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电子书 > 历史电子书 > 唐朝好地主 >

第1039章

唐朝好地主-第1039章

小说: 唐朝好地主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铜钱之所以能够那么坚挺,那是因为铜钱本身也是贵重金属,哪怕把铜钱融了,得到的铜也很值钱,甚至可能比铜钱本身还贵。

    金银币也是如此。

    虽说此前李超改革了铸币工艺,让金银币不再是称重衡量而是以面额流通,但本身还依然是很值钱的。

    可纸钞不同,纸钞原来有信用,是因为大家相信纸钞随时能换成铜钱,纸钞只是一种铜钱的替代物。

    可现在纸钞换不到铜钱了,于是也就一钱不值了。

    这个时候,朝廷应当流通铜钱,可大唐向来缺铜,铜钱铸造不了那么多。

    哪怕现在用绢流通,也不够,因为如今的大唐拥有六千万人口,极为庞大,商品流通大,货币的需求更多。

    兼之,百姓现在拼命的窖藏铜钱和金银币,这让的市面上更是钱荒。

    “发行铁钱?”李世民犹豫。

    “陛下,以铸造铜币的方式铸造铁币,然后流通,可以大大缓解如今铜钱不足的问题。”

    铁,本身也是金属,这些年来铁虽然不再如过去那么稀缺,但铁毕竟本身也算是一种商品啊。

    “可百姓会认可吗?”李世民问。铁和铜区别是巨大的,一贯铜钱六斤四两,一斤铁钱重量上也许差不了多少,但铜铁价格能一样吗?

    百姓又不傻。

    “陛下,铁钱总比纸钞要好些的。”有位大臣最后来了一句。

    这话让李世民非常无语,却也认同。

    是啊,铁钱怎么也得比纸钞要好些啊。

    “准。”

    一枚铁钱如果也铸一钱重,一贯铁钱同样六斤四两的话。朝廷如果铸一千万贯,得六千四百万斤铁。

    这得需要多少铁啊。

    而一千万贯钱,对于如今的市场来说,似乎也并没有太大作用。

    “每枚铁钱当十。”

    李世民心里迅速算了笔账,一千万贯铁球,得花费六千四百万斤铁,这个成本太高了。而且,一千万贯,也不够缓解如今的局面。

    最后,他出了一个狠招。

    每枚重一钱的铁钱,当普通铜钱十文。

    这样六千四百万斤铁,就能铸成一亿贯铁钱。

    “陛下,我们没有这么多铁储量。”工部尚书提醒皇帝。如今到处乱,许多矿山、钢铁厂等也都生产不稳。

    原来的储备,也根本没这么多。

    总不能把武库的刀剑铁甲融了铸铁钱,把百姓家的铁锅、铁犁收了铸铁钱吧?

    “那就铁里掺点其它的,一枚铁钱用铁半钱或者三分之一钱,这样就能用更少的铁,铸出更多的铁钱来。”李世民道。

    这话,居然让众大臣们无法反驳啊。

    确实没毛病啊。

    可魏征吹胡子瞪眼,跳了出来。

    “陛下,这铁钱铸造出来,试问谁愿意用?只怕跟宝钞和金券一样,马上就要烂大街,臭了名声。陛下自己想一想,一枚才含铁半钱甚至更少的铁钱,却要当正常铜钱十枚?陛下以为百姓都那么傻?”

    “铁居然比铜还贵,甚至贵了二三十倍?”

    “陛下,别再搞什么铁钱了,收手吧。再这样下去,只怕天下沸反,民众都要揭竿而起了!”

    李世民咬牙切齿,差点暴走。

    “魏征,你又有何良策?”

    “臣有一良策,可安民心保社稷。”魏征站在那里,“办法很简单,请陛下给臣一道旨意,让臣前往广州一趟,与太子和谈!”

    “滚!”李世民咆哮道,让他跟太子求和,这决不可能。

    他现在局面再不好,也还没有到那一步。

    至于魏征说的铁钱比铜钱贵二三十倍的事情,他是从另一个角度考虑的。铁钱不完全按面额来,而是相当于信用货币,但又比纸币好些,不是完全的信用货币。

    “传旨给李绩,让他立即进军,不得迟缓,若迁延不进,朕让监军提他首级回来!”


第1245章 自裁谢罪

    “你有没有感觉最近陛下是昏招迭出?这不是陛下的作风啊。”马周感叹着道。利益于暗影的强大情报能力,如今中原发生的事情,迅速的传中广州。

    马周看到中原朝廷的种种举措,都有些不能相信。

    李世民可曾是一个十分英明的皇帝,朝中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也都是很厉害的宰相。可现在,朝廷下达的许多政令,却总跟昏君乱政一样。

    “禁止使用铜钱,收缴百姓家中铜钱,票证限购,还有两税不收钞改收钱和实物,这怎么看都是在倒退啊。”

    李超摇摇头道,“这是因为他们从没有面对过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几千年来,都不曾面对过这种问题。过去,都是古典农业经济,管理起来也容易,相对简单。而如今,却是一个放开的商品经济,其体量是相当巨大的,特别是这些年流通纸钞。”

    经济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已经自成体系,他有自己的市场规律,不再是朝廷想怎么控制就怎么控制的了。如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强行去控制,那么结局就会如眼下这般。

    现在中原其实正在发行金融危机,其本质就是李超把大量的金银和铜钱给藏起来了。这导致了宝钞信用的破产,进而让所有的纸钞跟着信用破产。

    市场上货币严重不足,先是通缩。然后朝廷开始做出了错误的应对之策,他们开始收缴铜钱,强行让市场使用纸币,大量印发金券,却又不肯收金券为税钱。结果,通货膨胀又开始了。

    物价上涨,金券却不断贬值。

    百姓手里的钱一夜之间几乎成了废纸,民间财富大量蒸发。

    在商品经济的时代,这种情况,可以说是致命的。引发的是连锁反应,百姓没钱,买不起东西,商人卖不出东西,紧跟着生产加工制造的工坊,也没订阅,然后减产或停工,许多工人也便没了工作。

    这些年大唐百姓的日子好过,有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一来朝廷对外扩张,疆域大增,百姓们都得了红利,分了许多土地,成了自耕农。但光有田,其实只是相对的稳,是很难富的。正是这些年工商大兴,百姓们也参与进来,年轻子弟进入工厂做工,或者闲时做工,还有大家生活变好了,养殖的农副产品也好卖了。

    而现在,完全不同了。

    瘟疫一样的蔓延着,经济大萧条。

    工坊里的工人开始返乡,农民的副产品也卖不出去。特别是城镇里的居民,过去靠的是在工坊做工,或者经营店铺生活,如今,日子一落千丈。

    说到底,为何会发生这一切。

    那些财富又去哪了?

    其实财富就是在李超埋藏的各个地宫里,那些真金白银和大量的铜钱,本来是属于商人百姓们的,现在却等于成了李超私人的。

    这样的攻击手段,这样的破坏力,朝廷有几个人能懂。

    朝廷用着各种方法想要弥补,想要调整,结果却等于跟一只发怒的公牛角力,却是蛮上,结果被顶的越惨。

    历史上,纸钞在宋代就开始出现,可宋元明三朝的纸钞,最后都出现了问题,后来贬值严重,甚至一千贯到后来都值不了一贯。

    问题,就是这些朝廷,对于经济的管理,实在是缺乏足够的认知,也没有那个技术。宋元明的纸钞出现问题,多是因为发行准备金不足,超发滥发导致的。

    而现在大唐面临的,却等于是李超把准备金给吞了,导致的也是没有了准备金后的没信用纸钞。

    这是一个无解的现状,除非朝廷能拿出大量的现钱来救市,印钞肯定不行,只能铸币。但大唐本就铜产量不足,铸造出足够流通的铜钱很难。

    而钱帛兼行,也是目前看来唯一的办法了。

    “百姓苦了。”马周叹道。

    “这算是产前的阵痛。”

    ???????

    汉京。

    局面依然在恶化之中,哪怕皇帝决定铸造以一当十的小铁钱,可一时间也没法铸出大量铁钱。

    一面是不断贬值,无人愿用的宝钞,一面是严重缺钱,交易只能以绵、粮、布。

    “苏定方反了!”

    “程咬金也反了!”

    “连秦琼都反了!”

    “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张铁枪、程处默、尉迟宝琳统统反了!”

    “还有三成的贵族,找借口不入京。”

    李世民表情狰狞。

    当年太上皇复辟之乱,大批的贵族士族跟着作乱。想不到如今,又有这么多勋贵作乱。

    “陛下,可派人前往安抚。”房玄龄道。“眼下,只要他们不进攻中原,可暂时不要去征讨,只派兵严守边关即可。”

    “你让朕不要去讨伐叛逆?”李世民大怒。

    “陛下,一步步来,只要能先平定了岭南,其余诸地自然也就不是问题了。”

    程咬金等虽然举旗表示支持太子,也集结了领地兵马,还在招兵买马之中,可毕竟还只是在大唐的边疆,并还没有出兵进军中原。

    “草诏,削夺秦琼、程咬金、苏定方、罗士信、单雄信、牛进达、张铁枪等封爵,夺回领地,没收诸逆所有财产!”

    “陛下,三思啊。”房玄龄劝说。

    本来他们还只是表态支持太子,皇帝这一弄,岂不是要逼他们出兵?

    “朕早就应当想到的,这些人早就结为一党,他们肯定会站在张超那边的。”

    ???????

    “张超的家眷还没有找到吗?”

    王承恩一头汗水,低声道,“还未查到,我们估计张超的家眷根本没有走远,甚至还在汉京城内。只是隐匿的太深,一时无法找到。”

    “废物!”李世民大骂,最近皇帝的脾气已经越来越坏。

    “李记钱庄上千家钱庄金库里价格数亿贯的金银和铜离奇消失,至今没有查到下落。而张超的妻妾儿女,数十口大活人,就在京城在禁军眼皮底子下消失,也到现在都没有查到半点踪迹,王承恩,你们的六扇们有什么用?”

    “张超暗中谋划多年,甚至在南洋都有了那么多的兵马,你们也一样没有半点消息。王承恩,你让朕很失望。”

    “臣万死!”王承恩伏在地上,不敢起身。

    “给你十天时间,若是再查不出半点消息来,你自裁以谢恩吧!”

    “臣领旨!”

    ???????

    洞庭湖南,湘江边上。

    潭州,长沙。

    城外是连绵的营地,一路路兵马正陆续赶来。

    从汉京出发时,李绩带了三万禁军,其余七万兵马,则从湖北湖南江西淮南汉中等各道抽调。

    洞庭湖水师也被抽调过来。

    十万大军南征,需要的粮草器械也多,为此李绩又从各道征召民夫转运粮草器械,征召商船民船,征召的民夫也多达十万人。

    皇帝一天一道旨意催促他进军。

    可兵马到现在也还只集结了六万余,还有三万多人没赶来。

    征召的民夫,也只到了三分之一,军中需要的粮草等,也大都还在路上。

    “大帅,不能再等了。”

    监军李大恩催促着道,他是皇帝派来的观军容使,名叫李大恩,也是皇帝身边的老人。不同于一般宦官,这位以前也是跟着李世民打过仗的。

    但现在皇帝的旨意在那,李绩再不出兵,他也难办了。

    “兵马未齐,粮草未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你可能喜欢的