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148章

唐朝好地主-第1148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贞观以前,朝廷每年的黄金和白银的开采量,仅为万两左右。这些年,发现了不少金矿银矿,开采量也大增。

    半年多时间铸了三十多万枚金币,值铜钱三千多万贯了。通过铸币,利润就达到不下两千万。

    不过三十多万金元宝,由朝廷铸币局铸造发行的,却只有个零头。

    只有几万枚,朝廷赚到的铸币税也才几百万贯而已。

    真正的大头,却是张家等铸币厂生产的。仅张家一家,就铸币了超过二十万枚金元宝,超过一千五百万贯利润。

    这简直是抢钱。

    抢朝廷的钱,公然的抢钱。

    哪怕朝廷还要从张家征一笔特别铸币税,高达两成,那也才拿回三百万贯。张家依然有一千二百万贯的利润,再征他两成的营业所得税,也只再拿回三百万,张家依然还有九百万的利润呢。

    这钱给张家,那是让他又有更多钱招兵买马了啊。

    承乾心不安啊。

    “舅父,自古以来,铸币之权都应当归属朝廷。私人铸币,这不符合规矩。”

    朝廷连盐都要加税十倍,铸币这么赚钱,岂能给私人?

    过去铸币,金币比黄金多值了点钱,也仅是用两成铜代替两成金,赚了两成差价,减去加工费用等,利润只有一成左右。

    而现在,利润起码七倍,这是暴涨七十倍啊。

    朝廷怎么还能交给私人呢?

    长孙无忌眼前一亮。

    张家势力极强,有个关键就是他们有钱。现在皇帝提出要收回铸币权,那也是削弱张家财势的一个不错办法。

    而且这事情也站的住脚,毕竟自古以来,铸币权就在朝廷手中嘛。

    “禁私人铸币,也禁私人藏储大量金银铜,设定一个底限,超过者须售卖给朝廷。”

    如果仅是收回铸币权,而朝廷手里没金银铜那也不行。

    还得设一个线,就如盐铁专营专卖一样。

    金银铜矿还是允许私人开采,跟铁矿一样,但开采出来的金银铜必须要纳课,且只能专卖给朝廷。那些外贸商人带回来的金银,也不得超过私人可拥有的上限,多余的要卖给朝廷。

    这样朝廷收回了铸币权,又有了铸币的材料。

    垄断铸币权,也收到了所有铸币税。

    若是保持每年起码三十万金币铸造量,那朝廷光是这金币铸币税,一年都能收入两千万贯。

    朝廷现在的财收中,盐专卖一年得四千万,茶酒糖一年得两千万,商税关税两千万,朝廷的两税正税大约折三千万左右。

    收入过亿,但工商关税和专卖税占大头。

    另外,皇家也有不少经营,主要是搞些和买和卖,弄些垄断经营,也有自己的商队船队,还有在张家等大商行里占的股份等。这些收入都是算在皇家的内库里面,不计入国库,承乾一年的内库收入大约也有两千万。

    说来承乾这个皇帝还是比较有钱的,国库收入颇丰,自己的小金库也一直很不错。

    可谁嫌钱多呢。

    再说,皇帝花钱的地方也多,各种赏赐,经常要皇帝自掏腰包的。特别是皇家宗室诸王分封,他们分封边地,又不如其它诸侯那样有钱,朝廷也不会掏多少钱给这些封王,还是得承乾给自己兄弟儿子们掏钱,为他们建设领地。

    如果铸金币一年能获利两千万,这当然要收回来。

    银币现在的铸造量也差不多,比金币稍多些,一年能铸个一百万左右,但银币没那么值钱,铸一枚得利七倍,也只七贯左右。一百万枚,也才得利七百万。

    倒是铜钱,利润高。

    当二十铜钱,当十铜钱,当五铜钱,当二铜钱。

    “自今年发行铜元宝来,我们回收了大量旧铜钱,目前已经总共铸造了约十亿个铜元宝。”

    其中大约五亿当二铜钱,三亿当五铜钱,一亿当十铜钱,一亿当二十铜钱。

    十亿个各种面额铜钱,也不过折合四百五十万贯钱。利润虽高,但还是不如金币赚钱。

    如果保持现在的铸币量,铸币权全都收归朝廷,那朝廷一年能得到三千万左右的铸币税。

    这几乎能赶上食盐专卖的收入了。

    而张家一年也要减少起码两千万的收入,就算是税后,也要少一千六百万。

    承乾认为非常有必要。

    一直以来,他都愁困不已,现在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将铸币权收归朝廷所有,通过发行含金量少,而面额高的金币,以及银币、当十铜钱等,直接抢钱。

    抢的是谁的钱?

    当然是那些最有钱人的钱。

    这是一种很不要脸的手段,但他认为非常可行。

    如张超,他就是通过各种技术和规模垄断市场赚钱,比如张家的造船厂,他家的钢铁厂还有他家的银行、典当等。

    高士廉提醒皇帝,这会有风险。

    一来,本来元宝货币发行,是因为当初纸钞信用受损,而朝廷的金银铜储量不足,所以不得以下才通过减少成色,和提高面值这种方式,来拯救货币信用。按当初的计划,以后朝廷等形势好转,会发行新的货币,到时增加成色,以及降低面额,来保障货币的信用。

    毕竟,金币比黄金价高七八倍,这里面是有严重隐患的。

    原先大家有技术有黄金的都能铸币,现在只能朝廷铸了,如张家损失这么大,他又偏偏有技术私铸。

    那如果张超自己私下铸造,朝廷能制止的了吗?

    而且就算张家不私铸,那按之前的约定,是要等这波过去后,朝廷就要再发行新货币的,这次的元宝货币,其实只算是救市的过渡货币。

    “币值虚高,甚至有可能再次危及到纸钞的信用。一旦纸钞信用再次出现动摇,那可是非常危险的。”

    纸钞能通行,最大原因是朝廷宣布纸钞随时能兑换成金银铜钞。而过去铜钱能被接受,是因为铜钱本身值钱,甚至要是融化铜钱去铸铜钱,还能更值钱,铜钱里含的铜甚至超过币值,这才有后来的省陌,直接按铜钱的本身价值算,不用按币值算,因此一贯钱,实际只有七八百文,因为七八百个铜钱就能值一贯钱了。

    现在朝廷搞的这套元宝钱,一个铜钱能当二当五当十甚至当二十,这相当于实际上铜钱贬值了。朝廷的金币,更是只有实际价值的八分之一。

    很多东西都是有市场规律的,若是乱来,肯定要出问题。近的有去年的挤兑风潮和通货膨胀风波,往远了说,有王莽改制的各种币制改革,不但货币总类多,同样也有高面值低实值的情况。

    王莽和太上皇的币值后来可都是出了大问题的。

    “要抑制诸侯,不如朝廷现在就开始停止铸造元宝币,开始发行新币,这样铸币利润大减,也一样能遏制诸侯从中得利,而且还有助于安稳市场。”

    承乾想了想,现在市场挺好的,若是就此放弃元宝币,张超固然赚不到那么多钱,可他不也赚不到了吗?

    他直接收回铸币权,那所有的铸币暴利可就都是他的了。

    高士廉还在劝,可承乾已经听不下去了。

    “就算要改革钱币,也不急于这一时。朕先收回铸币权,然后等几年后,再发行新币也不迟,朝令夕改,也并不合适。”

    记住手机版网址:m。




第1370章 两败俱伤

    在贞观以前,生产水平低下,商业活动萧条,加上战乱不止,于是更加混乱。

    汉时有句话说,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一妇不织或受其寒,这就是生产力低下的表现。全国大部分的人都在家种地,妇人要为全家织布做衣,基本上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社会。

    因为穷,所有没有什么结余。没有结余,也就跟钱没什么关系。

    南北朝时代,战乱纷纷,百姓更加穷困,大家连衣食都勉强,彼此间交换点必须品,都不用钱。民间零星交易,都是以物易物。

    鸡啊鸭啊,送到村口换大粮。买几斤猪肉买点针线,也都直接用麦谷。

    三国时的曹丕上位后,甚至干脆把钱废了,魏黄初二年公然明令,废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在南方,到了晋时还是多用谷。

    而到了南北朝时,南方用布帛更加显著。在北方,绢帛的使用取得了绝对优势,代替了谷成了第一交易货币。

    进入了唐朝,都是钱帛兼行。

    百姓以物易物,朝廷则征收实物税,种什么收什么。上上下下,用到钱的时候很少,所有钱荒虽严重,但日子还是能过的。

    可贞观之后,改革币制,大兴工商,甚至后来连收税都不收实物税而收钱。

    商品交易量大增,经济体量也大增,货币需求量自然也是大增。

    朝廷钱不够,铜不足,于是纸钞出现。

    当纸钞信用出现危机,朝廷又开始加铸铜币,甚至还开始铸造金银币。

    现在的这套金属币与纸钞兼行的币制,取代了过去绢谷兼行,钱帛兼行的策略,为大唐的发展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

    大宗交易直接用金币,平时用银币,普通百姓买菜购物拿铜钱,商人们更喜欢直接用钞,携带方便,交易也方便。

    早朝时,长孙无忌提出铸币属于朝廷权力,当禁止私人铸币。另规定,金银铜属于国家战略物资,禁囤积。

    长孙无忌这话一出,让房玄龄等宰相们也都意外不已。

    这么重要的事情,当先在内阁沟通的,可这样不声不响的直接在朝会上提出,这太不按规矩来了。

    突然袭击。

    “臣反对!”

    褚遂良直接出列,高声反对。

    褚遂良曾被张超称为有急智,长孙无忌一提出收回铸币权的事情,他马上就意思到他想做什么了。

    从某方面来讲,铸币权归朝廷当然也是好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长孙无忌这是要开始宣战了,他这一下,是直接向着张超去的。

    再说了,当初约好的,这元宝货币,只是个过渡货币的。

    这些金银铜元宝,是不会一直发行的。

    若朝廷收回铸币权,只怕皇帝并不见得会再发行新币了。

    “褚遂良,收回铸币权,是朕的意思,你跟朕说说,朕要收回铸币权,有哪里不对?又有何不可?”

    见褚遂良又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承乾说不出的恶心。看着都没人为长孙助阵,他不得不亲自站出来。

    “铸币,本就是国家之权,岂可久交与私人耶?”

    百官惊讶。

    好长一段时间了,大家都似乎习惯了每天朝会就是个仪式,大家过来走一圈,然后就各回各衙了。

    大家习惯了朝廷大事皆交由内阁决断,没想到,今天皇帝居然亲自站出来了。

    一来,就是这么大的事情。

    谁不知道,虽然如今铸币的有好几家,但这最大的一家是张超啊。

    皇帝这是要直接向张家下手了吗?

    似乎有热闹看了啊。

    有些本来昏昏欲睡的官员,一下子来了精神。

    褚遂良倒一时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别说自古以来,铸币权多在朝廷手里,就算不在朝廷手里,皇帝真要抢到手,别人能说什么。好比盐专卖一样,隋至唐初,盐也是任百姓开采、贩卖的,并不加盐税。

    可后来,朝廷说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