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135章

唐朝好地主-第1135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去美洲,这是在赌命运。

    张超希望李世民命运好一些,希望他为大唐能够建立起一个登陆据点。

    “多种些土豆玉米红薯!”张超给太上皇建议。

    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作物,虽说是美洲作物,但实际上都是南美或中美产物。大唐的探险船队,有张超的指点,还是花了许多时间才找到这些宝贝的。

    现在的北美,应当还没有。

    这些作物既然是美洲作物,在北美应当比较能适应。比起麦子水稻糜子这些,土豆玉米肯定更好种植,产量也更高一些。

    “耕种、畜牧立脚。”

    只要殷人不先来侵犯,张超建议李世民别急着想什么征服,大杀四方,殷人纷纷臣服什么的。

    张家经营琉求这么多年,猛龙过江,可一开始都还是跟山夷先贸易的。

    “臣建议陛下到了金山,先安心耕种畜牧,建立据点,起码也得先立稳脚跟,适应了那边的情况再说。若是有机会,先跟殷人结交,与他们贸易。用丝绸、布匹,却换他们的皮毛肉干等,建立交易关系,先结交几个土著朋友。”

    李世民认真的想了想,觉得虽然如此做,有点丢了他大唐天子的气度身份。但远在美洲,确实有些孤立无援。

    “多谢你的建议。”

    李世民难得的对张超说了句谢谢。

    “这只是臣的本份职责。”

    “美洲金山平原,是块发展的好地方,天府之地。陛下若以耕战立国,当能强盛。”

    到了美洲,且耕且战,全民皆兵,采用农兵制,这是必然的。毕竟李世民的人这么少,单独建立常备军,也不现实。

    青壮男子平时务农,战时打仗,若立功,就授田赐地,相信大家的热情能很高涨。

    当年战国之时,秦国本来偏居一隅,算是弱小的。但最终却靠着耕战这一套制度,反而击败六国一统天下。

    秦国的耕战和军功爵制度,其实有些类似于游牧民族。

    游牧民,平时是牧民,逐水草而居,放牛牧羊。一旦打仗,受征召出兵,自备干粮武器这些,反正他们打仗也没有什么粮饷这些,全靠劫掠和分战利品。

    因此作战比较顽强,打起仗来积极性很高。

    张超建议李世民在美洲也实行这一套,到了那边,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

    “均田制和府兵制?”李世民皱眉。

    这一套在中原已经罢除了,提出罢除的还正是眼前的张超,可现在张超却让他在美洲推行这一套?

    “陛下,制度没有好坏,而是得考虑实际条件。陛下此去美洲,那里地大物博,土地多的是,因此这是有充足的均田条件。因为人口少,所有没必要建常备军,直接农兵合一。”

    给他们均田,然后租庸调。

    李世民要建城堡,打造军械什么的,也可以在每年农闲时期,召集他的子民去服劳役,按制,每丁每年都有二十天免费劳役要服的。

    在美洲,实行均田制和府兵制,可以说有最好的条件。

    先分田授地,等打仗了,给立功的士兵再分田授地。甚至是官员们,也可以不给俸禄,直接给田。连衙门都不用给办公经费,给公廨田。

    如果建立学校,直接给学校学田。

    全都可以用田解决。

    朝廷也不用收什么钱币,征收实物税。百姓种什么,就收什么,养什么,就收什么。

    府库充实,多好。

    金银钱币这些,就当成是给功臣们的赏赐好了。

    自给自足的古典农业社会,甚至是许多中原儒生眼里最完美的一种状态了。

    张超给的这些建议,很真诚。

    他希望李世民能在美洲立足脚跟,希望他能在那里开拓出一片天地。

    “一下子得了几十万山夷,张家这次出兵算是赚大了。出兵两万,获得几十万山夷人口,如此大的收获,不如给朕万八千人口如何?”李世民打蛇随棍上,很不要脸的提出一个要求。

    张超愣了一下。

    “当然也可以,只是一时间恐怕弄不到那么多船了。”

    “每条船多塞点,甚至可以往载牲畜的船上也塞点。我们这么多船,再塞个万把人应当不成问题吧?”李世民笑道。

    “一万人肯定塞不下了。”

    去美洲的船队,大的船也才装五百多人,小的船才装一百来人。一万人,就算是大号的盖世船,也得二十条。

    “挤一挤,八千总行的。”李世民讨价还价。

    “陛下,就算能多挤点人,可这些人要吃要喝的,粮食、淡水都得增加啊。”

    “少吃点,这些人又不是什么贵人,食物和水减半,舱里多塞点人。”

    “海上航行,尤其是长途远洋航行,船舱里人多容易生病。”

    “病了就扔下船就是了。”李世民刚才听了张超一席话,觉得在美洲生存真的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他觉得他很缺人。

    与其想着在美洲攻打俘虏殷人,还不如先多带点人过去。

    “三千吧,这差不多是增加了一成人数了,船队负荷增大了许多。再多,就危及船队了。”

    “好,三千就三千,不过最好是有家口的,还得以青壮居多的。”这样的山夷,肯定比较安稳一些。

    山夷首领们诚惶诚恐的跪拜张璟,向他宣誓效忠。而张璟也向他们承诺,会善待他们。

    ·······

    信度,坦尼沙城下。

    雨下起来就没完没了,城外的营地虽然挖了排水沟,可还是到处积水。这样的天,别说从后方运来的火炮没法用,就是营中连生火做饭都不行了。

    连根干柴都找不到,甚至士兵们的衣服都潮的。

    “这仗没法打了,坦尼沙城里的守兵比我们之前遇到的都要顽强,果然不愧是跟随戒日王东征西讨的禁卫军,这些家伙凶的很。”

    王玄策皱着眉头。

    “这雨总会有停的时候。”

    “可我们的粮食怕是支撑不到那个时候了,这天气,到处是洪水,许多路都被淹了,没淹的,路也泡成了泥浆,粮食根本运不过来。”

    这次一路打来,深入敌境,还没来的及建立兵站,就地征的粮食不多,从后方运来又太远。

    不少将军们都提议暂时撤退,等雨季过了再来。

    毕竟现在大军深入敌境,粮食军械补给困难,而坦尼沙城坚难下,戒日王又正率大军赶来。

    联军也还是有些危险的。

    王玄策觉得,看来只能先撤了。

    “报!”

    一名亲兵进来,“汉京急信。”

    王玄策看完,冷笑了几声。

    皇帝下旨,让王玄策加紧攻下坦尼沙,还许诺,他若攻下坦尼沙,就将他的封地从犍陀罗换封到坦尼沙,并晋封他为坦尼沙郡王。

    坦尼沙郡王。

    封王啊。

    收起信,王玄策道,“立即召集诸将,我要再打一次!”

    :。: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第1356章 风雨欲来啊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盛夏酷暑难耐。

    太阳下山,暑气才慢慢消减。

    夜幕降临,汉京城却反而更热闹了。

    灯火如昼,一条条长街都如同银河闪亮,许多店铺都依然还在营业。

    尤其是那卖宵夜的,更是直接把桌椅摆到了店外,夜风习习,百姓们结束一天的工作忙碌,也出来散步乘凉。有的叫上三五好友,寻一夜摊排档。

    冰镇麦酒,烤肉串·····

    吵闹声,喧嚣声,还有划拳的,碰杯的,异常的热闹。

    秦琼、郭孝恪、吴黑闼、李君羡、常何一干大将今天却都身着便服,混迹于这市井夜摊上。

    一张摆在小店门口的简易桌子,五位曾经在瓦岗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大将。

    桌上是冰镇啤酒,各种烤串,还有切开的冰西瓜。

    五个人里,就有三位郡王,另外两个也都是天子亲军的大将军。

    此时,却全都赤着膀子,大口的喝着啤酒,撸着串。

    “要说啊,还是羡慕王玄策,封王的机会啊,多少人可遇而不可求,这小子却运气好的很,让他遇上了。”

    秦琼笑道,“想封王可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得打下坦尼沙才行。而据我所知,这坦尼沙可不好打。我倒担心,王玄策一时冲动,在坦尼沙城下硬拼,而兵败啊。”

    郭孝恪道,“听说皇帝想让李道宗任信度提督,让他接管信度的兵马指挥大权,甚至是要封李道宗为王呢。给王玄策封王,摆明了就是个陷阱。”

    他年轻时也曾是地主家的无赖儿子,整天游手好闲就是不愿意干活。后来,倒不时势造英雄,让他借着隋末的风云,成就了一番事业。

    如今也是朝廷的中军大都督,本来他应当坐镇襄阳,但最近常往汉京跑。

    光着膀子,他背上露的是大片的纹身。

    这还是他年轻时纹的,纹的是一只大鹏鸟。他分封之后,也干脆把这金翅大鹏定为了自己郭家的家徽。

    郭孝恪的话语里,对于年轻的天子似乎并没有多少敬意。

    常何笑道,“想封王,总得拿出些真本事来搏一搏的,我倒巴不得有这样的机会呢。王玄策在文远帐下十年,去信度时,没人觉得那是什么了不得的职位,也没几个人跟他争。谁能想到,他在那里混的倒是风声水起,先晋封了国公,又当了大将军,如今倒是又有机会封王了。”

    吴广吴黑闼外号黑獭。

    獭是一种草原上常见的动物,小的几斤,大的十余斤。善挖洞,一窝能下好多只,这东西比兔子还多。

    不过吴广却不太喜欢别人叫他黑獭,他成为诸侯贵族后,给自己选的家徽是一只大黑熊。

    黑熊人立而起,十分威风。

    他手里抓着几串羊肉串,放到嘴边咬住,然后一划拉,一串肉就都入了嘴。三五下,几串羊肉就都撸光了。

    “听说没,长孙家最近到处招兵买马,又是招退役的老府兵,又是招工匠,开的那个价格,确实挺下血本的。愿意去伊丽的,给田给地还给安家费、路费,薪水给的比文远家的还高。”

    常何笑道,“长孙家发财了啊,他们家在伊丽河谷可是发现了大金矿。他娘的,听说储量有百万斤呢。这以后,大唐的金子都是他们长孙家供了,当然财大气粗。”他的话里还带着点酸味,他的封地也在天山北,可却不是长孙家这种塞外江南的好地方,既没有那么肥沃的土地河流,也没有大金矿。

    “这事说来也奇啊,张家刚在吕宋发现了大金矿,这长孙家就也在伊丽发现了大金矿。”

    “是啊,张家在到处招募移民,长孙家也一样四处招兵买马呢。”

    秦琼笑着道,“是有些意思,看来长孙无忌所图甚大啊。他这是既要练兵,又要建立军工厂,甚至还想要自己建钢铁厂,自己挖煤挖铁冶铁炼钢,造刀铸炮呢。”

    “那也得他长孙家先有这技术,然后得有这工匠人才。”

    郭孝恪不屑道,“你们莫要忘记了,长孙无忌可是皇帝的舅舅,而且现在不比原先。最近长孙无忌可是经常入宫面圣,他们俩的关系可是突飞猛进。这炼钢冶铁造刀铸炮的技术,别人家没有,朝廷可是有的。皇帝要是亲自送给长孙家,谁能拦的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