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255章

唐朝好地主-第1255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是他的封地固失密处于信度、勃律、葱岭这几处交汇之地,形势比较复杂,他连那八百卫队都不愿意养。

    “民兵规范,这主要还是冲着诸侯来的吧?”

    “嗯,诸侯封地和殖民领地的民兵以后也会限额,有两个限制条件。一是民兵数量按封地户籍人口的一百比一设置,其二是上限为封地私兵数额。”

    魏叔玉问,“那父亲的封地私兵额一万,但现在那地方的人口都不满万,民兵上限虽然有一万,但实际现在只能拥有一百民兵?”

    “没错,就是这个意思。”

    魏叔璘觉得这个事情就有些不太讲道理了,诸侯镇守边疆,人口少,形势又比较紧张,养警卫队开支更高,养民兵当然能减少些军费开支,又能填补警卫队数量不足的问题。

    可现在朝廷若对民兵这样一限制,那么各诸侯的民兵数量都将大大削减,虽然说诸侯也能再增加私兵数量,可如此一来军费必然大大增加啊。

    “我觉得朝廷的这个条件有些问题,边疆比起中原之地,更需要民兵。而现在朝廷不管中原还是边疆,都按这一百比一来编制民兵,实在是太不实际了。”

    魏征只是笑笑,慢步走在前面。

    民兵法案的草案虽然将由贵族院来提,但实际上这是皇帝与内阁首辅马周和翰林院长房玄龄谈好的,连他这个参议院议长,都不过是后来才被皇帝告之的。

    所以这件事情,本质上就是皇帝的意图。议会,不过是走个程序而已。皇帝为什么要弄这个法案?

    规范民兵,增强战斗力这些都是表面的,真正的还是对诸侯和殖民公民的防范,避免诸侯们通过民兵来突破军事上的种种限制,以免他们实力过大,威胁到中央朝廷。

    “又是皇帝的意图。”魏叔璘摇头笑笑,“我大华君主立宪,内阁负责制,议会立法,可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个表面而已。”

    魏征却并不认为立宪是虚的,造成如今这种情况,根本还是因为张超的个人威望和能力极强,整个朝廷其实一直都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因此就算有宪法这些,但皇帝都可以轻松的绕过这些。

    就如议会拥有立法权,但皇帝直接跟他魏征提出民兵法案,让他魏征在议会提起这个议案,他能拒绝吗?

    不过张超这样的毕竟是少数,以后换到其它皇帝,肯定就不能这样了。所以说,制度本身还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他魏征愿意听从皇帝的安排,也还是因为他本身也是赞成皇帝的这个民兵法案的。

    民兵规范化很有必要。

    而将民兵规范化后,数量上控制的同时,更加精练,装备等方面也增强一些,让民兵不再仅仅是过去的那种预备力量,而是要让民兵成为准军事力量,要随时能够征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要成为大华常备军外的第二梯队。

    这个草案提出来,到时肯定也会有一些反对之声。但魏征相信,不论是在议会两院,还是在朝堂之上,肯定是支持的更多于反对的。

    本来嘛,这也只是征对民兵而已。

    说来,现在诸侯们拥兵的数额是很高的。一个国王拥兵一万,郡王拥兵八千,哪怕是个男爵都能拥兵一千。

    但实际上,一个男爵,正常情况下,才能获得十里封地。十里封地才多大?可能全部人口,也才几个村子,千把号人口。哪怕把所有的壮丁都武装起来,都拉不起一千士兵。

    哪怕一些贵族的封地稍大些,可人口一直都是个瓶颈。有了地盘有了人口,而养兵的军费更是个极大的限制。

    要知道朝廷现在养六十万常备军,一年的军费开支,已经占到了朝廷每年财收的七成。每年的军费开支,都超出了一个亿。

    诸侯如果全额养兵,根本养不起。

    更别说全额养一支常备卫队了,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诸侯,真正拥有的常备卫队,都只有很少的数量,可能都不及他们兵额的十分之一。

    又不是每个诸侯都是有太子一样大的采邑,和那么多的人口。太子的采邑现在还没打下来,但那可是一整个倭国,倭国这地方,因为偏处一隅,也算是安定了几百年,他们最好的优势,就是人口数量。

    上千万的人口,可是相当大的潜力,这是一个极优质的资源。

    如魏家虽然拥有几百里的固失密国封地,可那是山区,本来就人少,又还偏僻。顶多了就自给自足,征收税赋也收不到多少钱。发展的潜力也少,如果有足够的人移民过去,倒也还能发展起来,可现在普遍都缺人,中原又哪还有人可移。

    所以魏征别看是堂堂的固失密国王,可光有几百里地,没有人口,也就是爵位听起来好看而已。

    哪怕是如皇帝的兄弟黑水王张越,皇帝划给他的封地极广,可那地方在距离中原数千里外的遥远东北,那地方人口更少。几万人口,还是靺鞨黑水部的,若除掉这些蛮子,黑水王真正能控制的也就自己的那个抚远堡而已,那不过才几百人。

    出门,父子三个各自坐上自己的马车,各去各的衙门。

    魏征去贵族院,魏叔玉去光禄寺,魏叔璘去礼部衙门。

    路上,魏征脑子里也过了一遍这个草案,皇帝只是给他说了意图,具体的操作还是要交由他来完成。

    议会拥有立法权,这个是宪法规定的。

    民兵法案也不简单,这得包括方方面面,要对民兵做好详细的解释规范,包括民兵的编制、番号、数额,以及征召的方式,动员的方式,还有他们的经费,他们的装备等等各个方面。

    这个法案,就是一个补丁,是堵漏查缺的。

    马车平缓的停下,车夫在外面敲车提醒到达。

    魏征收回心神,起身下车。

    进入衙门,和遇到的同僚属下们打着招呼。

    “给参议员们发一个通知,今天下午开个会。”魏征对给自己沏上茶的秘书道。

    这位秘书是京师大的高才生,通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入了议会,因为笔杆子好,被魏征选为自己的秘书。

    年轻人很干练,出身比较普通,但人聪明有才气,还朝气,这是魏征喜欢的年轻人。

    皇帝已经把意图告诉了他,他现在就要把皇帝的意图转达下去,然后着手建立民兵法案的起草委员会,争取尽快的把一份详尽而又适合的民兵法草案呈交给皇帝观看。

    年轻秘书应声,询问了几点,一边拿笔在随手小本子上,然后转身去办事去了。

    魏征端起桌上刚沏好的热茶,看着那个离开的年轻身影,心中赞叹一声。从这年轻人的身上,他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很多年前,隋末之时,他就曾经投身元宝藏的麾下做事,那时的自己和如今的他是多么的相似啊。

    时光飞逝,如今他魏征都已经一把年纪,且都是一国之王了。




第1495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御苑。

    张超泛舟湖上,初冬之时,湖里那些接天碧荷都已经枯萎,没有了荷花也没有了莲子,倒是那枯败的荷叶下会有许多鲜脆的莲藕。

    初冬之时,也正是吃藕的好时节。天气转凉,炖锅莲藕,确实美味。湖里,一群鸭子游过,这些白鸭此时正肥,悠闲自得的浮在水上。

    昨天刚收到锦衣卫的报告。

    倭国那边,太子张璟的策略取得了成功,强大的军事力量,兵临城下,有如泰山压顶。而灭掉对马、壹歧两国之后,九州岛的九国最终选择了屈服。

    九州的守护大名、各郡大名们或多或少其实是有些不甘心的。可不甘心又能咻,绝对的实力面前,一切不甘也只化做了流水。

    五万大华精锐在侧,没有一个守护大名能睡的好。尤其是大华一面给他们一月时间考虑,可一面却又不断的跟各郡大名们,甚至是一些小名主们联络,对他们进行劝降策反。

    哪怕守护大名们还有不甘,可下面的人也没几个跟他们同心齐力了。

    就如同难波那边的女天皇不断的给九州守护们下令,让他们集结兵马,与大华入侵者死战到底。

    可那些命令,又有哪个真放在眼里呢。

    他们考虑的不是大和朝廷,不是大和天皇,而是各自的家族利益。大华的强大,尤其是大华那种迅速南下,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让他们连一点更多选择的余地都没有。

    说到底,其实眼前这种局面,也还是与倭国本身的情况有关。倭国从来就不是一个什么真正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更只是一个松散的联盟。哪怕和族在几百年前统一倭国各岛,但那也不过是形成一个松散的联盟而已。

    正是这种实情,使得天皇和朝廷,也没有能力调兵来救援九州。甚至九州的九位守护大名,都只能各自为战,守护大名们下面的大小名主也还未必跟他们一条心。

    种种情况,也就使得九州的守护大名最终还是只有一个选择。

    不管他们愿与不愿,最终他们都只能走到这一步。也许若是大华太子更残暴凶狠一些,那么九州的大小名主们可能还只能被迫一战。但现在大华太子开出的条件,却又是那种留了一线的做法,这直接就瓦解了他们最后的那点斗志。

    倭国守护、大名平时内斗很厉害,一点破事,甚至能斗上几十年上百年,家族恩怨纠缠不休,可在大华面前,他们却没有一个有那样的气魄和勇气了。

    对马一战,五万倭军全军覆没,却连给华军造成点伤亡都做不到。这一战,算是让所有倭人彻底的认清了他们的孱弱以及大华的强大。

    这也让倭人们无法再生起与大华死战之心。

    明知必败,而且还会败的相当惨,惨到自己死光了,都可能伤不到对方一下,那么这种战,还有何意义呢。

    大华太子开出的条件,总算还给他们留了一线余地,权力是没有了,但家族和财产却还是能够保存大部份。

    征服税很高,要扒一层皮。

    可皮扒掉后,起码还能活着。

    守护大名们也还试图过想要再谈谈条件,可努力了几次,他们越谈,大华的反应越冷淡,看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大华没有丝毫松动的意思,守护大名们也开始慌了。

    他们也不想等时间一过,大华军队碾压过来,最后失去一切。

    肥前守护龙造寺隆信最先屈服,他从长崎乘船来到唐津,拜见张璟,奉上守护印信以及自己家传的宝刀,将肥前国的权力拱手让出。

    肥前国投降,紧接着肥后、筑前、筑后等九州各国,也纷纷归附,就有如是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

    当萨摩国守护大名也到达唐津请降后,整个九州全都归附大华,而此时距离张璟给九州发出的一个月最后通牒,其实也才过了半个月而已。

    张璟派出皇协军第一旅打前站,接管九州各城。

    九州大小名主也都没有再反复,很恭顺的交出了权力。名主们本身也没有什么常备军队,都是些农兵,解散农兵回家,将军械上缴。

    府库钱粮,以及户籍账册等一一上缴之后,九州也就正式隶属于大华。

    成为大华帝国的又一个直属道,正式名称为扶桑道。只不过这一个道被设为特别道,划为大华太子采邑,由太子亲自管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