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80章

唐朝好地主-第180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推荐:《红楼大官人》,我打花间过,只听得一声声:“大官人呐!”不一样的红楼,不一样的故事。(未完待续。)


第208章 姓氏排行榜

    第二更送到!求订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是?”马周和四个新来的私塾先生看着张超递给大家的一本书,不是卷轴不是册页,是本蓝封皮线装书。

    只读了几句,几个人就都不太淡定了。

    “三字经,蒙书。”张超靠着官帽椅,很淡然的说道。这装逼的语气,让几个人都是不由的身躯一震。马周摇着头,“我还从未听说过有本叫三字经的蒙书。”

    另外几位崔莺莺找来的几位落魄在京的河南读书人也都摇头,他们也没有听说过有这样一本蒙书啊。

    “难道这是郑家儒生所编?”

    张超摇头。

    “崔家所有?”

    张超再摇头。

    马周望向张超的眼神泛光,十分的激动,“三郎,你莫要说这本通俗顺口又易记的蒙书,居然是你所做?”

    张超很无耻的点头,他早知道,启蒙三大读物,三字经百字姓和千字文,唐朝只有一本千字文,其余两本可都是宋时编纂的。这本三字经,是张超从自己的电脑里抄录出来的,因为三字经里还有讲各朝历史的内容,因此他特别把唐朝到宋的历史内容给去除了,只到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为止。后面的苏老泉、唐刘晏等还没有出现的人物故事也除去了。

    虽然内容删除了部份,但这本三字经拿出来,依然是能震住马周和四位先生的。

    能够在出现后流传了近千年的书,神级启蒙书岂会差。本来张超也想过这样的一本神书,还是不要自己挂名。但想想,自己如今好歹也是县子啊,还挂了个太子洗马的清贵之职呢,这时候恰恰需要刷点名声了。

    张家现在不缺钱也不缺官爵,唯独还是缺点声望,不是乡村里的民望,而是在士族里的名望。好歹张家现在也是士族的一份子了,这时刷点名声,总有好处的。没见山东士族五望七宗,就因为把持着学术,掌握着儒家经典解释权,因此就一直有道护身符在身。魏晋以来换了许多朝代,这些士族起起落落,可总是能够不倒,关键还是在于此啊。

    张超也不打算去弄本什么论语注释什么的,但弄本启蒙的三字经总是可以的。只要操作的好,一样也能出名啊。

    马周对张超有点怀疑,但这怀疑也不确定。毕竟他在张家,亲眼见过张三郎有太多新奇的本事了,从做菜到医术,甚至弄出好用和复式计账法,新式账本,以及把并不好用的算板改良成了极好用的算术工具算盘,还有那珠算口诀,无一不是让他惊叹绝伦的。

    还有上次张三郎做过的催妆诗、却扇诗,无不都是文采斐然。现在张三郎拿出了一本三字经,包含华夏的文学历史典故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看似简单的三字一句,可却能朗朗上口,读三字经,就能了解常识,了解传统的文学及历史故事,还能从中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简单的一本书,却包括了仁义诚敬孝等。

    仅翻看了一遍,马周甚至敢说,这本三字经,丝毫没有落于南朝时编纂的那本千字文。这本三字经,简直就能与千字文并列为启蒙的两大必读之书啊。

    那四位请来的私塾先生也都震惊的目瞪口呆,他们完全没有料到,他们的新东家,居然还是一位文学造诣如此之深的大家啊。

    “三郎请受我等一拜!”

    四人都是三十来岁,读过十多年书,有点文墨,但又不太通庶务,到了京师想来闯荡,结果在长安做了长漂,混了许久都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就靠着经常找郑家崔家等河南在京老乡们打打秋千,偶尔也给人写写信算算账抄抄书什么的熬日子。

    因此当崔莺莺通过郑家找到他们,提出了还很丰厚的薪水待遇,并说了东家是新任的东宫太子洗马灞上张三郎后,他们都来了。

    他们在京也知道张三郎是京师风云人物,娶了五姓七宗中崔家的嫡女,还是郑尚书的外甥女,本身只是个还俗和尚,做了个老府兵嗣子,结果后来还成了翼国公秦叔宝的义子。最离奇的是这人不但善于经济,而且居然还会神奇医术。甚至不久前的河北之战,还干出了智夺洺州城这样的神奇之事。

    加之前不久那场轰动整个长安的婚礼,如今连太子都将张三郎请入东宫授以洗马之要职。因此四人都是毫不犹豫的接受了邀请前来。

    但那些张三郎的惊人过往,都不及眼下张三郎随手拿出一本神书三字经让他们更加震憾。

    经过张超修改后的三字经,只有一百组,四百句,一千二百字而已。但千字文,也才一千字啊。

    整个三字经一千二百字,一百句,分成了六个部份。

    和千字文一样,这本三字经也大都采用韵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组,像首诗一样,背诵起来如同儿歌,用来教育蒙童是最合适的。

    本来张超还准备把百家姓也给弄出来的,不过后来想了一想,不对。

    原本百家姓是宋朝时编的,因此才有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排第一的是皇家赵氏,第二的是当时归降宋朝的吴越国钱家,包括后面的这些姓氏排名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张超若是在现在弄个百家姓出来,然后教学生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估计就是李唐皇家不找他麻烦,那郑王崔卢等五望七宗也要找他麻烦。

    在现在,赵钱孙这三个姓,可是连天下名门中的边都摸不到。当今若说最有名望的姓氏,自然还是五望七宗,崔卢郑王李,一郑一王一卢两崔两李,包括皇家李氏,也属于其中的陇西李。

    五望七宗之外,则还有关中豪门,裴杨韦杜薛柳等,还有江南的萧陈,然后是独孤长孙等北方大族,怎么排,也排不到赵钱孙的。

    张超也想过,把老李家放到第一位,李郑卢崔,王杨萧陈。

    但想想,不管怎么排,总会有人不认可的。

    这百家姓排名,其实就有点类似于江湖百晓生的武林高手榜了。这得有个德高望众的人出来排这个名,那么大家才能认可。

    张超算什么啊,他有什么资格来给天下豪门排排座。

    历史上,李世民可是一直非常不爽五望七宗名声那么大的,后来就亲自出面让她老婆长孙氏的舅父高士廉领导了一个工作组,专门修一份姓氏族志。结果高士廉头回没领会李世民的意思,把个博陵崔民干的家族排到了头一名。

    气的李世民把妻舅也给骂了一通,命令毁掉修好的氏族志,重修一份,还做了特别指示,必须把皇家排在第一名,然后是皇后家族,再是朝中宰相家族。

    以崔民干为代表的山东士族,最后被降级,崔民干的博陵崔家也只排到了第三等,那时收录了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不过李世民强行搞了个氏族排名出来,许多山东士族并不服气。一直到了后来武则天的时候,依然很强势,后来武则天的操作下,唐高宗又搞了一个排名,名为姓氏录,收了二百三十五姓,二千二百八十七家。

    唐高宗亲自写书序,以现在任官职高低为划分等级的标准。

    因此说到底,连皇帝出马编这百家姓排名,都还好多人不买账,张超敢来编,那就真是找死了。

    唐初之时,四大地域集团,各有所尚。

    山东士族尚婚娅,江左士族尚人物,关中士族尚冠冕,代北士族尚贵戚。

    这四大集团,各有追求不同。位关陇集团入陇之后开始解体,李唐起自关中,到此时源起于西魏之时的关陇集团,其实已经半消失了。

    而江左和代北士族,也已经相当没落。

    唯有以五望七宗为首的山东士族,虽然几经农民战争的打击,但依然根深蒂固,尤其是到了此时,五望七宗纷纷与关中豪门以及军功新贵们联姻,依然保持住他们的社会地位与声望。

    高士廉第一次修氏族志,居然没把皇族放在第一位,而是把博陵崔放在了第一位,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百家姓,真是碰不得。别说张超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县子,就是当上了国公,他也不敢碰这玩意。

    百家姓不敢碰,那就老实的抄三字经吧。

    “你们觉得用此三字经和千字文做为张家私塾的启蒙之书,可否?”

    马周五人都一齐点头,当然可以,谁敢说不可以。连皇族的子弟,现在都是一样的读千字文启蒙啊。

    “那几位就受累,拿去抄录几份吧。”

    马周握着张超手抄的这本三字以不肯松手,“我先抄,我先抄。”

    “几位,我觉得我们私塾应当再加入算术,尤其是得加入珠算。”张超可是记得很清楚,自己二年级就开始学珠算了,当时背珠算口诀可是让人欲死欲仙。珠算还是很实用的,学生们若能学会珠算,以后就算读不出名堂来,有这珠算本事,背着把算盘,就能去店铺里当伙计啊。(未完待续。)


第209章 张超著(第三更,2000月票加更)

    第三更,2000月票加更!

    早上起来,张超发现马周两只眼睛成了熊猫眼。

    “熬夜了?”

    马周端着饭盆点了点头,然后先到食堂的打饭窗口先要了一碗小米粥,再要了猪心肺汤。昨天晚上抄了一整晚上的书,到现在他手都还酸的。这感觉,仿佛是又回到了以前读书时侯,那时他也常去同族大户家借书。

    每次借了书来,他都会抄一遍。书抄完,把书原样无损的送回去,然后拿着自己的手抄本再慢慢看。那时他还会为了节省纸张,尽量把字写的很小,还要把字写的十分工整,这样才不会读错。

    昨晚上马周抄两本,上半夜抄三字经,下半夜抄千字文,每本书都千多字,他每本抄了五本,一个晚上整整少了一万字。

    张超笑着给马周端了碗热牛奶。

    “辛苦了,喝碗奶。”

    马周先喝了几口心肺汤,然后瞧了瞧张超,“你昨晚上抄了多少?”

    “我也一样一本抄了五份,一共十份一万来字吧。”

    马周一脸不信,张超早上那滋润的样子,根本不像是熬夜。

    “你别不信,一会我两本书各拿五本抄本出来就行。”

    “你怎么做到的?”

    “很简单,人多力量大啊。”张超笑道,昨天他让人去了白鹿乡。虽然这时读书人比较少,但白鹿乡做为京畿地方,乡上几找个读书人还是不难的。

    张超找了两个人抄书,每人一本抄五份,天没黑就给抄好了。

    “你怎么不早和我说。”

    马周觉得自己昨晚很不值。

    “我也是担心你这个私塾先生好久没读千字文了,会生疏了嘛。多抄几遍,能加深你的记忆和理解。”

    气的马周也不理张超了,低头跟碗里的早餐较劲。

    本来按几个私塾先生们的意思,那些蒙童就不发书了。几个先生抄几本,然后教课。蒙童跟着读就好,反正一开始蒙童们也是背诵,什么时候背熟了然后再慢慢的开始讲解意思。 ''这也算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讲课方式了。

    不过张超想想,既然都把学生收进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