手续费,张超想想觉得自己店铺每天收的铜钱不少,完全足够了。要不然,下次他拿铜钱去换整,又得出笔手续费。

    因为粮价等主要物价下降许多,绢价如今也从原来的一匹五百钱降到了二百钱。

    百两黄金兑换四千匹绢,重达三千斤,张超还得支付八十匹绢的手续费,相当于一万六千钱。

    想想都让人心疼啊,兑换一下,就缩水了百分之二。

    不愧是做金融的,抢钱手段高明。

    张超觉得,若是以后把十三娘的那家金银铺收过来了,大有可为啊。存钱收保管费,转手能借贷出去再收笔利息费,尤其是这年头的利息太高了,官方的都是接近百分百的利息。

    怪不得汉以来世家这么强大,他们有土地,又有钱,土地收租收粮,金钱放贷收息,高额的租子高额的利息,无数百姓供他们吸血,日子过的确实潇洒。

    张超原来还觉得自己卖个面点一开始能赚三四成的利润,已经非常高了。可他错了,人家什么生意都不用做,直接放贷,就有百分之一二百的利润,就算除掉些坏账的损失,利润也是一倍以上。

    做什么生意能有这么高的利?

    估计只有等唐朝对盐征收重税后,贩私盐能有这个利了。可贩私盐要砍头,放贷收息却是合法的。

    做什么生意,也不如买地收租然后放贷啊。

    四千多匹绢装了四辆大车,老牛大牛二牛父子三今天也过来赶车。

    张超去了几家店铺转转,生意都还不错,已经十分稳定了,有了固定的客流,回头客很多。

    长安城的五家店位置都很好,一家在繁华的西市,做生意的商贾,买货的百姓,张超家的饼行,每天都排着队。

    张家饼行已经不仅是卖饼了,事实上,现在老铁枪饼行每天供应的各种面点都是有数的,因为利润原因,馍馍窝窝馒头等数量减少了供应,肉包子油条等也没再增加供应。

    如今店里增加了熟食摊位,这个是卖的最火的,虽然不如包子那些量大,但面向的都是商人和一些富人,因此利润还是很高的。

    要不是包子馒头每天也还能给张超带来几万的利润,同时又还给村民们一个赚钱的机会,他早就停掉这个项目了。

    查看了下账目,都没什么问题,张超把店里的铜钱收走。

    店里生意,都是小额现金流,收进来的都是铜钱,一箱箱的堆在那里,全都串好了。张超收钱都不会去点,直接拿称称,每贯是六斤四两,按重量算。

    马周向张超提议过,长安除了皇宫所在的北面外,其它三面各有三门,现在张家只在四座城门外建了铺子,完全可以在其它五门也建铺子。

    这个提议不错,但自张超别出心裁的在城门外搭了铺子以来,已经有许多聪明的人有样学样,迅速的也跟风了。

    现在长安城,各个城门几百步外,都已经搭起了一批铺子。

    因为天下渐一统,长安也已经不再有战事威胁,城门外的商铺也没有必要再拆除,倒是就这样的保留了下来。

    只是官府设下了一条红线,距城门城墙二百步内不得搭建屋棚。出了这个距离,随意,衙门会来登记并定期收钱,其余的就不管了。

    那些新建的铺子,既有卖粥卖茶也有卖酒卖菜的,现在已经不如当初那样好条件了。张超也无意再投资去建铺子,不过他倒是让施工队到这边招揽了不少修建铺子的生意,也算是趁机分了一杯羹。

    拉着几匹绢回到村里,张超没有歇息的又去了赵家庄。

    赵员外在家,笑着把张家迎进客厅。

    “上次三郎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