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397章

唐朝好地主-第397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殿下,大唐的安全不是靠乞求得来的,这个安全得由我们自己拼夺。灵武、朔方一日不夺回,关中一日就不安全。代北、辽西一日不收回,那么河东河北也一日不宁。我们不能一直被动了,我们得主动。不管我们打不打梁师都,突厥人都极可能在秋后来袭。”

    “我们是坐在这里等到秋后,期盼突厥人不来?还是趁现在还有时间,抢先夺取灵武,为我们增加一道防御呢?”

    李世民被说动了。

    赌突厥人会好爱太平,遵守协议,不来进攻,这未免太天真。

    “你认为我们有多大的机率夺取灵武?需要动用多少兵马,多长时间能打下来?”

    “殿下,这些我无法准确的告诉你,也不能保证。但我认为,只要我们下定决心,那么可以在一个月内召集三五万府兵,然后出战。若是我们动作快,也许能赶在突厥人增援他们的狗之前,把灵武夺下。若是运气好,我们甚至能把朔方也给夺下来。”

    灵武就在黄河边上,西北就是贺兰山。

    若是能拿下灵武,那么大唐就能把西北的边防推到贺兰山一线,能利用贺兰山和黄河构筑起一道新的西北防线,保护后面的萧关,让关中平原的长安更加安全。

    “三五万府兵够了吗?”

    “兵在精不在多,我们要对付梁师都,最重要的就是突其不备,打他个措手不及。绝不能慢腾腾的做准备,要不然,突厥人随时可能会听到消息赶来增援。最好是三五万人马也分成两个批次,用最短的时间集结两万左右人马,率先出战,然后继续集结第二批人马,不用等五万人马都集结起来了再动手。”

    “两万人马,这有些冒险!”李世民道。

    梁师都做为一个隋末反王,能坚持到现在,还一直在关中北部逍遥着,那也是有本事的。

    “有殿下统筹,有我大唐无数精兵猛将,两万人为先锋,再准备几万后备,如果只夺一个灵武,是有很大胜算的,至少也有五胜算。”

    五成胜算,这已经很高了。

    李世民咬咬牙,“打!”

    但喊出这个打字之后,他却不由的又皱起了眉头。

    “三郎,朝廷现在缺钱少粮啊!”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打仗最终还是打的钱粮,没钱没粮,打什么仗?就算府兵能自备干粮来打仗,可朝廷该出的钱粮也还是得很多。

    “大家勒紧一下裤带,咬咬牙关,总能省出一些钱来的。”

    李世民无奈,打仗靠勒裤带,这能勒出多少钱来。

    “殿下,我有一策,可立筹得一大笔钱粮出来。”

    “你说!”李世民立时来了精神,被李超一席话,李世民也感受到了这一仗非打不可了。可要动员五万军队,支撑一场战役,这钱粮得花费很多。

    哪怕是支撑两万人打仗,也一样不小开支。

    “殿下上次将元吉的财产赏赐给臣,其中光各地的田产,就足有一千多顷。这可是十多万亩啊,虽然分散各地,但如果殿下把这些田地拿来出售,哪怕一亩只卖个两三贯钱,也能立马可得二三十万贯钱了,这样一笔钱,并不少。”

    李世民有些尴尬的道,“那些地已经赏赐给你了。”

    “殿下当日赏赐给臣的是元吉的宅第和里面的奴仆财物,可不包括这一千多顷的地啊。臣再大的胆子,也不敢收这么多的田地赏赐啊。如今局势紧张,这是最快筹集军费的办法了。还请殿下以时局为重,把这些田地发卖。”

    李世民心动了。

    朝廷现在没钱打仗,可仗又得打。

    一时间凑出大笔钱来比较困难,李超说的是个很好的解决办法。田地这东西,什么时候都不缺买家。

    若是现在出售这些田产,让那些富人出钱或者出粮买下,朝廷立马就能筹集到一批粮食。

    “殿下,我还有一点补充,元吉在关中的地产,有许多都非常肥沃,是上等的好地。这些地我们拿来出售,肯定会有许多人愿意买。我看可以组织一场拍卖会,把这些田产出售,规定这些田产只能用粮食来换,而且拍下这些田产的人,不但得用粮食来交田款,而且必须得由他们把粮食亲自运送到萧关去,领到了收粮文书之后,才能回京拿到田契。”

    “哈哈,文远你总是能想出这种点子来,如此一来,朝廷还能节省运输的人力和耗费,好计,高明。”

    李元吉在关中平原有几万亩好地,都是占据着水源,方便灌溉,且田地肥沃的好地。就算一亩卖个七八贯,甚至十几贯估计都有人愿意买。

    这些能买的起地的人,也一般手里还有粮。

    让他们用粮来换地,然后把粮运到萧关去,大大节省了朝廷的开支,也加快了粮草的运输速度。

    “文远啊,你说孤要拿什么来赏赐你才好啊!”

    “臣只是尽了臣子的本份,殿下,我可还是朝廷的兵部尚书啊!”

    “哈哈,没错,你是我大唐的兵部尚书,不过我依然要赏。这次,我就食言,把赏赐你的那千顷地再收回来。嗯,我赏你三百个宫女吧!”

    李超呆愣。

    还以为自己听错了呢。

    “三百宫女?”

    “你莫嫌少,孤也没其它东西可以拿来赏赐了,就赏你三百宫女吧!”(未完待续。)


第449章 龙武——迁都、分封

    武德六年,三月初八。

    夜深,明天就要登基的李世民却还没有睡意,东宫显德殿,李世民坐在御榻上,却有些出神。

    有些心不在焉。

    “陛下!”

    李超连叫了两声,李世民才反应过来。

    “哦,你刚对孤说什么?”

    李超拱手,“臣如今改称殿下为陛下,而陛下也应当改口自称为朕了。明天,陛下就登基即位,可陛下似乎好像有心事?”

    李世民手拍着御榻扶手,“是啊,这一天真要来临之时,才觉得有些茫然。”

    “陛下以后就会习惯的,万里江山,都已经挑在了肩上,就如那冕服,肩挑日月!”

    “朕马上打天下,可现在却不能马上治天下,这些天来,接触政事,百官百僚,日理万机,真正感受到这治天下与打天下的不同。”

    “陛下其实也不用太过担忧,有文武大臣,三省六部九寺诸监,陛下所需要做的就是选好宰相,总领纲目,然后三省六部各司其司,一切就顺了。”

    “文远,今天政事堂议事,几位宰相对于出兵灵武之事,多持异议。”

    李超静静的听着。

    李世民继续道,“裴寂和封伦两人今天也参加了议事,封伦不但反对此时出兵灵武,甚至还提出了要迁都。”

    迁都,这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其实在去年突厥人大举南下之后,朝廷里就一直在讨论迁都之事。

    最后甚至都数次在政事堂议论了,差不多已经形成了重要的方案。皇帝和宰相们都派了许多官员到各地选择新都地址,最后选定了山南的襄邓一带。

    襄邓,也就是后世的南阳盆地了。

    没有选洛阳而选中了襄邓,可以说其实也是费尽了心思的。在武德五年的时候,洛阳也不过刚夺下一年,整个中原地区,在隋末之时,是战争最激烈的地方,早期的流匪乱兵反复洗劫,到了后来,李密、宇文化及、王世充等更是反复鏖战,几乎打的成了一片废墟,十室九空,赤地千里。

    而且论起防御形势来,洛阳远不如长安,同样的,也不如襄邓形势。

    还有一点,襄邓在洛阳、长安之南,同时也处于天下中心,而且这里拥有极好的地理形势、肥沃的平原田地,迁都襄邓,一来让朝廷中枢远离突厥,更加安全,避免突厥人随时能突进京畿的危险局面。

    还有一个重要的迁都原因,则是因为长安地区生产力大大降低,粮食难以自给自足,加之自西魏定都关中后,关中平原上的田地大部份都成了世家豪门的,关中人多,可朝廷却收不到多少税赋,也无地可均。

    越发的导致了朝廷的困窘。

    而迁都襄邓,那里却有足够的田地,缺的是人口。朝廷迁都襄邓,可以移民过去,均田授地,同时从河南、江汉,甚至是江淮、东南等地运输税赋钱粮到新都,也会非常的方便,再不会有有钱粮也运不进京的麻烦。

    可以说迁都襄、邓一带,营建新都,其实并没有什么问题。

    但在此时的形势下迁都,却未免有畏敌逃跑之嫌,一旦从长安迁都到了襄邓一带,那么原本关中驻集的重兵,就会大部迁到山南。这就会让关中的这路防御,越发的减弱,本就是个弱点破绽,就会成为一个大洞。

    若是没有突厥的威胁,李超也赞成迁都,不管是迁洛阳还是迁襄邓,都能接受。比起关中的窘况,迁都好处很多。

    但此时此刻,突厥人就顶在关中的西北大门外,朝廷这个时候迁都,那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此时迁都,不仅仅只是迁都这么简单,这是避战派。

    而李超是坚决的主战派。

    “陛下,敌人都拿刀抵到我们的喉咙上了,我们这个时候却还想着要转身搬家,这不会有帮助,只会显得我们懦弱。若是迁都,到时关中防御更弱,关中就更难防御住突厥人了。一旦突厥人进入了关中平原,那时建在襄邓的新都,也一样不安全。陛下,长城都拦不住突厥人,靠迁都更不行。要迁都,也得等到我们击退突厥人才行。现在,天子当守囯门!”

    “文远,我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明天你负责去太极宫,请陛下来东宫!”

    李世民的登基大典,并不是在太极宫举行,而是在东宫举行,这是李世民的坚持,李渊在一日,那太极宫就是李渊的,他会在东宫登基,以后也在东宫治理天下。

    不过李世民可以在东宫继位,但明天的大典,却必须有皇帝和建成等人到场。

    “臣明白。”

    三月初九。

    太极宫。

    李渊已经穿戴庄严,不过今天却没有穿黄袍。

    李渊慢吞吞的剥开一个茶叶蛋,就着稀粥慢慢的吃着。裴寂和封伦站在一旁,静静等等着皇帝。

    等李渊吃完两个茶叶蛋加一碗稀粥,裴寂问,“陛下准备好要出发了吗?”

    李渊拿布巾擦拭嘴角,“我没说要去。”

    “陛下今天不去?”

    李渊把擦过嘴的布巾扔在桌上,语气不好的道,“我也没说不去。”

    “这。。。”

    “去还是不去,我还没有决定呢。”

    李渊又拿起一个茶叶蛋,继续剥了起来。

    李超今天也身着庄重的冠服,来到太极宫。

    “陛下,赵国公在外求见。”

    李渊剥茶叶蛋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他将那个剥了一半的茶叶蛋扔回了碗里。

    “李三。”

    “不见!”

    李渊恨恨的道,他到现在都还没忘记,那天李超带着尉迟恭等人,杀进太极宫,在海池边将他围住的场景。他自认为待李超不薄,可这个人却是个乱臣贼子。

    片刻后。

    李超大步过来。

    李渊脸色越发难看,可最重还只是冷哼了一声而已。那天,李超能带着人闯进他的皇宫,今天,这宫殿就更阻挡不住李超的脚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